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孩子學校裡的一個男孩子放學後沒有回家,晚上十一點多家長焦急地在群裡找孩子,家長們聽到後也很焦急,紛紛發動自己的力量幫忙尋找。幸好差不多12點的時候,這個孩子自己回家了, 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原來這個男孩子是跑到其他班同學的家裡去玩了,十一點多才肯回家。有家長說,這孩子也太沒責任心了,完全不顧及自己的行為會給父母和家庭帶來怎樣的後果。
小孩子貪玩是正常的,但是玩也是有限度的,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底線在哪,需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責任在哪?比如父母的責任是照顧他,而他有責任不要做讓父母擔心的事。
我兒子二年級的時候,也曾試過放學後和幾個同學在學校附近玩到六點多才回家,我當時已經急到要出去找他了。
「你去哪裡了?」我問。
「就在小區的公園玩。」兒子說。
我責怪的話還未說出口,他突然激動地喊起來:「媽媽,我不是故意的。他們一定要我一起玩這麼久,我先走,他們會生氣的。」
我當時是蠻生氣的,很想罵他:「別人叫你去,你就要去嗎?你不會拒絕嗎?」但我忍住沒說出口,我知道這樣只會把事情搞得更複雜。
我當下應該先把問題解決,所以我想到了美國親子溝通專家法伯提出的「問題解決法」。
「你是迫於同學們的壓力嗎?」我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是的,我喜歡和他們玩,但我不想玩這麼晚。如果我提早走,他們下次不叫我玩的。」兒子說。(傾聽孩子的感受)
我忽然明白了孩子的壓力,但我也告訴他:「你怕他們會生氣,但你這麼晚回來,媽媽是會擔心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激發孩子的責任感)
「那你想我怎麼做?以後都不玩了嗎?」孩子有點生氣。
「這其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知道按時回家,不讓家人擔心也是你的責任。所以如何做到既能拒絕朋友們,又能令他們樂意和你玩呢?」(提出問題,引導思考)
之後我和孩子一起想了幾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孩子選擇了這一個:「我現在不回去,媽媽會擔心的。今天和你們玩得真開心,下次繼續。」(總結方法,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通過問題解決法激發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一談起孩子的學習,家長們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有的家長說現在輔導孩子作業比自己讀書時還辛苦。也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每次做作業都喜歡拖,要三番四次地催才能去做,作業很晚才能完成。
其實,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很多都是責任心的問題。所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習的問題。
阿黛爾.法伯提出的「問題解決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具體步驟是:
①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②歸納孩子的觀點。
③表達你的感受和需求。
④請孩子一起想辦法。
⑤寫下所有想法。
⑥共同確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在運用問題解決法的過程中,我通常會根據實際情況刪減或增加步驟,以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對於孩子喜歡拖作業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解決的:
「上了一天課是挺累的,回到家你肯定想放鬆下。「我問。(引導孩子講出感受)
「是啊,我就玩玩遊戲,看看電視就做。」(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
「我能理解,所以你想晚一點再做作業。「(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但是,每天催你做作業,我真是挺煩惱的。按時完成作業是你的責任,所以你能自覺做作業,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我說。(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同時指出孩子的責任)
「所以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繼繼說。(提出問題並請孩子一起思考)
孩子開始講他的想法,他想放學後先看一個小時電視才做作業,還有中途要允許他休息再玩一會。
他講的時侯,我認認真真地聽,並把他的要求一項項仔細用筆記下來地。(這一個動作很重要,把孩子的想法記下來,表達你對孩子的尊重;同時讓孩子知道你對他自覺做作業這件事很重視。)
待孩子講完他的想法後,我也把我的想法說了出來,然後和孩子一起商量後把最合適的方案確定下來:
我認為他放學後先玩一會的想法是合理的,但玩一個鍾就時間有點長了,會影響後面做作業的時間,所以和孩子商量後,把玩的時間定為半小時。
做完一科中途休息十分鐘也是合理的,但不能用這十分鐘去看電視或玩手機,以免分神,影響下一科的作業。
所有作業完成後,孩子就可以自由去玩了。最後確定的方案,我和孩子都很滿意,也一直實施著不錯。
所以,與孩子共同商量解決辦法是可取的,可操作性強,孩子的責任心也因此培養了起來。
有責任心的孩子,做事就會懂得思考;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方向就更明確,也更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