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課堂教學須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2021-02-08 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古詩文課堂教學須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萬蓉平

 

摘 要:目前,經典教學回歸傳統的呼聲很高。在熟讀成誦,不求甚解的大旗指引下,很多老師以為經典教學就是不再講解。隨之而來的是課堂中一味吟誦吟唱,搖頭晃腦,狀如小和尚念經。一線教師在研課、評課甚至與家長交流中,每每被問及古詩文文意的理解問題,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國學經典重在誦讀積累,不求甚解。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 不求甚解 興趣

 

 

一、「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徑之一

「不求甚解」,源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此句前部分指要愛讀書,後部分指出讀書的痴迷程度,由淺入深,讀一遍有一遍的理解,相對於下一次閱讀,前一次閱讀當然應該算作是「不求甚解」。前後部分互相闡明,後部分明確指出,只要有新的或更深的理解,他開心得甚至忘記吃飯。

由此可知,誦讀經典,需要理解。只是理解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並且注重實效。

(一)相對短小熟悉的古詩文完全可以「求甚解」

《畫蛇添足》是揚州市地方教材《經典誦讀三百篇》中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對於故事的內容,學生都能輕鬆說出大概。那麼古文體《畫蛇添足》的教學,就可以適當「求甚解」。

【案例】

師: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遇到攔路虎,可以嘗試用以下辦法,就能讀通了。(出示)

1.對照注釋。

2.聯繫上下文:用現在的意思去猜古人的意思。

3.組詞:用不懂的字組個詞吧。看能不能順下去。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用到上面的方法,直到把課文讀懂為止。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好,我來考考你。「舍人相謂曰」,相謂意思是——

生:互相商量。

師:正確,對照注釋,就懂了。

師:再來看這三個句子。(出示)

1.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2.吾能/為之足。

3.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師:注意這三句話裡的「足」字,意思一樣嗎?

(生討論,並作答。)

師:你猜得很準,請大家寫下來,第一個「足」指足夠,第二句和第三句裡的「足」是指「畫腳」。

(生標註)

上面的片段,老師運用講授、組詞、聯繫上下文揣摩等方法,讓學生弄清「相謂」的意思,了解「一字多義」這一古文中常見的語言現象。對於淺顯易懂的古詩文,我們可以在學生已有的理解基礎上咬文嚼字,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形成一定的自主閱讀與理解能力。

(二)有一定難度的小古文可以先不求甚解

以《長竿入城》為例:

師:這個執竿者可笑在哪兒呢?哪一句描寫了?

(生讀)

師:這個人的做法你懂嗎?

生回答。教師隨即對話:執竹竿幹嗎?結果呢?哪句話說竿子進不去?

師:你再讀,把他的心情讀出來。

(生讀「計無所出」。)

師:真好,你皺著眉頭,一副無計可施的樣子。

不需言傳,但需意會。這裡的「不求甚解」,是求甚解的途徑。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讀中理解,加強的讀的指導,力爭讓孩子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獲得「會意」便「欣然」的成就感。

二、不求甚解必須明白「甚」的恰切含義

「不求甚解」中的「甚」意為「很、極」,此詞本身就包含求解的意思,但求解到一個什麼程度,老師們概念模糊。於是,我們常常發現,同樣的年級,教學目標在難易度上相差不是一個檔次。不同的年級,相同選文的經典課堂教學也呈現出令人尷尬的一幕。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在我們二年級誦讀選文中出現,在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也有,我們課題組的老師便在二、三、四年級中進行了同題異年級的教研活動。三節課同樣呈現出有趣的現象,不僅教學流程驚人相似(正字音,讀準——解文意,讀懂——悟中心,讀好),而且教學目標大致相仿。現以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句意這一環節為例。

【二年級】

(屏幕出示荷塘景色)

師: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學生觀看美麗的荷花圖發出驚嘆的「哇哇」聲。)

師:這就是——

生齊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誰來讀出自己感受到的美?

(生個別讀)

【三年級】

(屏幕出示詩配畫。生自由讀後個別讀。)

師:(指屏幕)滿池的荷葉,你不慢慢看,怎麼看得過來呢?再讀。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重讀「無窮」)

師:(指屏幕)還可以把荷花讀得更紅些。

(生拖長聲音讀。)

【四年級】

師:讓我們隨著詩人楊萬裡的腳步,走進八百多年前杭州的淨慈寺。

(畫面呈現,生欣賞。)

師: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荷花競相開放。

生:荷花盛開了,有的……有的……有的……,真美。

師:這就是——

(生齊讀詩句)

古詩文的教學目標如何立足學情,立足古詩文學習的規律,科學而有序地界定呢?

(一)正確選文,明確選文要求

學生的課堂反饋表明,古詩文的選文不應以難易作為首選標準,而應把內容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難文可以往簡單裡教,淺文也可以往深處教,這取決於老師的教學目標預設。特別是對於剛接觸古詩文的小學低年段學生,選文應側重於小笑話、小寓言等生動活潑的小故事,古詩側重於簡單明白,琅琅上口的。高年段可以側重於選擇淺顯的聯繫生活的經典詩文。

(二)正確把握理解序列,明確年段要求

進行分層目標的設定,可以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學習策略,學會獨立學習。比方說,可以從韻律理解聲音效果,從意象理解詩歌意蘊,從題目、字數和行數理解詩詞格式,把概念性強的東西,用可操作的形式具體提出,可以避免出現「差費慢」的後果。

三、不求甚解應該指向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灌輸、說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學主導的地位,居高臨下;而在探究式教育中,老師和學生是教學共同體,老師不會簡單要求學生背誦經典,囫圇吞棗,而是引導學生真正體會、涵泳經典。

(一)可以通過猜一猜、找一找、演一演等課堂活動來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很容易走向枯燥與機械的誤區。老師運用猜一猜的方法,將長文分解成一句一句來理解,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讓孩子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去理解文意,學生更感興趣。

如在《長竿入城》中,老師可讓孩子找一找,課文裡有幾個長竿,體會「之」的意思,再猜一猜,帶「之」的句意。孩子的思維逐層深入,在一個個不同的任務中,不僅興致盎然地理解了意思,還體會到了小古文語言的精煉與簡略。

(二)可以通過運用仿寫來激發興趣

在教學《楊氏之子》中,老師要求學生仿照《楊氏之子》,寫班上一個同學的特點,模仿古人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寫。學生很有興趣,紛紛寫出了「考神某某」「故事大王某某」等。言語有趣,頗有小古文風範。摘錄一文:吾班有徐氏之子,頭大,甚聰慧。講笑話時,滔滔不絕,繪聲繪色,眾人皆捧腹。人曰:故事大王。

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僅是要吸收、內化古詩文的知識,還應該鼓勵學生運用詩歌技巧、修辭和已有樣式特點來寫詩填詞,為孩子們提供相應的修改方法進行指導。古人七歲能詩,今人有何不可?學以致用,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與興趣。

(三)聯繫生活激發學習情趣

對古詩文的利用與學習絕不是應付考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一首古詩,不但使他們明白詠的是什麼,更要藉此培養他們的情緒,甚至指導自己的行為思想。」

學習了《畫蛇添足》,可以讓孩子們想想,你身邊有畫蛇添足的事情和人嗎?學習《四時田園雜興》時,可讓孩子對比一下,現在的孩子與古代孩子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流行歌曲《煙花三月》進行遷移比較,連接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現代,體會古詩文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樣,通俗文化與古典詩詞相輔相成,異曲同工。


            關注「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

         1.掃一掃二維碼(本刊公眾微信二維碼)

         2.搜索微信號「ywjxtxxxk」或公眾號「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即可加關

相關焦點

  • 悠悠古文情濃濃詩韻香 婁星區2020年中學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競賽...
    11月19日,區教育系統舉行2020年婁星區中學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拉開序幕。活動中,10位婁星區高、初中優秀教師們奉上各自精心準備的精彩課程。活動中,培星學校肖紅貴老師的《逢入京使》生動活潑,歡樂的氛圍讓老師和孩子們無一不被感染。
  • 【賴正玲名師工作室】古詩傳古韻,教研共成長——記贛州經開區小學語文第四次教學行動周暨古詩文教學活動
    為推進我區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根據區小學語文教研工作計劃,12月15日,贛州經開區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第四次語文教學行動周暨古詩文教學活動在贛州市大坪明德小學如期舉行。  莫老師通過「龍城飛將」這個典故,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品讀、探討,水到渠成地理解邊疆戰士們的驍勇善戰以及渴望戰爭結束的迫切心理。課堂層層推進、學生步步緊跟老師步伐。
  • 小學古詩文教學多元導讀八大策略
    然而,目前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文篇目不多,尤其是文言文。教師缺乏對文言文教學的深入研究,學生也因此缺少古詩文的薰陶,文化積澱相對較少,文言文語感較弱,興趣不濃。針對小學古詩文教材簡潔、靈活、故事性強,學生好動、樂於表達、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實踐中,我研究出了「以讀激趣」的八種適用於小學生,操作性較強的教學策略,分別是講讀、唱讀,誦讀、研讀,畫讀、演讀,讀說、讀寫,也就是通過「講、唱、誦、研、畫、演、說、寫」這八種策略,達到激發興趣、增加積累、強化理解、促進運用的目的,同時也為中學深入學習文言文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 從古詩文中汲取滋養
    據報導,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新版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使用,《語文》所選古詩文數量比過去增加,且體裁多樣,其中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國粹與精華,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至今熠熠生輝。中小學語文教材增加經典古詩詞,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學習、感知古詩文的魅力,對於弘揚傳統文化,強化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自信心與自豪感顯然大有裨益。
  • @中小學語文老師 怎樣教好古詩文?北大教授給出三大「絕招」
    11月9日,由《課堂內外》雜誌社主辦的《小學語文中的詩教——語文新教材使用的幾個建議》專題講座在人民小學舉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向現場來自重慶市各區縣的500多位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絕招」。「絕招」一:古詩文教學少朗讀多吟誦「中小學校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應該少一些朗讀,多一些吟誦。」
  • 我這樣教小學生學古詩文
    早期古詩文的教育滲透,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啟蒙教育過程中古詩文的閱讀、誦讀、背誦等訓練,對於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質,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在海外很多華校中,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也是華文教學的必要內容之一。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古詩文教學的方法。
  • 短文兩篇《談讀書》《不求甚解》課堂實錄
    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種全新的讀書方法――不求甚解。(板書:不求甚解)師:對這咱讀書方法,你有沒有什麼疑問?如果有,儘管說出來。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師:對別的同學提出的疑問,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隨時可以站起來回答。生1:我覺得它意思是說讀書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談何讀書呢!生2:我想知道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 直播講座暨《我這樣教學古詩文》新書發布 | 如何讓中學生樂學、愛學、會學、學會古詩文?
    該書是董旭午走古詩文「生活化教學」之路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案例集。作者將古詩文的教和學與作者生活、課文生活、讀者生活、學生生活、生活情理相融通,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體悟、自主歷練相融通。作者的實踐說明,生活化古詩文教學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閱讀和鑑賞能力。全書包括「問題與思考篇」「方法與歸因篇」「教例與反思篇」三部分。針對古詩文教學中常見的文本解讀誤區,用生活化教學的視角詳加分析。
  • 試析語文課堂教學對英語教學思維的借鑑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高中生已經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會不自主的發現很多事情的規律,語文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自主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排序解答的思維。比如文言翻譯訓練,可以按照順序先逐個理解古文單詞的含義,再依次圈出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賦分點)進行重點理解,這樣才能正確翻譯文言句子。2.分類思維英語學科中的每一章節都進行分類,比如說英語書本的目錄就明確標註這一章節學習的內容點。
  • 別再支離破碎地詮釋,古詩文的生命是讀出來的
    孔孟之道,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塊瑰寶,古詩文出現在小學課本並不多,特別是小古文也就是在高年級出現了寥寥幾篇。古詩文的教學在文字理解和情景的再現上會出現障礙。逐字逐句去詮釋,形同白話文教學,失去了他精美的語言形式。古詩文既然以獨特的語言形式而存在,那麼我們尊重其存在形式。詩詞精於平仄,美在韻律。
  •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文:清溪先生自新冠肺炎導致全國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以來,作為孩子的家長,我也不得不參與到無數吼娃,崩潰的家長之列。在輔導孩子的學習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語文教學的弊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無需細講其義,凡古詩愛好者無不知悉,是杜甫的代表中之一。老師的教學也中規中矩,詳細翻譯了每一聯的意思,句子的生僻字。
  • 吟誦花開正爛漫 師生徜徉詩詞間—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開展「古詩文吟誦教學研討課」活動紀實
    本學期,我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為了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涵詠古詩文的內涵,加深對古詩文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鑑賞水平和語文素養,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校領導經過前期的深入了解,積極籌劃,實踐研究,特在我校語文教研組開展古詩文吟誦教學研討課活動,以探索吟誦教學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師的古詩文鑑賞與教學水平
  • 四川瀘州:市教科所到實驗小學開展古詩文吟誦教學實踐調研活動
    為了更好地研討吟誦教學的方法,利用各種資源把吟誦帶進語文課堂,將吟誦自然地融入語文教學。9月9日下午,瀘州市教科所小學語文教研員李耘、龐華老師來到瀘州市實驗小學校,帶領瀘州市實驗小學校及兄弟學校的老師們開展古詩文吟誦教學實踐調研活動。瀘州市實驗小學校教務處副主任潘春梅首先發言,她總結了學校近兩年在古詩文吟誦方面開展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也提出了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 語文教材裡大幅增加的古詩文,該如何教好?
    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也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教材已定,現在就不需要再來討論語文教材裡古詩文數量該不該增加的問題,而是要討論怎樣教,如何教好的問題。筆者在進入教研機構工作以前,曾擔任過多年中學語文教師,深感古詩文教學是一大難題,教多了學生厭煩,學得沒有興趣;教少了學生理解不了,只能囫圇吞棗。
  • 中考高考孩子古詩文閱讀理解不會,只怕你沒讓孩子在一年級就背詩
    一年級學生每天被要求背一首古詩,這種死背的方法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理解能力?小徐老師常年從事語文教學,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任何知識的積累最初都源自機械性死記硬背,再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來慢慢理解。因此,小徐老師非常贊成一年級學生誦背古詩的能力培養。
  • 讀書:「求甚解」,還是「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出自於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不求甚解,發展到現在,已經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理解膚淺。這與陶氏原意大相逕庭,也是後人對這個詞兒產生多種解讀的原因。
  • 《清平樂·村居》不一樣的教學,帶你玩轉古詩文課堂
    (多媒體播放)(略)師:這是一首現代詩,是長辮子老師寫給兒童看的,所以活潑、生動,又叫兒童詩(板書:兒童詩)師:下面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詩《村居》(板書:古詩),誰來讀一讀?看,這就是這個周三,我請你們語文老師發給你們的《清平樂 村居》「研究性學習」任務單,誰來讀一讀要求:任選一個專題,進行比較閱讀,並準備課堂匯報。(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自由組團。匯報時,若有課件,更好。每個主題的匯報,時間控制在1-3分鐘)第一:把辛棄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組課文中去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 一切景語皆情語,各領風騷詩詞間——2020年全市小學語文教師古詩文優質課教學比賽活動(玉山站)
    我們雖沒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閒適,也沒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的寂寥,更加沒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暢快……可是,帶著一顆激動的心,非常有幸來到了玉山聆聽2020年全市語文教師古詩文優質課比賽活動,來領略這裡秋天別樣的風情。本次比賽從9月23日至25日,在這長達兩天半的學習時間裡,雖然並不短暫但心中卻起了層層波瀾,19位上課教師的出彩,正可謂是「各領風騷詩詞間」!
  • 讓學生愛上古詩文,有章可循——聽特級教師談古詩文學習
    古詩文教學一直都是個「老大難」問題。最近,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著名特級教師董旭午的新著《我這樣教學古詩文》,應該是一本能夠教學生會學、樂學和愛學古詩文,很有利於解決好這個「老大難」問題的佳作。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教學生學會融通「生活」 首先,教學生與古人的語言表達生活相融通。
  • 古詩裡的傳統節日——組文閱讀教學設計
    > 群文閱讀教學設計古詩裡的傳統節日 綏德縣江德小學 郝改瑞教學內容古詩《端五即是》《寒食》《上元竹枝詞》教學目標1.讀通圖書中的三首古詩,大致知曉詩文內容,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2.通過整合閱讀,多角度了解我國節日的傳統習俗,激發學生搜集有關節日習俗的資料,為展示活動和習作做準備。教學重難點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是怎麼寫清楚節日習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