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與美學在整合中趨於融通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復旦大學文藝學美學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生活美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20年復旦易學與美學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辦。1日上午的開幕式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教授主持,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教授致開幕辭,著名學者張法、李尚信、朱立元、王振復等分别致辭,充分肯定本次論壇舉辦的開創性意義。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大、華東師大、同濟大學、上海周易研究會、河南安陽周易研究會、福建漳州易學應用學會等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此外,本次會議全程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次超過2.8萬人次。大會圍繞易學與美學方面的議題,經過七場大會發言和一場自由辯論,在線上線下均展開富有建設性的研討。

  「周易美學」研究何以可能?

  這一話題無疑是本次論壇高度關注的焦點。復旦大學王振復教授作為國內最早研究《周易》美學的學者,他認為《周易》美學研究作為一個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從提出到取得初步成果至今已經三十年了。研究《周易》美學始終不能離開傳統易學。《周易》美學研究要下苦功夫的是《周易》本身,同時才能做到把美學原理與義理結合起來,進行美學、中國美學和易學的對話。《周易》美學內在的學理機制與統帥全局的根本範疇,應該是我們的易學與美學進行對話的前提,使原始巫學走向審美詩學可能的路徑。就易學與美學如何結合,王教授提出三點思考:第一,真善美、假惡醜不是自古就有的,人類把握世界的四種方式——求真、求美、求善和求神。巫術是趨吉避兇,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醜問題則可歸結為吉與兇的問題。第二,易學與美學是異質同構,巫是處於神人之間的東西,從巫到聖,《易傳》為聖學加以證明,是道德的形上學,是儒家關於道的體系。第三,易學與美學都是對「象」的觀照與審美,因此從原始巫術走向審美世界是可能的。但是《周易》美學是一個深度的課題,我們現在的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

  江南大學趙建軍教授指出,易學與美學學科的學理邏輯關係,是易理的橫向拓展與美學理蘊的縱向跳躍,兩相重合、往復迴旋,不斷增益完善深層結構關係。以象、數、理、佔為本體的易理,經過歷代詮釋發生稍許變異,仍為易學之依據。而且,美學為易理萌發提供審美契機。但美學的學科化形態,主要藉助文化和其他學術形態完成。易理與美學磐互化育,都使自身的發展蔚然可觀。然而,古代易學始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外延,缺少外化與應用層面的學術、文化支撐,反而是文化與學術,包括美學反哺了易學。趙教授認為,在當代,易學與美學融合的學科化建構,應當著眼於易理和易學美學的現代化融合,探索未來易學美學的語言表達,使易學美學獲得更全面、更合理的角色、地位,以此對中華文明、智慧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易學美學應有的獨特貢獻。

  復旦大學謝金良教授認為易學與審美有天然的聯繫,並從易學起源與審美本能、易學與審美的功用,易學歷史與審美流變、《周易》與美學的研究成果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而易學與審美接近玄學思維,當從美學角度理解易學、從易學角度理解美學、一陰一陽之為道與一陰一陽之謂美等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又認為易學與審美通向中和之美,走向融通之境將是一種必然的。復旦大學博士生黃瑞則從當代易學與美學研究史出發,通過梳理十七種常見的美學史著作、十種易學與美學研究的專著以及幾十篇相關論文,認為易學與美學的關係是確乎其然。但就研究來看,大部分還是聚焦在《易傳》美學思想,側重概念與範疇研究,於《易經》美學思想和學科理論體系研究來說則有所不足,未來可能需要加強易學與美學學理邏輯、易學與美學的斷代研究以及交叉學科等方面研究。

  「周易美學」如何研究?

  誠如以上所論述的學科存在的聯繫,與會專家就《周易》美學展開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李笑野教授認為,「元、亨、利、貞」,「亨」是《周易》觀察事物的四個重要方面,「亨」表達的是事物美的狀態,「亨」與「美」為內在含蘊與外在形式的表裡關係;「亨」是觀察事物的一個角度,也是整體把握事物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元、亨、利、貞」互補互濟而成就對事物的觀察與把握,見出《周易》之審美態度。浙江師範大學張法教授認為中國形式美的原型是九宮—太極圖,由《周易》而來的形式美原理不僅是在建築中,而且內蘊在詩書畫以及一切藝術,以及一切中國的審美領域中。北京師範大學劉成紀教授對中國早期哲學的象思維作了美學引申。劉教授從概念思維與象思維出發,認為中國早期哲學圍繞著象形成了思想的聚集;象思維由此尤為中國哲學的基本思維;而且基於象論的多重無限,象的呈現與意的不可呈現,使解釋成為一種領悟和理解,而非一種有固定答案的確解。而基於象論的中國哲學,充滿暗示和象徵意味。它使文本閱讀和闡釋過程成為在想像和領悟中不斷再造意義的過程。這保證了文本的活躍性。耐人尋味的文本,充滿活力的文本,使其在闡釋中實現不斷更新。華東師範大學朱志榮教授強調《周易》易象是意象的重要源頭,《易傳》中「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制器觀象」等觀念,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意象觀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北京師範大學章偉文教授指出王弼玄學易學思想體系中,能夠包容相關美學觀念;卦爻象、卦爻辭與其所表達的義理之間的關係可以引申為對美的形上本體進行把握,而且王弼易學飽含著其對具體物象之美的強烈關注。北京師範大學張濤教授和武漢大學王懷義教授則是結合宗白華先生的《周易》思想和美學思想作了具體闡釋,具有啟發意義。張濤教授認為,梳理宗白華先生對《周易》的認識,不僅有助於在廣度上加強易學與美學等學科之間的交流,也有助於在深度上推進易學研究的進一步完善。王懷義教授指出,宗白華對《周易》易象觀和「觀物取象」等思想與中國藝術審美特點及精神之形成的關係,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述,為其美學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其對《周易》易象觀的新檢討,為建構新時代中華美學精神提供了啟示。華南師範大學陳立群副教授立足《易大傳》的「象」與「物」,認為「象」是一種政治術的表達。山東大學李尚信教授強調生命美學是最高美學。上海財經大學吳炫教授認為美學在根本上是哲學,結合自己近年來的哲學思考,提出多元對等互動觀點。

  此外,就「數」本身之美,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興趣。福建漳州易學應用學會陶延生老師代表遊惠松會長,就誠徵數理之美和與會專家交流,較為詳細闡述了遊子卦序之美、易卦方圖之美、誠徵本體之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楊易辰從《河洛精蘊》的先天圖式及其變體展開,論述「數」的和諧之美。上海知海教育王蕊老師認為,易學裡雖然東西四命是屬於比較入門的術數定義,但是東西四命的歸類及吉兇規律也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也體現了易數的極簡之美。中國文化書院李定博士帶來自己的「中國方」模型,以此闡釋三分損益之美。

  易學與美學有何交叉聯繫?

  交叉比較的跨學科交流,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的創新點和增長點。關於易學與審美歷史如何理解與闡釋,《學術月刊》雜誌社夏錦乾先生就巫道和易道關係展開討論,認為易道是對巫道的提升和理論化。中國社科院劉悅笛研究員從《周易》與巫史傳統來論述,講出了自己最新的學術感悟。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以視頻方式就朱熹重新確立易學文本卜筮性及其解釋學意義作了深入闡釋。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就獨創的《周易》意本論與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發展這一話題進行交流。同濟大學鄒其昌教授從《周易》「交感」美學與《詩經》「感物道情」或「感興」美學出發,立足《易》《禮》體系,探索構建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嶺南師範學院孫喜豔副教授著眼《周易》之「感」的特點,闡述「感」對《樂記》的影響,進而揭示樂教美育功能的內在機制。河南安陽周易研究會王志軒會長從《周易》中的類群概念和模式出發,重點討論《周易》的呼應關係,認為周易「類群呼應」理論與接受美學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為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上海師範大學潘黎勇副教授認為應該從形而上的角度對禮樂文化進行超越性闡釋。上海師範大學王建疆教授在自創別現代理論基礎上,就與「別」有關的《易經》的思想方法以及《易經》與西學在思想方法上的異同展開論述。上海大學林少雄教授從上手與把玩兩個關鍵詞切入,談論中國藝術的觸覺特質。

  關於易學與中華審美文化的具體聯繫,亦是本次論壇的重點。中國人民大學餘開亮教授認為《文心雕龍·原道》中的「道」具有明顯的秩序與教化指向,為一種文明、文教,只能是儒家之道,更具體地講只能是易道。南京大學李昌舒教授以外王與內聖之學為話題從北宋的易學參與人數之多、討論範圍之廣以及思考深度三個方面掲櫫其美學意蘊。天津社科院趙建永研究員以京昆藝術為考察中心,揭示出《周易》美學與國粹藝術的淵源,認為京昆最富民族情愫的審美觀念並非偶然形成,而是同《周易》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周易》影響國人最深的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傾向。京昆等傳統文藝的形成是在這種思維模式作用下,民族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周易》美學與國粹藝術的淵源方面的系統研究,有利於提高戲曲專業人員和觀眾對國粹藝術創作理論和演藝的認識水平。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孫世柳以《溪山琴況》為考察中心,認為《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論、陰陽變易觀、中位正應的時位觀法物取象的象喻圖式等思想對二十四況琴論審美意趣有深刻塑造作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王昌樂重在分析象數與義理之間衝突的原因,從美學視角探索通向象數義理融合路徑,突出象理之美在當代學術中的意義與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賈瑞鵬認為北宋理學家的園林審美模式,暗含了周易「生生之謂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兩個層面的內容。上海社科院劉舫博士從玄工與太極兩個名詞切入,藉此討論明人的造化觀。蘇州大學王耘教授對王振復教授中國佛教美學史研究的話語譜系進行總體判斷和描述。上海大學趙偉平教授結合自身書法藝術創作的體驗,談論風格的意蘊。同濟大學谷繼明副教授從美學教育的角度來談易學與審美之間的密切關係。

  本次論壇全程大會發言、網絡在線直播,首次以易學與美學為主題,將兩個學科的高端學者聚集一堂,共話學術。與會學者踴躍參與,積極為易學與美學學科建設出謀劃策,為打造中國特色、中國思想、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易學與美學理論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同時,展現了當代學人團結協作、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不畏艱難的時代新風貌。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2019級文藝學博士生)

相關焦點

  • 快訊:復旦易學與美學高端論壇成功舉辦
    王振復教授致辭(溫海明教授攝)論壇以「整合與融通」為主題。與會學者圍繞以下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熱烈的辯論:如何看待已有的《周易》美學研究成果?如何梳理《周易》學說對歷代審美文化的影響?易學與美學是否可以融通?易學與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研究方向能否成立?易學與美學研究的內容、方法與體系如何確立?通過高端論壇,與會學者進一步探尋「易學與美學」融通與成說的可能路徑,研討與「易學與美學」研究相關的問題。
  • 提高融通發展能力 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政策微評 胡畔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提出的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近日,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了《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
  • 普職融通,課程設計是基點
    然而,由於社會對普職的認知不等值、普職間壁壘森嚴導致的區域性統籌與協調匱乏等原因,普職融通的效果並不佳,這反映出普職融通的實質既不是如何推進辦學實體間在形式上的溝通,也不僅是如何使普通教育職業化或職業教育普通化,而是要打破普職分離,在實現普職等值的基礎上,在二者間架起橋梁,構建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那麼,普職融通的基點是什麼?
  • 專訪蘇州大學教授吳企明:「詩畫融通」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
    然而,受到文藝發展運動規律的支配,詩畫學日漸出現交會和整合,學科間的界限被打破,出現著雙向性的流動和滲透。隨著詩學與畫學的不斷成熟發展,它們之間的這種融通、滲透和結合,也就愈來愈頻繁和緊密,還孕育出題畫詩這一華夏民族美學獨特的藝術形態。」以上這段話摘自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吳企明新書《詩畫融通論》的「導論」部分。
  • 讓「外」融通於「中」
    梳理其中的因素,紮根中國、融通中外,是吉大萊院成功的關鍵。 中方主導是法寶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吉大萊院的探索與實踐表明,中方主導關係著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中國教育主權的維護、辦學方向的引領、教育資源的融合與創新、教育教學內容的審核與監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貫穿,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辦學的核心要素。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2)「混合教學」中的「混合」一詞,指的不僅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也指「多種教學工具或方法」的「混合」,或「各種教學理念」的混合,但「雙線教學」明確指向「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這兩條線。3)「雙線教學」中的「雙線」,不僅重在「雙」,更突出了「線」,它既點出了「混合教學」的混合對象和混合載體,也標明了在線教學「網絡教育」的本質,同時,「網絡之線」本身也構成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分界線。
  • 古詩英譯要做到話語融通
    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翻譯的話語融通。話語除了具備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徵之外,還受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主流詩學觀等要素的影響。翻譯旨在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文化立場、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傾向等方面的深層融通。融通並非以一方話語壓倒另一方話語,而是不同話語之間的相互理解、認同、互補。古詩英譯也就是要促進中華民族精神融入西方話語體系,並且使其發揚光大。古詩英譯的過程,是以現代人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進行溝通、碰撞、融合的過程。
  • 助力「普職融通」為職業啟蒙教育賦能-中青在線
    「普職融通教育模式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權利,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差異化教學。廣職院有豐富的職業教育資源,願意傾力支持南寧十四中『普職融通』課程建設項目,成為同學們開展職業體驗的實踐基地,共同譜寫普職融通新篇章。」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梁裕在作《弘揚傳統文化 提升職業素養》的主題發言中說。
  • 博實樂「中外融通課程」項目,為中外融通課程貢獻灣區方案
    在中國課程融入世界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基於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來思考我們的課程體系,要知道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優勢亮點,哪些是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目前,國內理論界在這方面的探索幾乎處於空白狀態,亟需拓展該領域的研究,為中國課程的國際化指引方向,為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提供實踐智慧。
  • 數位化審美與數字美學|數位化潮流與文藝美學的範式變更
    眾所周知,「文藝美學」這一概念首先出自李長之在1935年5月發表的文章《論文藝批評家所需要之學識》中,隨即李長之在《批評精神》《苦霧集》《夢雨集》中「初步闡述了建立文藝美學學科的設想」⑤。可見,李長之不僅新造了「文藝美學」這一在今日廣為人知的學術概念,而且自覺地創構了以該術語指稱的學科體系。
  • 譚木匠木梳工藝:東方美學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國潮文化的崛起、傳統工藝的再現,東方式的美學工藝得到復興。在眾多耀眼的傳統工藝中,潛心於木製手作的譚木匠木梳,傳承傳統工藝瑰寶,創新當代工藝,再現東方美學。 譚木匠傳承並發揚了傳統木梳的精湛工藝如漆藝、彩繪、螺鈿等,用各式工藝打造獨具東方特色的木梳精品。
  • 行業視點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2)「混合教學」中的「混合」一詞,指的不僅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也指「多種教學工具或方法」的「混合」,或「各種教學理念」的混合,但「雙線教學」明確指向「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這兩條線。3)「雙線教學」中的「雙線」,不僅重在「雙」,更突出了「線」,它既點出了「混合教學」的混合對象和混合載體,也標明了在線教學「網絡教育」的本質,同時,「網絡之線」本身也構成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分界線。
  • 四部門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中新網11月28日電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資委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表示,將用三年時間,總結推廣一批融通發展模式,引領製造業融通發展邁上新臺階;支持不少於50個實體園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培育6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1
  • 資源整合拓圈發展,利她事業將迎來高峰|美學|蓋婭|家宴|生活館|...
    卡枚連整合全國事業女性資源,扶持事業女性成長,用連接延續可持續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卡枚連所代表的山茶花將會遍地生長。從整合事業女性會員資源,延伸至企業會員資源,卡枚連在致力於連接與發展的路上邁進了更大的步伐。卡枚連會員可享受企業會員品牌三大福利體系:真實場景親身體驗;專享VIP精緻服務;盡享全球最低折扣。花最少的錢,享受最高端服務及產品!
  • 天潤融通順利通過ISO20000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認證
    近日,北京天潤融通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由權威機構頒發的「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認證證書」。這表明天潤融通建立的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符合ISO20000標準,天潤融通提供的信息技術服務與國際標準接軌,以標準化服務體系提升客戶滿意度再上新臺階。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詩抒情言志不脫此道,詩意追求是所有藝術的共同點,因而古典美學精神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態度、情感世界和藝術創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審美趣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易學的簡易變易不易三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美標準的基本原則,先秦百家爭鳴的開放性成為後世多元思想的出發點。
  • 打通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創新鏈 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記者 金鷺通訊員徐欣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創新模式需要從單打獨鬥走向協同創新,社會資源需要從產業鏈整合走向跨行業、跨界融合,大中小企業需要緊密聯結在創新紐帶之下,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什麼是轉融通?
    2019年7月22日,多家基金公司完成首單轉融通交易,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公示的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情況看,當天共有39家標的證券通過轉融通被出借,成交總量高達1.17億股。在通過轉融通方式出借的39家標的證券中,有24隻股票為科創板新股。科創板新股融券規模近8億元,佔當天科創板兩融總餘額約38%。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法管融通MBA項目獲 「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特色...
    學院以培養能熟練運用現代財經分析工具和能從容應對各類法律事務的高級專業管理人才為目標,發揮學科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形成了「經法管融通」的MBA教育特色和優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項目整合了學校「經、管、法」優勢學科資源,設計了獨特的課程體系,除了工商管理核心課程外,突出「經、管、法」領域的特色內容,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團隊項目、企業調研突出「經、管、法」知識的融合,培養財經與政法融通、專業與責任並重的複合型高級工商管理人才,影響和引領中國商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