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好也能引起膽囊息肉?事實上,很可能不只是膽囊息肉

2020-12-19 馮春祥主任

中醫看待膽囊息肉的起因,一般以飲食所傷、情志鬱結、勞累過度、體質肥胖等為主。而西醫看待膽囊息肉的起因,則一般與吸菸、飲酒、性別、年齡、飲食和慢性肝炎有關。與中醫學的觀點相比,西醫較少關注患者情緒對膽囊息肉發生和發展的影響。

情緒抑鬱、焦慮,也可導致膽囊息肉

事實上,情志問題對膽囊息肉的發病率有相當大的影響。有中醫學者專門對此做過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職業,如工程師、程式設計師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患膽囊息肉的機率壓倒性地高。其原因在於,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是腦力勞動者,生活特點是工作時間長、節奏快,長期處於疲勞的工作狀態,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現代中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專業技術者很容易積累焦慮、抑鬱、憤懣等不良的情緒,使肝氣不舒,氣機鬱滯。

肝膽相照,兩者在臟腑關係上互為表裡。肝氣疏達,正常排洩膽汁,膽汁儲存於膽腑,可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但若長期情志抑鬱不暢,憂思暴怒,會使肝鬱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日久則溼瘀互結,經絡不舒,聚結於膽腑,使膽腑失暢,通降失調,氣血瘀結於膽囊壁上,最終形成了膽囊息肉。這類肝氣鬱結的膽囊息肉患者,一般會有右側脅肋的脹痛,而且疼處走竄不定,嚴重者可累及肩背部位。比較有特點的是,患者的症狀常隨自身心情變化而有所增減。

不只是膽囊息肉,同類膽疾同法調

其實不僅是膽囊息肉,不良情緒還能引起很多其他膽囊疾病。肝主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謀慮太過或憂鬱憤怒,使肝失條達之性,以致肝氣鬱結,肝氣鬱而化火,使膽之疏洩功能失常。肝氣化火,火氣上炎出現口苦、咽幹、目眩等症狀;膽腑疏洩不利,患者會出現大便黑綠、小便黃赤等溼熱蘊結肝膽之象,再加上肝氣鬱結引起的脅部疼痛,西醫一般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

對於這種類型的膽囊疾病,我一般用大柴胡湯為基礎進行加減化裁,方中柴胡疏肝利膽、透邪外出;大黃清洩腑熱;黃芩助柴胡和解少陽;枳實助大黃行氣除痞;半夏降逆和胃;芍藥緩急止痛;再加上大棗和生薑調和營衛,幾味藥共同施用,可轉少陽之樞機,開陽明之氣結而達到疏肝利膽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加入清熱利溼或化痰散結的藥物,對同樣原因引起的膽囊炎、膽囊息肉、膽結石等多種膽囊疾病都有很好的調治作用。

最後也要提醒一下,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壓力下,或積累大量不良情緒的人群,如果經常感受到有脅肋疼痛的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對肝膽部位進行檢查,以防出現息肉等病變而不自知。

相關焦點

  • 膽囊息肉有什麼危險?這樣飲食或可縮小膽囊息肉消除膽囊息肉 - 心...
    很多人就是常規查體的時候,發現了膽囊息肉,於是很是擔心,不知如何是好?整天嘀咕,是因為吃的太油膩導致的?以後還能不能吃肉?用不用手術治療?會不會癌變?等等問題會困擾著自己。其實大部分膽囊息肉並沒有任何不舒服,就是體檢發現而已,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治療,因人而已。
  • 膽囊息肉不可怕
    圖/全景  文/許洪斌(北京外科醫生)  http://bdhtyy721.blog.sohu.com/157829912.html  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各個單位組織的例行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有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膽囊結石是怎麼引起的?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
    膽囊屬於我們重要的免疫器官以及消化器官,同時它也能調節肝內外膽管裡面的壓力。但是生活中的壞習慣會對膽囊帶來傷害,從而誘發膽囊息肉或者膽囊結石等。
  • 膽囊息肉,其實不可怕
    □記者 劉坤    不少人做B超發現有膽囊息肉,有時候B超室醫生也寫作:「膽囊內有息肉樣病變。」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有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
  • 膽囊息肉的日常保養
    膽囊息肉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些什麼,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杜絕經常飲酒和經常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品。要養成飲食規律的好習慣,不吃早餐的人群容易患有膽囊息肉。因為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膽汁在膽囊內濃縮,從而導致膽囊息肉的發生。
  • 得了膽囊息肉怕癌變?預防膽囊息肉,做好這4件小事
    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哮喘、抑鬱症、白化病、血友病等,那麼,膽囊息肉有遺傳性嗎?如何預防膽囊息肉呢?本篇文章將為您解答。膽囊息肉也稱膽息肉,是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種的病變的總稱,一般可分為非腫瘤性病變和腫瘤性病變,一般來說是不會遺傳的。其中,非腫瘤性病變又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常見。
  • 膽囊息肉的剋星,不手術祛除息肉免復發!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稱為「膽囊息肉」。人們在發現它時多採用先觀察再手術切除膽囊,或對癌變率極高的膽囊息肉進行切膽治療。但這類治療方法,手術後遺症很多患者不願承擔。那麼,你知道不手術消除膽囊息肉免復發的剋星是什麼嗎?
  • 膽囊息肉最佳治療方法?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會不會癌變,看這篇就...
    一、年齡:部分研究發現,40~50歲的中年人膽囊息肉發病率最高,50歲左右為膽囊息肉的高發年齡;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排空功能,使膽汁排出不暢,膽鹽濃度升高,刺激膽囊壁導致病變。
  •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焦慮恐慌?聽醫生講講膽囊息肉那些事
    30歲的小劉在單位安排的職工體檢中發現,他的膽囊裡長了一個息肉,這讓小劉十分焦慮。小劉會想了一下,近期他食欲不振,原本喜愛的各種油炸食品都吃不下去,越想越害怕,這個膽囊息肉會不會變成腫瘤呢?膽囊息肉是指起始於膽囊壁,向膽囊內部隆起或突起的病變,和有些人皮膚上長的「小疙瘩」一樣,很多時候沒什麼感覺,只是在做超聲檢查的時候意外發現。
  • 引起膽囊息肉的原因及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凸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它的病因較複雜,中醫認為膽囊息肉的發病,因於情志失調、飲食所傷、勞逸過度、感覺外邪等所致。患者可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
  • 膽囊為何會長出小小的息肉?
    在90年代由於醫療影像技術問題,膽囊息肉很少被人提及,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膽囊息肉逐漸被人們熟知,由於缺少對膽囊息肉的認識, 檢查時發現膽囊長出小小的息肉,便認為這是癌症的先兆, 為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可直接顯示病變的部位、大小、形態、內部結構、與膽囊壁的關係,並能鑑別有無結石並存。 目前,對膽囊息肉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0.1%和93.9%。膽囊癌表現為膽囊壁的不規則缺損、僵硬,或膽囊腔內如組織腫塊,能提供腫瘤局部尤其是肝門區域侵犯情況。 相關文獻表明,國內外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發病率存在差異,國外膽囊息肉樣病變發病率為3%~6%,國內報導的膽囊息肉樣病變發病率為4.5%~8.6%,但總體發病率呈增長趨勢。大規模流行病學報告人群膽囊息肉樣病變發病率多在5%左右,且男性居多,主要發病年齡為30~40歲。
  • 膽囊息肉能自愈嗎?需要治療嗎?膽囊息肉怎麼吃藥好?
    一、什麼是膽囊息肉?膽囊息肉就是指在膽囊內壁上由於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導致內壁增生物生成,其形狀有的像粟米,一般為1到2毫米大小,有的像可以大到2釐米,如桑椹大小。根據息肉的數量,可以分為單發性息肉以及多發性息肉。這兩種息肉都有很高的惡變概率,因此,一旦患上該疾病就必須得進行治療,以免引起息肉惡變。
  • 膽囊健康日: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發作,一切了之?
    央廣網南京8月31日消息 9月1日不單單是傳統的開學日,也是「膽囊健康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因素,膽囊疾病發生率逐年增高,如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癌等,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 膽囊息肉樣變是什麼意思?膽囊息肉生長速度快,想切除有什麼影響
    膽囊息肉樣變很常見,是指在膽囊內壁上出現了隆起性病變,常常在行B超檢查的時候被發現,有些病變呈單發,有些病變呈多發,病變沒有聲影,而且沒有位移,這是膽囊息肉最典型的表現,據此可以診斷。膽囊息肉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第1種為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第2種為非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膽固醇性的息肉。確診為膽囊息肉樣病變以後,如果患者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膽囊息肉小於1cm,可以定期複查,密切觀察膽囊息肉的變化。如果膽囊息肉大於1cm,或者患者反覆出現腹痛等症狀,建議手術治療,一般選擇膽囊切除術。
  • 膽囊息肉吃什麼食物好 膽囊出現息肉可以吃這些
    膽囊息肉,又被人們稱為膽囊隆起性病變,雖然讓人比較害怕,但並不是沒有辦法治癒,因為生活中有不少的膽囊息肉偏方,都可以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效果非常好。想知道膽囊息肉吃什麼食物好以及膽囊息肉食療小偏方嗎?那就一起來看看吧。
  • 怎樣合理地治療膽囊息肉
    目前,膽囊息肉已成為肝膽外科門診的常見病。但由於種種原因,臨床上對膽囊息肉的治療方法存在分歧,甚至有些混亂。有的認為,膽囊息肉只需進行藥物治療,有的認為該病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不全面。  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凸起性病變的總稱,它包含著不同的病變類型。目前臨床上將膽囊息肉分為兩大類型:①真性腫瘤:例如,膽囊部位的腺瘤、腺癌、平滑肌瘤及脂肪瘤等。
  • 膽囊息肉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膽囊息肉最好的方式是保膽取息肉,手術當中確保息肉是良性的情況下,就可以把息肉取掉,保留有功能的膽囊。膽囊息肉的手術還是要區分的,手術指徵是隨著息肉的長大到一公分或者接近一公分的時候,要引起重視,特別是膽囊頸部的單發的息肉,需要做手術,切掉還是做保膽可以在手術當中來判斷。
  • 不切膽囊也能去除結石和息肉
    對於這種普通的外科常見病,大多以「膽囊切除術」為主要治療手段,但膽囊是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切除後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於是,很多患者會選擇與結石共存,即便反覆地發炎、疼痛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也不要做「無膽之人」。 怕做「無膽之人」而被結石折磨15年 蒼南的陳先生今年62歲,15年前因腹部不適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膽囊結石、膽囊炎在作祟。
  • 困擾我幾十年的膽囊息肉居然消失了!
    不經意間發現膽囊息肉切除是不留下來的,平時要注意飲食,很多好吃的只能看不能吃,但膽囊息肉還是越長越大。雖然我掙的錢越來越多,但我的身體越來越差,膽囊息肉引起的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治療後,症狀很快就消失了。經過幾個月的複查,我發現困擾了我幾十年的膽囊息肉已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