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又到了一年一度家長「發錢」,孩子「領錢」的時候了。後臺也收到了一位寶媽的私信。她說今年和孩子在商量壓歲錢時,母女倆出現了分歧。往年閨女的壓歲錢最終都是交由父母保管,而今年女兒卻申請自己來管理。這讓她有些為難,不知道該如何決定,她也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夠合理使用這筆金錢。
在中國,壓歲錢是一種文化習俗,它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闢邪,保佑平安。大人們給小孩發壓歲錢,也是長輩對晚輩的一份祝福。由於每戶家庭環境不同,父母對孩子們的壓歲錢管理方式也不同,不知道你是哪一種呢?
壓歲錢的幾種管理方法
一、爸媽替你保管
網上說最大的謊言,莫過於「壓歲錢爸媽幫你存著。」相信應該有不少人都聽過這句話了。之前還看到一位網友哭訴:小的時候,我爸媽也說壓歲錢幫我存著,以後用的時候再找他們。一開始我還真信了,結果後來我想買一件心儀的玩具,找他們兌現時,卻被告知那筆錢已經沒了。
自那之後,我就再也不相信父母說的「替我保管」了。那哪是保管,分明就是私吞!壓歲錢在我手裡還沒捂熱,就被爸媽拿走了。所以說壓歲錢還是自己保管比較安心。
二、任由孩子自己支配
有的家長對孩子比較放心,所以對於壓歲錢,他們會「放權」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支配。想來這種方式,應該是大多數小朋友夢寐以求的。
只不過這種方式,有比較大的弊端。雖然我們提倡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培養,但我們也有著引導的義務。
如果完全放手,很有可能讓孩子惹出禍來。所以父母還是要根據孩子金錢觀的成熟度,來判斷是否要使用這種方法。
三、在父母的監督下使用
有的父母為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會把握住壓歲錢這個機會,一步步教導孩子們管理金錢。
丹青家是南方人,壓歲錢給的都比較大方。去年女兒光是壓歲錢就收了一兩萬。平時丹青夫婦給女兒的零花錢也不過一個月幾百,這一次性收了一兩萬,難免會有些不放心。
但是她們又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儘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免日後吃虧。於是她便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錢先撥一部分給女兒,剩下的她來保管。女兒的每一筆支出都要記帳,若是消費不合理,那她就會收回女兒支配的權限。
起初女兒一下拿到了一千塊,興奮了許久。第一天就約小夥伴出門吃吃逛逛,還買了不少東西,到了晚上記帳才發現,一天就花了八百。
丹青為了讓女兒「長記性」,便告訴她要等兩周後,才能夠再次使用壓歲錢。女兒吃了苦頭後,就不敢再隨便大手大腳,反而因著記帳,花錢變得更有條理。
看了上面的這幾種方式,你更贊同哪一個呢?其實我認為,大多數的父母都把"錢"想的太可怕了,認為孩子手上一有錢,就會變壞。但其實這跟父母教育不到位也是有關係的,如果我們的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你還會擔心他們亂花錢嗎?
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清崎在《窮爸爸與富爸爸》一書中表示"只要孩子一開始對錢感興趣,就該教他們理財了"
所以說,應當儘早給他們灌輸正確的金錢觀。
首先,正確認識金錢。金錢本身是不帶屬性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好」與「壞」,有錢或者是錢多不一定會變壞。金錢=物品,它可以用於交易,與他人交換等價物品。
其次,讓孩子試著管理金錢。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擁有再多理論知識,都不如讓孩子實踐一回。只有他們真正嘗試過管理金錢的滋味,他們才會長記性,正如上文中丹青的女兒一樣。
再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常常和大寶、二寶說,我們雖然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但爸爸媽媽的錢,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換取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要總想著"天上掉餡餅",要腳踏實地的用正規渠道獲取金錢。
最後,父母要把握好度。老話說:親兄弟明算帳,父母和兒女之情雖然無法用具體的金錢來衡量。但在某些時刻,還是需要明確態度的。例如孩子向父母提出「借」時,應當讓他們信守承諾,在規定時候歸還。若是父母隨意對待,那麼孩子就很難養成講信用的品質。
枕邊育兒寄語:
金錢教育應當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想要在社會上生存,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跟金錢打交道,如果沒有正確的金錢觀,以後也容易「自食其果」。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給孩子樹立金錢觀的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娃問「過年是什麼意思?」寓教於樂幫孩子了解,春節的風俗人情
全國壓歲錢地圖出爐:浙江省最高,廣東墊底,你家排第幾?
春節的儀式感是什麼?帶娃過新年的四個指南,讓過年更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