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驢友指南:從士人到僧侶,古人如何遊遍千山萬水?

2020-12-22 浩然文史

古人的旅行雖然沒有今天旅行那麼的交通便利,甚是是充滿了艱辛,但在古代無論是無論是文人、俠士、僧侶、還是職業旅行家,他們都在用著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真諦。

01文人與俠士的旅行

古人最優的路線多是「入仕」做官,然而現實的殘酷,名落孫山者多為常事。這時,一批普遍文化素養較高,且有經濟實力的文人,便通過遊歷來彰顯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理念。

士人出遊,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有一篇就是《遊俠列傳》,記載著一群奔走天下,不計回報,只為尋找明君輔證的「遊俠」。

在社會環境的趨勢下,古代士人的旅遊風氣,由俠士們自覺發起,接著更多的如老子、莊子、孟子與孔子等諸家聖人,都有遊學天下的經歷。後來至戰國末期蘇秦、張儀等縱橫百家遊說四方的說客開始出現。

至魏晉南北朝時,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更是熱衷於「且放白鹿青崖間」的隱逸神遊。至唐時,這種遊俠的精神也隨著唐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開始產生了新的變化,穩定統一的政治局勢為士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成為了詩仙大概也少不了他熱愛旅行的功勞。至此到後來就有了《蜀道難》、《望廬山瀑布》等佳作的誕生。

到了宋代這種文人雅趣,因宋代經濟的發達而變得富足。例如蘇東坡雖是時代的佼佼者,但一生都是在貶官與外任的路上,仕途雖然坎坷但其一生卻縱情於山水。任西湖通判時,曾將西湖稱為「山色空濛雨亦奇」,他出任密州知州時曾寫「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句子。除了文採飛揚,他還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在黃州,一首著名的《豬肉頌》曰:「慢著火,少著水,柴頭爐煙焰不起,火候足時它自美」的詩句。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圖描寫的是錢塘江中遊富春江的景色

從「仗劍」到「悠遊」,古代文人的行旅之樂逐漸走上高峰,而宋代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更是這個時代遊士心聲最好的體現。

02僧人的旅行

《西遊記》的故事,可謂中國文化史上最有名的一場「旅行」。雖然人所共知,真實的玄奘之旅與小說相差甚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僧侶之行形成了一種特色的旅行形式。

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在「傳道」與「取經」兩個方向的道路上,總能看見那些背起書卷行囊的僧人們。

僧人出遊

在玄奘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正處於中華文明大交融的時代,而分裂與割據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此時,佛教更為深化的傳入,加之是道家玄學的興盛,為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帶來了一些安慰。

鳩摩羅什、法顯、真諦、竺法護等一大批僧人不遠萬裡,來往於中原-西域(狹義的西域多指今新疆)-犍陀羅-印度傳遞佛法,這批人也慢慢成為了中國較早的一批的僧侶遊者。

這些僧侶遊者中影響力最大的應屬於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早年生活在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那時的龜茲盛行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在父母的影響下,鳩摩羅什從小就皈依佛門。7歲時,他就隨父母在天竺各國學習佛法。至35歲時,鳩摩羅什一路跋山涉水,到達了後涼的都城姑臧,之後鳩摩羅什在姑臧待了近17年,在其中學習漢文,弘揚佛法,並成功翻譯了《妙法蓮華經》、《法華經》與《金剛經》等佛學經典,為西域的佛教向中原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後他客死於長安。

鳩摩羅什像(筆者攝)

到了唐代,玄奘、義淨和尚也分別從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天竺,學習佛法後返回國內傳道。這一時期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的更加頻繁。

歷史上玄奘取經與《西遊記》中的故事相差甚遠,玄奘大部分路途都是穿越茫茫戈壁,他從今長安出發今天固原-河西走廊-羅布泊-塔裡木盆地-帕米爾高原-瓦罕走廊,最後抵達今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那爛陀寺。玄奘除了將佛法傳至印度外,還將中國的《道德經》傳入印度。但印度至德裡蘇丹王朝統治時期,佛教已漸漸衰落,大多數的佛教經典多未保存,以致後來,印度史學家需要查閱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才能補全本國歷史的缺憾。

玄奘西行路線圖

稍晚的義淨,從廣州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痕跡,經今天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緬甸最後至印度,除了帶回了大量的佛經外,他的遊記還詳細記載了南海諸國僧人的生活、習俗等內容。

歷史上這些「特殊」的行者,恐怕很難真正有雅興遊山玩水,盡享浪漫。但作為一個深明大義的群體,他們的遠行多了幾份行者的樸素。

03古代的職業旅行家

說到職業旅行家,就不得不提徐霞客,徐霞客曾說:「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表達出了徐霞客對先人的崇敬,但和張騫等人相比,徐霞客的旅行更像是職業遊者。

徐霞客22歲就開始雲遊四方,直至54歲離世,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旅行中渡過。

疲勞地跋涉一天,多露宿破廟或接頭。但他卻堅持著把所有的遊記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例如,徐霞客通過對雲貴川地區的詳細考察,首次對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進行了詳細記錄,再如徐霞客糾正了人們誤認為長江正源一直為岷江的說法。

徐霞客像(筆者攝)

就在同一時期,還有一位以遊遍中國為志向的「背包客」王士性,他「無時不遊,無地不遊」。與徐霞客愛觀察自然地理不同的是,王士性的記錄多偏向於文化與經濟地理,他曾寫:「孫吳立國建康,六代繁華,雖古今無比,然建康一隅而止。趙宋至今僅六七百年,正當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轉而黔粵也。」他的記載敏銳的觀察到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發展趨勢。

王士性通過對浙江的行走,將浙江人民分為濱海之民、山地之民與湖澤之民。這樣的劃分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的風格。

04文史君說

中國古代無論是文人與俠士、僧侶,還是像徐霞客那樣的職業旅行家,每個人的旅行看似瀟瀟灑灑,但實則受困於山川險阻、疾病與糧食的憂慮。古人出行的客觀阻力甚多。此外,農耕民族的特性讓中國人更願意固守鄉土,探險與遷徙的主觀意識也難以旺盛。

05參考文獻

1.徐霞客:《徐霞客遊記》,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王士性;《廣志繹》,中華書局,1998年。

3.阮怡;《論宋代行記中的官差旅行文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11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古人是如何「遊學」的
    不只孔子,先秦時期的「子」級人物無一不是「遊」出來的,墨子、莊子、孫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全都是著名「遊士」。  到漢魏時,讀書人遊學之風更為盛行。這一時期,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 古代士人飲酒,無論是獨飲還是對酌,追求的是「酒中趣」
    說起飲酒想必大家都知道,小編了解到,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我國古代的士人與酒的歷史故事,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關於酒的古詩吧。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探索一下士人的飲酒之風吧。
  • 孩子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寫不好遊記,這2種作文方法一定要學學!
    孩子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寫不好遊記,這2種作文方法一定要學學!第一種方法、方位觀察法
  • 士人教育與匠人教育
    為什麼後來中國教育,很難再出科學領域裡的大師了。古代的社會分工,和對應的分類教育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士農工商的說法。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從事治國工作的公務員。古人講的治國,不是指皇帝一個人是事,而是面向所有的公務員來講的,作為國家官吏,怎麼治理國家。
  • 古代士人的飲食觀:孔子曾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春夜宴桃李園圖》 仇英(明)  「士人」是中國古代對知識分子的一種稱呼。「士人」也稱「儒生」「文人」。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生活與社會其他階層相比,具有自身特徵,這就是:「追求飲食藝術,雅致清逸的格調,不重奢華重美食。」從經濟文化層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養,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們有精力和時間研究生活藝術,有條件講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飲食方式多受其飲食觀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來,人們就非常注意飲食與衛生、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形成了進步的飲食觀。
  • 古代是如何造紙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因為像四大發明這樣的民族瑰寶,考試題上見到很多遍了。火藥伴隨著戰爭;指南針伴隨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紙的產生伴隨著印刷術的誕生。 今天就向大家介紹古代造紙的全過程。 材料選用 豐沛的水源和充足的樹木,是造紙的必備條件。
  • 背包旅行漸熱 如何選擇英語旅行指南
    《孤獨星球》在國內背包客中地位如此之高,很大程度也源於在華外國驢友的推動:《孤獨星球》的強項在第三世界國家,所以外國驢友來中國首選《孤獨星球》,因此許多國內驢友便自然地認為,《孤獨星球》是出國旅行的唯一選擇。其實不然,全世界範圍內,頗有影響力的旅行指南系列有很多,它們各有各的特色。每一個旅行者都有獨特的偏好和需求,也應該根據特定的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讀物。
  • 士人的風骨
    廣義的知識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現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種「社會分工」和「職業身份」。所謂「士農工商」,即意味著農是莊稼人,工是手藝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讀書人。要求最嚴的時候,士人除了讀書,以及因為讀書而做官,不能從事別的行業。當然,躬耕於壠畝,是可以的。但,耕是副業,讀是主業。耕讀為本,是因為國家重農;詩書傳家,才是命脈所系。親自到地裡幹活,帶有「體驗生活」的性質。
  • 解惑丨古代士人都愛它,「青雲」到底是朵什麼雲
    青是古人所謂五正色(青、赤、黃、白、黑)之一,按照中國傳統的「五行」理論,東方屬木,其色為青,西方屬金,其色為白。所以王逸注「青雲」「白霓」,認為「用其方色以為飾也」,則「青雲」即東方雲。在中國古代,顏色與方位很早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緊密的親緣概念。
  • 古代沒導航,人們咋沒走丟?學會這些「高科技」,古人自己跑回家
    沒有現代導航工具的遠古祖先,如何遠渡千山萬水而不迷失方向。「天縱之聖」 至聖先師孔子,又是如何周遊列國,回到魯國記錄春秋。「三保太監」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還能帶領眾人從茫茫大海成功凱旋返航,又依靠的是何種魔法。羊皮卷、陶片、甚至西周初青銅器「宜侯矢簋」底內銘文中談到的地圖又起源於何時?
  • 士人:讀書偶得 : 錢穆《民族與文化》
    這是雛形,到了東周禮崩樂壞,諸侯紛亂,社會制度崩潰。孔子期盼自己能像周公一樣作為政府管理者──相。來重建社會制度。趨向一個和平,穩定的天下。可是孔子失敗了。年老之後,寄希望於教育後人,從各個方向來改造社會。也許就是這樣形成了華夏的特有的士人政治。百家爭鳴幾乎都是人民對政治的抱負。不同政見者。
  • 四大發明:指南針,看古人如何利用磁性,玩轉地球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地球是一個大磁體。
  • 如果穿越到古代,怎麼聽懂古人說的話?
    殘酷的事實是:穿越到清朝當格格貝勒貴妃,勉強能夠圓夢;穿越回元明,古人多半會覺得你口音怪異,但還能大致聽懂;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較慘——運氣好點會被當作東國來客,由鴻臚寺接待後送去學習漢語,運氣差的,也許會被當作外國奸細處理。 一些人會想,那用文言文不就解決了?
  • 古代中國士人是怎麼教育伢的?【哥哥原創】
    武漢晚報武 漢 晚 報 · 為 百 姓 謀 利 益六一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大小小的孩子填滿了商場
  • 她說要朝遊北海暮蒼梧,可是,他踏遍千山萬水卻再也沒有遇到她
    可是他去過了千山萬水,踏遍了五湖四海,他始終都再也沒有見到她。他的師姐,他最心軟的師姐,在神魔大戰中,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別人。師姐告訴他,那是她選擇的道,讓他不要為了她傷心。可是,他如何能不傷心,他甚至還沒有告訴她,他喜歡她……師姐那麼好,他如何會不喜歡她呢。可惜,他的喜歡,再也沒有辦法說出口了。朝遊北海暮蒼梧,沒有師姐,他就算是遊遍了天下,又有什麼意義呢。
  • 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是如何剪指甲的?
    可是,古代沒有指甲鉗,古人們是如何修剪指甲的呢?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段子,就是提問,失去了一隻手的楊過,是如何剪指甲的,這個答案後來眾說紛紜,當然金庸也無法解釋,但是在古代,剪指甲是生活必須要做的,雖然中國古代有個觀念叫做,「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指甲和頭髮是例外,是一定要剪的。
  • 假如我們現代人穿越到古代
    雖然慶餘年的故事設定不是穿越,而是人類的文明在一遍遍的重啟,就象玩遊戲,GAME OVER了,再重新玩一遍,但其硬內核還是穿越。很多人覺得如果我們現代人穿越了,肯定能活得很好,畢竟比古人多了這麼多年的知識積累。可是冷靜下來想想,未必啊!我們現代人是見過飛機、汽車、火車,聽說過火箭、太空梭。可如果我們穿越回古代能把這些做出來?不能吧?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徒步旅行的「背包客」為什麼叫驢友?
    後來大家發現驢子能背能馱,能爬山能越野,吃苦耐勞,與廣大的戶外愛好者很相似;「旅遊」的發音又與「驢友」相似,所以在國內廣大的戶外愛好者也被稱作:「驢友」常規驢友需要的戶外裝備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基本裝備:背包、帳篷、睡袋、防潮墊、登山鞋、衝鋒衣褲、抓絨衣褲
  • 別聽古人瞎掰
    尤其是在教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我總會在結束時候補充一句:「我們知道古人的意思就夠了,贊同不贊同古人的觀點,那是各位同學的自由。」以致不少同學用不大正常的眼光看著我:「老師,您啥意思啊?」其實,老師啥意思,各位長大以後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