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課堂教學須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萬蓉平
摘 要:目前,經典教學回歸傳統的呼聲很高。在熟讀成誦,不求甚解的大旗指引下,很多老師以為經典教學就是不再講解。隨之而來的是課堂中一味吟誦吟唱,搖頭晃腦,狀如小和尚念經。一線教師在研課、評課甚至與家長交流中,每每被問及古詩文文意的理解問題,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國學經典重在誦讀積累,不求甚解。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 不求甚解 興趣
一、「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徑之一
「不求甚解」,源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此句前部分指要愛讀書,後部分指出讀書的痴迷程度,由淺入深,讀一遍有一遍的理解,相對於下一次閱讀,前一次閱讀當然應該算作是「不求甚解」。前後部分互相闡明,後部分明確指出,只要有新的或更深的理解,他開心得甚至忘記吃飯。
由此可知,誦讀經典,需要理解。只是理解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並且注重實效。
(一)相對短小熟悉的古詩文完全可以「求甚解」
《畫蛇添足》是揚州市地方教材《經典誦讀三百篇》中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對於故事的內容,學生都能輕鬆說出大概。那麼古文體《畫蛇添足》的教學,就可以適當「求甚解」。
【案例】
師: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遇到攔路虎,可以嘗試用以下辦法,就能讀通了。(出示)
1.對照注釋。
2.聯繫上下文:用現在的意思去猜古人的意思。
3.組詞:用不懂的字組個詞吧。看能不能順下去。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用到上面的方法,直到把課文讀懂為止。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好,我來考考你。「舍人相謂曰」,相謂意思是——
生:互相商量。
師:正確,對照注釋,就懂了。
師:再來看這三個句子。(出示)
1.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2.吾能/為之足。
3.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師:注意這三句話裡的「足」字,意思一樣嗎?
(生討論,並作答。)
師:你猜得很準,請大家寫下來,第一個「足」指足夠,第二句和第三句裡的「足」是指「畫腳」。
(生標註)
上面的片段,老師運用講授、組詞、聯繫上下文揣摩等方法,讓學生弄清「相謂」的意思,了解「一字多義」這一古文中常見的語言現象。對於淺顯易懂的古詩文,我們可以在學生已有的理解基礎上咬文嚼字,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形成一定的自主閱讀與理解能力。
(二)有一定難度的小古文可以先不求甚解
以《長竿入城》為例:
師:這個執竿者可笑在哪兒呢?哪一句描寫了?
(生讀)
師:這個人的做法你懂嗎?
生回答。教師隨即對話:執竹竿幹嗎?結果呢?哪句話說竿子進不去?
師:你再讀,把他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計無所出」。)
師:真好,你皺著眉頭,一副無計可施的樣子。
不需言傳,但需意會。這裡的「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徑。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讀中理解,加強的讀的指導,力爭讓孩子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獲得「會意」便「欣然」的成就感。
二、不求甚解必須明白「甚」的恰切含義
「不求甚解」中的「甚」意為「很、極」,此詞本身就包含求解的意思,但求解到一個什麼程度,老師們概念模糊。於是,我們常常發現,同樣的年級,教學目標在難易度上相差不是一個檔次。不同的年級,相同選文的經典課堂教學也呈現出令人尷尬的一幕。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在我們二年級誦讀選文中出現,在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也有,我們課題組的老師便在二、三、四年級中進行了同題異年級的教研活動。三節課同樣呈現出有趣的現象,不僅教學流程驚人相似(正字音,讀準——解文意,讀懂——悟中心,讀好),而且教學目標大致相仿。現以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句意這一環節為例。
【二年級】
(屏幕出示荷塘景色)
師: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學生觀看美麗的荷花圖發出驚嘆的「哇哇」聲。)
師:這就是——
生齊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誰來讀出自己感受到的美?
(生個別讀)
【三年級】
(屏幕出示詩配畫。生自由讀後個別讀。)
師:(指屏幕)滿池的荷葉,你不慢慢看,怎麼看得過來呢?再讀。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重讀「無窮」)
師:(指屏幕)還可以把荷花讀得更紅些。
(生拖長聲音讀。)
【四年級】
師:讓我們隨著詩人楊萬裡的腳步,走進八百多年前杭州的淨慈寺。
(畫面呈現,生欣賞。)
師: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荷花競相開放。
生:荷花盛開了,有的……有的……有的……,真美。
師:這就是——
(生齊讀詩句)
古詩文的教學目標如何立足學情,立足古詩文學習的規律,科學而有序地界定呢?
(一)正確選文,明確選文要求
學生的課堂反饋表明,古詩文的選文不應以難易作為首選標準,而應把內容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難文可以往簡單裡教,淺文也可以往深處教,這取決於老師的教學目標預設。特別是對於剛接觸古詩文的小學低年段學生,選文應側重於小笑話、小寓言等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古詩側重於簡單明白,琅琅上口的。高年段可以側重於選擇淺顯的聯繫生活的經典詩文。
(二)正確把握理解序列,明確年段要求
進行分層目標的設定,可以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習策略,學會獨立學習。比方說,可以從韻律理解聲音效果,從意象理解詩歌意蘊,從題目、字數和行數理解詩詞格式,把概念性強的東西,用可操作的形式具體提出,可以避免出現「差費慢」的後果。
三、不求甚解應該指向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灌輸、說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學主導的地位,居高臨下;而在探究式教育中,老師和學生是教學共同體,老師不會簡單要求學生背誦經典,囫圇吞棗,而是引導學生真正體會、涵泳經典。
(一)可以通過猜一猜、找一找、演一演等課堂活動來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很容易走向枯燥與機械的誤區。老師運用猜一猜的方法,將長文分解成一句一句來理解,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讓孩子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去理解文意,學生更感興趣。
如在《長竿入城》中,老師可讓孩子找一找,課文裡有幾個長竿,體會「之」的意思,再猜一猜,帶「之」的句意。孩子的思維逐層深入,在一個個不同的任務中,不僅興致盎然地理解了意思,還體會到了小古文語言的精煉與簡略。
(二)可以通過運用仿寫來激發興趣
在教學《楊氏之子》中,老師要求學生仿照《楊氏之子》,寫班上一個同學的特點,模仿古人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寫。學生很有興趣,紛紛寫出了「考神某某」「故事大王某某」等。言語有趣,頗有小古文風範。摘錄一文:吾班有徐氏之子,頭大,甚聰慧。講笑話時,滔滔不絕,繪聲繪色,眾人皆捧腹。人曰:故事大王。
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僅是要吸收、內化古詩文的知識,還應該鼓勵學生運用詩歌技巧、修辭和已有樣式特點來寫詩填詞,為孩子們提供相應的修改方法進行指導。古人七歲能詩,今人有何不可?學以致用,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與興趣。
(三)聯繫生活激發學習情趣
對古詩文的利用與學習絕不是應付考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一首古詩,不但使他們明白詠的是什麼,更要藉此培養他們的情緒,甚至指導自己的行為思想。」
學習了《畫蛇添足》,可以讓孩子們想想,你身邊有畫蛇添足的事情和人嗎?學習《四時田園雜興》時,可讓孩子對比一下,現在的孩子與古代孩子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流行歌曲《煙花三月》進行遷移比較,連接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現代,體會古詩文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樣,通俗文化與古典詩詞相輔相成,異曲同工。
關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1.掃一掃二維碼(本刊公眾微信二維碼)
2.搜索微信號「ywjxtxxxk」或公眾號「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即可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