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兩天寫了《文科生不用熬夜,目錄式學習睡前十分鐘等於一個小時》,在所有的留言中,我注意到幾條詢問我如何指導理科生學習的方法。所以決定寫今天的文章,先跟大家講一下,我是當年高三上了一個月從理科班轉到文科班參加的高考(當年我們地區的高考文科第一名),後來大學也讀的文科專業,所以我算文科生,對文科的學習規律相對更了解一些。但是,學習本身是相通的,所謂一通百通的關鍵所在是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是上了兩年一個月理科班轉到文科班的,而且高考數學單科應該是考了144分,對於物理和化學之類的理科綜合學科具體如何學習,我給大家提不出好意見,所以今天就以數學學習為例泛泛而談一下學習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哈。
理科生的思維要求邏輯性比較強,所以你高中的成績特別依賴初中的數學根基,這就是為什麼數學要從小就學好,一旦產生了知識點的斷層,回過頭來重新補會非常困難。高一、高二的數學學習一定要把理論基礎、基本數學題型、概念、公式等掌握的滾瓜爛熟,能達到無論怎麼顛倒都能找到考察的是哪個知識點的程度。真正高考的時候,數學的卷子並不是特別難,無論是我們當年高考還是現在的高考,但是出題的角度會靈活多變,之所以有的孩子到了考場看到題就蒙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從實質上搞懂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識點。
今天告訴大家的主題是:舉一反三。如何做到?
高中學生的智力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特別容易忽略簡單的問題。高考考察的所有的知識點,一定都在高中學習的教材中,這個「舉一」的關鍵是要把教材反覆學習、揣摩、研究透徹,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整理出來,把教材上的題型不是要求會做就行,而是要做到理解出題人的思路,然後要把自己當成出題人來琢磨,如果變換角度來出題,可以變化那些變量?
反覆琢磨不留任何死角的去精讀教材,這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很多孩子看了教材就覺得太簡單,然後跑去買很多的課外書去刷題,在做了上萬道題目之後,他並沒有特別搞通背後的數學邏輯和原理,所以當遇到高考題目的 時候,他總是盡力去搜索大腦中自己做過的題目,而「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再加上緊張,很多孩子就會發懵,導致並不難的題目卻不會做了。
所以,「舉一」就是學習教材和書本,這個一定要踏實,不要著急去刷題,這就如同你沒有磨好刀便去砍柴,那麼雖然你出發的很早,卻不會很快的完成任務。你費了半天的勁兒,鈍刀子卻砍不動柴,到頭來只是自己更失去自信和耐力而已。
反三便是適當刷題。適當的概念是,你只需要找到一本或兩本經典的數學輔導材料,然後把上面的所有題目像研究教材一樣吃透,那麼其他所有的題都「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變化,就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一樣,盡在你的掌握之中。
簡而言之:一、理科生一定要吃透教材,這是磨刀過程,越精細效果越好;二、不要盲目刷題,要刷就挑精華的一兩本輔導書就夠了;三、要像文科生一樣,建立知識網絡體系(如何建立請參考我給文科生寫的文章),宗旨是不要讓你的知識成為碎片化的存儲,要把他們安放在你的大腦知識網絡庫中,這樣就不會遺忘。
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吧,祝孩子們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