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導讀與檢測

2020-09-15 夏北

3.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裡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用筆自然,寫景鮮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風格壯美,極富韻致,歷來廣為傳誦。

《次北固山下》的教材分析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作者介紹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二、寫作背景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於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於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悽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並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審美範型。

三、注釋

⑴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水,倚長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進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⑷風正一帆懸:順風行船,風帆垂直懸掛。風正;風順。懸:掛。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殘夜:夜將盡之時。

⑹入:到。

⑺鄉書:家信。

⑻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四、譯文

客行在碧色蒼翠的青山前,泛舟於微波蕩漾綠水間。

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

殘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託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五、整體賞析

王灣是洛陽人,生於中唐,「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詩人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裡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採。「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鍊字鍊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美的。

《次北固山下》檢測題

1.這是朝詩人王灣的代表;體例上屬於 ( )詩,內容上屬於( ) 之作。

2.解擇加點詞語。

  ①次北固山下 次: ②客路青出下客 路:

③鄉書何處達鄉 書:

3.詩人對旅途的感覺是順利的,還是不順利的?從詩中哪個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4.殘夜將盡未盡之時遙望東海,一輪紅日正在升起,舊年將盡未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江上,這寫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5.漢代蘇武陷落於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讓南飛的大雁把書信帶回故國,後來人們用「鴻雁傳書」或 「歸雁」代指書信或信使,詩人的家書是從哪裡寄向哪裡?是向哪個方向寄?

 

6.翻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7.這首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

8.全詩共有四聯,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聯,說說它好在哪裡。

  

9.「風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韻,為後人所稱道。

10.最後兩句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不少於20字)

  

【參考答案】

1.《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詩人王灣的代表作,體例上屬於律詩,內容上屬思鄉之作。

2.次:旅途中暫時停歇 客路:旅途 書:信

3.順利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4.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新的東西是擋不住的,人應對生活樂觀,積極向上。

5.從江蘇鎮江市北寄向河南洛陽 向西北方向

6.家信怎樣寄給故鄉的親人呢?北歸的大雁正飛向洛陽城邊。

7.客遊他鄉思念故鄉

8.言之成理即可

9.兩岸闊(或: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等)

10.思念故鄉

11.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

  ②透露出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情。

  ③把&34;&34;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位置加以強調。

  ④&34;&34;用擬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4.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下面是《天淨沙·秋思》的教材分析及檢測題,請家長幫助孩子收集以供閱讀!

《天淨沙·秋思》的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紹

馬致遠,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二、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三、注釋

⑴天淨沙:曲牌名,屬越調。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四、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遊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五、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1.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2.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鬱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3.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裡》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悽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4.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悽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杜甫「萬裡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天淨沙·秋思》檢測題

1.《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淨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淨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與「夕陽」相呼應的是:「________」,與「天涯」相呼應的是:「________」,最能觸發旅人(遊子)思鄉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體現「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6.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徵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託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並無思鄉之情。

【參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題目

  2.馬致遠 元 戲曲 散曲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樹 西風 昏鴉 古道 人家 斷腸人在天涯

  4.A   5.B   6.D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1(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1、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賞析】1、①次,這裡是停泊的意思。②次北固山下,是說詩人在旅途之中將船停泊在北固山下,交代了寫作地點。2、①首聯「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客」的自稱體現了詩人的遊子身份。
  • 七年級第4課《次北固山下》的默寫,氣暈老師,你能找出錯了幾處
    一線教師前兩頭教學七年級語文第四課《古詩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 秋思》),帶領孩子們朗讀並一一講解完之後,第二天我檢查後發現孩子基本達到了滾瓜爛熟的地步。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天淨沙·秋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天淨沙·秋思》   1、作者____________,生卒年不詳,字千裡,號東籬,大都人,元代_______作家、_______家。有「曲狀元」之稱。後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
  •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看一下這個模板
    七年級語文《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如何寫?>2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詩歌已經有了一定的鑑賞能力,學習這首小令,比較容易。活動3【講授】天淨沙 秋思初讀本詩,注意節奏和音調。聽錄音,正音,體味詩中蘊含的情感。活動4【講授】天淨沙 秋思研讀每句詩。
  • 初中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次北固山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之《次北固山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   2.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 七年級上冊語文基礎知識練習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基礎知識練習題一、 拼音漢字:xī( )戲 luán( )生 悶( )熱 liàng qiàng( )líng dīng( ) mián yán( )chéng( )澈dǎo( )告
  • 《天淨沙·秋思》說課稿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一、說教材首先我來談一下教材,這篇《天淨沙·秋思》屬於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寫景詩文,而這首元曲又屬於一個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詩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引導學生鑑賞這篇佳作,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有著可以明顯的幫助。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淨沙 秋思》同步練習
    4 天淨沙 秋思 同步練習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B、 「小橋流水人家」描寫了詩人記憶中的故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而今身在異鄉,越發感到孤獨。C、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描寫了佇立於寒風之中詩人孤獨、寂寥的形象。由馬的「瘦」可以聯想到詩人的疲憊、睏乏。
  • 七年級上冊語文名著導讀《西遊記》預習+教案+課件
    七年級上冊語文寫作一《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5課《秋天的懷念》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6課《散步》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7課《散文詩二首》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8課《〈世說新語〉二則》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寫作《學會記事》預習+教案+課件七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學生必背必會古詩文理解性默寫
    七年級上冊古詩文理解性默寫一、12首古詩詞理解性默寫。 1.《觀滄海》一詩中,描寫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 2.《觀滄海》一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3.《觀滄海》中通過豐富奇特的想像創造宏偉意境,抒發了作者寬廣胸懷和豪邁氣概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 初中語文語文版版教案|課件|試題|試卷.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word和ppt格式,可編輯可列印)
    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中語文語文版七年級上冊
  • 〔遼體微課-暑假搶先學〕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知識點梳理匯總
    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點梳理01第一單元語文知識:⑴朱自清《春》、老舍《濟南的冬天》、劉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曹操《觀滄海》、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灣《次北固山下》、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一般性文學常識(出處、作者):散文、近體詩、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體知識;⑵修辭方法:比喻、比擬⑶詞性:名詞⑷表現手法:聯想與想像⑸文章開頭的結構作用[開篇點題,領起下文
  •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默寫訓練及參考答案
    3.王灣《次北固山下》中,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4.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表明遊子漂泊在外的思鄉心情(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5.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悽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 王灣《次北固山下》賞析,流傳千古名篇,頸聯絕妙令人稱讚
    今天小琦和大夥鑑賞的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次北固山下》,作者王灣,唐朝玄宗時期詩人。玄宗是誰大家都知道哈?唐明皇李隆基唄。唐朝詩人輩出,才華橫溢的多不勝數,但王灣不在其列。《全唐詩》裡只留了他寥寥十首詩。
  • 2019高考語文詩歌一輪複習:次北固山下
    備考需要我們將知識點化零為整,尤其是對於高頻考點更需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記憶,次北固山下知識點整理如下,希望能幫到大家。  2019高中語文詩文複習:次北固山下知識點  【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同步精講微課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2)》
    (3)《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道出新舊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4)《天淨沙 秋思》中表現天涯遊子漂泊無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5.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D)A.《觀滄海》這首詩通過寫作者在遠徵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見的壯觀景象,展現了詩人寬廣的胸襟。
  • 2020部編版7-9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默寫匯總,可下載!
    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章底部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章底部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章底部七年級語文上冊(三)《次北固山下》(王灣)1.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描繪漲潮時水面寬闊,帆船順風而行的句子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表現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律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3.
  • 2018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次北固山下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閱讀題之次北固山下》,僅供參考!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