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陳向東(ID:larry_chen_)
1
談到人生話題,人們喜歡用「境界」這個詞。當兩個人在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時候,內心裡嘀咕的,大概是「這人的境界好低啊」。
可是提到職場際遇時,大家卻喜歡用「層次」這個詞,比如評論一個失敗者,大家會說其層次不夠,而不會說其境界不高。當然,也可用「水平」「感覺」「角度」「立場」等近義詞,為方便起見,下面就用層次來統稱。
這是為什麼呢?
大概可以這麼解釋。境界多用於對人的評價,它是一個務虛的東西,非常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們評價一個人,說得太細不現實,人一輩子那麼多事怎麼可能說得完,因此只能使用一個籠統的概念,境界正合適。
而層次則有很大的不同,它雖然也是對人的評價,但一定是基於某件具體的事情,我們可以說某個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層次不夠,但肯定不敢說別人一無是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優勢。而且職場上很提倡「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以偏概全顯然不可取,因此層次很適宜。
2
說起人生境界,很自然地要提到王國維,他在《人間詞話》裡,系統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框架。第一境界,立;第二境界,守;第三境界,得。
關於王國維先生的這個總結,向來有各種解讀,雖然說法不一致,但是大家一致認為這三大境界的確可以詮釋人的一輩子。如果長話短說,那麼「立、守、得」大約可以解釋成:立下宏願、守住初心、得到智慧。
借用大師的框架,我們也可以把職場上講究的層次進行總結,對應的分成三個階段。
職場的第一個層次,是人和物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質財富。
職場的第二個層次,是人和人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
職場的第三個層次,是人和內心的對話,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內心平靜,心生歡喜。
職場上為什麼總有那麼多委屈和誤會,總有那麼多不甘和不平,那麼多滋味和感受,絕大多數時候,就是因為層次不同而造成的。
3
我們可以用三個假設的職場角色,來代表這三個層次:甲,乙,丙。
甲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公司的新員工,代表著第一個層次。乙已經工作五年以上,經驗豐富,是公司的中層,甲的領導,丙的幹將,代表著第二個層次。丙經過多年的奮鬥,已經成了公司一把手,代表著第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之後,我們大概就能看明白他們的三觀脈絡了。
特別聲明一下,層次只有先後之分,只有經過第一層次才能到達第二層次,卻並無高低之別,千萬不能說第三層次的人就比第一層次、第二層次的人高尚,要是不經過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怎麼走到第三層次去?
對於甲來說,他的層次就決定了他主要進行的就是人和物的對話,物質是最重要的,說白了就是工資待遇,給錢才辦事,沒收入的事情不太願意做。為什麼呢,因為甲剛參加工作特別缺錢,賺錢就是他工作的最大動力。
這個很好理解,網絡上到處都是這樣的段子。員工會說,捨得發錢的領導才是好領導。領導也說,把錢給到位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說的其實是一回事。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職場資源,特別是對於很缺錢的年輕人來說,幾乎就是他們評價工作好壞的最大標準。這不是他們的汙點,而是他們的剛需。
處於這個層次的甲,就是這個群體的代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為了錢而工作,這點不用避諱,因為職場層次的第一階段,就是一個追求物質的階段。
對於乙來說,層次就跟甲有所不同了。人在職場上站穩腳跟並小有成就後,就會追求更高的平臺,身居中層的他最缺的可能不是錢,而是成就感,所以老想做一些大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哪怕這件事不賺錢甚至賠錢,只要能讓自己變強,他也願意做。
因為乙的層次是第二階段,最看重的就是人與人的對話。也許他還談不上富裕,但是到達小康或者中產的狀況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經過多年的打拼,多少會有些物質基礎。
丙的情況則跟他倆都不同,他是最不差錢的,也是最注重內心感覺的。
當年丙在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的甲類似,也曾看重人與物的對話,在一線奮鬥拼命賺錢;後來慢慢混成中層,就跟乙的心態差不多,開始關注人與人的對話,四方結交八面協作,想做些大事證明自己;現在變成一把手了,已經功成名就了,執掌著一個很大的團隊,不缺線也不缺人脈,就開始審視自我了,喜歡進行人與內心的對話。
4
因為層次不同,所以關注點不一樣;因為關注點不一樣,所以行為方式不一樣;因為行為方式不一樣,所以有時候難免就會有誤解。
下屬跟領導提加薪,領導可能會有想法;領導跟下屬講奉獻,下屬覺得是唱高調。其實大家說的都是真話,而且是經過了反覆琢磨和潤色的真話,只是因為彼此處於不同的層次階段,關注的重點不一樣,才會有不同的解讀。
也正是因為如此,職場上需要多一份理解。考慮問題的時候,既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想一想,也不要忘記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想一想。換位思考一下,就不容易鑽牛角尖,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所以多少年來,人們總在喊:理解萬歲!
本文來源
陳向東,跟誰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前新東方執行總裁,全國青聯委員,北京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創新創業企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哈佛商學院校友,數所高校的兼職、客座教授。暢銷書《做最好的創業團隊》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