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究竟怎樣的大樹才能搖動另一棵樹?從教十數載,我愈發深信:大學教師要懷抱夢想,要堅持態度,要善思方法,也要關注細節。
大學教師要懷抱一個夢想。作為大學教師要追求一種精神力量,要教學生以科學精神,堅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讓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成為術業有專攻的合格人才。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使學生通過大學的學習,找到並點亮自己的人生夢想。
大學教師要堅持一種態度。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我們應自覺維護師道尊嚴,把平凡工作當成事業追求,這是態度,更是堅守。所以,作為大學教師,一方面要不斷更新知識,集信仰和知識於一體,努力做到「學為人師」;另一方面要不斷修身養性,通過人格魅力贏得學生敬重。
大學教師要思考多種方法。如何實現立德樹人?這需要輔之以科學的方式方法。
首先,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筆者主講的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為例,每年筆者都會和畢業生一起錄製「我愛材科基」的視頻,師生共同暢談該課的學習意義、學習方法及發展規劃等,再通過對身邊學習榜樣的挖掘以激發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其次,要特別珍惜和重視每一節課的教學。同樣一節課程,教師可能給不同的同學講過幾十次、上百次,但對於每一個學生而言,卻都是僅此一次的獨家記憶。所以,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把每堂課都當成自己的第一堂課,充分準備相關教學材料、做好PPT的更新;課後,也要利用教育在線等平臺為學生解惑答疑。
再其次,要善於發掘學生潛力,激勵他們創新性地學習。自2006年起,材料科學基礎課便採用雙語教學,借鑑英文教材。幾年下來,學生在專業文獻閱讀、使用英語交流專業內容等方面得到鍛鍊和提高。此外,我們還在課外開設學生論壇,舉辦大賽,製作發布「青花瓷」版鐵碳相圖,讓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實際應用,培養開拓性思維。
大學教師還要關注一些細節。教書育人是注重細節的工作,對學生的教育只是人生路程中某一個階段的事,但對他們的影響卻是一輩子。所以,教師要從上好每堂課開始,從帶好每個班開始,從和每個學生談心開始……例如,開學前發郵件提醒學生要上課了、學生生日通過手機送個祝福,等等。如此,對於教師和課程,學生自然會增添學習和溝通熱情。
作為教師,再也沒有比聽到學生得到成長、收穫榮譽的消息更讓人激動的了。而這,也正是每一棵大樹不斷繁茂自身的意義所在。
【對話】
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本科生蔡圓圓:雙語課程的學習往往對外語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大多同學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會遇到學習困境,對此應如何突破?
郭福:破解雙語課程學習困境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培養興趣和持之以恆。這需要師生雙方的合作。教師可通過增加課上互動、設置趣味作業及多元化評價等方式為雙語教學注入活力。學生則可在高度參與、按時按質完成「規定動作」外,適當增加趣味、科普類外文閱讀,不斷豐富專業知識,雙管齊下地加強對學術外語的理解、認知和應用。
北京工業大學樊恭烋學院本科生續日:如果說「教」是助推力,那麼「學」則是內動力。學生如何在學習與科研中更好地調動自身能動性,保持鑽研激情?
郭福:首先建議在不同階段為自己「先定一個小目標」,可以是掌握某一技能,也可以是參與某次體驗,始終對學習保有一顆好奇心。其次建議積極參與團體學習或科技創新中,彼此學習、碰撞激發,尋找共同成長夥伴。此外也要充分了解並使用學校提供的各類資源和豐富平臺,以更寬廣的視野發現問題,如此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2月2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