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在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那,我找到了精彩且富有詩意的回答。他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一種潛移默化而深遠持久的影響。這無疑是在告訴我們,教育從來都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立竿見影急功見利這樣的詞彙不該出現在教育之中。
而在這份「慢」的事業之中,老師和家長卻把孩子的分數看得那麼重要,讀書學習變成了考試提分,所謂的教育成了「教孩子如何考試,如何把試考好」。除了要拼知識,如今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想要獲取的諮詢在網絡上唾手可得。離開了應試教育,讀書還有什麼用呢?
教育,更好的了解自己
前兩天在微博上很火的一個段子,劉備向關羽和張飛表達了結義的意願之後,關羽與張飛的回答,生動地印證了那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關羽「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既恭維了劉備又表了忠心。而一旁的張飛全程都只用一句「俺也一樣」。不少網友看過視頻,紛紛留言「吃了文化的虧」。雖然,這只是一種玩笑調侃,但也不經意間地傳達出教育與人的意義。
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們有健康、正向的心態,良好、積極的習慣,充沛、飽滿的精神,清晰明確的思想,開闊、遠觀的視野,沉浮有度的心態,最後才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對個人修養的提高,對生命感知的提升,從而獲得自我認知自我發展的能力。
我們學了十幾年,但在踏入社會這大門之前,依舊還是會感到迷茫彷徨。臨近畢業的眾多大學生們,心中還是沒有想明白,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後該做什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少了那麼一門「修心」的課程。
不了解自己,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從哪來,那就更不明白自己要到哪去。
在心中種下「美」的種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多年來的悠久歷史,我們的先輩給我留下了無數燦爛輝煌的精神文明文化。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今天的我們,提倡茶道、花道、香道等,就是為了把我們從浮躁生活拉回到傳統文化的美學生活之中。
一片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便有了茶。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內涵,其實也是中華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茶的最初是農業,漸漸的以一種人文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過沏茶、賞花、聞茶、飲品等習慣,和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及禮儀相結合,而形成一種鮮明的中國文化現象。茶道是屬於東方的文化,它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中國茶道吸收儒道思想精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注入茶道,茶人崇尚自然、樸素。
同時與茶相關的,如茶器、茶席布置、意境營造的香器等相關的周邊產物,追溯它們的歷史,從它們的製作工藝技巧來看,每一樣後面都承載著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範疇。從園林、雕窗、篆刻書法、服飾刺繡、茶藝、插花、瓷器……每件器物都透著「低調奢華有內涵」,中國元素華美而清冽,有種紅叫中國紅,那有種美則叫中國美。
可在今天,真正懂得它們,了解它們的人少之又少。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在人們心中種下那一顆「美」的種子,一顆「中國韻味美」的種子。這粒種子根植於文化自信之上,深入記憶底層,伴隨著成長,灌入心脈。
從一杯茶開始的教育
有的人喝茶是為了解渴,為了靜氣提神,為了給白水加點味道,但是茶在我們生活之中,不應該只是一種飲品。茶,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只要用一杯茶,就可以告訴你生活有多美。中國人的生活之美,從一杯茶開始,生活需要文化的儀式感。
龍應臺說,「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在一盞茶中,正蘊含著這樣的處世哲學,我們專注衝泡每一泡茶,認真感知茶中滋味,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茶中的仁、義、禮、智、信給人帶來謙遜禮讓,待來者以誠,歡喜相迎,奉上一杯茶;茶是大自然的恩賜,我們感恩手中這杯茶,懂得自然的恩賜,心懷給予不求回報,人也變得寬容快樂。
梁曉聲說,「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當文化收斂於心,而在外所呈現的修養。茶作為文化傳遞的媒介,以一種日常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這種文化的輸出將是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進入我們的腦子裡。在品一盞茶的時間裡,學會沉澱思考,擁有去思考的時間和能力。
從一杯茶開始,守住心中的悠然清雅,也就守住了那一方美好;守住了茶心,也就守住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希望。
本期編輯 兮淺
圖片來源:弘益茶道美學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