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業餘愛好者,無論走在哪裡,時刻會想起已經成為自己生活方式一部分的網球,尤其是出差或旅行來到另一個城市或者異鄉他地,都想了解一下當地的網球運動和球場情況。打開手機地圖APP,立刻輸入網球兩字,查看附近的球場位置和距離。當然從心底裡總想外出時背著網球鞋、帶著網球拍、掖著球衣有機會去球場和陌生球友去切磋學習,事實上這都是奢望。今年初春和家人一起去日本衝繩遊玩,前期依照朋友和家人的介紹推薦做了各種旅遊攻略和景點介紹,選擇衝繩一是近,飛機直飛也只有3個小時左右時間,二是籤證相對日本其他地方籤注較易;三是作為一直在內陸生活的人,對海島文化、氣候和地理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和期待。衝繩作為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翡翠海灘、湛藍海景、琉球傳統工藝與生活文化、美國軍事要塞轟隆起飛的戰鬥機、亞熱帶雨林豐沛的動植物種、海博園繽紛多彩的海洋世界、以及太平洋西部呈現的黃昏落日場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旅行體驗,但是對筆者來說印象最深的還是無處不在的網球場、蓬勃發展的網球運動和參與其中的愛好者,衝繩的網球文化成為下一次重返此地進行再次遊玩更有力的借籍與誘惑。
到衝繩的第二天早上,趁著孩子睡早覺,看著周圍泛白的城市建築和遠處藍色的海平面連天景致,整個城市看起來就是由白色和藍色兩個色塊拼成,可能只有這段時間屬於自己,就早早爬起出來準備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和想體驗一下周日早上異國人們生活、活動情境。到衝繩前幾天住在那霸市區,出酒店大概不到8點,習慣了我們國內早上街道熙熙攘攘的熱鬧氛圍,本地人或許已經對四季如春的海島氣候習以為常,也可能是由於周末早上的緣故街道上還比較冷清安靜,偶爾在街上能遇到跑步者或者活動筋骨的老年人,順著街心公園走了1公裡過了1個過街天橋,右手邊就到了新都心公園。這個公園和國內公園相比較小,以草坪為主,邊上都有連排的熱帶樹木,樹冠龐大、樹身低矮,適合乘涼或躲雨。公園中也有類似於我們社區的健身器材,鍛鍊的人不多,都比較陳舊,木柄和金屬都已被磨光。走過草坪穿出樹排眼前是另一幅朝氣蓬勃的體育運動場面。公園側邊有連成整片的2塊(半)足球場地,場地上全是奔跑爭搶踢球的小孩子們,可能是小學生足球區域聯賽正進行比賽,球場護欄杆後面整齊坐著等待比賽的孩子們,孩子們都自帶休息座椅和飲食,旁邊領隊老師或教練在孩子們中間來回走動登記成績或安排球員,既有男隊也有女隊,比賽緊張、中間轉換流暢。
走過2塊足球場,在第三個球場位置就是熟悉而親切的網球場,共4塊場地,裡面有訓練和比賽的愛好者,頓時閒逛浪蕩的心情立刻激動起來,立刻轉個彎尋找球場入口近距離觀看。與國內場地基本都是聚丙乙烯表面的硬地球場不同,在日本公園或者酒店的場地基本都是沙土球場,這與歐洲的紅土球場和草地球場不同,更像是紅土與草地結合的沙土球場。國內只有純粹的硬地、草地、紅土球場,而像這種兩種質地融合的場地還很少見,看來日本在球場方面也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創新。球場底層是用塑料材質模仿的草地球場,塑料草地類似長毛地毯的感覺,草長3CM左右,走在上面柔軟舒適,硬度適中,可能對身體保護比較有利,在模擬草地上鋪上白色沙土,衝繩的翡翠沙灘質量確實上乘,個人感覺在此場地上打球球速不會太快,又能嘗試紅土場地滑步擊球的爽快體驗。觀看比賽的過程中兩邊雙打球員會在大概每4局、一輪發球圈下來之後各自用刷子拉平鋪整沙土球場,然後再繼續重啟比賽。與國內球場設施不同的還有護欄高度,國內護欄高度都高達3.8米,而日本球場目測只有2.5米左右,這或許與日本早期建築普遍矮小和實用的理念相關。場地建設都很標準,普遍留足兩端和邊線的場地緩衝區域面積。
四片場地都在使用中,第一塊場地筆者認為是業餘3.5-4.0的比賽,均為青年(30-40歲)男性,比賽緊張,攻防轉換較快,網前技術嫻熟,球速適中,可能都是老球伴交流都很充分和頻繁;第二塊場地也是稍低水平的中老年比賽,感覺普遍50歲以上,水平相當,球感意識都很好,只是速度、力量、對抗性稍遜一點,比賽節奏較慢、失誤丟球居多;第三塊場地為兩個年輕人拉球訓練,打的都比較放鬆、開放;第四塊是兒童球感基礎訓練,1個教練帶1個小孩,由孩子母親陪護,大概5歲左右女孩,還處在網球認知期,母親負責撿球、教練反覆手把手教授基本動作。8點整為換場時間,第二、三塊為青少年俱樂部訓練場地。這組青少年大概為初中階段,12歲-16歲左右,共16人左右1個教練帶隊,孩子們都很禮貌,對陌生人點頭致意,皮膚較黑,可能由於海風吹和日常戶外活動的緣故。雖然這群孩子年齡不大,水平普遍較高,動作規範、標準,擊球穩定準確,協調性好,步伐移動較好,可能得益於兒童時期就接觸學習網球一直堅持訓練,有一定童子功。個人感覺與我們國內專業網球學校的學員水平相當,只是不知其是否為專業網球學員還是業餘愛好者學員。熱身訓練沒有跑步之類的活動,只是簡單的拉伸後就開始帶球熱身訓練,兩個球場:一個12個學員一個4個學員。12個學員球場兩邊各6人,分3組對拉球訓練,每組兩邊各兩人輪次循環對拉,每組前面兩人打完2球後另外兩人再2球循環往復對打,雖然球場人多但是秩序感強,學員之間配合也很默契,多人球場訓練地如此整齊統一的網球訓練場景也很有趣。球員們是先打10分鐘左右發球線位置對拉,再進行20分鐘底線對拉訓練,底線有直線和斜線對拉。大概半小時後教練集中進行講解,對學員進行技術指導和動作糾正,當天指導截擊技術,印象頗深的是教練通過徒手觸球的方式讓大家反覆體會截擊的技術動作,然後2人一組進行互助訓練,1人拋球另1人徒手截擊球場訓練,教練時刻在周圍觀察指導分組糾正,再集中起來讓動作不到位的學員示範給大家講解示範模擬,對技術細節、動作、身體進行反覆琢磨和推敲,同時給大家講解截擊與正手擊球的動作區別。半小時後的徒手觸球訓練完成之後,分組進行截擊持拍帶球截擊練習和體驗,分組對抗對拉練習。經過1小時的外圍觀摩學習,感覺教練課內容充實,時間分配得當,認真負責,觀察勤,示範多,講解少,態度溫和,學員精力集中謙虛認真,個人感覺課堂訓練效果較高,網球課堂訓練規範成熟。
下午去市區的另一個奧武山公園遊玩,偶遇的網球球場更有規模。此公園類似與體育休閒公園,由標準棒球場、足球場、遊泳池、射箭場等體育場館組成,其中影響最深刻的是適合小孩戲耍、傍山而建的滑梯等兒童遊樂設施。此公園由3組連片網球場組成場館群,分別由4塊、4塊、5塊場地組成。筆者遊玩時為周日下午當地時間18點左右,可能是我們常定義的黃金時間段,每個球場都有球員在使用,有訓練的、初學者、中階比賽的,場場滿員。由於好奇便詢問球場管理員球場價格,20多歲女孩,姑娘熱情並友好,由於語言不通我們都通過翻譯應用軟體溝通,經過多次反覆比劃、數字確認球場使用費用為380日元/小時,再加170日元/小時燈光費用,合人民幣30多元/小時(含燈光),與國內普遍城市價格相當,但與北京室外球場均價60元/小時相比還是優惠不少。筆者很難查到確切的衝繩網球場統計數據,但是偶爾碰到的網球場還是較多,分布在公園、酒店、度假區、學校、社區和俱樂部,基本在大型社區附近都可以看到網球場,通過在google地圖搜索網球場提示有18個網球場地址,按每個球場群5塊場地的數據估算,保守估計近有100塊球場,主要分布在海島中部和沿海區域,作為常駐人口137萬(2008年數據)的區域,對每萬人多一塊場地的保有度來說衝繩的網球場實施還是非常飽和和充裕的,為推動網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場地基礎。
衝繩的網球場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氣候條件,都以室外球場為主,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溫和的海風都給室外網球運動獨特的舒適享受,這對我們在戶外受霧霾、雨雪、大風經常侵擾只能囧在室內氣模館裡打球,只能偶爾享受戶外網球通透、敞亮感覺的愛好者來說真是無限的嚮往。即將到來的2020東京奧運會體育氛圍,翹首亞洲的男單女單網球成績使人更是感覺到生機勃勃的體育健身熱情,隨處可遇的網球愛好者、出色的網球成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網球運動在此形成了成熟的良性循環,塑造了衝繩特有的網球文化和氛圍。這次不期而遇的網球體驗更是對這個印象中只有優美海洋風光的海島增加了一份獨特的回憶和再次旅行的嚮往,奢想有一段空閒的日子,約上球友,背著球拍,在衝繩享受戶外網球的特質與魅力,來一次名副其實的網球之旅。(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