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包飯包。
2020年5月26日這天,是農曆閏四月初四,家住博白縣城區的龐女士張羅起來,米飯、豬肉、秋葵、胡蘿蔔……她把它們做成了香噴噴的飯包,送給母親品嘗,希望母親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同時還包含著祈求娘家老老少少健康平安、順順利利、如意吉祥的美好寓意。
龐女士表示,每到農曆閏月,她總要給母親親手製作飯包,請她和娘家人品嘗。飯包裡的食材並沒有嚴格規定,可根據喜好自由添減。據龐女士介紹,這個風俗習慣是她現年七八十歲的母親在早年間傳給她的,並提醒最好在閏月十五前送出。
據說這個博白的風俗源於農耕時代,有一年的閏月正值青黃不接之時,外嫁的女兒思念娘家人,擔心娘家人沒飯吃,就專門包上飯包送給母親。雖然一頓飯包並不能為娘家人的危機起到太大的緩解作用,但在精神上,它卻給了母親力量和信心。
久而久之,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了。時至今日,物質早已不像當年那麼匱乏,但外嫁女心懷母親、情系娘家的純樸情感卻沒變。它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一個表現。
龐女士娘家在博白縣永安鎮,附近的水鳴、頓谷、那林等說地佬話的鄉鎮都有類似的風俗。在博白,有「一鄉一例」的說法,意思是每一個鄉鎮甚至每一條鄉村的民風民俗都會有所差異。比如在頓谷鎮,有的外嫁女給母親包了飯包之後,母親會回贈她一團做針線活用的紅線。此外,這項風俗也在歲月流淌中悄然發生些許變化,比如,現在的人可能不一定包飯包,而以大米加水果代替。也有一些人直接就以紅包代替。
在博白鎮,有朋友說他家的風俗是給父母買鞋子。而文地、沙陂、江寧等其他鄉鎮的朋友說他們是送衣服給父母。這就是「一鄉一例」的又一個具體體現吧?
在我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風俗習慣,「閏月飯」「閏月鞋」「閏月衣」都屢見不鮮。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物質的不斷豐富,閏月表孝心的風俗漸漸地不再風行,許多年輕的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物質雖然不再缺乏,年老的父母渴望得到兒女關愛的那份情感卻亙古不變,只是父母們不會輕易流露出來而已。
在西方,五月有母親節,六月有父親節,國人近年來熱衷於「洋節日」,卻逐漸淡忘了我們本土原本就有的孝敬雙親的風俗!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個閏月,或許你不會包飯包,或許來不及買鞋子買衣服,但你應該回家看看父母,向他們問一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