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可以是書香門第 ——專訪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

2021-02-28 隨遇歡喜
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書籍乃至課程等,現在都很容易獲取。在國內上國際學校,或者出國上本科甚至中學,也是很多家庭的選擇。

但往往只有出過國的人才了解,在海外,中國文化的根是多麼重要,這不僅僅是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在一個多元文化中發揮自己獨創性、贏得別人尊敬的源泉。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註定要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候,在我們的下一代也最有條件具有國際視野之際,我們中國人有沒有可能產生基於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又放眼世界、海納百川的嶄新的教育觀念和實踐,去滋養我們的子子孫孫?

我相信,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甚至是下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二十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華人教育的下一步。二十年來的教育實踐,讓他的答案越來越清晰。在北京還是天寒地凍的時節,我們在順義郊區羅馬湖畔的培德書院拜訪了曾先生。

——鄧瑾 (博雅小學堂聯合創始人)

▲曾國俊先生

做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教育

——專訪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

文 | 博雅小學堂專訪、整理


請豪華顧問團為女兒辦學

1993年,曾國俊,這位臺灣的藝術家喜獲千金。女兒兩歲時,他帶著她到處找學校,找著找著,乾脆決定自己辦一所幼兒園。藝術家爸爸把這個幼兒園蓋得像個畫廊,像個藝術空間。

後來,女兒上小學,他又接著籌辦小學。

籌備期間,曾國俊邀請臺灣教育、文化領域的40多位委員一起出謀劃策,大家整理出來三個方向。

第一:要辦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均衡發展的學校,人文知識雖然重要,看得見的是成績,是分數,是比賽,但看不見的是態度,是價值,是知行合一,是跌倒了爬起來的意志力,是美的欣賞力。

第二:要辦東方與西方均衡發展的學校,整個華人世界十幾億人,到目前為止沒有屬於自己的教育,現在所有的教育體制大都是從歐美國家引進,所有的人都是花佰萬的代價到國外去把別人的東西學回來,教自己的子弟,到目前為止,華人的課程模式,教學教法,師資培育,考試升學等所有的一切模式,主要是借用歐洲先進國家的教學制度。

曾說他想做的教育「道禾教育」是想辦一個根深於華人自己文化的教育,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第三:要辦身心平衡的學校。當時不管是大陸、臺灣,還是新加坡,普遍重視身體的發展,忽視心智的發展,靈性的發展。

要辦一所人文素養與人文知識均衡發展,東西方均衡發展,身體心靈均衡發展的學校,第一個是硬體,雖然硬體只是其中一個載體。但是必須從硬體講起,因為環境資源也是一種資源。空間、設計、色彩等所有的一切,必須符合你的課程的教學模式,它必須是溫和的。

現在整個北京,所有的學校,基本上是軟硬體不相稱,課程理念說得天花亂墜,教學現場跟理念毫不相干。有的學校是砸大錢,但是它蓋出來的空間跟孩子沒有太大關係,那是大人要的東西,不是孩子要的東西。

道禾教育的學校裡面,所有的門和玻璃全部是落地的,可以直接看出去,門如果推開,人直接走出去,打開窗,蝴蝶會飛進來,前有花園,後有院,人在室內如同在室外。

用自然的、原型的、有機的、可建構的材料,手工制材,不要太多的加工。比如拿一根木頭,它有不同的彎曲,然後截成不同的長短段,然後自己再去打磨,它在組合重疊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挑戰,這些大自然的素材,它是充滿有機、原形、手工、可建構的,所以沙、木頭、石頭、貝殼、水果、木、樹枝、種子等等,都是最好的環境材料。

▲曾國俊在北京參與創辦了培德書院。這是在裡面做手工的孩子

道禾教育在使用或選擇自己的空間元素時,用自然的、有機的、手工的材料,這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接觸到純天然的、純自然的東西,孩子的觸覺、嗅覺、味覺等,所有的感覺、感官可以內化,成為內在的一部分。削過的鉛筆,有木屑的味道,曬過的棉被有太陽的味道,踩過的泥土有土香的味道,去玩沙知道沙的可塑性非常強,這些東西不是用文字告訴孩子,而是想辦法內化成孩子內在的一部分。要把教育轉化成真實的生命經驗,環境就是真實的,內化的體驗場所。

內地很多幼兒園色彩鮮豔,說好聽叫活潑,說不好聽叫做五味雜陳,五色令人麻木,所以道禾教育學校的桌子、椅子、榻榻米的目的是隱掉,不是突顯。學習的主體是孩子,教室裡你是要看到孩子的表情和眼神,還是要看到你塗的那些五顏六色?如果認為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那麼如何尊重這個觀念,就從你的桌子、椅子、柜子開始。

現代書院式的耕讀村落

1996年,曾國俊帶著六、七個老師去德國,看華德福教育。

在德國的學院參觀拜訪兩個星期,曾覺得華德福學校是目前為止他看過的最好的教育。但它不是中國人的教育。它整個的哲學思想,它的靈性科學,它的美學觀念,它所使用的課程,所有的一切,全部是來自於德國,來自於奧地利,來自於歐洲。

華德福的書的顏色全部混在一起,顏色全部融合在一起,有一種浪漫的混搭,像彩虹,所有東西都像彩虹。這個顏色的處理跟華德福相信孩子在7歲之前總是夢幻有關,華德福教育認為越保留孩子的幻想越有利於未來的創造。

中國的色彩當中,有可能見到類似這樣的東西,中國的水墨畫,有丹青,有朱紅,有各種礦物質原料做出來的。

華德福教育對三個階段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詮釋,它每一個課程的安排都呼應著它的身心靈,而不是獨立存在。為什麼7歲我要給他這個,8歲我給他這個,10歲我給他這個,14歲我給他這個。

對於人的發展,目前說得最清楚的,就是蒙臺梭利和華德福。經過百年的論證,他們被證明是對的。

曾國俊更有興趣的是如何把儒、釋、道哲學變成中國的教育哲學,如何把琴棋書畫變成中國的教育美學,如何把中國的太極、養生、武術、射箭變成中國教育的體智能,如何把中國的養生學變成中國孩子的營養學。

曾國俊去浙江楠溪江,那些村子六七百年了,裡面還有人住著,炊煙嫋嫋。他花了2周時間走訪楠溪江,他覺得屬於中國人的教育,它是像現代書院式的耕讀村落的模式,村子裡面所有的孩子認識所有的大人,所有的大人認識所有的孩子。他想辦一個現代書院式的人文生態村落。

回到臺灣之後,他開始找地,9年前,曾國俊在臺灣的苗慄縣三義鄉取得180多畝地,然後找到臺灣最接地氣的建築團隊規劃,花了4年多時間。

這個村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有書院,有木工,土工,纖維,染織,造紙,制墨,制茶,有戲臺,茶園,菜園,水稻田,錯落在林間,這個村裡林間有2700多棵大樹,學校地面落差海拔差距5%。繞校園一圈2.2公裡。

道禾教育學校的孩子畢業是在玉山,臺灣的玉山3900公尺,小學生畢業就在3900多公尺上領畢業證書。他一年只走一座山,兩年兩座,三年三座。春夏秋冬,24個節氣,他拜訪這座山24次。第二年又去拜訪另外一座山,第三年又另外一座。


▲道禾教育強調按節氣生活。這是培德書院的室內節氣桌布置

大自然這位老師告訴孩子,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樣子,講了一季之後,沒有可講的,老師也不知道說什麼,孩子問得也差不多,大家都語塞了,沒有話說,大自然這位老師會開始教,因為你閉嘴,當你閉嘴在山上走的時候,你會開啟你的耳朵,你會真正開啟你的眼睛,你會打開你的心。你從來沒有這樣看過,也沒有這樣聽過大自然。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華人的山水學的概念跟西方的山水學概念不一樣,西方是徵服,華人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華人在山上的概念跟西方山上的概念不一樣,孩子在一年一座山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年四季,12個月份,24個節氣,春夏秋冬,鳥獸蟲魚皆不相同。

映入眼帘,映入心裡,映入內在世界裡的東西,會儲存,變成文學,變成藝術,變成一種科學發現的內在動力。大自然有隱喻、有比例、有對稱、有起伏、有整體、有部分,大自然具有療愈功能,比如一個貝殼,它裡面的所有東西都是比例對稱的,有呼吸,有節奏,有規律,它隱喻日出到日落,隱喻一年的春夏秋冬。

大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的呼吸是365天,人的呼吸只是七十多下的心跳。什麼是身心靈?在車水馬龍中要碰到靈性不容易,看電視播放卡通影片的時候很難碰到靈性。接觸大自然這位老師你才會容易碰到靈性,最美的帽子就在鳥類的頭髮上,最棒的髮型在動物的身體上,每一年時尚周發布的帽子、髮型、衣服,全部來自於大自然。愛賞鳥的人,一定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帽子以及非常美的衣服,喜歡潛水的,一定可以做很棒的色彩學家,喜歡去大自然,聆聽大自然音樂的,也可以是很棒的音樂家。無論音樂、美學、藝術、色彩、造型,最有隱喻能力的是大自然這位老師。

道禾教育的每一個學校,都有一畝田,孩子自己種菜,自己種稻。吃健康食物,保持味覺嗅覺的靈敏度。道禾教育在臺灣的學校吃素已經18、19年,道禾告訴家長,學校沒有能力確保買的雞鴨魚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作為一個媽媽,你是可以好好挑一條魚,好好選一塊肉,如果你願意吃肉,家裡好好煮一頓有肉的晚餐,沒有問題,但學校不做。學校吃健康有機的蔬食,是補充植物性蛋白,植物性纖維最好的時刻。

張愛玲的文章裡面都有味道,有食物的味道,空氣的味道,有很多嗅覺、味覺的記憶,孩子的記憶保存得越久越好,不要太早破壞。


▲臺灣道禾書院的孩子們

把經典變成生活

中國的古樂器,南管最古老,南管有靈性,道禾教育的學校教南管,用南管學文學。南管是中國最早的交響樂,最有文化的古典室內樂。

在臺灣,道禾教育催生一個法令,就是支持家長在家自學。作為一個文化主體覺醒的家長,最好的方式是學一樣東西,比如學古琴,書法,或者茶道。中國最特別,所有的文化都有一個載體,然後那個載體會觸類旁通。

學茶道,一定會早晚通到書法;學花藝,早晚會碰到茶,把茶文化弄得非常的通透。無論是從花藝、書法,還是古琴入手,只要選對一個師父,選對一個空間,好好地學一門,整個中國文化的脈絡,不出數年都會很通透。其它的都可以自學,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至於國學,是四書五經,挑一部喜歡的讀就行;在佛教方面,要讀《金剛經》、《心經》,把這一萬多字搞清楚就行。四書五經選《論語》幾篇,每天讀一篇,或者抄寫一遍;每天學古琴或學茶道,學茶道之前去抄一遍經。在學茶道的時候,放古琴在一邊聽,熟悉那個音律,這樣就行,不出三五年,該有的道理都懂了。

什麼叫書香門第?就是在玩的時候,就聞到那個墨香,琴聲,然後沒事的時候,聽到家裡人有在唱曲,有人在彈琴,有人在吟詩,孩子整天在旁邊玩來玩去,耳濡目染。

現在大家都看微信,父母刷朋友圈,孩子不知道媽媽在做什麼,如果媽媽在泡茶,他看到說媽媽我可以喝嗎?看出來的顏色,喝下去的感覺,聞到的味道。打開那個茶葉,告訴他這是哪裡的茶廠的,這個要拿多少,誰去採,用什麼方式烘培,誰種的,用什麼方式種的,這就是教育,薰陶。

做有文化的中國人,自己得先試,而後才能去怪別人。重要的是自己先愛上一件事,然後好好做那件事。很多家長並不理解這個秘密,整天像一隻花蝴蝶,帶著錢包到處付錢,到處想學,結果什麼也沒學到。

道禾教育把經典變成生活,一年級要種竹子,五年級採竹子,六年級把竹子剖開四瓣,兩瓣去晾乾,兩瓣去烘乾。烘乾的隔一天就可以做弓做箭,三個月內就有弓可射,再過三個月就會疲乏崩裂。如果拿去晾乾,要等一年後,才可以去採,去做弓箭,但做好之後不容易崩裂,不會疲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工作體驗中有佛學。去插秧,一邊插一邊往後退,原來有時候人生退一步是向前。每一個秧間隔剛好差不多一個手掌大的距離,一個手掌寬的距離,那個叫做留白,不留白如何生長?

日常生活也可以演變成一個經典文學。孔子周遊列國,他是最早的田野調查家,最早的行動學習家。他最早鼓吹戶外教學,最早說考試沒有用,他整天帶著學生遊山玩水。他一邊行動,一邊學習,一邊解決困難,所講出來的每一字,每一句,成為現在的經典。現在搖頭晃腦學習這些經典的孩子,並沒有那樣的遭遇,所以不容易進入真正的內在世界,會在這個世界之外。

道禾教育到了初中,應該帶孩子去做行動學習,去拜訪,去旅行,去參訪家長,以及家長去介紹這個學校所開發的社會資源,去理解你的外在世界,有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努力。告訴孩子,你的家族是什麼?你的鄉村是什麼?你的絲綢之路是什麼?孔子周遊列國是什麼?魚米之鄉是什麼?

初中三年級以後,老師帶著學生拿著一臺手提電腦,就可以跟全世界聯繫。道禾教育的孩子會加入當地的世界紅十字會、世界綠色組織等,在他們的平臺之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交流。

世界公民教育,是一個可以通過現在的網絡達到的,但在初中畢業之前,不用急著做這個事。你要感受的是父母的愛,家族的傳統,這個國家的倫理,國家文化的美好,山川所有一切的美,一切映入眼帘。初三以後,學生可以面對這個世界,因為有堅固的內在世界。

每個周末,花一天時間,帶孩子到大自然裡去玩一天。不要門票的地方都很自然,只要收錢,那裡面就沒有自然。

所有的手工都用雙手,而雙手,是連接左右腦。現在孩子的手愚笨,跟他腦子裡的愚笨是一致的。手工是一種知行合一,一種成就感,一種不僥倖,不苟且的一種過程。讓孩子覺得很有成就感,創造力、想像力都是通過這些手工得到。

欣賞自己,才能欣賞別人,這就是國際化


東方民族能夠做出各式各樣別人沒有的東西, 最早能觀察天文,很早可以做火藥,很早能夠觀察指南針,很早能造紙,中國是一個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民族。

但最近這一百多年缺乏自信,一味地引進西方的科學、哲學,失去自己的主題性,不清楚自己的美好到底在哪裡,所以只需要把東方文化之美找出來,然後尋找它的核心價值,就可以走出屬於當代的教育之路,尋找華人文化中的現代性、獨特性、未來性,不要陷入復古、守舊、傳統、保守。

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有這個時代的使命,有這個時代的任務。把華人的文明、文化、教育往前推動一毫米,不應該只有山寨。

很多華人在拼命把孩子往西方送,孩子對自己文化的認同相對低落,這個低落造成跟家庭倫理脫節,跟這個國家很多的思維脫節。

你不肯定自己,不了解自己,不喜歡自己的結果,你也很難真心的肯定別人。一個愛自己的人,一個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的人,一定會珍惜別人愛別人。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喜歡自己,進而有能力欣賞和肯定別人,這就是國際化。

當有一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問中國人:中國有教育嗎?教育是什麼?中國人會不會腦筋一片空白?因為現在看到的國際學校,課表一攤開,裡面全部都是西方的邏輯,沒有東方的邏輯。

教育不是迎合當下的社會,是要開啟下一個社會,是引領下一個社會。謙卑地去探究教育的本質,物的本質,哲學思考,才有可能真正地帶孩子去迎接未來的社會。—完—

附:曾國俊先生在TEDxTaipei的演講視頻:《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

致力於母乳餵養、家庭關係建造、兒童心理健康

父母成長及閱讀推廣

家庭教育 父母成長 兒童心理 親子活動 沙龍講座

QQ群: 280648535

相關焦點

  • 從臺灣道禾書院到北京培德書院,他堅信每個家庭都可以是書香門第
    當下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書籍乃至課程等,都很容易獲得。在國內上國際學校,或者出國上本科甚至中學,也是很多家庭的選擇。從臺灣道禾書院到北京培德書院,創辦人曾國俊先生一直試圖用自己的教育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教育萌芽,請豪華顧問團為女兒辦學1993年,曾國俊,這位臺灣的藝術家喜獲千金。女兒兩歲時,他帶著她到處找學校,找著找著,乾脆決定自己辦一所幼兒園。藝術家爸爸把這個幼兒園蓋得像個畫廊,像個藝術空間。
  • 道禾曾國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種生命的示範
    ,和創辦人曾國俊先生一起談到創辦道禾的緣起,以及他所探索的華人教育模式實踐。文末有福利哦~曾國俊臺灣道禾教育創始人現任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教育研究院、書院、實驗中小學幼兒園(臺中、新竹,竹北,廣州)、六藝文化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臺中、新竹館)道禾三代塾教育文化生活園區(臺灣竹北、北京順義
  • 曾國俊: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
    帶著這樣的疑問,曾國俊創辦了道禾實驗學校。他以二十四節氣為教育的時間軸,帶著孩子們學習六藝,將國學智慧融入到山川農田。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教育,是曾國俊堅持了二十多年的一件事情。他說:「我們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將來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步。」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二十餘年。
  • 訪談丨道禾教育創始人曾國俊:在阿那亞,教會孩子與真實美好的生命相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那亞引入臺灣道禾教育,共同創辦阿那亞道禾幼兒園。當下,幼兒園即將啟動開園前的各項活動。未來,這裡將成為更多孩子在海邊自由成長的沃土。過去的幾十年間,道禾深耕於中華民族的傳統,將之轉化為現代化的教育實踐,開闢了一條獨特的教育之路。我們相信,道禾與阿那亞的相遇,將帶來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 此念手記|道禾教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師法自然
    不久前,我們採訪了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創始人曾國俊,他創辦道禾已有23年。道禾陪伴他的女兒和一批孩子走過好奇探索的童年、叛逆個性的少年、成長立志的青年。道禾「求慢,求少,求難,求拙」「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辦學理念;「由藝入道」「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蔬活慢饗,節氣生活」的實踐探索。
  • 法道自然,以心傳心――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曾國俊
    曾國俊說,當時同學們都不相信他,認為他是個壞學生,但周老師不這樣看,他去家訪的時候,在父母面前誇讚自己是他最好、最棒的學生,結果榮譽感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到了五年級第二次月考時竟然考入了全班前十名。另外一位給曾國俊帶來深遠影響的是他的小學校長。當時曾國俊上五年級,校長經常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磨墨,教他寫字,周末甚至請他去釣魚。
  • 「道禾」的追問: 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拜訪臺灣道禾實驗學校之前,曾聆聽創辦人曾國俊先生在南京的一次演講,他講到自己創辦「道禾」的動機——女兒的降生喚醒了他作為一個教育人的夢想
  • 道禾教育,花開鷺島——11月15日與曾國俊面對面,約嗎?
    」臺灣道禾書院創始人曾國俊先生二十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做根植於華人的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反覆錘鍊,這條華人教育之路愈發明朗。道禾書院:初綻臺灣曾國俊建成了一座現代書院式的耕讀村落。這個村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有書院,有木工,土工,纖維,染織,造紙,制墨,制茶,有戲臺,茶園,菜園,水稻田等,錯落林間、風景秀美。培德書院:根深中國 盛放國際北京的德泮素質教育生活館是臺灣道禾在大陸的首次嘗試,將「用心真摯、以人教育人」的教學理念帶到了北京。
  • 和一諾一起去臺灣道禾,約嗎?
    22年前,臺灣道禾基金及道禾書院的創始人——曾國俊為了自己女兒上幼兒園,在臺灣辦了道禾實驗學校,堅持在華人文化中探索與生長出屬於自己的教育。從紮根幼兒教育到現在,道禾已經階段性地成立了道禾教育實驗學校、道禾書院、道禾六藝文化館、教育研究院等、三代私塾等,並以不同形態持續深耕傳統文化教育。
  • 「道禾」的追問: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王小波/  蒲公英教育智庫研究員、《新校長》雜誌記者拜訪臺灣道禾實驗學校之前,曾聆聽創辦人曾國俊先生在南京的一次演講,他講到自己創辦「道禾」的動機——女兒的降生喚醒了他作為一個教育人的夢想。道禾人將學校稱為道禾學習村,那村子裡有什麼呢?有村長、有很多戶人家、家庭裡有爸爸媽媽。所以在道禾,他們稱校務長(相當於分校校長)為村長,每個班級就是村裡面一個家庭的概念,每個家庭裡都有兩個像爸爸媽媽一樣的老師。他們的班級用「X X家」來取名。取名的時候師法自然,比如一年級叫大河家,二年級叫湖泊家,三年級叫草原家,四年級叫山嶽家,五年級叫森林家,六年級叫海洋家。
  • 視野 「道禾」的追問:最中國的學校如何享譽世界?
    道禾人將學校稱為道禾學習村,那村子裡有什麼呢?有村長、有很多戶人家、家庭裡有爸爸媽媽。所以在道禾,他們稱校務長(相當於分校校長)為村長,每個班級就是村裡面一個家庭的概念,每個家庭裡都有兩個像爸爸媽媽一樣的老師。他們的班級用「X X家」來取名。取名的時候師法自然,比如一年級叫大河家,二年級叫湖泊家,三年級叫草原家,四年級叫山嶽家,五年級叫森林家,六年級叫海洋家。
  • 道禾幼兒園 | 將東方美學和場所精神融入教學和環創
    創始人曾國俊先生運用傳統文化智慧創辦學校,開闢了另一條教育之路。和傳統學校相比,道禾的課堂很特殊。道禾以「現代書院式人文生態耕讀學習村落」形態創設了校園空間,村裡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書院;有木工土工、纖維、染織、造紙、制墨、制茶;有戲臺、茶園、菜園、水稻田錯落在林間。
  • 傳統文化在臺灣的教育與實踐及華人教育下一步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是「書院中國,葦杭書院 教育的傳統 國學系列周」的第三天,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曾國俊抵達北京昌平敬華實驗學校,為葦杭書院儒學同仁介紹傳統文化在臺灣地區的教育與實踐。
  • 道禾:國學教育原來可以很時髦
    在大陸的時候,我們早就聽說過「道禾」,和道禾在大陸的相關機構都有過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比如在北京順義的培德學校、望京的德泮,還有童書媽媽讀書會的書友,同時也在道禾讀書會……可以說,這次我們去到臺灣道禾,更像是去老朋友的家裡探訪、作客——雖然是第一次去,卻一點兒也不陌生。來到道禾在竹北的校區,在門口的地方,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標識。
  • 臺灣教育的中國魂&國際範——天立教育臺灣考察學習紀行!
    「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站在面前問我,可不可以推薦一下屬於你們自己的教育,讓我把中國教育的經典案例介紹給全世界認識,就像華德福學校、蒙臺梭利體系、瑞吉歐教育一樣,你想介紹哪一個?我能數得出來嗎?很慚愧,我不能。」這是道禾實驗學校曾國俊先生的道禾追問。至今,臺灣道禾實驗學校體系開辦20年,時至今日早已名滿華人圈,蜚聲全球教育界。  中國式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