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美股訊 近些年來,「素食主義」風暴席捲全球,一系列與速食相關的詞語也漸漸出現在我們身邊,例如素食主義者、純素食主義者、彈性素食者、肉類減少者和乳素食者等等。如果對那些減少肉類或奶製品攝入量的人使用的大量詞彙可以作為參考的話,那麼隨著曾經屬於利基市場的飲食運動加入主流,一場席捲全球食品行業的變革正在進行之中。
一系列面向消費者的企業正在加速布局,快餐連鎖店漢堡王(Burger King)已與一家「foodtech」初創企業合作,麥當勞也與雀巢(Nestle)合作,將不含肉類的漢堡列入菜單。知名英國影視切頁Pret A Manger也正考慮大舉推出素食門店,同時考慮收購在英國的三明治競爭對手Eat。
但在供應鏈的另一端,隨著以植物為基礎的替代品的出現為肉類市場的混亂打開了大門,大型食品公司也加入混戰。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策略師賈斯汀-謝拉德(Justin Sherrard)表示:「這是一場爭奪餐盤中心的戰鬥。」
如果仿製肉能與豆奶酸奶和杏仁奶等替代奶製品的使用水平相匹配,那麼潛在市場將是巨大的。當前,豆奶酸奶和杏仁奶佔美國乳製品市場的13%。新上市的「人造肉」生產商Beyond Meat表示,鑑於美國2700億美元的肉類市場,仿製肉僅在美國就有350億美元的機會。
從飲料到糖果,包裝食品生產商都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壓力,它們紛紛加入了以植物為基礎的潮流。包括達能(Danone)、雀巢(Nestle)和聯合利華(Unilever)在內的市場領導者正大舉投資於收購和內部產品開發。
落後者也開始小心翼翼、謹慎布局。例如,卡夫-亨氏(Kraft-Heinz)正通過其企業風險投資部門對初創企業進行投資,並對其部分產品進行素食化改造。即便是美國泰森食品(Tyson Foods)和加拿大楓葉食品(Maple Leaf Foods)等傳統肉類生產商,也在向植物性產品多元化,以保持與消費者的聯繫。
「以植物為基礎的食品並不構成威脅,」雀巢食品戰略主管韋恩-英格蘭(Wayne England)表示。「相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現有的許多品牌在這個領域可以發揮的作用比現在大得多,所以我們正在加速這種轉變,新品牌也有發展空間。」
雀巢的目標是在10年內實現10億瑞士法郎(合10億美元)的植物產品銷售額。儘管相對於其914億瑞士法郎的年度總銷售額而言規模較小,但英格蘭表示,該行業是一個優先領域。雀巢最近在歐洲推出了Garden Gourmet 『s Incredible burger,這款漢堡的設計理念是像真正的肉一樣烹飪,並將於今年秋季在美國推出。雀巢已將旗下的Herta cold-cuts品牌掛牌出售,但仍保留了該部門的素食和麵食產品,這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從腰果「鵝肝」到藻類製成的假蝦,超市貨架上出現了大量替代蛋白質產品。
行業高管表示,它們吸引消費者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企業出於健康原因希望減少肉類消費,另一些企業則擔心動物福利和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貢獻。
以Activia酸奶和依雲水(Evian water)聞名的法國達能(Danone),在將植物性食品置於戰略核心方面走得最遠。該公司執行長艾曼紐-費伯(Emmanuel Faber)已承諾,到2025年,將植物性產品的銷售額提高兩倍至50億歐元,這將佔集團當前收入的五分之一。但一些投資者質疑,達能是否為其在2016年以125億美元收購美國高檔替代奶粉生產商WhiteWave支付了過高價格。
隨著大型食品公司的湧入,它面臨著來自新型初創企業的激烈競爭。這些初創企業競相推出以植物為基礎的肉類,聲稱它們的外觀、味道和感覺都像真貨。
由於有了大量風險投資,他們轉向了技術,分析食物的分子結構,並試圖利用植物蛋白進行基因工程。
除了Beyond Meat以外,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也雄心勃勃,希望將最忠誠的肉食主義者也轉變為他們的目標。自首次公開發行以來,Beyond Meat的市值在兩周內增長了兩倍多,達到55億美元。「我們可以在味道上取勝,我們也可以在營養上取勝,我們甚至可以讓人造肉的價格比動物肉更低,」執行長伊桑表示。
這些顛覆者不僅在產品方面進行創新,還在利用數字營銷和與餐廳的合作關係,迅速打造新品牌。大型食品公司可能難以創建新品牌,它們往往依賴收購來引進新品牌。
突顯這些初創企業品牌頭腦的一個跡象是,Impossible Foods與漢堡王在美國的分銷協議是為「Impossible皇堡」服務的,這讓這個新品牌在這家快餐連鎖企業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
相比之下,當麥當勞選擇雀巢旗下的Garden Gourmet Incredible Burger在德國銷售時,它創造了自己的名字「Big vegetarian TS」,而這家食品製造商的品牌在商店裡是看不到的。
除了新的蛋白質替代品的質量,它們的營銷方式將決定它們是真正成為大眾市場,還是仍然局限於有動力的素食者和純素食者的邊緣。這些產品在商店中的定位會影響銷售,比如Beyond Meat等新品牌的產品會被放置在肉類區,而不是在素食和純素食選項旁邊單獨放置冰櫃。
埃利奧-萊昂尼-塞蒂(Elio Leoni Sceti)的投資公司最近向總部位於智利的初創企業諾特克(NotCo)提供了資金支持。諾特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製作素食的肉類和奶製品複製品。
對於大型肉類生產商來說,人們逐漸減少消費的風險構成了更現實的威脅,儘管全球需求依然強勁,但這種變化似乎並不迫在眉睫。
泰森食品首席執行長懷特(Noel White)本周在紐約的一個會議上向投資者解釋了該肉類集團今年夏天推出一款植物性肉類產品的計劃。這家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在上市前出售了Beyond Meat的股份。
「我們決定親自進入這個市場,並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做,」他說。他補充稱,該產品最終可能帶來10億美元的收入,並淡化了所需的資本投資,稱該項目將利用現有的供應鏈和分銷資源。
2017年,加拿大楓葉食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以2.7億美元收購了兩個植物性肉類品牌。該公司今年宣布,將斥資3.1億美元在印第安納州建設一個植物性產品工廠。
該公司以植物為基礎的業務負責人丹-科廷(Dan Curtin)淡化了替代肉類將侵蝕肉類銷售的說法,稱這些替代品是「添加品」。「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替代。人們可以在傳統肉類與人造肉之間進行選擇,」他說。
儘管有了這些初步嘗試,但大多數大型肉類生產商在植物性食品上的押注沒有消費品生產商那麼多。部分原因在於肉類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不願進入一個日益擁擠的市場而不提供獨特的產品。
但形勢正在迅速變化。傳統肉類生產商「需要意識到」,如果不小心,消費食品公司可能會切走他們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