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道德問題,不是如何保護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敗,而應該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穫。
——喬丹·彼得森
網上看到一段盤錦的一位教育局長的一段演講,頗為受益!
他說:「本人當(教育)局長,從明天開始,大家回去落實。一、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
很多人不理解,說魏老師當教育局局長研究的首先不是分數、不是考試、不是升學率,怎麼加入勞動呢?
我認為頭等大事是承擔家庭責任。一個人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放心吧,百分之百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愛父母掛在嘴邊上,說空話能騙人嗎?
一定要學會,什麼?
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一個孩子從小就知道心疼你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這位教育局長的話講得非常有道理,一個孩子的責任感是從小培養。如果光學習,光看分數,那別的什麼都不會又有什麼用?
這不得不使我想起疫情期間那些「叛逆」的留學生了,有水不喝非要礦泉水的,嫌棄飯菜不好的,不配合防疫人員到處亂跑的等等。
讓我看到了一個光會學習,卻沒有一點責任感的學子。
他們的出格行為,不僅是像一個巨嬰,更反應了一些更深的問題——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否和他的家庭教育有關?
這些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這當然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分不開的。現在生活物質豐富,有的家長只是看中孩子的成績,卻忽略了「責任教育」。
他們往往對孩子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給孩子養成了不勞而獲的心理。而通常這樣的孩子還沒有感恩之心。
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會感到這方面的問題。但是,等孩子長大了,一旦父母達不到他的要求,很可能會被孩子嫌棄。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在父母身上索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了。
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我什麼都會為你準備好,但是你的學習必須要好。」
可是,有的孩子依然揮霍著父母給的錢,學習成績依然不好。甚至有的孩子會有一種心理覺得學習就是給父母學的。
其實,這是因為父母並沒有讓孩子了解到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生存是要遵循一些規則,要明辨是非,區分善惡,要知道想更好的生活需要有能力,而有能力的前提就是多學習,不光是書本上的還有生活上的學習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讓孩子認識到他的個人價值應該有所體現,他才能熱愛學習。
喬丹·彼得森說:「父母應當成為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窗口,父母可以仁慈並充滿關愛,但是也必須讓孩子看清世界。這個責任比讓孩子快樂、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為重要。」
要知道一個健康、活潑、積極、禮貌、誠信和有責任感的孩子,不管他走到哪裡,都不會缺朋友。因為他們受人喜歡,哪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裡他們一樣可以茁壯成長。
正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對孩子從小的家庭責任教育是非常應該重視的,一個人連家庭生活裡的小事都不做的話,怎麼能做好大事。一個連心疼父母都做不到的人,怎麼會心疼別人?
小家都不愛,怎麼會愛大家,愛國家呢?
反觀現在一些網友說的「喪偶式婚姻」,說到底也算是一種家庭責任教育的缺失吧?因為從小沒有參與家庭中的大小事,所以,對於一些事他根本就做不到體諒和感同身受。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不止是讓他學會一些勞動技能,也是讓他知道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他應該付出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的。這對培養他的家庭責任感是有益處的。
文|緹縈軒圖|網絡(侵刪)此文系作者原創,禁止抄襲,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
分手後我們還可以做朋友嗎?別傻了!有些事回不去了
張雨綺發表「成團感言」關於獨立女性的三點感悟,網友:很有能量
30歲女兒離婚又戀愛,氣壞父親,網友:她父母三觀真的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