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吃飽」的範疇,從素食主義、有機食品、無轉基因食品、無麩質主義(Gluten Free)……不斷有新的健康飲食的理念變得流行。而讓資本為之狂歡的人造肉,也已經走至全球食品行業的風口。2019年,無疑是「純素之年」的開端。
隨著技術的發展,雞、鴨、魚、牛肉……在人造肉的清單上將越來越豐富。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人造肉漢堡評選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環顧這一行業,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兩家巨頭斬獲頻頻,擴張迅猛,而包括漢堡王、賽百味等著名快餐巨頭企業則紛紛表示很快將推出自己的人造肉產品。一場搶佔人造肉市場份額的「戰爭」已經打響。
最新的人造肉市場發展如何?從人造肉的優勢、商業化的障礙、生產研發與投資、銷售之迅猛,我們將一窺這個食品行業最火的風口。一起來看看吧!
(圖源:Burger King)
為什麼要生產「人造肉」?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是素肉(Plant-based meat),一種是培育肉(Lab grown meat)。除了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另外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因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品。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很多好處。首先,這將消除對培育和屠宰動物的需求。據估計,全球人類消耗的卡路裡中有30%來自肉類產品,包括牛肉、雞肉和豬肉。
此外,它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農業,尤其是肉類生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據悉,僅供放牧的牧場就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而全球畜牧業約佔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14%。2018年10月,《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我們不想永久性地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就需要對我們的飲食進行巨大調整。在聯合國委託撰寫的一份最新報告中,主要研究人員警告稱,如果全球土地利用、農業和人類飲食不發生重大變化,那麼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影響的努力將完全不夠。該報告充滿信心地指出,以素食為基礎、可持續生產的肉類食品為特色的均衡飲食為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將有利於人類的健康。
圖:每產出1千克常見動物蛋白排放的CO2
從宏觀的角度看,它似乎有利於維持地球的「能量金字塔」。畢竟,生產一公斤牛肉,需要消耗的糧食、水等資源,要遠比生產一公斤穀物要多得多。
最後,因為是人造的,這意味著它的營養物質、口味可以進行細微的調配,未來的人造肉營養豐富,或者會比真肉都好吃。牛肉、豬肉、家禽和海鮮、鵝肝……這些都有可能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
人造肉也可能更健康。它不僅油膩感更小,還沒有抗生素,更不用擔心非洲豬瘟等疾病破壞肉質,這一點上還是很佔優勢的。
尼爾森(Nielsen)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2018年用於替代動物產品的植物性食品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0%。
而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2018-2023年平均年複合增長率為6.8%;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平均年複合增長率可達8%以上,中國將主導這一地區市場。
巴克萊銀行5月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預測,未來10年,人造肉有可能拿到肉類市場10%的份額,規模或升至1400億美元!
大規模商業化阻礙重重
但如果要在商業上可行,人造肉必須克服許多障礙。
首先要面臨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吃貨們挑剔的味蕾,素肉的口感真的能夠騙過大腦?比如,脂肪的缺乏就感覺「失去了靈魂」,讓人對人造肉「食覺不愛」——脂肪賦予肉以風味和水分,而肉的質地是難以複製的。大多數人們仍然認為,清潔肉類比傳統肉類更符合道德和環境,但不那麼自然、美味和有吸引力。
2009年,Beyond Meat創始人伊森·布朗找到研究植物蛋白重組十多年的中國臺灣旅美學者的謝富弘博士,二人合夥創業,並於2012年推出第一款素雞肉條。據說這款雞肉條看起來很像粵式「手撕雞」,吃起來也像,除了口感比較硬。到了2018年12月,第一塊從實驗室細胞中培育出來、且不需要屠宰一頭牛的牛排在以色列生產出來。《每日郵報》對此評價是,「70%的味道像真正的肉。」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做到跟吃真肉一樣滿意呢?
「人造肉」的商業、倫理和環境問題盤根錯節,轉基因的標籤也一直存在爭議,不是所有人都能歡迎這樣「非原生」的肉類常年累月地進入自己的腸道。傳統肉類行業往往與之針鋒相對,大喊「人造肉」就是「假肉」,並沒有宣傳中的那樣「健康」,有的地方還禁止給這些產品貼上肉類替代品的標籤。
也有技術上的複雜情況。如果你正在製作牛排以獲得正確的質地,那麼肌肉必須在某種意義上「運用」。你不能只是在盤子裡培育它,因為它沒有合適的質地和口感。
當然,也有不少地方對人造肉並不排斥。研究發現,美國、印度和中國的「接受度都很高」。約75%的美國消費者表示,他們或多或少會購買清潔肉類和植物性肉類,而印度和中國的「接受程度明顯更高」,分別有86%和93%的人表示至少「有可能」購買清潔肉類。
其次,剛從實驗室走出來不久的「人造肉」,成本之高往往也讓人懷疑它是否能成功普及到大眾的餐桌。
2013年,波斯特創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的好幾家新興企業都在正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
法國全國農藝研究所研究主管讓-弗朗索瓦·奧凱特表示:「雖然成本肯定會大幅下降,但那也很難進入到工業階段,除非取得技術突破。」
以人造肉明星企業Beyond Meat為例,其多年來成功增加了收入,但尚未產生利潤。在2018年的前九個月,該公司創造了5640萬美元的收入,比去年同期的2110萬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但淨虧損也達到了2240萬美元,僅略低於去年同期的2340萬美元。該公司2017年的虧損達到了3040萬美元,超過了2016年的2410萬美元虧損。
最後,食品安全與監管獲批是「人造肉」很難邁過去的一道坎,而且目前的場面還是相當混亂的。
所幸的是,2018年11月,美國農業部和FDA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人造肉」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而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他們說,他們有權協調各自的監管系統,以便不需要額外的立法。
誰在搶奪「人造肉」的大蛋糕?
目前市場上成熟的製造技術是植物肉,其代表公司主要是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
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總部位於加州,是素食香腸、純素雞肉和Beyond Burger等產品的製造商。其通過豌豆、椰子油、土豆蛋白和其他植物性成分組合、仿製肉類的味道、口感、營養成分。Beyond Meat近日還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正在開發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
5月2日,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掛牌首日即大漲163%,成為2000年以來市值2億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的最高漲幅。並且該股天天創出新高,截止5月7日晚,Beyond Meat較發行價漲超220%,輕鬆成為美股2019年表現最佳的新股。目前Beyond Meat的素肉漢堡已經打開了35000個銷路,銷售至15個國家。
Beyond Meat的上市,打響了「人造肉」風口的第一槍,也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眾多競爭者的角逐之激烈。
Beyond Meat表示,它是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運作的。該公司正在與其他植物蛋白製造商競爭,包括Impossible Foods、Lab Grown Meat、Mosa Meat、Memphis Meats、Supermeat、Clara Foods、Just、New Wave Foods、Perfect Day Foods、Boca Foods、Field Roast Grain Meat Co.、Gardein、Lightlife、Morningstar Farms和Tofurky、Moving Mountains Foods、Hormel Foods等。但它也將傳統肉類公司視為競爭對手,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泰森食品公司和史密斯菲爾德所有者萬洲國際等巨頭。另外,雀巢、家樂氏等老牌食品公司也針對這一領域虎視眈眈。
Impossible Foods是素食人造肉領域的「老二」,利用分子工程技術創造出「流血」的植物漢堡,該公司聲稱這種漢堡幾乎與肉類無法區分。該公司發現了一種富含鐵的動物蛋白分子——血紅素,使其能夠在植物性產品中複製出「肉味」。本月初,FDA批准了血紅素在其肉類替代品中的使用,這也為其銷售核心產品掃除了障礙,該公司將於9月份在雜貨店大規模出售其植物性漢堡。這將是第一批以植物為主的漢堡在雜貨店「上線」。本周開始,漢堡王將在全美國開賣夾著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的巨無霸漢堡。相比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則更專注於餐廳和 B2B銷售,目前其產品覆蓋的餐廳數量已經超過7000家。
與完全基於植物性肉類產品不同,Just的雞塊是真正的肉。實驗室培育的肉,從收集細胞開始,通常經由活組織檢查完成,因此動物不會受到傷害。Just說它也能從雞毛中取出細胞。挑選出最有活力的細胞,然後在生物反應器中給予它們生長所需的適當營養。以這種雞塊為例,這些營養成分是植物性的。JUST在100,000多個零售渠道點均有銷售,包括Whole Food Market, Costco, Dollar Tree, Shop Rite, Kroger等,在美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已經銷售相當超過600多萬隻雞蛋的產品。JUST領先與其他行業競爭者,率先進入中國市場。
2019年JUST宣布位於大西洋中部地區的連鎖餐廳Silver Diner和高檔漢堡連鎖店Bareburger將推出其產品。
Memphis Meats則是培育肉類的領軍者。它是一家使用生物技術技術來製造肉類產品的公司,與原材料為植物蛋白的人造肉不同,它的產品原材料為動物幹細胞。公司使用生物技術生產各種肉類產品,以誘導幹細胞分化為肌肉組織,並在特定培養容器中生成產品。2016年2月,Memphis Meats公開宣傳其第一個產品——人造肉丸,而目前公司可人工培養的產品有牛肉、雞肉以及鴨肉。
6月初,泰森食品公司宣布將在今年秋天推出用50%的牛肉和50%的豌豆合成的「混合肉」,隨著新產品推出的還有一個全新的品牌Raised & Rooted,字如其意,將主要是飼養的和種植的(混合體)。除了混合牛肉,泰森食品公司還計劃推出「混合雞肉」品牌Aidells Whole Blends,另外,模仿雞肉的全素「人造肉」將在更早的今年夏天和消費者見面。
Mosa Meat成立於2013年,其總部位於荷蘭馬斯垂克,專注於開發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
Sunfed是著名的紐西蘭人造肉公司,年增長率高達170%。該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Shama Sukul Lee稱,公司業績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其產品能夠真正模仿肉的纖維和味道,目前紐西蘭只有Sunfed一家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今年3月份,以細胞為基礎的海鮮公司Shiok Meats推出了其首款產品——實驗室培育的蝦餃。這家成立8個月的公司花了數月時間反覆試驗,用細胞培養的蝦包了8個餃子,花費了5000美元。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創業公司Good Catch Foods在2018年4月的A輪融資中籌集了870萬美元,用於開發素食金槍魚、蟹餅和魚肉餡餅。Finless Foods使用細胞開發人造魚肉,而New Wave Foods生產豌豆蛋白和基於藻類的仿製蝦。Wild Type在3月份籌集了350萬美元,正在開發實驗室培育的鮭魚。
國內進展
人造肉的興起,也讓中國養殖業迎來關注。隨著納斯達克Beyond Meat的那聲鐘聲響起,A股又颳起了一股肉香味,人造肉概念股連續三天霸佔了A股漲停菜單的C位。
最近有消息傳出,中國人造肉也將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據報導,植物肉品牌Starfield表示將於9月上架中國第一款人造肉——用於製作鮮肉月餅。
一旦中國市場推出「人造肉」,肥胖人、糖尿病患者、「三高」等廣大亞健康人群將成從中受惠。
但事實上在「培育肉」領域,此前能找到中國市場與之相關的話題並不多。這可能還要追溯到2017年9月份,路透社報導中國與以色列籤署一項貿易協議,以3億美元引進以色列環保能源和農業技術,而部分美國媒體如Quartz等表示這次合作很可能與「人造肉」相關。國內唯一一筆針對「人造肉」的融資,是來自人造肉企業「珍肉」的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比較可惜的是,雖然中國的消費者對「人造肉」這類食品似乎比較寬容,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造肉在中國就有大市場。且相比歐美人願意接受肉排、香腸、肉丸等加工肉製品不同,中國對熱鮮肉、冷凍肉和帶骨肉的熱愛無可比擬。國人對肉食的需求只會進一步刺激畜牧養殖業市場的發展,還沒有上升到「人造肉」研製的階段。如果國人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沒有發生相對應的調整和改變,這口「人造肉」估計還得要很久才能吃得上。
而且目前國內雖然已有60多家企業聲稱造人造肉,但大多都不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目前,國內的「人造肉」投資主線有兩條:一是位於產業鏈中遊的豆類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生產企業。二是投資或者涉足「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業。
投資瘋狂湧入
2014年底到2019年5月期間,全球共有十餘家人造肉公司獲得了巨額融資,吸引了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商界大佬,谷歌風投、淡馬錫、UBS、DFJ(德豐傑)等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紛紛入局。
包括比爾·蓋茨、PayPal創始人彼得·泰爾、香港首富李嘉誠在的多名商業大亨都紛紛投資人造肉,並對推動其商業發展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著名影星萊昂納多· 迪卡普裡奧、麥當勞前任執行長唐·湯普森等都是Beyond Meat的投資者。其中,比爾蓋茨還連續投資了Beyond Meat的「人造肉」企業和「孟菲斯肉類」總共3家人造肉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MosaMeat、Memphis meat、Supermeat、Just和Finless Foods等十餘家初創企業都獲得了可觀的風險投資,融資總額突破12.8億美元,多數為植物蛋白肉:
以Impossible Foods為例,它是目前獲得投資最豐厚的一家,披露融資總額達到了7.5億美元,目前已走到E輪融資,投資者包括了Khosla Ventures、Google Ventures、Temasek Holddings、Horizon Ventures、微軟等大腕:
而Beyond Meat也毫不遜色,披露融資達到1.22億美元,融資輪次更是到了H輪,投資者包括了泰森食品、比爾蓋茨、Blue Horizon等:
背後銷售物流供應鏈的強力支持
人們所熟知的餐飲品牌如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賽百味、White Castle等,都在美國本土先後推出了人造肉產品。
8月8日,漢堡王在全美7000多家門店推出「人造肉」漢堡——The Impossible Whopper(不可能的皇堡)。「人造肉」由Impossible Foods公司提供,以植物為基礎製作,味道與真牛肉幾乎一樣。一份「人造肉」皇堡的建議零售價為5.59美元,相比牛肉版本漢堡只高出1美元,但能減少15%的脂肪和90%膽固醇。除漢堡外,它還跟白城堡(White Castle)、紅知更鳥(Red Robin)和Qdoba在內的快餐供應商籤訂了更多的協議,在全球10000多個地點有售。數據調研機構inMarket inSights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些門店的當月流量相比於全國平均水平提高了18.5%。
除了門店,今年5月Impossible Foods還找了新的高管幫助擴大生產規模、進軍國際市場。自去年起,Impossible Foods已正式進軍港澳市場,目前為香港及澳門近150家餐廳供應人造肉。今年3月更是進軍新加坡,產品在當地推出後,亞洲市場的整體銷量飆升超過3倍。Impossible Foods已與大型肉類供應商、食品加工公司——福喜集團(OSI Group)籤訂了大型供應協議,以增加其人造肉漢堡的供應。
當地時間8月7日,美國快餐巨頭賽百味也宣布,將與人造肉製造商Beyond Meat合作,推出一款名為Beyond Meatball Marinara的人造肉三明治,於9月起在美國和加拿大的685個門店限時銷售。尼爾森的數據顯示,肉類替代品購買者中,希望減少肉類攝入量的雜食者佔98%。這一良好前景促使Beyond Meat股價自5月初IPO以來飆升了545%。2018年,賽百味在美國關閉了超過1100家門店。為實施其振興戰略,賽百味在過去六周內已與多家公司展開合作,共同生產麵包、奶昔,並推出配送服務。
除了賽百味,目前Beyond Meat的人造肉產品已被多家連鎖餐廳採用,包括Del Taco、Burgerfi、Carl’s Jr’s,以及唐恩都樂和加拿大的蒂姆霍頓。Beyond Meat也在美國領先的食品零售商如全食超市、Ahold、Kroger、Target等中建立了較大的影響力。Beyond Burger已經在約11000家餐廳和餐飲店出售。
根據Dining Alliance的數據,肉類替代產品的餐館銷售從2018年到2019年增長了268%:
美國的另一大快餐連鎖巨頭麥當勞公司也表示正在對「人造肉」漢堡保持密切關注,但尚未作出任何決定。麥當勞正處於了解消費者想法的階段,並且會評估相關產品對餐廳和業務的影響。
聲明:本文僅限於內容傳播,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