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鈺鈺在勇敢
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段令人驚喜的話:
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卻是從我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作文截圖
之所以驚喜,是因為我從未有過這樣的思考。
這段話出自六年級邵同學的作文,因為作文內容深刻,讓老師陷入了沉思,於是老師把它發在微博上供大家討論,被點讚超10萬。
後來,邵同學更是因其出色的文採火了,不少網友問這位小朋友平時看什麼書。
網友的評論
看到他12歲看《國富論》,我更是驚呆了,心想「這孩子的格局、眼界遠超同齡人」。在其他人評論「慚愧,這也許就是讀書多與讀書少的差別」時,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同樣是讀書,有人讀完可以把書中的知識內化吸收,但有的人卻說「讀書沒用」。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針對這個思考,從「我們為什麼讀書」、「怎麼選書」以及『如何高效讀書"三個方面來聊聊讀書這件事。
餘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想必誰都想擺脫平庸,早一天過上精彩的人生,但由於讀書帶來的回報---大多數都是「隱性」的,顯現的非常慢,所以80%的人都堅持不下去,甚至無法開始。
那麼,在無法開始的時候,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
舉幾個例子:
拿我自己來說,我感覺自己寫作水平不行,最近幾年的目標是提高寫作能力,有了這個目標,我就看開始看和寫作相關的書籍,涉及到的書類有如何寫作、如何思考、如何做筆記等等。
比如朋友,一直和伴侶相處磕磕絆絆,想改善改變夫妻關係(這是她的目標),於是開始看親密關係類的書籍。
再比如,有人覺得每個月的工資太少,想獲得更多的收入,甚至想實現財富自由(這是他的目標),於是看投資理財類的書籍。
一旦知道自己是讀書是為了什麼,確定了讀書的目標,接著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也就是我接下來要談的第二個問題——如何選書?
說到選書,大部分人不讀書,不是不想讀,而是不知道該讀什麼。上星期就有朋友和說「我覺著自己的情商有點低,你給我推薦幾本提高情商的書吧」
你看,我這個朋友她知道自己讀書的目標是提高情商,但不知道讀哪些書。
為了入門,我們可以依賴別人推薦的書單,但在入門之後,搜羅別人的書單就不是重點了,我們該做的,是至少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去建立自己的專屬書架。
那如何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專屬書架呢?下面推薦3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也是我常用到的方法)
首先,確定領域:遇到一個問題,確定它屬於什麼領域。
比如我,情緒總是很不穩定,每次發脾氣都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傷害,我為此也很苦惱,想改善自己的情緒,發現情緒管理屬於心理學領域,那我就找心理學方面的書來看。
其次,確定具體書籍:從範圍內找出一本
後來別人給我推薦了幾本關於情緒的書,有《情感勒索》、《象與騎象人》、《我的情緒為何總是被他人左右》等。
這麼多書,我該看哪一本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藉助專業的書籍網站,比如豆瓣。
對於朋友推薦的這三本書,我分別在豆瓣進行了搜索,並一一對比了它們的內容介紹、目錄、網友的評價、這本書的評分。
綜合下來,《象與騎象人》這本書更適合當下的我去讀,這本書大致內容講的是把我們的情緒比做大象,把理智比作騎象人,講述了騎象人如何與大象相處。
這和我的情況非常貼合,因為我總會情緒失控,而我也迫切的想找到和負面情緒相處的方法。
最後,延伸選書:每個領域的書其實都是相通的。在一本書裡,你會看到這本書的參考書目,也會看到作者在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他曾經看過的某一本書,這些書都是同類書籍。
第二種方法:
從平時你關注的一些博主文章裡,記錄下你感興趣的書名,因為你喜歡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他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你是贊同的。
比如正能量愛豆李現,我在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時候,就看到齊刷刷的評論「李現推薦。」
第三種方法:
實在沒書讀了,我會用第三種方法,按照你的行業,海選一批你行業的電子書,進行章節試讀,調整自己的品味。
再按照你的興趣,比如:心理學、理財、繪畫等等,搜索最近3年熱門書或者被很多人多次推薦的書,這樣也可以獲得一批書單。
最後,不管你用哪種方法,如果你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多次提到了別的書名,那麼一定要記下來,集中讀個三五本,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有了大致的了解。
隨著讀書數目的增加,你在這個領域的專屬書架就會慢慢形成。
選好書後,怎麼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高效閱讀呢?下面我分享4種很實用的讀書方法,我個人覺得很好,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1、查字典法
我們默認字典是用來查的,而其他書是用來從頭到尾看的,如果打破常規,其實我們只需要遇到問題查找解決方案即可。
叔本華說,想記住所有讀過的內容,就像想要把所有吃過的東西儲存在體內一樣不合理。
對於腦科學來說,我們能輕鬆記住的,通常是信息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對自己看過的每一本書有印象,知道書裡大概都講了些什麼,到需要使用的時候,直接到對應的地方去查。
比如,我因為經常寫文章,假設寫道一篇「情緒」主題的時候,想起來《象與騎象人》大概第幾頁左上角那個位置有我可能需要的內容,直接翻閱查就可以了。
2、關鍵詞法
關鍵詞法是說先分析確定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然後去尋找書中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接著理清每個關鍵詞,並將它們之間的關係弄明白,這樣就可以掌握主要問題了。
這個方法聽起來容易,真正的用起來也很好用,就是非常燒腦,可能要把一章翻個兩三遍,甚至四五遍,才能形成一個沒有邏輯漏洞的思考過程。
同時也正因為燒腦,這樣讀完一本書的效果非常好,基本很難再忘記,一般適合一些對你很重要的學習,我目前就正在用這種方法吃透《了不起的我》這本書 。
有點髒了
3.思考實踐法
動筆的過程才是真正靜下心來思考的過程,看書時,多記筆記多聯想,看到一個觀點的時候,聯想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或者體會過的相似觀點或例子,加強理解和記憶。
宋代大家張載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意思是:學習貴在心領神會,沿襲前人的舊說而不求發展,是不會有任何功效的。
所以,當你在書裡看到一個很有啟發的觀點,切記要用事實去驗證,在你當前的生活或工作中,它是否真的有用。
切記,影響讀書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疏於實踐,讀完了不去實踐,基本相當於白讀。
4.有機組合法
假如你讀了5本書,記了100條筆記和感悟,有關於哲學的、心理的、設計的等等;請把他們分門別類的歸檔整理,放在一起,想用的時候可以信手拈來。
而這些類目有序的組合,最終會形成你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我,經常寫文章,每次讀到有用的內容,就放到印象筆記裡,形成我的寫作素材。
以上就是分享的4種高效讀書方法,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讀書需求,靈活使用。
最後想說,人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但可以通過閱讀,吸收書裡的知識,擴寬自己的思維邊界,見識的越多,學習的越多,包容接納的能力也會越強。
讓我們一起通過讀書把苦澀的文字,變成有靈魂的血液 ,融入生活的肌理,在平凡中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