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2020-12-20 尋荀文化

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

劉長明

(山東財經大學 和諧發展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摘 要:易學本於天地之道,中達社會人際,直抵內心世界;而後由心及人,由人及天,道法自然,歸根復命。在易學建構邏輯視野下,易道呈圓,天人一如。可見,這種本於天而歸於天的易學建構,具有天然的生態文明向度。在易學建構所彰顯的生態文明維度上,乾始坤凝,剛柔兼濟,陰陽大化,和諧天成。易學內蘊的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為天地之子。大德曰生,大寶曰位,守位曰仁。易學關於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法則的理論基石。仰觀俯察、以類萬物的易學建構邏輯,是今天建設生態文明的哲學要旨。

關鍵詞:易學建構;天地之道;法天象地;生態文明;維度

引 言

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學,本於天地之道,中達社會人際,直抵內心世界;而後由心及天,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實現歸根復命。這種由天及人、由人及心再由心及人、由人及天的易學建構邏輯,彰顯了易學的圓道思維向度。在易學建構的圓道思維邏輯視野中,天人之際,道心澄明,心態、世態、生態三態在生態文明的架構內實現圓融互潤。《易經》以卜筮之文現世,其言者三才之道也。「周」為普遍、博大之意,故有「彌綸天地之道」、「知周乎萬物」、「周流六虛」之說。鄭玄《易贊·易論》頌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包。」易學所開顯的三才之道與陰陽和諧思想彰明,天地人心一如,人與自然不二。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無疑是生態文明建設可資借鑑的重要哲學寶典。

一、天地之道:易學建構的基準原點

伏羲在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過程中始畫八卦,《周易》將這個以天地之道為參照系的畫卦過程概述如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易經不是伏羲憑空杜撰的,而是來源於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啟迪。易本卜筮之學,高亨有言:「我認為研究《周易》古經,首先應該認識到《周易》古經本是上古的筮書,與近代的牙牌神數性質相類。」作為卜筮的重要參照——天地之道,客觀上也成為易學建構的邏輯起點,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說卦傳》)關於「易」字,《說文》釋之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而且,八經卦本身就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類自然現象。對先哲根據天地之道「作易」、「生蓍」、「倚數」、「立卦」、「生爻」的具體理路,《說卦傳》有過大致的勾勒:「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源於天地之道、以卦爻符號為核心、以精準文字為後綴構成的符號文字系統——《易經》,「廣大悉備」,有著鮮明的生態文明向度,蘊萬古不易之理。

1.乾始坤凝:天生地成,大道開顯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周易·乾》);「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周易·坤》)伏羲立乾、坤兩卦,意味著天生地成,萬物肇始,一如《繫辭上》所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乃創化萬物之始,故稱其「大始」;坤為承載萬物之基,故言其「成物」。基於這樣的認知,先哲稱陽之天為乾元,「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周易·乾》),說的是乾元促使萬物始創;稱陰之地為坤元,坤元者,「萬物資生」、「承天而時行」(《周易·坤》)也,說的是佑護萬物的生長發育。乾卦六爻皆陽,屬純陽之卦;坤卦六爻皆陰,乃純陰之卦。剛以動為乾陽之德,主始創,無始則無成,故創始者處於主導地位;柔以靜乃坤陰之厚,主成長,處於承乾順陽之位。天在開顯大道中的主導地位由其字義可見一斑,大一為天,《說文》釋天曰: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雖然乾是陰陽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正因為乾的「知大始」,才促成了坤的「作成物」,但作為《周易》中有決定意義的兩卦,乾、坤在創生萬物的矛盾運化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轉圜,缺一不可。此誠如《繫辭上》讚頌的:「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二者缺一,萬物阻塞;二者和合,則萬物化生:「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繫辭下》)

易道深奧,然而,一旦進入玄之又玄的大易之門,一切會豁然開朗,原以為的玄奧在自然而然中渙然冰釋。而乾、坤猶如易之門戶,洞開玄奧的門戶後,易道一馬平川,易理迎刃而解。鑑於此,《繫辭下》云:「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撰,指創作。乾健之德與坤順之載相互配合,孕育了陽剛陰柔、和諧互構的形象,據此可以體悟天地大化流行之功,通曉神明生生不息之德。這裡,天地被尊為萬物的根據、人類的歸依。惟其如此,乾、坤順理成章地上升為把握《周易》之要義的關鍵環節。可見,整個易理皆蘊含在乾、坤兩卦及其相互關係中,此後的一切卦象,都可以從乾、坤兩卦的變易中得到和諧解。在乾、坤兩卦中,盡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天地玄機:「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周易·繫辭上》)由乾、坤兩卦開顯的大易之道,彰大道至簡之華,明生生不息之要,有萬變不離之宗,如同鄭玄《易論》的辨識:「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三易」大道歸一:易簡以述其要,變易以觀其流,不易以歸其宗。

2.剛柔兼濟:天地定位,萬變定基

剛柔兼濟,乃易學要旨。由此要旨出發,開顯出易經「八卦相錯」的總綱:「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周易·說卦傳》)把握了大易要旨和總綱,便能夠「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周易·繫辭上》)。

天地大位既定,則萬法有宗,萬變定基,萬物定名。對此,《周易》有過基於天地定位、陰陽既分的精準概括:「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周易·繫辭上》);「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周易·繫辭下》)開天闢地、乾坤橫空出世後,繼之以屯、蒙、需卦,意味著萬物合道而出,依序萌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周易·序卦傳》)。屯卦寓意萬物始生,始生則難——萬事開頭難,故易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周易·屯》)「剛柔始交」亦即乾坤始交,天地初蒙。其後的卦象都是剛與柔相交感的結果。剛、柔相交以後不斷發展變化,「往來不窮謂之通」,發展前途無量,生生而不息。可見,天地定位,是萬物始創和變化的根據,正是天地定位,使得宇宙萬象具有了創生和流變的平臺。

3.大德曰生:陰陽大化,易道坦坦

天地定位、萬變定基後,坦坦易道在陰陽大化中次第展開。易者何也?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謂易。」(《周易·繫辭上》)易以天地的生生不息為法則,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繫辭下》)就是說,天地間至高至偉的法則是生生法則;促進萬物勃發,便歷史地成為人類最大的德行。易之為字,日陽月陰,陰陽結合而顯變易之道,開示生命萬象。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純陰或純陽的結構是僵化而死寂的,只有陰陽相交、陰陽平衡的結構方能氤氳出勃勃生機。對坦坦易道上的生生之德,先哲不吝讚美之詞:「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像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繫辭上》)陰陽大化所彰顯的和諧之道,澄明在孕育萬物的大仁中,隱含在促使萬物生長的功用中,其將始創萬物、成就萬物的「富有」當做「大業」,將日新而日日新謂之隆盛之德。基於這樣的認知,易作者將有利於化生的卦象視為大吉之象,而不利於化生的卦象,主兇。如地天泰卦,寓意天清輕而攀升,地厚重而下降,符示的是天地相交、陰陽交通的安泰之象,故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周易·泰》)天下地上,寓示陰陽交感而萬物化生,故天地安泰。反之,不交感則不足以創化萬物。天地否卦,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周易·否》)。將生與不生作為判斷吉兇的標準,體現了易學鮮明的貴生思想。上天有好生之德,從生態文明維度觀之,萬物皆有價值,且萬物齊一,物無貴賤,皆是大易之道的體現。

二、天地之子:易學三才的人文定位

在易經的卦爻結構中,三才之道一以貫之。八經卦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組成,三爻象徵天地人三才:下爻象徵地,中爻象徵人,上爻象徵天。由八經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同樣蘊含三才之道,所謂「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就是指初爻、二爻象徵地,三爻、四爻象徵人,五爻、上爻象徵天。六畫卦中初、二、三、四、五、上的排列順序,象徵著物象次第上升的梯級變化規律。人置身於由父天母地交感所運化出的生態系統中,頭頂一方天,腳踏一方地,當胸懷天地養育大恩,準確地進行人文定位。當位應時方可逢兇化吉,否則,天地不助。

1.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子居中

人從哪裡來?乾父坤母,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俱為天地所生。《序卦傳》清楚地給出化生次序:「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天地與包括人類在內的萬有存在的關係不僅僅是邏輯上的先後關係,也是父天母地與其子女的關係:「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周易·說卦傳》)何以如此稱謂?《太平經》釋曰:「天者主生,稱父;地者主養,稱母;人者主治理之,稱子。父當主教化以時節,母主隨父所為養之,子者生受命於父,見養食於母,為子乃當敬事其父而愛其母。」天地父母資生萬物,卻從不向萬物索取,不要求萬物的回報,這就是天地大公無私之德。以天地為父母,把整個宇宙視為一個和諧大家庭,是中國哲學的擬人化表達——這種和諧思維範式將萬物看做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系統,從而與將人視為上帝之子的宗教說辭區別開來。即使貴不可言的皇帝也不例外,所以,皇帝並不居至高無上大位,而是在五爻,如果屬陽爻就稱九五之尊。五爻為帝位,上爻為宗廟,為至尊無上。帝王受命於天,所以,自稱天子的皇帝也須參拜天地。人類得天獨厚,貴為萬物之靈,卻永遠是天地之子,當順天地之道以善其生。父天母地,崇天敬地,是頂天立地之人必要的心靈坐標。

易學所彰明的三才之道,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要旨,決定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沿著這樣的思路,《黃帝陰符經》讚嘆:「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以「三才相盜」為核心的天人理論,揭示了三才相輔相成、相生相養、渾然一體而不可或缺的基本原理。居於天地之間的人子,在三才相盜中必須謹遵三才各得其宜、各成其長的大道,才能和自然萬物和諧共處,頤養人生。此亦如《太平經》所言:「天地乃人之本,天地有虧,則不能安吾年。欲安者,先安天地,然後可長安。」其中蘊含的生態文明思想清晰可見:天地乃生民之父母,安身立命之本,故先安天地而後安人生。正因如此,老子有「道大、天大」的讚嘆,孔子發出「唯天為大」的激情高歌。

2.天覆地載:日月麗天,江河行地

易學構想的「太和」世界裡,日月麗天,江河行地,萬物悉備,鳶飛魚躍,「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萬物各盡其性,各得其宜,人與天地相參,依次經曆始生之屯、嬰幼兒之蒙、少兒之需、少年之訟、熱血之師、青年之比、中年之小畜、壯年之履、穩健之泰、暮年之否,每一階段環環相扣,盡顯道法自然之理。在這個過程中,天、地、人三才和諧乃宇宙之大本。易學中的循環再生智慧,在乾卦中得到充分觀照。乾卦之「元亨利貞」卦辭,形象再現了生生不息的和諧圓道:「元」為始生,為尊長,意味著生命創化之初,萬類在春天競相萌發;「亨」即通,通則順利長成,象徵著萬類在夏日的繁育和茂盛;「利」是收縮,意味著走向生命成熟期,寓示秋實而普利天下;「貞」蘊含固而正之義,寓意個體生命的終結和萬類在冬天裡的斂藏,同時,也意味著新一輪生機勃勃過程的開啟。作為宇宙密碼,《周易》的符號系統是對天、地、人三才的模擬和效法。天地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之大美,人倫懷參天兩地之德,故《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這個過程中,混沌之天地,因為人的參加而變得豐富多彩,富有秩序。

3.大寶曰位:守位曰仁,位當其麗

《繫辭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旨在稟明,世界上頭等大事是生生不息,而父天母地位定,兒女才有孕育的基礎——此即所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為三才之一的人,最寶貴的當然也是明確自己的定位。《說文》釋位曰: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字形採用人、立會義。易學的當位,即宇宙自然及社會人生的和諧圓滿狀態。正因如此,皇帝登基被尊稱為榮登大寶。《周易》凡六十四卦,初、三、五為奇、為陽,二、四、上為偶,為陰。所謂當位,是指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又曰得位或正位;反之,凡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就是失位,又曰不當位或失正。當位之卦,主吉,象徵事物發展大道彰明;否則有違正道,主兇。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下卦為內卦,上卦為外卦,內、外卦的二、五屬於中位,象徵物象持守中道,大位居中。若陽爻居中位,便合乎「剛中」之健德;若陰爻居中位,則合於「柔中」之厚載。若陰爻、陽爻分居二、五位,則既中且正,是最美或善的象徵。以此觀之,如家人卦六二以陰爻居陰位,陰爻寓意女,且行中道,此謂當位而中正;九五爻以陽爻居陽位,陽爻寓意男,亦行中道,此謂當位而中正。男女各在其位且持守正道,與天地之大義耦合,故《彖辭》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再如大有卦,《彖辭》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就是說,柔順者得以居於尊貴的位置,大行中道而上下皆應,故稱大有。火天大有,乾上有離,輝光天照,故《彖辭》曰:「應乎天而時行。」在易學視野中,如果不居其應居之位,難免將自己置於兇險之地。歸妹卦二、三、四、五爻均不當位,故有「徵兇,位不當也」的警示彖辭。睽卦爻位亦有失,故有「見輿曳,位不當也」的象辭。就爻位來說,陰陽爻當位且得中的卦象,符示著宇宙萬有及社會人生各得其位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和諧位育。

先哲歷來重視當位,以當位為寶,並努力創造位當其麗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範仲淹在所著《聖人大寶曰位賦》中曰:「故稱之于大寶,實守之於至仁。……必先安之於位,然後崇之以德。……大哉!君以守位,位以居君。……並光華於日月,齊長久於天地。」當位之德,要求萬類措置有序。八卦相錯者,謂之八個卦錯雜相對而處,秩序井然。錯,含措置當位、兩兩相對之義。《繫辭上》云:「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當位者必應時,秉承「與時偕行」、「聖人以順動」(《周易·豫》)的大易之要義,做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周易·艮》)。可見,無論自然、社會還是人生,皆有時有位,止於當止之時,行於當行之際。有學者認為:「在傳統的中華文化看來,尊時與守位是個統一的整體,尊時必須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時。」所以,先哲力主為政以德,循名責實,以德配位,位和於天而應於時。

三、法天象地:易學視閾的行動要旨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主要功能就是問卜物象的吉兇悔吝,揭示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爻,交也,效也,效天地之動也,「效此者也」(《周易·繫辭下》)。易作者仰觀天文之象,俯察地理之厚,究天人之際,中通萬物之情,開顯出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和諧之學。郭沫若據此提出男根女陰說:「畫一以像男根,分而為二以像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八卦相錯、六爻變動、陰陽互易的易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關尹子·八籌》),彰顯了人以天地為師並與天地之道會通的要義。君子之使命,就是要體道、悟道、合道,通過法天象地,正己達人,尊時守位,與自然和諧發展,知常明變,當位應時而建功立業,承順天道以善其生。

1.法天象地:仰觀俯察,以類萬物

先哲作易,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為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性命之理」。性,指人性;命,泛指天命,即大自然的必然性與規律性。概言之,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宗旨,是為了順從人的本性和自然萬象的必然性,以使人類行動合乎自然規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繫辭上》)。將天、地、人看做一個和諧統一的生命系統,以八卦相摩相蕩模擬萬象在特定時、位上的演化,是《易經》的基本理路。

《易經》以卦畫符示卦象,因此,強調人類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易道,在《象傳》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繫辭上》言道:「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謂之象。」所謂象,易學中特指卦象。《繫辭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此者也。」質言之,《周易》是縱論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徵萬類、效法自然的。其中的取象比類原理,凸顯了《易經》思維的基本精神。「取類」放眼萬類的共性,「比象」則著眼對矛盾特殊性的研究。

先哲在俯仰天地、遠近合取的基礎上觀物取象,開闢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象思維。然而,象從何來?從由乾坤開顯出的大千世界而來!先哲從自然物象入手,「感而遂通天下」(《周易·繫辭上》),為「立象以盡意」,進一步將象符號化,從而建構起符號與文字融通的卦爻體系,遵循萬類變易、萬法簡易、萬世不易的「三易」理論建立「擬象」模式。易作者通過參天地之理、取象比類的象思維範式開顯的易道,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總和,所以,《繫辭上》云:「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從此,人們藉助八卦和卦象推演,就可以通神明,類萬物,觸類旁通,領悟大自然孕育萬物的奧妙。

「最為天下貴」的人,既是天地之子,又能夠與天地相併,實現天人合德。通過法天象地,格物致知,人可以明晰萬物化育之理,「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周易·泰》),趨吉避兇,「化而裁之」,達到「贊天地之化育」(《中庸》)的自由境界。

2.萬法歸宗:自強厚載,貴生不息

大千世界精彩紛呈,然萬法歸宗,以生生不息為要旨。以象思維作為認知世界主要思維工具的易學,能夠直抵本質,找到世界和諧一統的道本依據。《繫辭上》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在易學話語系統中,太極是一個高度形象化的哲學術語,意即創始萬物的本源。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與天同,也需自強厚載,貴生惜生,愛及萬類。故而,易作者把繁衍和養育後代作為人之為人的本然使命。為此,先民將「洞房花燭夜」視為人生四喜之一。在婚禮上,新人要三拜:一拜天地——拜真實的天地;二拜高堂——拜家中的天地;夫妻對拜——拜即將誕生的新天地。新天地的華誕,承載著化生萬物的使命。夫婦交感,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所以,易作者甚至把夫妻的性生活與天地造物等量齊觀,如歸妹卦之《彖辭》所云:「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生生不息之德,厚德載物之華,正是在萬類交感中漸次開顯的,恰如恆卦之《彖辭》所言:「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愛及萬類,和於自然,與大自然共生生不息,是易學簡單而必要的貴生邏輯。正是先哲貴生不息的思想,使得中華民族的慧命長河沒有中絕,歷久彌新。尤其可貴的是,自易學肇始的貴生文化,具有自我革故鼎新的能力和持久續航的機制。在這個意義上,《序卦傳》云:「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而西方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徵服文化,使得徵服自然、奴役自然像奴役弱勢族群那樣成為理所當然。長此以往,大自然的後發性報復將是致命的。恩格斯早就提醒我們:「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徵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人的生命因自然而誕生,因自然而存續,因此,「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革命導師的醒世恆言與易作者的箴言,可謂大道歸一。

3.與天同和:「三和」之維,從心開始

易道之要,在於洞開吉兇之門、踐履損益之道而和順於天地之心。大易之和有三:心和、人和、天和。「三和」之路,從心開始。為天地立心者,首先要立足本心。圍繞天人之際而展開的大易之和,基礎性環節是心和。為了實現心和,必須用道心對治人心,求諸內而行諸外。古有虞廷「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人心逐利縱慾,自然是危險的;道心澄明,微妙玄通,心連廣宇。必須一以貫之地精心修持,執兩而用中。對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虛一而靜。」(《荀子·解蔽》)陸九淵將「性」與「心」視為「天」與「人」的應有之義:「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語錄下》)這裡,人心與天性互通互融,交互輝映。

生態文明,始於心態文明。內心世界的和諧,客觀上成為《周易》建構的天人之學的邏輯支點。易學講究與天同和為吉兆,心性練達即神明。所以,在《周易》視野中,神明在心,對心靈界、社會界、自然界三界的解釋完全基於現實維度,不是從現實之外去尋求人生及宇宙萬類的存在依據,不是在遙不可及的彼岸去虛構一種超驗的宗教世界,而是在人人觸手可及的此岸,凝練對大自然的依賴感與親和感,涵養人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心態。正如錢穆指出的:「西方人常把『天命』與『人生』劃分為二……顯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來作為他們評價人生的前提。而中國文化,既認為『天命』與『人生』同歸一貫,並不再有分別,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作為現實的人,完全可以在此岸感悟置身其中的地球脈動,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神與物遊之境。而這,恰是大易之「三和」尤其是心和的魅力所在。在此岸放縱致使現實荒廢而對彼岸子虛烏有的「上帝之城」言之鑿鑿者,與「國妖」相類,歷來為中國文化所不容。對天地自然特有的仁愛之心,成就了一個能與天地共存八千年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

結束語

凝聚著中國先哲玄奧智慧的易學,堪稱一部具有天然生態向度的未來學著作。在易學的建構邏輯中,天命與人事,只一事也,故可知天命而盡人事;天心與人心,不二心也,故可通曉天心而觀照人心,心有靈犀一點通。天人一也,一於理,一於道,一於心。正因如此,在劉歆建構的整個經學系統中,易道一以貫之。當我們真正讀懂了易學的建構邏輯,明晰了人與宇宙大道之間的關係,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在《周易》勾勒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諧圖式中,居於天地之間的人,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自強而厚載,踐履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天道無親,獨鍾和諧。中華先哲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厚積的樂天情懷,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順性命之理,與時位偕行,創造了大易之學,開顯出天、地、人三才和諧的坦坦易道,高揚指向心和、人和、天和的生態文明大旗,福蔭華夏,惠及全球。易學建構的「三和」邏輯,為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對今天生態文明建設仍大有裨益。明晰「廣大悉備」的天地人心之學的建構邏輯,秉承生態文明的大易要旨,人類的生態文明共同體之路,註定「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周易·履》)。幽人所以吉者,謹遵「三和」也。易學建構的生態文明之維,為我們開闢了結成生態文明共同體的光明前景,「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周易·隨》)。然而,這一光明前景的實現,還需要內修心靈,外察天地。否則,繼續在縱慾逐利、經濟盲動的失衡之路上狂奔,將「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恆》),承受不可承受之重——生態系統的不可逆退化。

——原載《周易研究》2018年第5期,第5~12頁

相關焦點

  • 代玉民:論胡適對孔子易學的邏輯建構——從正名方法的角度看
    胡適將正名的兩種功能滲透於以「易」、「象」、「辭」為基本觀念的孔子易學建構中:(一)生生變化之「易」包含由簡至繁的發展秩序,為易學中的效法、類推提供邏輯基礎;(二)效法自然之「象」的卦爻「象」,是聖人效法、類推從而創造種種器物制度、倫理道德的根據;(三)揭示卦爻象吉兇善惡以指引人類行動的「辭」,作為邏輯判斷命題,其效用的發揮有賴於語義的校定。
  • 南哲思享 | 代玉民:論胡適對孔子易學的邏輯建構——從正名方法的角度看
    二十世紀以來,在「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背景下,胡適對中國傳統哲學展開系統詮釋,撰寫了《先秦名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某種程度上揭開了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建構的序幕。其中,他對孔子易學的建構可謂別具一格,值得特別注意。胡適拋開傳統易學的河圖洛書、先天太極種種說法,從正名的角度展開對孔子易學的邏輯建構。
  •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2015年10月23日 11:18 來源:《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作者:王寧 字號 內容摘要:生態翻譯學對傳統的文學和文化翻譯以及翻譯研究本身的教義形成了挑戰。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編者按】從20世紀60年代生態運動興起以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和文明形態的生態轉型勢在必然。與此相應的則是藝術的各種理論形態的生態轉型,生態藝術、生態藝術批評與生態美學已經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新興學術領域,但「生態藝術學」的建構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 |生態文明類社會實踐|維記牛奶牧場實踐活動
    雨過初晴,剛結束緊張的期末考試的第二天,省附1711班的全體同學及部分家長60餘人就奔向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一站:參觀佛山維記牛奶生態牧場,探秘牛奶生產基地
  • 易學傳承中華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蘊含怎樣的玄機?
    王魯湘:在古老的《易經繫辭》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人認為這一段話道出了中國易學的源頭,那麼易學的源頭是什麼,這種源頭與中國文化的演變又有什麼關係?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邀請到了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田園女士。大家歡迎。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體驗秦嶺之美踐行生態文明 ——秦嶺生態文明教育...
    7月25日,為期一周的秦嶺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圓滿結束了,在這七天裡,參加活動的學員們收穫了知識、汗水和友誼,更加了解了「生態文明」的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二十八星宿、黑白太極,在樓觀臺道文化展示區裡拉開了本次秦嶺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的序幕。
  • 文明旅遊守護石門生態之美
    ◆ 大學生文明旅遊背包客倡導遊客用「文明」守護石門的美是生態美,然而他們發現比生態美更打動人心的,是石門人民之美,這種美如壺瓶山間清澈而甘甜的泉水,涓涓地流入心田。    與楊帥斌一起參與大學生「文明旅遊背包行走進生態石門」之旅的,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9位同學,在短短4天的尋訪活動中,清一色的90後們一邊陶醉於當地負氧離子含量超高的生態環境,一邊更為深刻地體會到「文明」二字在旅遊中的重量。
  • 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成果,多措並舉開展生態文明實踐
    整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產業規劃、文化旅遊等五十餘類空間規劃,形成「一張藍圖」、「一個平臺」,城市規劃空間擴展到139平方公裡。建立空間管控體系,嚴守16627公頃耕地保有量、8395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有量,嚴控嘉陵江岸線「1公裡」和「5公裡」兩條空間紅線,提升空間管控能力。
  •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傳承:一種建構主義的視角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世界遺產具有特殊的文明傳承功能。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遍布於全球各地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蘊藏其間的文明因子既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各國各民族進行自身文明和自我文化傳承的最具標杆性的載體,並藉此形成或強化其文化認同。
  • 強化公共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職能
    原標題:強化公共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職能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在於將生態環境資源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中,財政收支活動不僅是財政資金的轉移過程,更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目標密切相關。
  • 「綠色寫作」:女作家新世紀繪製生態圖譜
    「綠色寫作」是以表現人與自然關係為主要訴求的敘事,並在這一主題框架下所進行的文本建構。跨入新世紀後,我國女作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為新世紀女性文學的新拓展增添了綠色之維。
  • 實用英語: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 conservation culture   今年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要求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之外,生態文明也將成為國人的另一個建設目標。
  • 易學與美學在整合中趨於融通
    然而,古代易學始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外延,缺少外化與應用層面的學術、文化支撐,反而是文化與學術,包括美學反哺了易學。趙教授認為,在當代,易學與美學融合的學科化建構,應當著眼於易理和易學美學的現代化融合,探索未來易學美學的語言表達,使易學美學獲得更全面、更合理的角色、地位,以此對中華文明、智慧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易學美學應有的獨特貢獻。
  • 中韓周易文化交流暨當代易學研討會今舉行
    易學家章關鍵:弘揚孔子之《易》  太史公在其《史記》中有一段簡短的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據史料記載,聖賢孔夫子晚年極推崇易學,並對《易》進行了精心的編纂與研究。
  • 東旭藍天參建邢臺園博園生態文明建設項目
    近日,由東旭藍天參建的邢臺園博園獲中央電視臺CCTV-1《晚間新聞》報導,點讚建設在昔日採煤塌陷區上的「園博園」已變身為邢臺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閒置土地穿『綠裝』,一城春色半城花」,邢臺市的生態底色基本鋪就,公園城市的雛形基本建成。
  • 林志玲水哥助陣 太陽雨生態文明之家燃爆AWE2017
    此次展會以「全球智慧生活」為主題,而身處W5環境及健康家電展館的太陽雨,更憑藉自身獨特的「生態文明之家」戰略及系統解決方案,一鳴驚人。 水哥王昱珩實力演示微觀辯水特技 太陽雨「生態文明之家」大放異彩 零能耗、零排放、可持續是太陽雨「生態文明之家」的三大核心。
  • 【生態文明·現場】貴州生態建設成果圖片展亮相生態文明貴陽論壇
    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圖片展亮相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多彩貴州網 楊昌鼎/攝)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文/陳李育 圖/楊昌鼎)7月6日上午, 「多彩貴州公園省」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圖片展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正式開展。
  • 杭州打造"溼地水城" 讓生態文明之光更璀璨
    15年來,杭州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八八戰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全面推進美麗杭州建設,以杭州的生動實踐充分印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力量。如今,杭州正以打造「重要窗口」的領頭雁標準,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擁江枕河、人水相親」的理念,以高水平打造「溼地水城」為建設新時代美麗杭州的主抓手,推動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深入推進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推進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提升三江兩岸生態人文景觀,努力打造更多人民群眾共享美好生活的綠色空間,努力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彰顯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為生態文明之都書寫更加絢麗的詩篇
  • 做生態文明的宣傳者捍衛者建設者
    保護森林資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森林火災是破壞生態安全的直接因素。作為一支以擔負森林防火滅火、保護森林資源為中心任務的專業武裝力量,武警森林部隊應當好生態文明的宣傳者、捍衛者和建設者。        首先,應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當好生態文明的宣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