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職場三層次

2020-12-15 遠東

來源:陳向東(ID:larry_chen_)

1

談到人生話題,人們喜歡用「境界」這個詞。當兩個人在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時候,內心裡嘀咕的,大概是「這人的境界好低啊」。

可是提到職場際遇時,大家卻喜歡用「層次」這個詞,比如評論一個失敗者,大家會說其層次不夠,而不會說其境界不高。當然,也可用「水平」「感覺」「角度」「立場」等近義詞,為方便起見,下面就用層次來統稱。

這是為什麼呢?

大概可以這麼解釋。境界多用於對人的評價,它是一個務虛的東西,非常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們評價一個人,說得太細不現實,人一輩子那麼多事怎麼可能說得完,因此只能使用一個籠統的概念,境界正合適。

而層次則有很大的不同,它雖然也是對人的評價,但一定是基於某件具體的事情,我們可以說某個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層次不夠,但肯定不敢說別人一無是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優勢。而且職場上很提倡「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以偏概全顯然不可取,因此層次很適宜。

2

說起人生境界,很自然地要提到王國維,他在《人間詞話》裡,系統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框架。第一境界,立;第二境界,守;第三境界,得。

關於王國維先生的這個總結,向來有各種解讀,雖然說法不一致,但是大家一致認為這三大境界的確可以詮釋人的一輩子。如果長話短說,那麼「立、守、得」大約可以解釋成:立下宏願、守住初心、得到智慧。

借用大師的框架,我們也可以把職場上講究的層次進行總結,對應的分成三個階段。

職場的第一個層次,是人和物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質財富。

職場的第二個層次,是人和人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

職場的第三個層次,是人和內心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內心平靜,心生歡喜。

職場上為什麼總有那麼多委屈和誤會,總有那麼多不甘和不平,那麼多滋味和感受,絕大多數時候,就是因為層次不同而造成的。

3

我們可以用三個假設的職場角色,來代表這三個層次:甲,乙,丙。

甲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公司的新員工,代表著第一個層次。乙已經工作五年以上,經驗豐富,是公司的中層,甲的領導,丙的幹將,代表著第二個層次。丙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成了公司一把手,代表著第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之後,我們大概就能看明白他們的三觀脈絡了。

特別聲明一下,層次只有先後之分,只有經過第一層次才能到達第二層次,卻並無高低之別,千萬不能說第三層次的人就比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人高尚,要是不經過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怎麼走到第三層次去?

對於甲來說,他的層次就決定了他主要進行的就是人和物的對話,物質是最重要的,說白了就是工資待遇,給錢才辦事,沒收入的事情不太願意做。為什麼呢,因為甲剛參加工作特別缺錢,賺錢就是他工作的最大動力。

這個很好理解,網絡上到處都是這樣的段子。員工會說,捨得發錢的領導才是好領導。領導也說,把錢給到位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說的其實是一回事。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職場資源,特別是對於很缺錢的年輕人來說,幾乎就是他們評價工作好壞的最大標準。這不是他們的汙點,而是他們的剛需。

處於這個層次的甲,就是這個群體的代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為了錢而工作,這點不用避諱,因為職場層次的第一階段,就是一個追求物質的階段。

對於乙來說,層次就跟甲有所不同了。人在職場上站穩腳跟並小有成就後,就會追求更高的平臺,身居中層的他最缺的可能不是錢,而是成就感,所以老想做一些大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哪怕這件事不賺錢甚至賠錢,只要能讓自己變強,他也願意做。

因為乙的層次是第二階段,最看重的就是人與人的對話。也許他還談不上富裕,但是到達小康或者中產的狀況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經過多年的打拼,多少會有些物質基礎。

丙的情況則跟他倆都不同,他是最不差錢的,也是最注重內心感覺的。

當年丙在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的甲類似,也曾看重人與物的對話,在一線奮鬥拼命賺錢;後來慢慢混成中層,就跟乙的心態差不多,開始關注人與人的對話,四方結交八面協作,想做些大事證明自己;現在變成一把手了,已經功成名就了,執掌著一個很大的團隊,不缺線也不缺人脈,就開始審視自我了,喜歡進行人與內心的對話。

4

因為層次不同,所以關注點不一樣;因為關注點不一樣,所以行為方式不一樣;因為行為方式不一樣,所以有時候難免就會有誤解。

下屬跟領導提加薪,領導可能會有想法;領導跟下屬講奉獻,下屬覺得是唱高調。其實大家說的都是真話,而且是經過了反覆琢磨和潤色的真話,只是因為彼此處於不同的層次階段,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才會有不同的解讀。

也正是因為如此,職場上需要多一份理解。考慮問題的時候,既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想一想,也不要忘記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想一想。換位思考一下,就不容易鑽牛角尖,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所以多少年來,人們總在喊:理解萬歲!

本文來源

陳向東,跟誰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前新東方執行總裁,全國青聯委員,北京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創新創業企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哈佛商學院校友,數所高校的兼職、客座教授。暢銷書《做最好的創業團隊》的作者。

相關焦點

  • 齊白石畫蝦畫出人生三啟示三境界
    1934年,齊白石71歲時完成了畫蝦的最後改造:後腿由6對減為5對,簡約、概括、唯美,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他得意地說:「白石山翁寫生十年,方得如生。」齊白石畫的蝦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齊老畫蝦的成功給了我們三個人生啟示。並讓我們從中悟出人生修煉必經的三個境界。
  • 人生三境界
    ◆ ◆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到達了第幾個層次?
    枕邊一直放著著名的史學家、美學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其中第二十六章有雲「古今之成大事業著、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 人生在世,活著有三個層次,而你屬於哪個層次?
    人活著的狀態一般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可以概括為:溫飽性活著、體面性活著和明白性活著。對他們而言,活著不再是是餬口和簡單生存,他們活得很體面、很滋潤,他們的目標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這種狀態的人口數量較少,屬於金字塔的上層或頂層。對他們而言,金錢、權力、名望,三者佔其一或其二,甚至三者兼具。他們憑藉著手頭掌握的或擁有的物質資源,得到所謂人生的意義和活著的尊嚴。富豪、高官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他們可以影響民生波動的脈搏,也可以引領時尚風氣之先。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百家號作者:天福悟道】認為《道德經》揭示了人生修行的兩個階段三個層次。具體如下:第一個階段: 在靜中修行——「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第一個層次:靜觀,即通過寂靜內心,通過「恆無欲」的靜,來體察、感悟事物細小的、微觀的狀態
  • 人生 三境界
    人生就是一場抵達作者:春暖花開   朗誦:江南金蟬子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就是一場抵達,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可來日並不方長,我們總是在嚮往明天,而忽略了一個個今天,我們總是在仰望天空,卻忘記要走好腳下的路。
  • 人生三境界,指的是什麼?而你又到了哪個境界?
    而我們普通人來說,一生漫長而短暫,所有的追求攀比,所有的幸福迷失,一切的糾葛經歷種種之後,從而大徹大悟原來人生不過三境界而已!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境界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人生有幾種物質跟精神層次境界?你屬於哪種境界?
    人生在世,無非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精神層次的寄託,而兩者的關係是缺一不可的。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四種組合方式吧,我一一道來:決戰小康第一種境界,物質層次高,精神層次高。第二種境界,物質層次高,精神層次相對低一些。往往這個階層的人都是暴發戶,或者通過偶然性獲得了一大把財富。總體來說是偶然性大一些,類似於中彩票。很多人沒有太高的文化或者經歷,只是財富突然巨大,不知道怎麼處理了。第三種境界,物質層次相對低,精神層次高一些。這個階層一般都是知識文化比較高的,有過很多豐富的經歷。
  • 人生裡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可以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發的少年。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圍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此時的人沒有精神上的目標,一切行為以私利出發。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功利薰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什麼道德,什麼人倫常剛,皆拋在腦後。唯私利是生活的準繩。
  • 道德經: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
    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同一個層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賞。老子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的境界,有三個層次:最高境界,是有道的人;其次,是有德的人;再次,是「失道」的人。這三個層次的人,都樂於自己所在的層次,通常,上層的可以包容下層,下層的卻無法理解上層的。
  • 那年今日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他是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融於中國傳統美學的人;他巧妙地借用寫兒女私情的句子來講人生三境界;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
  • 知識的有用、無用與人生三重境界:什麼時候你會覺得知識有力量?
    文科專業更多地直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這些東西比具體的知識更能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這也是西方國家為什麼領導人基本都出自那些看似最無用的文科專業上的原因。三、知識的層次性在不同高度或者不同的知識水平時,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 最有聖人潛質的三大星座,修養極高,境界極深,具備更高人生層次
    他們修養極高,境界極深,更確切的說,他們往往具備著相當高的人生層次。而接下來,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白羊座:所有的一切,只有他們自己知曉不可否認,白羊座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看起來往往都是相當的簡單,相當的普通,但說實話,他們也只不過,是想把自己最單純的一面表現出來罷了。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西遊記》裡,唐僧有三個徒弟:悟淨、悟能、悟空。三個徒弟跟隨師傅,一路降妖除魔,悟透了「能、淨、空」三種道,戒掉了「貪、嗔、痴」三種念,才到達靈山,修得正果。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精神自由,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只要你朝著這三個最高境界去努力,你會發現,你想要的一切,都會慢慢實現,所有的美好,都會與你不期而遇!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精神自由,財務自由,以及時間自由。這三個追求,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由。精神自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可或缺,也最難得;財務自由,是物質追求的極致,肯定不能缺少,可要做到,非常不易;時間自由,是自己對自己時間的支配,相對而言,較為簡單一點。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子曰覺得「看遠」即你要有一個遠大的抱負(當然這個抱負是可實現,可操作的),然後讓自己達到實現這個目標的素質,這是人生發軔的前提。二、看透,才能洞若觀火人,需辨是非也。
  • 南懷瑾: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總結,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髓
    南懷瑾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總結,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髓,讀讀他們始終是好的。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這三句話分別大概的意思是:心、骨、皮,是人最重要的三樣東西,心是人的根本,骨是人的支撐,皮是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