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緊緊把握「智慧新警務」發展契機,按照「服務便捷化、流程標準化、管理國際化」要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自主研發了15種全國首創的自助辦證輔助設備,建立了12種申請渠道,打造了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跨區域全天候、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務體系。
打造「全天候」線上服務,足不出戶24小時想辦就辦
提供全流程線上服務。將出入境辦證業務與「網際網路+」應用深度融合,建設線上出入境大廳,申請人通過PC端或手機端,即可全流程完成各項出入境服務,享受「足不出戶」和「指尖上」的辦證便利。
開闢多渠道辦證路徑。根據用戶的喜好和使用習慣,在PC端和手機端拓展不同渠道的服務路徑,申請人可以通過廣東省政務服務網、市公安局門戶網站、「廣州公安」微信、「廣州微警務」小程序、「廣州公安出入境」微信、百度「度小境」小程序、郵政11185、支付寶等多種途徑辦理各類出入境業務。
享受個性化服務體驗。申請人可以通過「廣州公安」微信上的智能諮詢系統享受24小時在線個性化業務諮詢;申請人可享受「網際網路+」提醒服務,還能通過簡訊、微信、網站等多種方式實時查看辦證進展情況。
創新「一站式」線下服務,享受智能化科技成果
提供智能化自助服務。建設出入境智慧大廳,研發「智慧小屋」,在全國首次實現首次申請、證件換發和籤注全流程自助申請;研發自助照相設備,為申請人提供辦理出入境證件免費自助照相服務;研發自助發證機,實現24小時自助取證;研發出入境記錄自助查詢列印設備,辦證進度、籤注剩餘次數和出入境記錄均可查詢。
打造無紙化窗口服務。實施全員網上預約,全市所有辦證窗口實現聯動調控;研發出入境綜合受理系統和「一體式前臺受理器」,實現人工受理前臺「一站式」關聯預約數據叫號、無紙化受理。
推出人性化引導服務。推出微信辦證智能引導服務,申請人到達辦證大廳附近(約200米)後,可通過微信提前取號並實時查詢排隊情況;實施預約和叫號系統無縫對接,減少排隊輪候時間。
織密「全覆蓋」服務網絡,打通辦證最後一公裡
建設社區自助辦證網點。在全國率先建設一張覆蓋全市的出入境自助辦證網絡。截至目前,自助辦證設備服務點共253個,其中7*24小時服務點211個。
推出自動導航電子地圖。提供全市自助辦證設備的地理位置信息、開放時間、運維狀況和電子導航信息,結合智慧型手機定位技術,主動推送距離最近且可使用的自助辦證點和最佳行程路線,實現就近引導辦證。
借力郵政城鄉站點資源。充分利用遍布城鄉的郵政網點資源,有效擴展出入境服務網絡,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結合網上申請,實施雙向速遞,由郵政公司上門收取證件送出入境部門製作籤注,再將辦理好的證件速遞上門,實現無接觸辦證。
優化「一攬子」政策措施,助力大灣區建設發展
落實便民利企措施。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移民局辦理出入境證件「只跑一次」「全國通辦」等便利政策,推行港澳商務籤注「即備即辦」,擴大「急事急辦」範圍,開通65歲以上長者辦證「快速通道」,大廳配置母嬰室、無障礙通道,為市民提供周六以及節假日前延時錯峰受理申請服務。推出疫情防控期間加急辦、容缺辦、上門辦、在線辦等8項便利措施。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結合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第三方調查評估,優化事項審批流程,強力推進「網辦率」「零跑動」「即辦率」等指標的提升,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支持復工復產。
提升外國人服務水平。落實公安部16項政策、大灣區新政,推廣外國高層次人才辦理工作許可證、居留證「一窗辦理、並行受理」模式;實施外國人籤證證件辦理出入境申請無紙化審批;將外國人籤證證件權限下放到各區分局;在全市建立98個外管服務站,推進社區融合。
新聞相關案例
案例1
日前,華南理工大學一名外國留學生籤證到期,他通過線上辦理籤證通道,足不出戶便辦好了籤證業務。而在以前,從遞交資料到拿到證件,要跑上好幾趟,來回一趟光在路上就要耗費兩個多小時。該名學生拿到籤證後不禁說:「太方便了!為你們的高效服務點讚!」
受疫情影響,一些外國人滯留廣州,籤證面臨過期等問題。為解決外國人辦證難題,廣州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在疫情期間開通外國人籤證證件在線辦理通道,並協調郵政公司開展「雙向速遞」業務:郵政快遞員在申請人通過網上提交資料審核通過後,幫忙收取申請人需要郵寄的辦證資料,待證件製作完畢後,又向申請人送達製作好的籤證證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雙向速遞」只適用於一般類籤證業務,即主要針對企業、單位、院校為其邀請、接待、聘用的外國人以及招收的外國留學生申請辦理貿易、訪問、學習籤證,還有申請工作類、學習類居留證件延期,以及就業者家屬居留證件延期等。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外籍來穗人員在線辦理了籤證,涉及50多家公司,24所高校。
案例2
「太感謝了!要不是你們的大力幫助,我現在還是個『沒有身份』的人。」近日,一名女士特向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送來一面寫有「熱心為民 敬業正直」的錦旗,並送上親手寫的感謝信聊表謝意。
據了解,該女士早年加入外國國籍,回到中國後,她申請退出了外國國籍,希望恢復中國國籍。但因為該女士出國定居年代久遠、原籍證明材料缺失等原因,導致多年無法申辦恢復中國國籍。
為了幫助其順利恢復中國國籍,廣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努力研究申辦難點,持續開展調查走訪工作,多次前往相關部門找尋歷史資料,彌補因年代久遠造成的材料缺失、佐證力不強等問題。同時,通過系統找尋歷史數據信息,與紙質檔案材料形成印證,最終解決了缺乏證明材料的難題。
經過多方努力,國家移民管理局於今年6月為該女士籤發了中國國籍復籍證書。今年7月,她順利領取了戶口簿,結束了3年多時間無國籍的困境,更實現了長達8年來恢復中國國籍和戶口的夙願。
案例3
「廣州人很友好、很熱情,我已經把廣州當成了自己第二個家。」
今年是東貝尼離開家鄉剛果(金)來廣州的第九年,他在這裡讀書,在這裡創業,在這裡成家。如今,廣州已經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而他之所以選擇在廣州紮根,最大的原因在於兩個字——安全。「我們做生意的人會帶很多錢在身上,在這裡,不會有人來搶你的錢,很安全」,東貝尼說。
廣州的社會秩序讓東貝尼感到「心安」,周到的外國人管理服務則讓他感到「心暖」。今年疫情期間,東貝尼的房租合約剛好到期,在其所在社區登峰街外國人管理服務工作站的幫助下,東貝尼成功找到了住房。當然,東貝尼不僅僅享受著這樣貼心的服務,他還為廣州的外國人管理工作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在來廣州的第二年,他就加入了登峰街外國人管理服務工作站,成為了一名外籍志願者。疫情爆發初期,東貝尼等外籍志願者響應政策,在外籍群體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讓國家防疫政策得到了廣泛理解。
案例4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廣州市出入境辦證大廳於10月3日、6日正常接待群眾。10月3日,市出入境辦證大廳前臺接待了一對焦急的夫婦,經了解,原來是他們的女兒要去香港考試,但忘記了提前預約,由於女兒考試臨近且去香港還要隔離十四天,怕耽誤女兒考試行程,心情十分不安。前臺民警問明情況後,馬上請示值班領導,並按照特事特辦相關規定為該夫婦的女兒開通綠色通道,期間還耐心地向該夫婦解釋辦理的手續、所需的材料等,確保申請人能夠帶齊材料過來辦理證件。至當天傍晚17時許,該夫婦的女兒匆匆趕到辦證大廳,前臺民警順利受理了其申請。
申請人和其家長都對廣州公安出入境部門的熱情貼心服務表示感謝,對出入境的綠色通道等便民利民舉措點讚,認為在廣州生活非常便捷、安心。下一步,廣州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將進一步落實國家「放管服」便民措施,秉承「出入有境、服務無境」的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編輯丨小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