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腦科學,守護腦健康。(我的個人微信:Jason_LiChen)
大腦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複雜的結構,是調節機體功能的器官,也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當中 #神經遞質:一場源自夢中實驗的發現,管家開啟了關於「神經遞質」的系列內容。
中樞神經系統所包含的億萬神經元通過神經遞質的傳遞而進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如果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會減弱或改變,人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鬱、恐懼等症狀。
可見,神經遞質是人體神經系統、突觸傳導、精神疾病以及藥物作用的基礎。
人的情緒受到各種神經遞質和激素的調控,而這些小小的代謝物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著「社交因子」稱號的「催產素」相關內容。
1. 催產素:人類合成的首個蛋白質激素
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肽類激素,又稱縮宮素,由下丘腦的室旁核和視上核合成,由垂體後葉分泌,以每天2毫米~3毫米的速度轉運至神經垂體釋放。
一部分催產素由垂體後葉釋放到達多種外周組織,另一部分則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多種生理、心理及行為活動。
催產素雖然有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過程中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促進母愛的作用,但它並非女人的專利,男女均可分泌。
此外,它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
1906年,英國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垂體提取物可以促進子宮收縮,這便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催產素。
1953年,美國生物化學家文森特·迪維尼奧(Vincent du Vigneaud) 發現催產素是一種由9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並在體外成功合成了這種激素。他發現這樣得到的催產素確實具有天然催產素所具有的全部特性,一直被廣泛地應用於產科臨床,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既安全又很少有副作用的產生。
同時,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激素,為人工合成更複雜的蛋白質指明了道路。由於這一功績,文森特·迪維尼奧榮獲1955年諾貝爾獎。
2. 催產素的社交因子作用
不論男女都會分泌催產素,它可以在大腦中發揮作用,影響我們的情感情緒、社會行為,分泌出較多的催產素有利於提高社交能力。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涉及情感功能的腦內生化機制,都與催產素有關,舉三個例子:
催產素是母愛的生化來源。女性分娩後,體內的催產素濃度上升會促使母親對嬰兒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
催產素與愛情密切相關。墜入愛河的男女,腦部對催產素作出反應的區域最活躍,而且血液中的催產素水平和男女依戀程度之間有一個正相關關係。
催產素有助於維持婚姻的穩定。催產素可協助已婚或擁有「承諾關係」的男性保持忠貞,讓他們與異性誘惑對象保持距離。
正因如此,催產素也被稱為「愛的激素」。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稱,催產素也有「黑暗的一面」,可能會造成偏見、焦慮及攻擊行為。它在生物行為中扮演的角色比通常認為的更為複雜,也許與個體的生長環境及原有的社會關係情況有關。
在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或許催產素更適合被稱為「愛恨交織的激素」。
3. 催產素的臨床應用
近百年的科學研究發現了催產素多種多樣的功能:從刺激子宮收縮加快分娩,到促進分娩和泌乳,再到維持依賴型親子關係,再到維繫和諧的伴侶關係,甚至是促進非親、非同種族間的親密社會行為等等。
這些發現有助於開發與神經精神類疾病的治療藥物,如自閉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社交性障礙疾病。
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已經將催產素用在了心理治療幹預各種神經精神疾病的方面,如壓力、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產後憂鬱症、躁鬱症、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另外,催產素還能通過瘦素誘導的信號通路來對食慾和脂肪代謝進行調控,催產素分泌失調的話可同時引發代謝類疾病,目前催產素已經被應用於肥胖、糖尿病等代謝類疾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中。
市場上已經有部分化妝品添加了催產素,網際網路上也有「噴霧催產素」的銷售,甚至部分人購買希望能治好孩子的自閉症。
對此,有科學家也表示出了憂慮:且不說這種噴劑量催產素含量很低達不到治療效果,關鍵是沒人知道長期使用會給患者帶來怎樣的影響。
「小結」
催產素在社會互動、親子關係、戀人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這些生命年華中平凡卻又幸福的時刻,催產素可能都悄悄地在你體內奔跑運作。
它能增加親密社會行為的發生,利於親子關係及戀人關係的升溫,使人更加利他、慷慨、有同理心,更加願意去信任他人;並且減輕了那些使我們逃避社交的情緒,比如恐懼、焦慮與厭惡。
催產素的分布和作用機制不僅在物種之間有著明顯不同,甚至在男女之間也會有差異,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時間段也會有變化。
當心情開朗或有強烈歸屬感時,下丘腦合成催產素,垂體分泌催產素,壓力也得到舒緩;同時,體內組織的供氧量大量增加。
崇尚科學,敬畏生命!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大腦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