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2月19日,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文中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表示,這是一條「假新聞」,文中的大部分內容,來源於還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2月20日人民網))
長期以來,普通話都存在同一含義的一個字有不同讀音的情況。1985年,國家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對這些異讀詞進行了修訂。為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於2011年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2016年教育部網站發布《徵求意見稿》,擬對一些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
時至今日,三年時間過去了,《》仍未正式出臺。不過,原先徵求意見稿中所涉及到拼音改動,已經在坊間廣為流傳。此次刷屏的公眾號文章並非始作俑者,早在前兩年就有類似文章在網上流傳。這些文章提到的很多改變讀音的字,都來源於這份《徵求意見稿》。看過之後,許多網友表示有些「發懵」,不少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竟變成了「錯誤讀音」;而那些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
由於異讀詞審音表尚未最終定稿,無論是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還是學校教學,使用的還是之前的發音標準。不過,在社會層面,徵求意見稿相關拼音修訂已經通過新媒體傳播開來,這就很容易造成人們對於拼音的認知混亂,不利於語言文字的交流。雖然就像《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所說,今後正式發布的《審音表》應該不完全和《徵求意見稿》一樣,「也許網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發布的《審音表》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必要擔心。
漢字語音調整是一件需要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對於一些字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讀音變化,語言文字要及時做出調整,更好地適應大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隨波逐流,丟失漢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語言魅力,必須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事實上,公眾號文章引起的爭議,也是一次無形的徵求意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各界對《徵求意見稿》的態度。比如,「粳米」的「粳」本讀「jīng」,絕大部分人也是這樣讀的,但《徵求意見稿》中審為「gēng」,網友意見很大。「紀」作姓用時本讀「jǐ」,《徵求意見稿》把這個姓審為「jì」,一些紀姓的網友就質疑,「改了讀音,不是讓我們改姓嗎?」對此,有關部門必須慎重以待。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