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融通發展能力 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2020-12-13 中國經濟時報

政策微評 胡畔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提出的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近日,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了《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眾所周知,我國企業的創新模式正在從單打獨鬥走向眾創、共創、廣域協同,資源整合從產業鏈整合走向跨行業、跨界融合互補,大中小企業不再是獨立割裂的個體,而是以創新創業為紐帶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大企業有資金雄厚、技術領先等優勢,中小企業則是服務意識、創新意識、活力意識更強,他們之間的融合發展,將有利於實現融通互補。

事實上,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就是此次《行動計劃》的目標。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共享能力,以數據和資源賦能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新的產業形態下實現快速迭代,創新成果通過創新鏈、供應鏈、數據鏈回流大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雙方會在融通發展中實現創新效率倍增與核心競爭力提升,促進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在解讀中指出,《行動計劃》是第一次提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不僅是配套協作的供應鏈關係,還存在創新鏈、數據鏈、價值鏈等多方位、多角度關係的文件,是適應當前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對企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提出新要求的文件。

筆者以為,當下正值網際網路時代,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興技術與其他產業領域的全方位深層次融合,正打造著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新趨勢,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協作經濟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因此,如何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體系,如何搭建開放共享的融通發展平臺,如何促進企業內部與外部、線上與線下等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至關重要。

整體來看,此次《行動計劃》主要通過五方面行動來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以期發揮大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提高中小企業的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一是挖掘和推廣融通發展模式。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圍繞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共享、數據應用等當前產業發展關鍵環節,推廣資源開放、能力共享等協同機制,為建設融通發展生態提供有益指引和參考。

二是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鼓勵大企業利用「網際網路+」等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促進生產製造領域共享經濟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重構產業組織模式,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降低自身創新轉型成本,形成融通發展的格局。

三是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600家細分領域專業化「小巨人」和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開展「網際網路+小微企業」行動,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

四是建設融通發展平臺載體。提升載體平臺融通發展支撐能力,支持不少於50個實體園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建設500家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和300家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加快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建設。

五是優化融通發展環境。進一步夯實網絡基礎、建立完善的智慧財產權管理服務體系、深化對外合作,打造有利於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環境和機制,釋放融通發展活力。

筆者以為,企業作為融通發展的主體,提高大企業引領和帶動融通發展能力、中小企業參與融通發展的能力應是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根本。因此,在五方面行動中,要重點發揮大企業技術、人才、資金、資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優勢,加快推動大企業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化融通載體,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融通發展平臺,形成以大企業為依託,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中小企業在技術、產品、業態等方面創新的良好環境,實現大中小企業多方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進一步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相關焦點

  • 新機與新局|中國融通溫剛: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天,和小新一起來看中國融通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溫剛的新思考《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融通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溫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出戰略安排,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 四部門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本次印發的《行動計劃》提出,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行動,保障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行動一:挖掘和推廣融通發展模式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圍繞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共享、數據應用等當前產業發展關鍵環節,推廣資源開放、能力共享等協同機制,為建設融通發展生態提供有益指引和參考
  • 工信部: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實現製造和網絡強國建設邁上新...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將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著力點,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高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以學習力提升競爭力 促進企業發展行穩致遠
    紅網時刻通訊員 黃安 記者 王義正 長沙報導學習力是企業發展之源,競爭力是企業制勝之本,企業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來源於學習。近年來,現代農業集團通過抓學習、興調研、促發展,抓出了全員的文化獲得感,凝聚了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也結出了行穩致遠、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 融通發展贏未來
    早在2018年11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務院國資委就聯合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的是營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生態,鼓勵大中小企業創新組織模式、重構創新模式、變革生產模式、優化商業模式,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解決大企業有創新需求卻找不到合作對象,中小企業發展需要輸出技術卻找不到用武之地的發展難題。
  • 國企盈利能力的提升關鍵看自身的創新與改革
    在推進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政府只能為優化企業發展外部環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國企盈利能力的提升關鍵還要看自身的創新與改革  今年一季度,酒鋼集團公司利潤、收入、產值以及費用全面完成預算目標,環比減虧35.9億元。
  • 我省發布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8月29日,記者從江蘇省工信廳中小企業局獲悉,省工信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等四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江蘇省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培育先進位造業集群,構建現代工業體系。
  • 以誠信和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
    原標題:以誠信和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
  • 擁抱數位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過去十年風行「由外而內」的數位化轉型,而今則更趨向於利用呈指數級發展的技術,「由內而外」地發揮數據的潛力。 IBM認為企業要經歷數位化,數位化轉型和數位化重塑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位化(digitization)階段,企業對個別能力或特定流程進行數位化,從而提高效率。過去幾十年來,數位化在企業的應用逐漸走向成熟。
  • 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TutorABC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作為中國一重集團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窗口,一重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重)自成立以來,就開啟「走出去」的步伐,肩負起集團公司所屬企業海外產品、技術服務、工程承包等一切境外業務的運營與管理。因此,如何提高人才英語核心競爭力,滿足一重全球化、專業化的業務發展需求,成了一重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 收入七連滑 翠微股份擬轉型 收購標的海科融通競爭力不足
    翠微股份收入連續7年下滑,於是其打算收購以銀行卡收單業務為主的海科融通以實現轉型。然而標的公司屢屢違規,多次遭監管機構的處罰,可謂是「劣跡」斑斑。此外,從其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來看,也不如同行業公司。再加上其可疑的收入數據,翠微股份的此次收購轉型,似乎變數不小。
  • 天津金耀集團有限公司:強化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一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在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製藥行業更是如此。天津金耀集團有限公司一直秉承「創新」的發展理念,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已經成為全亞洲首屈一指皮質激素類原料藥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藥用胺基酸原料生產規模和皮質激素類原料藥生產能力都名列前茅。。
  • 樊綱: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中國經濟網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  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  樊綱表示,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算力、大數據、存儲、數據傳輸等新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來提供
  • 堅持內涵發展之路 提升服務社會能力
    一、創新培養模式,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學校主動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力度,全面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近三年共停招專業7個,新增專業11個,提升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建設了一批實用性較強、辦學質量高、社會需求大、發展前景廣闊的專業。
  •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拖累中國提升國家競爭力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技術創新能力和金融的應對能力。劉二飛(美銀美林中國區行行政總裁):這個是不是可以持續,那就取決於我們能不能夠,上一個個臺階。解說:《財經正前方》正在關注。這是中國政府研究機構,第一次發布國家競爭力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發表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之後,也進一步顯示,中國提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還有抵禦風險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國家的競爭力,顯然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解說: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加劇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舊的產業衰落了,新的地區在崛起。危機當中中國經濟艱難轉型,中國需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 升級補強生產線 提升企業競爭力
    原標題:升級補強生產線 提升企業競爭力   作為岑溪市「三年三工程」重點項目之一的廣西三威林產岑溪市人造板有限
  • 從單打獨鬥走向眾創、共創 京東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樣本
    會上,京東企業購與智能採購專項賽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中小企業共同參與大中小融通籤約儀式,推動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和國資委聯合印發的《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反覆強調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重要性。本次大賽中,表現優異的中小企業不僅獲得京東從專業視角給予的指導和技術支持,還有機會與京東企業業務進行深度的業務協同,依託京東的優勢資源快速構建高質量的客戶服務能力。京東企業購聚焦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各項舉措也得到了中小企業的「點讚」。
  • 施工圖敲定 國企多維度提高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勾勒出了更明晰的施工圖:國企要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和企業人士表示,下一步,國企將從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聚焦主責主業推進重組整合、三項制度改革行動落地等多維度發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
  • 融通基金王迪:把握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產業趨勢
    其中一隻重卡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公司,在王迪買入時估值不足10倍,業績增速穩定,公司長期財務報表非常健康,隨後公司切入新的空氣懸架業務,市場關注度開始提升,公司股價迎來了戴維斯雙擊。下半年,重倉優質公司是王迪獲取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之一。王迪分析,相較於新能源汽車指數成分股的分散程度,他的配置更多集中在細分龍頭公司。
  • 泰州市姜堰區創設政企融通學院 雙向賦能助推高質量發展
    「搭建政企溝通互信平臺,培養企業家精神和創業情懷,提升幹部服務經濟、服務發展的實幹能級,開展政企互動專題培訓,探索政企互動模式,打造『天天見面』的企業家座談會,通過互講互學、互診互促、互掛互信等多種培訓形式,實現政企雙向賦能,助推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