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才」到「通才」,人工智慧如何賦能千行百業?

2020-12-17 36kr

自動駕駛、智能製造、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醫療……當今社會,說「萬物皆可人工智慧」似乎一點也不過分。

以安防產業為例,得益於人臉識別比對、創新性算法等技術在公共安全、交通、金融等領域加快融合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正成為各場景安全防範工作的主要手段,呈現出巨大的藍海市場。

在大規模GPU伺服器並行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算法和類腦晶片等技術推動下,人類社會正從網際網路時代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一年一度的人工智慧領域權威報告《斯坦福2019全球AI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私有人工智慧投資超過700億美元¹,相當於每天2億多美元投入私有人工智慧領域。

可以說,在這一炙手可熱、應用廣泛的領域,幾乎所有大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參與其中。

01 通用人工智慧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從戰勝韓國圍棋天才李世石的「阿爾法狗」,到甚至可以寫文章、做主持,人工智慧技術展現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能力。

它不知疲倦、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進化,不斷給人類社會帶來衝擊,快速融入我們的生活。

但不可否認的是,歸因於機器學習和AI的所有功能都屬於狹義的弱人工智慧範疇,依然是一種數據驅動的模擬計算,且局限於語音、圖像、文字識別等單一領域。

這類人工智慧在計算能力和能耗方面存在快速逼近的天花板,大大限制了其可應用的範圍。

如何從弱人工智慧通往強人工智慧,並邁向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自如從事多種任務的通用人工智慧(AGI),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2015年日立發布的日立人工智慧技術,它是較早開發和應用的「通用人工智慧」。

據介紹,該技術可以自動生成超過100萬個假設,並能從中篩選重要因素、從人為給予的選項中挑選適合的選項。

為了驗證這種技術有何過人本領,日立曾還專門做過一個較為形象的實驗,就是讓搭載了日立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坐在玩具積木上玩蕩鞦韆遊戲。

這其中的關鍵信息是,過程中機器人會根據膝蓋彎曲時間和幅度等信息來學習建立假設,並找到一個合適的幅度來晃動自己。

實驗的結果是,機器人在鞦韆上蕩了5分鐘後就已經得到了人類事先並沒有預測到的晃動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這個簡單的機器人背後的人工智慧技術並不簡單,它首先不需要人工給予信息,且可以自行判斷和作出假設。

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日立早在2015年就率先回答了人工智慧如何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這個現實難題。

可以說,通用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必然階段,是消除莫拉維克悖論的關鍵,日立的探索和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和參考意義。

02 如何助力千行百業跨越技術鴻溝?

更進一步說,從人工智慧的應用和賦能各行各業的角度來看,日立所引領的通用人工智慧技術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也就是說,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無需就現有領域或問題進行二次開發,直接可以應用到現有系統讓其變成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系統。

同時,大大減少了各個領域企業二次開發的時間和成本,通過與日立的合作可以運用真正的人工智慧技術來賦能自己的業務。

以當下較為熱門的安防領域為例,日立人工智慧技術就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和使能。

比如日立的智尋產品,曾參與過國內某公安局的測試,在一臺普通配置的PC伺服器上將全國在逃人員庫與某地市人口庫進行無差別對撞對比,耗時僅僅一個半小時,速度達到了每秒4300萬張。

後經過3年時間的完善,包括改寫核心代碼,對所有拓展功能依據中國實務改寫,終於在2016年再次亮相併驚豔全場。

從80萬張照片中尋找3個人的蹤跡,可依據的僅有這3個人的拍攝跨度長達16年的25張照片,對此智尋僅用時0.12秒就檢索出結果,首個結果命中率達到60%,前20個結果的命中率接近90%。

眨眼之間,人工智慧就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鎖定目標,這是人類在任何時間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日立人工智慧技術在智能安防領域實際應用中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

目前,日立已開發出身份證認證系統、移動端人臉識別系統,及離線視頻分析單兵系統多套解決方案,在社會實際安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各種屬性關聯比對進行數據挖掘,對監控信息進行實時分析,使得安防管控可以實時預警和響應,這也使得安防行業由過去的被動監控進入了主動識別時代。

如果從更泛化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上來說,這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視覺識別系統還可應用於安防智能巡邏機器人,在公共場所、園區、工業場所都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

此外,日立和國政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政通)的合作也是日立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國內智能安防領域的一個典型案例。

隨著場景愈發複雜,技術手段愈發豐富多樣,現代反欺詐的難度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國政通也需要由單純的防欺詐服務提供商不斷進化,才能更好地應對時代發展需要。

而構建一個具有強大擴展性和良好兼容性,實現基於視頻的智能閉環的物理安全平臺,對於國政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此,國政通選擇與日立開展深入合作,一起搭建物理安全綜合平臺PSS(Physical Security Solution)。

 

基於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和良好可擴展性,日立的PSS平臺在安全領域內有著不錯的口碑,這背後是日立歷時十多年的研發投入。

據介紹,該平臺具備定義時間軸、近120項的屬性特徵值、人體體態特徵等多重篩選方式構成的人形識別技術,可以快速篩選結果並鎖定對象。

同時,該平臺還可以通過不間斷地自動採集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自我迭代,來優化圖像識別功能。

在可擴展性上,PSS平臺還可以適用於一些特殊領域和場所的陌生人禁止進入區域,系統會在短時間內捕捉目標和顯示預警並通知管理人員進行處理。

在視頻監控上,PSS平臺可以判別公共區域是否有特殊遺留物體,並預警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當然,安防僅僅是日立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的一個課題而已。數據顯示,日立目前已在金融、鐵路、工廠、水成套設備等共計14個²領域的57個項目中應用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技術。

在剛剛舉行的第三屆上海進博會期間,日立就展示了其人工智慧技術在智能安防、智慧城市和智慧醫療等各領域應用的新產品和新解決方案,為人們帶來了更多思考和啟發。

03 日立社會創新 讓世界充滿活力

如今在如火如荼的新基建和智能社會建設浪潮中,人工智慧成了不折不扣的排頭兵,後疫情時代,它又將如何助力人類突破瓶頸、乘風破浪?

從專用人工智慧走向通用人工智慧,日立的探索和實踐無異於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方向和答案。

以「社會創新」為目標的日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創新實踐,不斷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成為人工智慧時代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和使能者。

參考資料

[1] stanford.edu.2019.史丹福大學《ar intelligence index2019 annual report》.

[2] www.hitachi.com.cn. 2020.日立AI解決方案.


有關更多日立社會創新內容,可點擊此處查看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電信2020:5G+雲網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
    積極踐行「雲轉數改」戰略,搭建數位化平臺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要求基礎網絡有超強的匯聚、存儲、處理、應用等雲計算能力,賦能千行百業。所以,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本質內涵與核心架構是「雲網融合」,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網和雲的邊界,更給信息通信行業帶來了一次影響深遠的變革。
  • 習近平時間|「5G+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千行百業
    《習近平時間》推出「奮進新徵程」系列,今天播出《「5G+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千行百業》。
  • 中國聯通肖羽:MEC邊緣雲強化「五大元素」,賦能5G千行百業
    中國聯通構建以5G+MEC為錨點的「雲網一體化」架構,強化五大元素,賦能5G千行百業。未來已來,邊緣計算將進入規模商用部署期一是服務市場變了。Garnter認為,到2022年將有65%的數據在邊緣數據中心存儲和處理。未來1-3年邊緣計算將進入規模商用部署期。IDC預測,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超萬億。資料顯示,中國聯通在2018年就已在全國多個省市開展了邊緣雲規模試點,走在了行業前列。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從木桶理論的短板決定論,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才優勢論,背後是社會協作網絡的升級。在那個沒有信息網絡溝通的時代,在那個人與人之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時代,你很難去找到一個專才,就算找到也很難快速了解對方,並建立合作,所以只能現有的團隊下,每個人去克服短板,哪裡不會補哪裡。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如何科學地拓展社交網絡?專才與通才的策略不同
    Smolla等人要研究的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學習的東西會如何影響你和別人的互動。如果要做個通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要做一個專才就要專注於一點,這種選擇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為了構建新的網絡模型,研究者們借鑑了兩項前人的研究成果:一個是無性繁殖的社交網絡模型。
  • 築基「新基建」,F5G鋪就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的「星光大道」
    這些新的信息基礎設施作為「新基建」的底座,正推動千行百業的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驅動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作為「新基建中的新基建」,5G移動通信已經家喻戶曉,5G使能千行百業也已深入人心,那麼第五代固定通信F5G呢?它有什麼長處,如何築基「新基建」?又如何助力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驅動產業網際網路時代?
  • 專才與通才之辯
    通才指各方面都有所涉獵的人,達文西就是最有名的通才之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和「禮樂射御書數」所謂六藝的說法。培養通才,從那時起彷佛就是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但也有「樣樣皆通,樣樣稀鬆」的說法來駁斥這種觀點。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不分高低上下。我想藉此機會,談一談我心中的大學教育專才與通才之辯。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5G賦能千行百業新業態 引領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5G新基建賦能新興服務產業」「5G引領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5G的經濟效應及對貿易方式的顛覆」等熱點話題,為5G應用服務發展提供風向性參考。 「5G不是萬能的,但它是賦能的」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的服貿會5G展區內,產業生態鏈企業的全力參與,令整個展區亮點紛呈。展區內不僅有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從不同角度的傾力展現,更有眾多龍頭企業紛紛亮相,體現出全產業鏈對5G應用服務的前景所寄予的厚望。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裁員時,到底對通才下手,還是把專才掃地出門?一、一定是通才與專才二選一?公司的人才,普遍可分成兩種:刺蝟型人才(專才)及自助餐型人才(通才)。專才被裁員,並不意味著通才可以倖免於難。因為業務萎縮,通才的施展空間也被壓縮,這意味著通才的價值嚴重縮水,因此,部分表現平平的通才也會出現在裁員名單。二、專才與通才之外,還有全才事實上,通才和專才,我們不能割裂開來看。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七年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辯
    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建國後曾經被拆分的大學們紛紛重新合併為綜合性大學,雖然初期因為教學資源不足而無法不限專業,但依然學習了歐美的大一大二基礎課為主,大三開始再開設專業課的思路。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從那時起,老總開始注意到了思雨,經常會讓他幫助大家做一些輔助工作,團隊合作時,也經常會安排他參加。因為這幾次的出色表現,思雨成了大家心中的「通才」,而事實上,對於專業外的技術,思雨雖然都有所涉獵,但都不精。如果讓他「單飛」,他反而「挑不了大梁」。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這還用問嗎?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
  • 通才與專才之辯 | 享受工作系列
    我常常批評這種專才路數的職業規劃,很多時候可能是無用功,這是認知慣性,大學嘲笑通才。        甚至有人會說,通才只在投資和寫作上有用,其他技能都是需要專才,我是很難苟同。產品設計崗位需要通才,創造優秀產品和服務的人都是通才。我們常常看到,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不會急於去解決問題,而是會懷疑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 通才和專才,到底哪種更具有競爭力?
    那我只能告訴你,在這人才社會,浪潮滾滾,只有站在風口浪尖,方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要想鶴立雞群,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在這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樣樣皆能,樣樣平庸之人,在特長明顯的專才面前黯然失色。通才往往是隨波逐流,而專才卻能成為真正的弄潮兒,山高人為峰,術業有專攻。如果人才沒有了主攻方向,猶如在黑夜中失去了光明,輾轉反側,有心攻關,而無力攻破。
  • MBA關注:職場求生術 你是專才還是通才?
    通才誠可貴 巨變的時代,離不開專才,更需要通才。真正出類拔萃的專才,並不多見,也許萬中無一,大多介於專與非專之間。要想在某個專項上超出同行很多,非常困難。 他們的調查發現,招聘專員往往忽視那些更適合這個崗位的專才,而對那些普遍經驗更豐富的通才更感興趣。還有一項研究發現, 36%的明確招聘專才的廣告也會要求應徵者具備兩種專項技能。此外,與小型組織相比,那些一向標榜專門人才、獨特技能的大型機構更要求他們的專家具有多種技能。
  • 本科生的目標是專才還是通才
    但我國目前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超過20%),而大眾化教育發展階段高校的主要任務就不應再是培養專才,而應改為培養通才,即無論在什麼相關單位都能發揮作用的人才。  其次,作為專門人才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在精英教育階段可以全部分配出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是社會需求大於生產;但在大眾化教育階段就不同了,這時高校培養出來的專才數量已大於社會需求,因而必然出現大學生分配不出去的現象,如果不調整培養目標,則必然使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  最後,高校過分強調培養專門人才,也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