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貼組合不只是西方概念,在八破畫中尋找遺落的中國美術史

2020-12-23 澎湃新聞
「拼貼」、「組合」通常被認為是非常西方的、現代的概念,而中國繪畫對此早有實踐。「抱殘守缺:中國八破畫」在波士頓美術館舉行,塵封的中國拼貼畫歷史和其蘊含的哲思重新回歸公眾視野。

說到自由大膽地利用日常生活圖像拼貼和組合的藝術作品,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85年勞森伯格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對當時的中國藝術家產生了啟蒙的影響,促使隨後的「85新潮運動」興起。「拼貼」和「組合」日常圖像的碎片,實現視覺錯置,現在認為是非常西方的、現代的概念,而中國繪畫對此早有實踐,最早可追溯至晚清。一場名為「抱殘守缺:中國八破畫」的展覽於2017年夏天在波士頓美術館拉開帷幕,塵封的中國拼貼畫歷史和其蘊含的哲思重新回歸公共視野。

未知藝術家,未命名,1900,紙本橫幅,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八破畫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幾經沉浮,一度幾乎消失,近年因為當代藝術家對技法的復興和收藏界的興趣,重新引起關注。此次波士頓美術館的展覽是迄今為止首個關於八破畫的博物館級展覽,歷時4年的籌備,呈現了超過40件展品,包括掛軸、冊頁、瓷器、鼻煙壺等,其中32件來自博物館館藏,首次面向公眾,其他展品借展自美國及亞洲的博物館以及私人藏家。

八破畫以寫實的手法描繪曇花一現的文化遺存。好像文人雅士桌案的一隅,破損的書頁、燒焦的畫作、殘留的法帖,以及撕裂的信箋時常出現在畫面中。「八破」這個名字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此類別畫的主題,「八」在中國文化中是幸運和吉祥的象徵,「破」代表了「殘缺」、「不及完滿」,「八破」寄情於不完美的事物,「暗示著事物的潛能韜晦,規避了事事盡然而引發的物極必反」。展覽的名字則取自展覽中陳炳昌(1896 – 1971)《喜居陋巷》(1945)作品的鈐印「抱殘守缺」,取貶詞的褒義,表達對殘缺美好事物的珍視之情。

陳炳昌《喜居陋巷》(正面),1945,紙本扇面,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重尋八破畫的價值

八破畫發展於19世紀中期,歷經中國歷史巨變的動蕩時期,一度沉寂,但它仍以獨具一格的風格一直延續到當代中國。遺憾的是,幾乎找不到記錄或者討論八破畫的文獻。八破畫的存在使得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中國繪畫,因為它「格外有現代面貌,」策展人白鈴安(Nancy Berliner)這樣形容。

「我80年代開始研究八破畫,上大學的時候偶然在臺灣的舊貨市場發現。那個時候我自己也畫畫,特別喜歡做拼貼(collage),我就去問了很多人這是什麼東西,他們都說不知道,從來沒有見過。後來我在北京找到一些老專家,他們知道這些畫,告訴我這是八破畫。我從那個時候開始陸陸續續研究。」

彼時,白鈴安是哈佛大學藝術及建築史的學生,她精通中文,踏上中國的土地追尋熱愛的文化和藝術。她也是一個徹底的美國文青,對當代藝術頗有興趣,親歷著發源於美國的如火如荼的藝術浪潮。「我非常喜歡勞森伯格,」白鈴安說道。或許正是因為對兩種藝術的關注,她發現了八破畫在視覺圖像上與西方「拼貼畫」的關聯。從80年代初次相遇到今天向公眾展示,一研究便是30多年。

西方有「錯視畫」(trompe-l』oeil,譯為「fool the eye」「愚弄眼睛」)的傳統,而中國的八破畫有自己的脈絡,根植於中國的繪畫傳統。中國八破畫和西方拼貼畫在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兩者實際上是獨立發展的。白鈴安也否認了它們之間的直接關聯。八破畫看上去像由不同的碎片拼貼而成,實際上全部出自手繪,這也是它與西方拼貼畫的不同之處。

展覽特別把一些西方的拼貼畫容納進來,中西並置,期望觀眾在對照之中獲得啟發。

「我覺得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展覽,寫一本書,我想給人們提供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中國美術。中國傳統的美術史,有時候有點窄,很多東西都不包括在內,但實際上有些東西是包含在視覺文化裡面的,包括建築還有民間藝術。這些東西沒有包括在內,但是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很重要。我覺得八破畫有別的中國畫沒有的東西,比如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有創造性。八破的審美在當時很流行,也被大眾文化所接受,陶瓷上面有八破的圖案,是很好的證明。」

粉彩龍紋磁碟,藏於美國迪美美術館(Peabody Essex Museum)

「我覺得八破畫有些方面像觀念藝術,有些方面像詩。看到一個東西,總是能讓你想起另外的東西,發散和參照特別多。」

八破畫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人們現有對於中國畫的認知。中國繪畫的主流是山水、人物主題,而它則關注周圍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中細小、日常的物品。形式上是碎片自由的拼合、堆疊,呈現出非常革新的現代面貌。

圖像及其背後

鑑賞八破畫是一個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過程。最初觀者可能把焦點放在像拼圖碎片一般的畫面上,對描繪物品進一步辨讀,才能了解畫的主旨。或者反過來,從局部細節再到整體畫面。展覽的入口處展示了畫家朱緯(1836-1908之後)在太平天國時期創作的《百年圖》(1908),畫面近看是殘破書頁的堆砌,遠看則是一個龍的圖形。用這幅畫作為引子,展覽鼓勵觀眾從多種角度解讀八破畫的不同層面。

朱緯《百年圖》,1908,紙本水墨,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每個藝術家創作的角度都不一樣,有的因為裝飾性,有的因為含義挑選某個特定物品。審美的、內涵的角度,比如懷古、祈福都有。可以肯定的是,(某個物品被畫進來)這些是藝術家故意為之。」策展人白鈴安介紹。

大部分八破畫傳達的訊息與傳統無異。例如,鄭佐宸的《如意》(1950)把殘破的碎紙精心拼湊成一隻如意的形狀,用中國傳統的象徵「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的意象「如意」,來表達祈福納祥這種古已有之的情愫。

鄭佐宸,《如意》,1950,紙本橫幅,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有的畫家則把對當下社會針砭時弊的見解掩藏在圖像之中,在李成忎(20世紀上半葉)的四條屏《毀燼殘篇》(1938)中,他借用了公元前213年災難性的焚書坑儒事件。而這幾幅作品的創作時間,正是緊鄰在南京大屠殺之後。藝術家對歷史場景的借用,似乎暗示著當前國家生靈塗炭的慘狀。

李成忎,《毀燼殘篇》(四條屏之一),1938,紙本豎幅,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很多八破作品展現了當時富裕階級的審美和收藏趣味。他們尊崇文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文人桌案上的書頁、古代丹青名品、經典發帖、以及珍玩擺件常出現在八破畫中。這些物件很多也是收藏品。富裕階級推崇文人審美,收藏文人的文房器玩,也是彰顯自身學識和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劉凌衡(1870–1949)的《辛亥荷夏》(1911)是一幅畫中畫,其中就有仿清代名家王翬的扇面作品。

「抱殘守缺:中國八破畫"展覽現場,波士頓美術館。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八破畫的現狀

展覽也展示了新一代畫家的八破畫,比如耿學知(生於1973年)的《玉兔迎春》(2016),王超(生於1974年)的《錦灰堆八破圖》(2006),陳丹青(生於1953年)的油畫《唐太宗和王原祁》(2005),他們一方面復興傳統技法,另一方面用新材料,容納更多的當代元素進行新的探索。

陳丹青,《唐太宗和王原祁》,2005,油畫。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白鈴安表示,中國國內的博物館沒有八破畫的收藏,它們散落在私人藏家手裡。她希望可以把八破畫帶回中國展覽,現在正在和國內的博物館尋找機會。

八破畫過去被忽略,白鈴安認為:「那時候文人和美術史有點看不起(八破畫),他們覺得有點俗氣,認為這裡面只是技法。從宋代開始,寫實畫法的畫就不被重視。(他們從傳統的中國繪畫觀點審視八破畫),但是從我們的眼睛看會非常有意思。」

被忽略的或許不只是一種繪畫門類,還有它所崇尚的「接受不完美和殘缺」的美學觀念。

站在今天回望八破畫這個中國美術史的遺珠,它既熟悉又陌生。而它的回歸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中國繪畫的多元,和中國美學觀的多元。

【關於白鈴安】

白鈴安(Dr. Nancy Berliner),圖片:波士頓美術館

白鈴安(Dr. Nancy Berliner),波士頓美術館中國部主任,哈佛大學藝術及建築史博士。曾任迪美美術館(Peabody Essex Museum)中國部策展人,1997年主持了將面臨廢棄的200年歷史的安徽老宅「蔭餘堂」拆運至美國重建。每個構建被原封不動搬到美國,共歷時7年。清代民宅「蔭餘堂」在美國重生,轟動一時。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建築和民間家具。曾策劃「養性怡情:乾隆珍寶展」,巡展至迪美美術館和大都會美術館,此展也是乾隆花園首次面向公眾展示。

「抱殘守缺:中國八破畫」(China’s 8 Brokens: Puzzles of the Treasured Past)於2017年6月17日至10月29日在波士頓美術館展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一樣的美術史」 | 《西方美術史》助教心得與學生感想
    第一次上課時不知道需要提前佔座,離上課還有半小時諾大的教室裡空位早已所剩無幾。我有幸找到位置坐下後,許多姍姍來遲的同學甚至只能坐在樓梯道或在牆邊一連站兩個小時。「熱門課程」的概念那時便在我的印象中刷出了新一級高度。課程過半,我回頭觀察那些站在牆邊的同學——久站的疲憊使他們不斷在兩條腿之間交替著重心,但視線焦點卻從未脫離過屏幕,臉上的神情,正是我想像中對於象牙塔裡求知的眼神的模樣。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巫鴻教授訪談錄!
    屏風原來有四扇或者八扇,現在每一扇就變成獨幅畫了。那麼,如果不進行歷史重構,不知道它只是原來畫作的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上來就講這幅畫的構圖怎麼樣,那就必然是誤讀。還有很多的問題都和這種概念有關,比如一幅畫本來的物質形態和媒材是怎麼樣的?這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牽涉的問題很不簡單。古代很多畫都被剪裁過,修補過。
  •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現代轉型」指的是從傳統轉向現代,即從中國傳統的「書畫」史學轉向「美術」史學。所謂轉型,都有一個基點,即從什麼轉向什麼。無論現代轉型還是當代轉型,也都存在著相應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現代」或「當代」,其時間段不一樣,其背後的文化支撐與知識系統也不一樣。在空間關係上,卻都反映出中國學術界與西方學術界的聯繫。
  •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的耕耘者
    尤其吸引人的是李先生深入淺出、輕鬆自然、寓教於樂的教學風範,因此他的中國美術史一課風靡校園……」 在中國美術史的推廣教育中,李霖燦是位開拓者。「宋末元初有一個奇突的畫家,他名叫龔開,畫一些想入非非的鬼怪圖畫,在華府福瑞爾美術館中有他的《鍾馗嫁妹圖》卷。
  • 【優質課教學設計】人美版五年級美術上冊第13課 《拼貼添畫》》(教案+PPT素材)
    在這節課中引導學生採用舊畫報,舊報紙,廣告紙等作為材料,巧妙利用紙的肌理或花紋圖案,以小組合作形式創設一幅拼貼畫。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想像與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繪畫與拼貼畫的不通效果。本節課設置的目的是在設計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操作中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欣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在拼貼中了解撕剪紙粘貼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感受拼貼畫的創作樂趣。
  • 黃小峰丨美術史與多元化
    〔2〕一本叫做《評論》(Commentary)的月刊雜誌發表的Michael Lewis的文章,標題更是大書《耶魯大學藝術系在「自殺」:關停一門西方藝術通史課是一種歷史性的災難》。〔3〕雖然我是一位藝術學院而非綜合性大學的美術史系教師,但耶魯的這次課程改革還是讓我感同身受。在教學上,作為美術史教師要面對存在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美術史專業以外的本科生普遍是被動地學習美術史通史課。
  • 《不思議迷宮》遺落聖壇速刷組合 遺落聖壇速刷陣容攻略速Get√
    《不思議迷宮》遺落聖壇速刷組合 遺落聖壇速刷陣容攻略速Get√時間:2020-12-18 19:05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不思議迷宮》遺落聖壇速刷組合 遺落聖壇速刷陣容攻略速Get 不思議迷宮遺落聖壇速刷組合是什麼?
  • 重溫 | 美術史的形狀——三十年來我的出版經歷
    但如果要研究美術史,特別是最終要重點研究中國美術史,那就要另闢途徑。這點兒想法促使我下決心通過《美術譯叢》來介紹西方的經典研究,讓我們看看他們的水平和境界。因為中國美術史的起點較低,通過它山之石,到西方繞一圈以後,返回頭來可能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有益。凡是在舊學裡面做過一點事情的人都知道,我們所謂的國學,都是從書目入手,因為目錄明確,方向才明確。
  • 2021年浙江師範大學學科教育美術913中外美術史考研參考書
    第五章 明清美術要求考生從明代繼承宋代文化並產生新文化思想的角度,了解從明至清流派紛呈的美術發展狀況,認識文人畫的發展和文人畫標準的形成,及其它美術現象。第六章 近代美術本編要求考生從西方文化影響和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主要了解此時期中國畫、西畫演變和發展狀況,及其藝術特徵。
  • 2021年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721中外美術史考研參考書講解
    (二) 秦漢時期的雕塑(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壁畫與造像(四) 唐代人物畫與五代山水畫(五) 元四家與明四家繪畫(六) 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七) 中世紀宗教建築、雕刻與繪畫(八) 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
  • ULSUM丨拼貼的不只是色塊了
    ULSUM丨拼貼的不只是色塊了 人氣頗高的 Vans「拼拼貼貼」系列 再度推出全新鞋款
  • 詩意的粘合 拼貼藝術簡史
    我們在腦海中不斷將記憶中的圖片拼湊在一起,持續做著「剪」和「貼」的工作。對於藝術家,拼貼更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創作手段,拿起剪刀和膠水將報紙、雜誌的現有素材重新組合,或者藉助現代數碼後期技術用海量的網絡圖片做文章,甚至加入多媒體資料,一切皆有可能。
  • ――一個中國人對百年抽象畫的淺見
    即便是西方觀眾對蒙德裡安將這種「結構」作為一種藝術來理解和接受,也是基於他們特定的美術史經驗。除了「黃金律」的美學觀念外,由布魯內萊斯基創造的透視法及其在繪畫中的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文藝復興以來的大量表現室內建築的繪畫,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展現,並使這一方式成為繪畫的一種基本的結構。如果說,抽象畫是西方的幾何文化的產物的話,我覺得也只有在這一點上是可以印證的。
  • 手帳教程,膠帶拼貼這幾招,讓你快速上手
    然後在框裡貼上一些風格比較搭的貼紙或者膠帶圖案,也是很簡單噠上下拼貼上下的拼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框的表現。只不過我們不會純粹只用拉條的方式了,而是用膠帶拼貼把框這個概念打破。寬幅的膠帶可以拉條然後從中間撕成兩半,分別上下進行拼貼,也是一個快速拼貼的小技巧喲。
  • 中外美術史考點總結
    花鳥畫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相適應,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考點3】中西美術理論1. 傳神論中國古代美術史中有關美學的一個命題。東晉畫家顧愷之是已知畫史上最早用「傳神」評價美術現象的。
  • 中國畫只是文人水墨畫嗎?壁畫才更為深厚廣袤
    「我們研究『畫家畫』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從中國傳統壁畫開始,只有釐清和區分了巖彩和水墨材料對畫家畫與文人畫的作用問題,才能從歷史、文化、技藝、方式等方面尋找到今日繪畫語言發展的突破口。」也就是說文人畫之外還有一個非文人畫,中國畫的歷史發展,文人畫只佔了一千多年,它是宋代之後的歷史,再上溯宋代以前的繪畫歷史,還有一千年是壁畫歷史。也就意味著整個中國畫的歷史不只是一千年的文人畫的歷史,還應該更長,那麼它不是文人畫的價值觀所能夠涵蓋的。「中國畫」這個詞的含義,它的概念應該包含著壁畫和水墨畫,甚至於還包含其他繪畫形式。
  • 抽象拼貼油畫技巧
    在畫的表面上貼上真實物體,就是為了能增強作品的存在感,這與我們以往熟悉的幻覺藝術繪畫是相對立的。選定材料後既可以用膠水固定在未上色的畫布或是板子上,也可以把厚顏料當做黏合劑,把這些材料粘壓在畫上。沙子、石子、木屑……事實上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添加到作品上,用來製造特殊的肌理,但是除非純粹的實驗型作畫,創作前先考慮添加物的持久性還是很有必要的。
  • 藝術設計中的肌理與拼貼
    了解肌理的基本概念和表現形式,並且認識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實質、技法開拓的重要性和掌握材料與的工具的使用方法,這使得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各種肌理的創作,還加強我們對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提高。我們所見物體的表面紋理的編排樣式不僅僅反映外在的造型的特徵,而且還反映其內在的材質屬性,使之傳達出質感甚至是形象的情感。
  • 展覽| 10年來首次大型個展 薛松拼貼繪畫裡的魔幻與現實
    並沒有過多形而上的藝術觀念的描述,在薛松的解讀裡,他的作品靈感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例如洗車時車窗上的泡沫,走在去工作室路上的城市標語,都成為薛松創作的直接創作原因,只是在表達方式上,他一直鍾情於歷史文本、書法的燒毀、拼貼等。
  • 滿地落葉用處大,孩子們收集五彩樹葉,用心拼貼出創意畫
    聆聽繪本故事、收集五彩樹葉、拼貼創意畫作 「大家都知道這些樹葉的名字嗎?」 活動中,孩子們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將各種樹葉進行精心搭配,拼貼出一幅幅精美的創意畫作,讓眾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