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席捲全球 大食品公司與初創企業爭搶"蛋糕"

2020-12-20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美股訊 近些年來,「素食主義」風暴席捲全球,一系列與速食相關的詞語也漸漸出現在我們身邊,例如素食主義者、純素食主義者、彈性素食者、肉類減少者和乳素食者等等。如果對那些減少肉類或奶製品攝入量的人使用的大量詞彙可以作為參考的話,那麼隨著曾經屬於利基市場的飲食運動加入主流,一場席捲全球食品行業的變革正在進行之中

一系列面向消費者的企業正在加速布局,快餐連鎖店漢堡王(Burger King)已與一家「foodtech」初創企業合作,麥當勞也與雀巢(Nestle)合作,將不含肉類的漢堡列入菜單。知名英國影視切頁Pret A Manger也正考慮大舉推出素食門店,同時考慮收購在英國的三明治競爭對手Eat。

但在供應鏈的另一端,隨著以植物為基礎的替代品的出現為肉類市場的混亂打開了大門,大型食品公司也加入混戰。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策略師賈斯汀-謝拉德(Justin Sherrard)表示:「這是一場爭奪餐盤中心的戰鬥。」

如果仿製肉能與豆奶酸奶和杏仁奶等替代奶製品的使用水平相匹配,那麼潛在市場將是巨大的。當前,豆奶酸奶和杏仁奶佔美國乳製品市場的13%。新上市的「人造肉」生產商Beyond Meat表示,鑑於美國2700億美元的肉類市場,仿製肉僅在美國就有350億美元的機會。

從飲料到糖果,包裝食品生產商都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壓力,它們紛紛加入了以植物為基礎的潮流。包括達能(Danone)、雀巢(Nestle)和聯合利華(Unilever)在內的市場領導者正大舉投資於收購和內部產品開發。

落後者也開始小心翼翼、謹慎布局。例如,卡夫-亨氏(Kraft-Heinz)正通過其企業風險投資部門對初創企業進行投資,並對其部分產品進行素食化改造。即便是美國泰森食品(Tyson Foods)和加拿大楓葉食品(Maple Leaf Foods)等傳統肉類生產商,也在向植物性產品多元化,以保持與消費者的聯繫。

「以植物為基礎的食品並不構成威脅,」雀巢食品戰略主管韋恩-英格蘭(Wayne England)表示。「相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現有的許多品牌在這個領域可以發揮的作用比現在大得多,所以我們正在加速這種轉變,新品牌也有發展空間。」

雀巢的目標是在10年內實現10億瑞士法郎(合10億美元)的植物產品銷售額。儘管相對於其914億瑞士法郎的年度總銷售額而言規模較小,但英格蘭表示,該行業是一個優先領域。雀巢最近在歐洲推出了Garden Gourmet 『s Incredible burger,這款漢堡的設計理念是像真正的肉一樣烹飪,並將於今年秋季在美國推出。雀巢已將旗下的Herta cold-cuts品牌掛牌出售,但仍保留了該部門的素食和麵食產品,這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從腰果「鵝肝」到藻類製成的假蝦,超市貨架上出現了大量替代蛋白質產品。

行業高管表示,它們吸引消費者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企業出於健康原因希望減少肉類消費,另一些企業則擔心動物福利和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貢獻。

以Activia酸奶和依雲水(Evian water)聞名的法國達能(Danone),在將植物性食品置於戰略核心方面走得最遠。該公司執行長艾曼紐-費伯(Emmanuel Faber)已承諾,到2025年,將植物性產品的銷售額提高兩倍至50億歐元,這將佔集團當前收入的五分之一。但一些投資者質疑,達能是否為其在2016年以125億美元收購美國高檔替代奶粉生產商WhiteWave支付了過高價格。

隨著大型食品公司的湧入,它面臨著來自新型初創企業的激烈競爭。這些初創企業競相推出以植物為基礎的肉類,聲稱它們的外觀、味道和感覺都像真貨。

由於有了大量風險投資,他們轉向了技術,分析食物的分子結構,並試圖利用植物蛋白進行基因工程。

除了Beyond Meat以外,競爭對手Impossible Foods也雄心勃勃,希望將最忠誠的肉食主義者也轉變為他們的目標。自首次公開發行以來,Beyond Meat的市值在兩周內增長了兩倍多,達到55億美元。「我們可以在味道上取勝,我們也可以在營養上取勝,我們甚至可以讓人造肉的價格比動物肉更低,」執行長伊桑表示。

這些顛覆者不僅在產品方面進行創新,還在利用數字營銷和與餐廳的合作關係,迅速打造新品牌。大型食品公司可能難以創建新品牌,它們往往依賴收購來引進新品牌。

突顯這些初創企業品牌頭腦的一個跡象是,Impossible Foods與漢堡王在美國的分銷協議是為「Impossible皇堡」服務的,這讓這個新品牌在這家快餐連鎖企業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

相比之下,當麥當勞選擇雀巢旗下的Garden Gourmet Incredible Burger在德國銷售時,它創造了自己的名字「Big vegetarian TS」,而這家食品製造商的品牌在商店裡是看不到的。

除了新的蛋白質替代品的質量,它們的營銷方式將決定它們是真正成為大眾市場,還是仍然局限於有動力的素食者和純素食者的邊緣。這些產品在商店中的定位會影響銷售,比如Beyond Meat等新品牌的產品會被放置在肉類區,而不是在素食和純素食選項旁邊單獨放置冰櫃。

埃利奧-萊昂尼-塞蒂(Elio Leoni Sceti)的投資公司最近向總部位於智利的初創企業諾特克(NotCo)提供了資金支持。諾特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製作素食的肉類和奶製品複製品。

對於大型肉類生產商來說,人們逐漸減少消費的風險構成了更現實的威脅,儘管全球需求依然強勁,但這種變化似乎並不迫在眉睫。

泰森食品首席執行長懷特(Noel White)本周在紐約的一個會議上向投資者解釋了該肉類集團今年夏天推出一款植物性肉類產品的計劃。這家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在上市前出售了Beyond Meat的股份。

「我們決定親自進入這個市場,並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做,」他說。他補充稱,該產品最終可能帶來10億美元的收入,並淡化了所需的資本投資,稱該項目將利用現有的供應鏈和分銷資源。

2017年,加拿大楓葉食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以2.7億美元收購了兩個植物性肉類品牌。該公司今年宣布,將斥資3.1億美元在印第安納州建設一個植物性產品工廠。

該公司以植物為基礎的業務負責人丹-科廷(Dan Curtin)淡化了替代肉類將侵蝕肉類銷售的說法,稱這些替代品是「添加品」。「我們不認為這是一種替代。人們可以在傳統肉類與人造肉之間進行選擇,」他說。

儘管有了這些初步嘗試,但大多數大型肉類生產商在植物性食品上的押注沒有消費品生產商那麼多。部分原因在於肉類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不願進入一個日益擁擠的市場而不提供獨特的產品。

但形勢正在迅速變化。傳統肉類生產商「需要意識到」,如果不小心,消費食品公司可能會切走他們的「蛋糕」。

相關焦點

  • 人造肉初試中國市場 國內企業虛實幾何?
    相對而言,只有位於產業鏈上遊的雙塔食品(002481.SZ)的情況比較確定,該公司是目前行業規模最大的豌豆蛋白生產企業(產能全球佔比約30%~40%),豌豆蛋白的提取水平也處於行業領先,食用蛋白毛利率接近60%。作為原料供應商,雙塔食品是國產人造肉品牌珍肉和海外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的直接供應商,同時還是肯德基新品植物肉雞塊的間接供應商。
  • 觀察|「人造肉」走上餐桌成新風口,全球快餐巨頭搶奪千億美元大蛋糕!
    當下,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吃飽」的範疇,從素食主義、有機食品、無轉基因食品、無麩質主義(Gluten Free)……不斷有新的健康飲食的理念變得流行。而讓資本為之狂歡的人造肉,也已經走至全球食品行業的風口。2019年,無疑是「純素之年」的開端。
  • 素食主義正「入侵」全球股市 這家A股公司開賣人造肉
    素食主義正入侵全球股市 這家A股公司開賣人造肉】由於歐美素食、環保兩大文化逐步合流,並成為一種帶有時尚性質的社會議題,關於人造肉或仿葷食品的消息最近開始持續刷屏,A股上市公司金字火腿、雙塔食品、以色列科技公司均宣布了自己在人造肉領域的進展。
  • 素食主義正「入侵」全球股市 這家A股公司開賣人造肉股價漲停了……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 許諾 素食主義正「入侵」全球資本市場……由於歐美素食、環保兩大文化逐步合流,並成為一種帶有時尚性質的社會議題,關於人造肉或仿葷食品的消息最近開始持續刷屏,A股上市公司金字火腿、雙塔食品、以色列科技公司均宣布了自己在人造肉領域的進展
  • 全球首例!新加坡批准人造肉上市銷售,由動物幹細胞培植而成
    近年來,人造肉成為風口,甚至已經出現在各大餐館,它們正引領新一輪食品革命。日前,新加坡已經批准美國初創公司Eat Just銷售其實驗室培育的人造雞肉,該公司稱這是全球首個經監管機構批准銷售的非屠宰動物、而是來自實驗室的「人造肉」。雖然,全球範圍內已有各類「人造肉」上市銷售,但它們幾乎都是由植物蛋白製成。例如,2019年,必勝客推出人造肉披薩,產品由非轉基因大豆製成;而Eat Just的人造肉跟傳統肉更相似,因為它們是由動物細胞培植而成的。
  • 「人造肉」來了,你要嘗嘗嗎?
    風口再大,還得拼產品力近年來,隨著素食主義、環保主義崛起,標榜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節能環保的「人造肉」正在悄悄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不少人眼中健康環保食品的代名詞。喜茶也宣布聯合星期零推出植物肉漢堡。灣仔碼頭上線全球首款植物肉水餃,該系列包含「紫甘藍玉米新豬肉水餃」和「黑椒香菇新豬肉水餃」兩款全新口味。雙匯、嘉吉等食品企業也開始布局植物肉業務,或是收購相關領域股權或是推出自有品牌,或是展開供應鏈合作。事實上,人造肉產品在2019年5月之前還僅僅是小眾概念,且行業觀望者多。
  • 中國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獲數千萬融資,產品將進入國內200多...
    未來,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蘇州等城市的近200家餐廳裡,都將能看到星期零植物肉的身影。實際上,人造肉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了一個風口。中國市場上,也集中出現了一批人造肉初創公司。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人造肉具備一定規模的初創企業不會超過10家,但是發展很快。「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我們都能看到1到2家新的公司出現,還有一些大的食品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
  • 植物肉和機器人技術:俄羅斯初創公司因禍得福
    4月下旬在莫斯科啟動了對醫療、藥理和生物技術領域初創公司的搜尋引擎。該計劃被稱為BIOMEDTECH,其主要任務是為市場的高級專家提供專業支持,組織初創企業與城市和企業有效互動。專家評審團選出30家最佳創業公司。其中最成功的,將從基金中獲得投資。大流行疫情告訴我們現在急需哪些醫學領域。
  • 人造肉明星股Beyond Meat暴跌,中國植物肉賽道融資熱度不減
    嚴格來說,Beyond Meat還是應該歸類為食品公司,但其在資本市場幾乎獲得了一家科技企業應該獲得的待遇。讓Beyond Meat看起來更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數據,是其過去遠超過營收額的估值和超高速的增長。
  • 人造肉國內首次開售!這家素食食品公司立即打臉
    11月25日,人造肉正式在電商平臺開售,有豬肉、雞肉等不同口味。此次銷售被不少報導認為,為人造肉首次在零售平臺上售賣。 記者日前購買了兩袋人造肉發現,其主要成分與早前國內一些企業生產的豆製品並無太大差別。
  • 新鮮公司|做中國版Beyond Meat?人造肉公司珍肉麵臨的出圈難題
    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人造肉初創公司,公司成立於2019年,定位於定位國民植物蛋白肉品牌,想要做中國版的「Beyond Meat」。今年1月,珍肉對外尋求200萬美元的募資,公司創始人呂中茗稱,已有國外及本國投資人接觸。去年8月,珍肉完成了數百萬元的種子輪融資。
  • 全球豬肉價格上漲的今天 「人造肉」你會體驗一下嗎?
    今年8月16日,一款「人造肉獅子頭」亮相淘寶造物節媒體發布會,當即成為全場焦點。北京一家名為「珍肉」的食品科技公司則宣布,將於今年9月推出首款牛肉味「人造肉月餅」。青苔行星的人造肉也引進自美國。人造肉,對於自古就有素食文化的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但如今,卻被現代高科技重新塑造成了高大上的舶來品。
  • 美國最大有機食品超市CEO:過度加工的「人造肉」不利於健康
    早在2013年,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超市Whole Foods便開始嘗試銷售植物肉初創企業Beyond Meat的「雞肉」條產品。事實上,後者幾乎全部的新產品都會通過Whole Foods來售賣。也是在2016年,另一家植物肉初創企業Impossible Foods開始給一些餐廳供應用濃縮大豆蛋白製成的牛肉漢堡替代品。這兩家企業初期都獲得了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投資,而今它們引領的「人造肉」市場已有了蓬勃的發展。據歐睿諮詢(Euromonitor)估計,到2023年,肉類替代品市場有望達到25億美元。
  • 海外企業搶灘中國人造肉市場 能否被消費者青睞?
    5月30日,海外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宣布將在中國與肯德基和必勝客進行合作。把時間線拉前,今年4月以來,已有包括肯德基、星巴克、達能、雀巢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宣布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人造肉產品,而國內品牌如雙匯食品、諸老大、百草味、喜茶等也紛紛跟進上市各類植物肉食品,以期打開中國人造肉市場這一新藍海。
  • 人造肉,植物海鮮,代糖產品……創業公司正在掀起舌尖上的變革
    創新食品包括新型食品和營養成分,如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基於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昆蟲蛋白、植物蛋白飲料、替代糖和增味劑等產品。特別是人造肉,更是成為創新食品界的新寵。植物基人造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美國加州公司Impossible Foods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植物基人造肉的研發,旨在用植物蛋白替代肉類,為消費者提供具有肉味的營養豐富的肉類替代食品。
  • 人造肉產業迎來高光時刻,揭秘中國人造肉幾大玩家
    ▲目前國外大廠對漢堡肉餅的模擬還是比較成功的 美國的Beyond Meats更是靠人造肉項目成功上市美股,其中投資人有比爾蓋茨、小李子、泰森食品、通用磨坊,無一不是大佬級
  • 素食「肉」漢堡熱席捲全球!你知道人造肉是如何造的嗎?
    它將與中國電商企業巨頭阿里巴巴合作,首選旗下新零售品牌——盒馬鮮生,推出其100%植物成分的漢堡肉餅(產品名為別樣漢堡),顧客可以在上海50家盒馬鮮生門店內購買到「別樣漢堡」。為進一步擴大素食肉在中國的市場規模,預計今年9月份,「別樣漢堡」也會在北京與杭州的49家盒馬鮮生門店陸續上市。
  • 「烈火烹飪」下的中國式「人造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DoNews,作者丨單立人,責編丨楊博丞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為中國人造肉注入一劑強心針。一時間,「食品界新能源」迅速火上街。傳統素食企業紛紛推陳出新,初創企業來勢洶洶,資本也摩拳擦掌,奈雪的茶、喜茶、百草味等新消費品牌也相繼推出人造肉產品。
  •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人造肉」產業方興未艾
    隨著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公司生產的植物性「肉類」越來越受歡迎,人造肉(在實驗室通過動物細胞培育的真正肉類,也稱細胞農業)可能會是下一個食品科技發展前沿。   New Harvest是阿爾伯塔省為「人造肉」技術研究提供資金並開展科研的非營利機構,其執行董事伊莎·達塔爾(Isha Datar)是全球公認的「人造肉」技術開創者。她認為,未來將不可避免地看到市場上出現用細胞培養生產的食品,改變我們的食品供應鏈。
  • 「人造肉」入華急行軍:熱錢洶湧 市場遇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國,正在成為「人造肉」企業競相角逐的重要陣地。以Beyond Meat為代表的「人造肉」企業已紛紛加速開拓中國市場。資本熱潮先行。Beyond Meat上市後,A股催生出的「人造肉概念股」已多次遭資金熱炒,股價連連攀升。 「人造肉」面臨價格、技術、消費者接受度低等多項問題制約,在華市場前景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