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離散」之後更須「凝聚」。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世界溫州人」概念的提出,本身是一個範疇化的界定,把一個模糊的世界明晰化了,在廣大的溫州籍外遷移民範疇內增強或誇大了他們之間的相似性,增強了文化認同效應。世界溫州人大會的定期召開,世界溫州人的研究,更在具體行動和理論認識上深化了這一認同。作為範疇化主體的溫州人,在族群認同判斷的邊緣維度中,會在「世界溫州人」的概念刺激下,投入更多的私人情感去感知範疇資格;作為海外溫州人,在範疇化過程中會產生整體同質的刻板化感知,即使它是一種認知曲解,也會形成這種態度表達;而當範疇化對某些個體產生直接的、顯著的經濟、交往、聲譽效果時,增強文化認同的效應會更加明顯。
從溫州人的向度看,要有意識地培育「案例溫州」。溫州人的知名,是因為在學術和行政上以「案例溫州」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自古以來,更準確地說從漢武帝出兵救東甌開始,溫州就作為案例存在。「案例溫州」就是「有爭議的、值得討論的溫州」,有爭議、值得討論就是溫州文化活力的體現,這一文化活力來自溫州區位和溫州族群的邊際效應。西漢朝廷關於出兵救東甌的爭論,確定的是武帝時代如何解決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問題;三十年來的溫州經濟模式,討論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問題;現在,「案例溫州」已經深入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語言等無所不及。
平靜的溫州總是文化冬眠的季節。地方政府要在上層建構中充分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提高溫州文化的持續關注度和傳播力,維護世界溫州人的文化認同感。這種文化認同模式有其特別的作用。在傳統的增長模式中,人們強調的是勞動、資本、土地這樣一些生產要素,並未深入到將文化資源視作一種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戰略性作用的資源。不同的溫州人群體有不同的文化認同方式,但都能在文化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成為溫州發展的文化資源,正成為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認同的關鍵是傳承
從溫州人的內外互動角度看,文化認同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世界溫州人對溫州文化的傳承問題。
溫州文化在區域文化和集群性的文化特質上,是一種融合了鄉土文化、創業文化等溫州人行為特徵的文化事實,其核心價值表現為:溫州獨特的行為文化構造的成功的溫州經濟發展路徑。「世界溫州人」的背後是「文化溫州」,是溫州族群文化血緣的基本特點在起作用。從區域文化學角度看,是多元文化影響了溫州人的觀念,影響了世界溫州人的觀念,包括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外來文化、當代文化等。如傳統文化和獨特的區域地理位置結合,導致了溫州文化的精髓——「商行文化」;如溫州的民間文化導致了溫州人的柔性生存策略;如外來文化使當代溫州人在移民遷徙中創造了新的溫州文化。
世界溫州人的溫州文化傳承問題是研究世界溫州人如何認同溫州文化、有意識地理解和掌握溫州文化、創新溫州文化、充當溫州文化使者的問題。它涉及到文化習得的自覺和文化傳播的促進。
三、文化與認同不是並存的
文化與認同不是並存的。擁有一種文化和認同這種文化是兩個概念。文化以相似性為基礎,認同以「明顯的相互依存」為條件。
對於外遷、散居的世界溫州人來說,文化以至認同,需要動力。這種動力與需求的滿足有關,可以產生凝聚力和群體表現。「需求的滿足是依存的動機,越是全面的依存,需求越是能夠得到滿足,群體凝聚力也就越強。」溫州人與世界溫州人明顯存在著依存關係,溫州文化與世界溫州人文化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研究和健全這種依存關係,將是長遠而系統的文化工程,需要不斷提升溫州的文化軟實力。在認同動力的驅使下,世界溫州人應該有意識地理解和掌握溫州文化。當我們浸潤在一種文化之中、享用著這種文化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去理解這種文化,不知道這種文化的歷史,不知道這種文化的特質,不知道這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於是就不可能去掌握這種文化的知識、技能,並進一步去發展和創造這種文化。
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世界溫州人是一個動態的群體。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境遇中需要創新,世界溫州人走在現代化的前沿陣地上,剛好應該成為創新的主角。每一位世界溫州人都是溫州文化的使者。世界溫州人要走向世界,就必須擴大文化寬容度,改變對外來文化的接納態度和價值觀念,有一個全球文化的概念,在文化外擴中自我更新,應和「商行天下」的世界溫州人的柔性生存創造力優勢相結合。這既是溫州的巨大優勢、獨特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也是突破溫州區域限制,塑造鳳凰涅槃般的溫州形象的良好途徑。溫州人通過溫州話和家族文化,建立了龐大的海內外溫州人網絡,打通了國內市場,也開闢了世界舞臺,他們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應該把溫州文化傳遍世界各地。
作者:蔡貽象(溫州大學世界溫州人研究中心,教授)
林亦修(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教授)
整理:吳芬芬(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化創意學專業研究生)
版權聲明:本文章僅限溫州大學與溫州網合作專欄《甌越縱橫》刊載。其他媒體刊載請註明原出處、作者、標題等,並經原作者同意。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