道禾:國學教育原來可以很時髦

2021-03-02 童書媽媽三川玲

創新教育的內核,未來教育的內核,它可以包裹在一種優雅的、英姿的、溫和的、堅定的、中國的、東方氣質的東西裡面,就是曾先生那天跟我們講的,那個題目叫做「華人教育」的夢想。萬字長文聊聊我們在臺灣新竹拜訪道禾實驗學校的感受。

不久前,我跟白老師去了臺灣,前後是五六天的時間,其中的三天,我們老老實實、從早到晚地做了一回「學生」。

現在我就和大家匯報一下,我和白老師學到了什麼。

這三天裡,白天的時候,我們就去上道禾的各種課程;到了晚上,我們就和學校的課程負責人,還有當天授課的老師一起座談,我們會對當天的課程進行複課,探討課程的設置、教學的方法等等。

說實話,我們作為已經四十歲的中年人,這樣去上一整天的課程,晚上再討論,身體感覺挺累的。但是,精神卻有異常的興奮,每每夜已經很深了,我們還捨不得結束。

道禾是所什麼學校?

在大陸的時候,我們早就聽說過「道禾」,和道禾在大陸的相關機構都有過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比如在北京順義的培德學校、望京的德泮,還有童書媽媽讀書會的書友,同時也在道禾讀書會……可以說,這次我們去到臺灣道禾,更像是去老朋友的家裡探訪、作客——雖然是第一次去,卻一點兒也不陌生。

來到道禾在竹北的校區,在門口的地方,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標識。

道禾教育——託嬰中心,幼兒園,實驗小學和實驗中學;

道禾三代塾——雲門舞集、優人神鼓、BACH巴哈音樂、蘇荷美術、六藝傳習;道禾空間——數感啟蒙、英語文學、國語人文、自然科學、弓道場、劍道館、遊泳池、籃球場、書店、畫廊、繪本館、茶書院、草水感念店、節氣廚房。

有點兒懵。是的,道禾有從嬰兒到中學的學校,有音樂、舞蹈、藝術的培訓;有教育研究;有運動場館;有書店畫廊;還有茶館餐廳……這真的是「從尿布到約會」都管了。

而且,不僅管孩子成長,還管家長學習,甚至,還有爺爺奶奶的活動——三代塾嘛,就是給三代人學習的私塾啊!這,我們在來道禾之前,還真沒有想到。

誰知道,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在以後的幾天,我們除了體驗到以上這些內容之外,還發現道禾把不在道禾上學的家長和孩子,周邊的農人、匠人,甚至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遊客,也都納入到了他們的學校裡!

這樣的學校,可以說是完全超越了我對「學校」的想像力。

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道禾的四樓,一間茶室(後來,我們在裡面上了一堂數學課,才知道這就是道禾的教室),我們坐下來,和道禾的創始人曾國俊先生聊天。

曾先生很坦誠地講述他和道禾20餘年的故事。

二十年多前,那時我只是一個父親,女兒兩歲多正是要上幼兒園的年紀。於是我就開始到處找學校,找到最後,我就決定開始辦一個幼兒園。孩子慢慢長大,我就開始辦小學;孩子又長大,我就開始辦初中;再長大,我就開始辦高中。到現在,從道禾出去的孩子們已經有陸續從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倫敦大學以及臺灣的幾個大學畢業的了,我們看見孩子們充滿無限的可能,這些部分讓我的生命更加的豐富。

籌備小學的時候,我去世界各地看過很多學校,包括華德福和蒙臺梭利的學校。回到臺灣之後,我請了很多老師來講華德福教育,我現在也是兩所華德福學校的董事。但是我的學校不是華德福學校,是中國自己的學校。

在我開始準備做教育的時候,也是臺灣的教育改革正在啟蒙的一個階段。所以我正好有參與催化臺灣的一些實驗教育等新教育的推動。兩年前,臺灣的實驗教育三法也才剛剛通過,道禾是唯一一所被列為實驗教育標杆的學校。於是,有很多的記者來道禾採訪,也有很多的學校來學習,到底什麼是「實驗教育」。

旁邊的老師很無奈地介紹說,由於竹北校區還沒有建設好,不想接受採訪。結果,就有記者就假裝成家長來探訪,偷偷地拍還在建設的校區、教室,還有在這裡上課的孩子。而道禾的教育,僅僅靠著「偷窺」是無法還原真實的。就算有家長或老師來正式參觀,如果僅僅是半天之內的,也無法真正了解——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交流,要設置整整三天的課程,而且不允許拍照的原因,還請大家理解。我們聽到這裡,都很理解地笑了。

我想問在座的各位,如果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問到各位,你是中國人,你能不能介紹下你們的教育,我想把你們的教育推介給全世界,你會想介紹誰?做的很好的華德福還是做的很成功的蒙特梭利?

我們並沒有找到我們自己的路。從清朝末年到現在120多年來,我們華人世界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教育,也就是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總共15億人口沒有屬於自己的教育,這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

中國已經到了我們該有自信的時刻。也許一百年前,也許四十年前,我們相對落後,貧窮,但現在已經不是了。我們更應該站出來。

所以當我們全民族都有自信的時候,別人一定來相信你。當我們不太相信我們自己的時候,你也不用冀望別人會來相信你。

各位已經聽過英國學校、美國學校、德國學校、法國學校,但在全世界你絕對找不到一所學校叫中國國際學校,也就是說所有我們的子弟,不管人是生長在中國還是世界各國,你的子弟的教育,所有的DNA都必須接受西方的,然後你希望這些精英回來以後用別人的方法改造這塊土地。所以你沒有話語權,沒有自己的主體性。

什麼是國際學校?教英語嗎,教IB課程嗎。不是。首先,我認為國際學校是教愛、和平、正義、非暴力及生態永續。我們要培養的是國際公民。如果我的孩子出去,他知道什麼是愛,能夠愛人,能夠被愛。他知道什麼是和平,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暴力,什麼是生態永續。我們正在做的國際學校,這是必須的。

我想做的「道禾教育」是一個根深於華人自己文化的教育,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教育不應落入復古、保守的旋渦中,不能把文化教育變成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孩子不是活在過去,他將影響未來,但孩子不能缺失傳統,否則會失去厚度和底蘊。

弄個書院、私塾就整天讀經,讀個四小時八小時,以為這樣苦讀我們就會懂,如果這樣讀就能懂,那《孝經》全國每個人發一本,那全國每個人都應該很孝順,不可能。你讀到小學三年級五年級的時候開始面對課業壓力很少讀的時候,大概初一就全忘光了,所以這些事情必須在生命的真實體驗中才有國學,離開生活,沒有國學。

你的學習是面向全世界的,但是你應該紮根在你的文化,紮根在你的身體,有溫度,有手作,有經驗,把國學把經典融入到這當中,變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越了解我自己的文化我就越欣賞別人的文化,因為我自我肯定,我也可以肯定別人。

教育不是迎合當下的社會,是要開啟下一個社會,是引領下一個社會。

真正的教育工作應該回到根本出路,那個根本出路就叫做教孩子價值判斷。教孩子正確的態度,教孩子做知行合一的人。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件事,那麼他會隨著歲月的累積,越來越厚實。他可以面對任何市場的變化,任何時代的來臨。

(以上文字根據談話整理,並參考了曾先生所撰寫的文章,未經曾先生審閱)

聊到最後,我很忐忑地講出了自己做教育的感受:

曾先生,我自己做了5年的教育,從寫教育文章,到教育出版,教育活動,家庭營地,開發課程……怎麼越做越心虛呢?

曾先生聽了之後,哈哈大笑:

三川,我做教育做了22年,我比你還心虛!

      

我們做這個學校,自己看到很多不足。越接受人家參訪,就越發現自己的不足。每一次都要做很多的整理,總結,我們可能有些地方做對了,但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們做得不對的,那就應該檢討了。端出來的,是目前我們覺得對的。

那再給我們一二十年,我們再走走看,可能就會走出一個更加紮實的,來自於這塊土地的教育。

道禾的課程到底什麼樣?

道禾的課程,從字面上去看的話,有弓道、劍道、茶席,有紙藝、書法、節氣廚房……你其實都不清楚在幹什麼,最後你就會頭腦裡面留下一些這樣「文縐縐」的關鍵詞。

這些關鍵詞給你很大的一種感受,就是想起了我們大陸的讀經班,我們要集體吃素,要一起讀四書五經,老師拿著戒尺打你,搞家長活動的時候要集體洗腳這類的,大概你以為會是這樣子。

但其實呢,最後我和白老師得出的結論是,道禾其實是非常時髦的,你看上去像老古董一樣的東西,但無論內在還是形式,其實是非常非常時髦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令人驚嘆。

不是華德福的彩柱舞

某個早晨,大家圍繞成兩層的圓圈,分為內圈和外圈,體驗一個幼兒活動。我們每個人拿著一個沙包,在兩個圈轉動起來的時候,交給對面相遇的人。我們大概走了十幾圈之後,每個人都熟悉了音樂節奏,生硬的身體開始放鬆。

這個時候我們就來到了柱子這裡,每個人發了一個連在柱子上的彩帶。再轉動起來的時候,交錯的兩個人交叉手裡的彩帶。這樣,再走了很多圈之後,我們發現在這個柱子上已經編織出了美麗的圖案,你就會發現節奏和韻律多麼美。

大家看到這個活動,想起了什麼?對,華德福,的確是來自華德福。但是因為當時播放的是一首古琴的曲子,你就感覺是在跳一個中國的舞蹈,你一點感覺不到是華德福。道禾把來自歐洲的、來自德國的華德福轉變得非常中國。

道禾的老師說,最壯觀的活動,是全校上百位師生,一起有序、節奏、歡快的繞柱而行,既壯觀又美麗。我想,我們經常說中國人很少有傳統的集體舞蹈,這個彩柱舞或許可以我們體會到古代祭祀的感覺呢。

完全不按章法來的書法課

道禾的書法課是怎麼上呢?其實內在的邏輯跟童書媽媽的寫作課非常像。

首先就是小朋友可以在書法課上隨便玩,有水有墨有紙有筆,這些東西都是屬於你的,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在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裡,你甚至會看到小朋友把一缸墨水倒在紙上,然後非常專心地看著水在紙面上流動、暈染。

還有小朋友拿到墨之後,他就用毛筆很重地塗,很輕地塗,很豪放地塗,或者小心翼翼地塗,你想怎麼樣塗就怎麼樣塗。

至於孩子們想往墨汁裡面調水,則是想多加點就多加點,多少墨多少水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兒,想幹嘛就幹嘛。

我就問老師,一個小朋友最多一節課用多少張紙?老師說有個小朋友有一次用了300張。

這麼貴的宣紙一節課用300張,聽到這裡我還覺得有點心疼。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其實就是讓所有小孩能夠了解紙的特性是什麼,墨的特性是什麼,筆的特性是什麼,筆跟墨跟紙發生關係的時候究會出現多少種結果。

玩夠了之後,才會進入寫字的階段。

我們寫字的時候,可以不看字帖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教室裡也準備了厚厚好幾大疊字帖,楷、隸、草、篆各體每種一疊,碼在各自的小筐裡,孩子們想取什麼字體的字帖都可以,挑選任何一張也可以。真的非常自由,也真的很沒有章法。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每個星期上兩次這樣的課,他學過兩三年之後,他寫出來的作品真的很好——我們看了學生們的作品展。因為他用心在挑選最符合自己心意的東西是什麼,他用心在寫。每件事情都不是被強迫的,每件事情都是愉悅的,都是我想要的東西,他的水平就會非常高。

我很好奇地問了這位書法老師來自哪裡,是不是一個研究了幾十年書法的高手?結果,才知道邱政綱老師並不是傳統的書法家,而是留學巴黎第八大學的造型藝術碩士。他是用當代藝術的思維,來教授中國書法的。孩子們在掌握了書法的精髓的同時,也領悟了現代藝術。

可以說,其實邱老師在用最現代藝術的方法教古老的書法,但居然古今中外都貫通起來。

造紙課怎麼揉了半天紙?

 

我們以為,造紙工坊就是讓我們在造紙的水槽裡「咣當」幾下,做出一張很粗糙的紙的那種體驗課。結果呢,連邊兒都沒沾上。

我們經過了很有儀式感的進入課堂的環節,所學的第一件事,是取紙。原來,從一疊紙中取出其中一張,又不會弄亂整疊紙,比我們想像的要難得多。

一疊紙,如果要取出其中的第52張,你怎麼取出來呢?可能從第一張數到52張,然後把它抽出來吧。

其實,硬從裡面抽,很可能這張紙會被抽破,也會把前面和後面打亂。標準的抽法是怎麼樣呢?是先數51張之後把前51張照原樣用摺疊法疊好,放在旁邊;再把第52張堂堂正正地提出來,拿到旁邊;然後再把前51張拿過來,展開;然後合在一起疊起來再放到旁邊,這其實只需要不到30秒。

你想像一個孩子那麼有條不紊地,非常氣度大方地把第52張紙拿出來的時候,你真的會很震撼,孩子們是那麼從容不迫。

經過了心平氣和的取紙學習之後,我們要進行的,是撕紙。怎麼把紙撕得越直越好,你怎樣可以把紙分成兩半?在撕紙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紙的正面跟反面的手感是不一樣的。一面光滑一點,一面粗糙一點。而且每種紙的紋理不一樣,纖維構成也不一樣。

你就會發現有些人會撕得就像刀這樣折過去切一樣,因為你順著那個紋理撕,有些就是撕得像毛邊紙一樣。了解之後,你會很理解,為什麼中國書籍裝幀藝術,會有毛邊書,會有這種那種的切法。

然後,才是揉紙。反覆揉,揉十幾遍二十幾三十幾遍。揉完,你就會發現紙張展開了之後,會變得像布一樣,手感很不一樣,有一種很獨特的美感。我們有一個同伴,當場就情不自禁地圍在了脖子上,很像一條圍巾。

這時,我們才知道,道禾的造紙課,是要從種構樹、種桑樹,然後學生們去山上採樹皮,去田裡收稻草,然後才會一道道地工序才能造出紙來的。而帶課的老師,本身就是造紙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被道禾用了好幾年挖來做老師的。

而這些孩子們親手造出來的紙,就是他們的課本、作業本、書法課上用的紙——道禾的課本,是孩子們自己裝訂出來,抄上課文的;他們的作業本,也是每個人自己做出來的。

課本和書本都要自己做

接下來,我跟白老師兩個人一起裝訂了一本書。

我們先用一個金屬塊,外面包了一些紙,壓住裁好的紙。然後,靠近桌子的一邊,先用工具打孔,再用針線來縫書脊。做這個時候我發現我特別笨,首先我打孔就打歪了,又重新打了一次。

但是做完這個之後,我最大的一個感受是什麼?我做了20年的出版,但是從來沒有親手裝訂過書。親手裝訂過一本書後,我就很理解我們出版業的那些術語的含義了,什麼叫做拼版,什麼叫做騎馬釘,什麼叫做線裝,線裝的原理是什麼。做完之後,你就會真心覺得出版是一種藝術,你會深深地愛上出版、愛上書本、愛上文化。

什麼叫「體驗式學習」,就是說你需要體驗整個過程。那些出版的術語,作為出版編輯,我們都學習過、考試都考過。我是一次就通過的,但當時完全是靠背下來的。我覺得經過這次體驗之後,我完全能理解這個東西了。

白老師說,深入地參與做一件事情完整的過程,勝過很多片段式的學習。如果一個孩子,在幼兒園能做成幾件這樣的事情,在小學做成這樣幾件事情,對這個人一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臺灣的教材,可以由老師自己選擇。道禾除了採購被認定的教材之外,還會自己做教材。比如語文的課本,老師選定課文,學生們就自己一筆一划地抄在自己製作的書本上。而他們的作業,也是寫在自己做的作業本上。

道禾的老師說,通常臺灣的孩子,如果作業本破了、丟了,媽媽就會說」再給你買一本「。而道禾的孩子,平時對自己的書本都保護得很好,如果外出活動,會找老師用套子套好生怕被雨淋了弄壞了。

我們聽了說,要是我也會這樣做——自己一手一腳做的紙,一針一線親自做出來的本子,誰也捨不得弄壞啊!

在弓道課上,我們才知道,要想學射箭,先要自己做弓箭;要想做弓箭,先要種竹子。道禾的小學生,一年級種竹子,五年級採竹子,最壯的竹子剖開四瓣,兩瓣去陰乾,兩瓣去烘乾,那麼烘乾的隔天就可以用,3個月做出一把弓箭,再去學射箭。


古香古色的茶道體驗

居然是最新潮的項目式學習

一天晚上,我們要體驗一下由學生給我們展示的茶道課。

我還很關切地問了下老師,」這麼晚不影響孩子們的休息嗎?「老師笑而不語。

我們來到場地,有兩個茶臺,每個茶臺有六個人左右。每個人有一個三折頁的冊子,封面印有「花城白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主要是來自花城廣州的一個考察團,為我們做的這樣一個主題,白茶是指我們喝的這個茶是白毫的一種。

下一頁就是寫我們喝的茶叫什麼名字,它的特性是什麼,它衝出來的茶湯有什麼特性;再一頁是蘇東坡應這個時節的一首詩;再一頁是五首古琴曲和五個演奏古琴的人的名字;還有就是這個茶席的主持人、茶人(衝茶的)、茶侶(茶人助理)等的名字。

這樣一場茶席,有主持人、古琴的演奏,有詩歌,有印刷出來的小冊子,有喝茶,有點心……全部都是一群初中生承擔的。而整個過程,老師和我們一樣,坐在那裡喝茶,沒有任何的幹預。

後來,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接待我們茶席的任務,是在三天前才發布出來的。然後,讓學生們自由組成團隊來承接,他們自己進行主題的設置、節目的編排、茶品和點心的選擇、場地的布置、冊頁的編排和印刷……全部自己搞定。

至於是不是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休息,老師笑著說,」他們是有錢賺的「。原來,這種接待來賓的項目,是有費用的,孩子們可以真正地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收益的。

我們也陸續地知道,他們還有接待外賓的項目,只有英語特別好的學生才能申請上——所以,道禾的孩子們學英文是不用老師督促的,他們很多人為了拿到項目,晚上在宿舍裡自己練習。甚至,有的同學為了更好地接待法國來賓,竟然在自學法語!

大家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有一個新教育的名詞叫做「項目式學習」。孩子們是用做項目的方式在學習傳統文化。

手工課?設計課?美術課?——數學課!

就在曾先生和我們聊天的地方,我們上了一堂課。

老師拿出一疊紙,還有剪刀、彩筆、膠水等等。然後,告訴我們,把這些紙張裁剪成不同大小的形狀,讓我們自己想辦法,做成一本可以依次打開的書。

這是一本可以滾動的書,你打開第一頁,就會像一個「回」字一樣地會滾動;你看完之後,它又會像「回」字一樣回去了。它像拆包裹一樣,一層一層這樣拆出來。

大家猜一猜這是一個什麼課?做了一本書。猜得出來嗎?文學課?手工課?設計課?美術課?

都不對!其實,這是在上數學課!

為什麼是數學課呢?你看,先拿了兩張長方形的紙,首先你要把長方形變成正方形,然後把正方形變成四等分;如果要做成一個滾動的書,你要貼兩個點才做得出來,貼的位置就決定了你究竟數不數得清;這裡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有加減、平面幾何、數列等等。

我們上的這節課的名字叫「數感啟蒙」,就是數學啟蒙課,我們發現摺紙藝術和數學課是可以高度統一的。老師又拿出來十幾種書給我看,其中有一個書它就像口袋,裡面的口袋比外面那個口袋略小一點點,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你知道要通過什麼數學原理來做嗎?通過等差數列你才量得出來,不然就裝不進那個口袋。

不過呢,我們說它不是單純的數學課,也對。這更像是一堂「跨學科教學」的課程,裡面的確包含了摺紙、文學、美術、設計、手工、創造力……什麼都有,你的確不能輕易地說它是什麼課。

▲優人神鼓是體育課、音樂課和舞蹈課、傳統文化合一的跨學科學習。剛開始,我以為打鼓應該算音樂課是吧?但是前半部分他們做的都是舒展身體的運動,就是這樣練習不停地走、跳,我後來才發現你的身體必須要夠靈活,夠準確,姿勢夠好,你打出來的鼓才好聽才響亮。

一個護照——和閱讀識字什麼關係?

我們在課堂上,看到一些小冊子,叫做」閱讀護照「。

每天每個孩子會拿到一張大概相當於16開的一半的一張很硬的卡片,你需要負責寫一面卡片。低年級的孩子要負責寫一個字,大一點的孩子寫一個成語,再大一點孩子呢,就寫今天讀了一篇文章的感受。

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在晚上吃飯的時候看見屋頂的一盞燈,他就決定去學「燈」這個字。他會問爸爸媽媽「燈」是什麼?他會去查字典「燈」是什麼?會上google去查一查燈究竟是怎麼回事,然後把他所有想寫的都寫下來。

這些小朋友們經常為了寫好這張卡片而學習到很晚。因為有些小朋友畫畫得好,有些小朋友排版排得很優美,有些小朋友字寫得好,有些小朋友內容特別充實,孩子們會有比較,互相就有競爭,看誰做的更好。

有家長就反映,說道禾不是沒有布置很多的作業嗎,為什麼我的孩子做到10點多還不肯睡?其實,是孩子們太想把這個有意思的事情做好了,太投入這個好玩兒的事情了。

這樣過了一學期大概有一百多天的時間,他們就會形成了這樣的一本書,最後把它裝訂起來,旁邊還可以有一個一個的小書籤。

我們教育上叫有一種教學方式叫「生成式學習」,就是說你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在把你的教材生成出來。雖然說你沒有發一本教材,但是當你這學期過完了之後,你的這本教材就由你親自設計出來了,這就叫「生成式學習」。

▲ 每天一張的語文護照,到了學期末生成了一本獨一無二的個性化教材。

小朋友做這個東西是很投入的,雖然沒有人要求他們這麼做,但是他為什麼那麼願意去做,為什麼他那麼厚待他的那本自己製作的」閱讀護照「?我相信任何的孩子,如果一學期做了一本這樣這麼美這麼好的冊子,他一輩子不會丟,你也不會給他丟,每次搬家都會留下來。

我相信世界上一定存在快樂而且有效的學習方式,而我們其實就是轉了一個形式,學習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堂廚藝課原來是隱形課程

我們在道禾當學生的一次晚餐,是學校的廚師來教我們做菜,並一起吃飯的。

這位帥哥廚師不但教課的時候像個廚藝網紅,他同時也是一個健康教師,教小朋友怎麼樣健康飲食,教客人怎麼樣搭配蔬菜,怎麼樣營養搭配。

這位時尚的廚師不但會上課,而且真的學校的廚師,他能夠輕鬆地跟在一小時之內做出全校師生150人的餐食。

另外一次晚餐,由道禾學校附近的農場供應,是當地農民用自己種的食材,用傳統的方法給我們做了晚餐。我們一起吃飯,他們就會介紹新竹地區的風俗、天氣,代表食物,詳細告訴我們吃的那個菜是怎麼做出來的,是誰種的。這時候,做這道菜是阿姨或大叔就會笑眯眯跟我們頷首致意。

在道禾,餐廳同時也是會客室,宴會室,我們這幾天作為客人都是在這裡被接待的,——廚房不僅僅是做飯的地方,餐廳不僅僅是吃飯的地方,成為了食育、美育和地方文化、待人接物……這些教育的綜合體。

我也發現,道禾的學校裡,任何東西都是教育,建築、廚房、走廊、桌椅、茶爐……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教育。道禾的每一個人,都是老師,書法、數學課上的是老師,劍道、弓道的是老師,連廚師、花匠、農人,每一個人隨時隨地拉出來,都是可以馬上站出來給你上課的。

我還發現,道禾其實進行的是「隱形課程」。就是說你不是在教室裡打了上課鈴的那個時候在上課,而是在學校裡的每一分鐘你都在上課;老師和工作人員,也不是打了下課鈴我就不上課了,而是每一分鐘都在教孩子。你吃飯時間教孩子做飯,打掃衛生的時候教孩子搞衛生,這些都是課程。

道禾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

我發現,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氣質,就是說我們經常以為飽讀詩書氣質就華麗了,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書呆子的氣質,很多戴眼鏡的,其實看上去並不優雅、也並不高貴。

那高貴和優雅的內在修為從哪裡來?很奇怪是從這些課程裡來的。像那些打鼓的小朋友,前一天打完鼓之後,第二天給我們泡茶,一板一眼都做得很好,就是這樣來的。沒有一個人會說教訓他們說要尊敬長輩,要愛護環境。但是,他們就幹了這些事情之後自然就會了,你如果不做那樣的動作,你就做不好那件事。就這麼簡單。

講到這裡,我突然覺得道禾的教育我其實特別熟悉。它究竟是什麼?我就去找了我們和芬蘭教育署合作的教師培訓課程,首席老師亞庫在他的PPT裡面出現的一頁,就是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教育中的國寶教學法——現象教學法。道禾的這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現象教學法的很多都是高度重合的。

▲ 芬蘭的國寶教學法——現象教學法裡面包括了個性化學習、課程聯合、有意義的連貫性、項目式學習、趨向於社區化……這些最創新的教育理念,在道禾的國學學習中全部都用上了。

將來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樣的能力?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真實生活的能力,幸福生活的能力,審美能力,這些能力全部都要有。

你會發現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創新教育的內核,未來教育的內核,它可以包裹在一種優雅的、英姿的、溫和的、堅定的、中國的、東方氣質的東西裡面,就是曾先生那天跟我們講的,那個題目叫做「華人教育」的夢想。

華人教育,中國人的教育跟別人的教育究竟有什麼不同?不是我把它恢復成私塾,恢復成老古董的那一套,就叫華人教育。

那真正的華人教育是什麼?第一,他必須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第二,是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是吧?這兩者結合就是華人教育。

最好的華人教育在哪裡?目前看來,就我自己的視野範圍內,道禾的教育,應該是華人教育裡做得很好的。

▲ 位於珠江新城的廣州道禾幼兒園,既古香古色,又很創新。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三川玲:在懂童書的人裡面她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裡面她最懂童書。她是童書出版人,她出版作品獲國家圖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銷量百萬,她撰寫的童書評論深得讀者認同,能掀起購買風潮;她是兒童教育作家,撰寫的教育文章常常10萬+,還經常被教育部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引用;她還是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理事,TEdxKids智庫專家。同時,她還是9歲女孩小丸子眼中那個有肥肥雙下巴、愛做飯,從來不打不罵孩子的媽媽。與白滔滔合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一起關心未來教育

王熙喬重新定義的人生和探月學院重新定義的學校

TED爆紅的圓頂幼兒園:日本幼兒園是如何培養未來國民的,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認真看看

探校報告:五所值得一看的帝都風範幼兒園

這所澳洲學校用四十年證明:孩子學習時間越短,成績就會越好

你給孩子買26萬一平的學位房,他給厭學在家的女兒做了一本牆書

©版權資訊本文為三川玲、白滔滔原創,童書媽媽首發,轉載請後臺聯繫。歡迎不經同意,熱情轉發到朋友圈、家長群擴散。

 

 

閱讀原文童書媽媽市集

相關焦點

  • 道禾大學堂走進三門峽
    本報訊 (記者王志強)7月26日,道禾大學堂三門峽分校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副市長慶志英出席活動。    慶志英在致辭中指出,道禾大學堂是一家集企業管理、品牌孵化、教育培訓、圖書出版、國學傳播於一體的教育培訓機構,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 曾國俊 六個月,六本書,六個人,臺灣道禾教育二十年一事!道禾廣州讀書會正式招募
    向你敞開道禾二十年的教育經驗。9月25日正式開始第一次讀書會,歡迎真心熱愛生命成長的朋友參與。    ,道禾教育體系一步步完善。教育就像是農業,教育不能是工業,教育需像農業般細心地鬆土,播種,灌溉、等候。臺灣道禾教育首先是從二十四節氣飲食教育開始的。道禾學校有節氣飲食研究室、節氣有機廚房,師生全部吃當季當地健康有機的蔬食,五穀雜糧。道禾實驗學校在臺灣有自己的農場,現在規模去到100畝。道禾師生、家長義工會參與農耕中,自己種稻穀,自己種菜、自己種水果,也會將收成的水果賣給道禾的家長。
  • 道禾曾國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種生命的示範
    ,和創辦人曾國俊先生一起談到創辦道禾的緣起,以及他所探索的華人教育模式實踐。因為在道禾這個自由的,對話的,被鼓勵發現天賦的過程,其實它是一個不斷提問的過程。未來AI時代真正的競爭力,是屬於提問者的。未來真正創新的教育,也在於提問者。因為這個時代,任何人對問題的解答能力,絕對比不上手機、電腦。而你的提問能力,可以打敗無數機器。能提問就能創新,能提問就能發現未來。
  • 每個家庭都可以是書香門第 ——專訪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
    道禾教育在臺灣的學校吃素已經18、19年,道禾告訴家長,學校沒有能力確保買的雞鴨魚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作為一個媽媽,你是可以好好挑一條魚,好好選一塊肉,如果你願意吃肉,家裡好好煮一頓有肉的晚餐,沒有問題,但學校不做。學校吃健康有機的蔬食,是補充植物性蛋白,植物性纖維最好的時刻。
  • 國學特色+沉浸雙語教育!廣州這所創新型幼兒園!師資本科率100%,含小小班,插班要排隊!
    廣州道禾幼兒園創建於2018年,是道禾教育旗下子品牌,也是道禾教育在廣州主辦的第一所全日制學校。道禾教育是始於1996年臺灣地區,旗下有5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中學還有1個託幼中心。而道禾廣州是首所開在中國大陸的學校。作為廣州創新型幼兒園的一園,道禾採用國學教育、三代塾+幼兒園教育體系。
  • 此念手記|道禾教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師法自然
    不久前,我們採訪了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創始人曾國俊,他創辦道禾已有23年。道禾陪伴他的女兒和一批孩子走過好奇探索的童年、叛逆個性的少年、成長立志的青年。道禾「求慢,求少,求難,求拙」「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辦學理念;「由藝入道」「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蔬活慢饗,節氣生活」的實踐探索。
  • 「道禾」的追問: 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他說:有一天我突然想,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站在面前問我,可不可以推薦一下屬於你們自己的教育,讓我把中國教育的經典案例介紹給全世界認識,就像華德福學校、蒙臺梭利體系、瑞吉歐教育一樣,你想介紹哪一個?我能數得出來嗎?很慚愧,我不能。於是曾國俊放下一切事務,全力開始了他的造夢之旅。
  • 「道禾」的追問: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就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體的兩面,其一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老師、家長都保有一顆不被異化、不蒙上灰塵的心,才可以真正面對、照顧好孩子;其二是面對學習者如同面對自己的心。隨著道禾理念的不斷提煉,他們的組織、制度也在隨之轉變。
  • 視野 「道禾」的追問: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就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體的兩面,其一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老師、家長都保有一顆不被異化、不蒙上灰塵的心,才可以真正面對、照顧好孩子;其二是面對學習者如同面對自己的心。隨著道禾理念的不斷提煉,他們的組織、制度也在隨之轉變。
  • 道禾教育,花開鷺島——11月15日與曾國俊面對面,約嗎?
    」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先生二十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做根植於華人的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反覆錘鍊,這條華人教育之路愈發明朗。道禾書院:初綻臺灣曾國俊建成了一座現代書院式的耕讀村落。培德書院:根深中國 盛放國際北京的德泮素質教育生活館是臺灣道禾在大陸的首次嘗試,將「用心真摯、以人教育人」的教學理念帶到了北京。以愛的初心為初發,以人文的傳遞為道,在我們這片熟悉的、豐盛卻又貧乏的土地,為孩子栽植一種充滿文化之美的教育。
  • 水稻田邊的學校——聚焦道禾臺中筏子溪校
    藩籬那邊是城市裡難得保留下來仍在耕種的水稻田,可見曾先生在選址時一貫的標準,可以沒水沒電,但不能沒有土地和河流。你可能無法想像大名鼎鼎的道禾實驗學校可以簡陋到只是貨櫃和組合屋。失去了所有財物之後,他毅然加入夫人的戰場,在道禾學校聯袂重建精神的家園。廉價的預製板牆實在太光滑,他給常春藤的小苗苗搭起綠色的攀緣架。
  • 廣州道禾幼兒園今天開園,創辦人說,在道禾家長中,她是最挑剔的那個!
    廣州道禾幼兒園今天開園,它是道禾教育旗下子品牌,也是道禾教育在廣州主辦的第一所全日制、高端化、國際化學校。這是一所怎樣的幼兒園?
  • 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教育與實踐及華人教育下一步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是「書院中國,葦杭書院 教育的傳統 國學系列周」的第三天,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曾國俊抵達北京昌平敬華實驗學校,為葦杭書院儒學同仁介紹傳統文化在臺灣地區的教育與實踐。
  • 曾國俊: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
    帶著這樣的疑問,曾國俊創辦了道禾實驗學校。他以二十四節氣為教育的時間軸,帶著孩子們學習六藝,將國學智慧融入到山川農田。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是曾國俊堅持了二十多年的一件事情。他說:「我們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將來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步。」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二十餘年。
  • 訪談丨道禾教育創始人曾國俊:在阿那亞,教會孩子與真實美好的生命相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那亞引入臺灣道禾教育,共同創辦阿那亞道禾幼兒園。當下,幼兒園即將啟動開園前的各項活動。未來,這裡將成為更多孩子在海邊自由成長的沃土。過去的幾十年間,道禾深耕於中華民族的傳統,將之轉化為現代化的教育實踐,開闢了一條獨特的教育之路。我們相信,道禾與阿那亞的相遇,將帶來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 從臺灣道禾書院到北京培德書院,他堅信每個家庭都可以是書香門第
    當下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書籍乃至課程等,都很容易獲得。在國內上國際學校,或者出國上本科甚至中學,也是很多家庭的選擇。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註定要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候,在我們的下一代也最有條件具有國際視野之際,我們中國人有沒有可能產生基於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又放眼世界、海納百川的嶄新的教育觀念和實踐,去滋養我們的子子孫孫?從臺灣道禾書院到北京培德書院,創辦人曾國俊先生一直試圖用自己的教育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
  • 成都道禾師資啟動會|教師的聲音
    "孩子可以有一百種樣子,教師也可以有一百種樣子。""保持自己的熱愛,傳遞自己的光熱,心懷孩子,就是教師最好的樣子。""如果ta是一朵蘑菇,就不勉強ta成為標準中的蒼天大樹,如果ta是一塊石頭,就不奢望ta像一條河流一樣湧動。
  • 道禾幼兒園 | 將東方美學和場所精神融入教學和環創
    創始人曾國俊先生運用傳統文化智慧創辦學校,開闢了另一條教育之路。和傳統學校相比,道禾的課堂很特殊。道禾以「現代書院式人文生態耕讀學習村落」形態創設了校園空間,村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書院;有木工土工、纖維、染織、造紙、制墨、制茶;有戲臺、茶園、菜園、水稻田錯落在林間。
  • 張兵會見道禾長期投資董事長楊德紅
    張兵會見道禾長期投資董事長楊德紅 2020-12-02 23: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