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自買菜。
近日,網友「Zaq」在微信朋友圈曬了一組孩子獨自買菜、做飯、洗衣服的照片,並留言「孩子,我不要你做得多完美,只要你做到每天學習、每天體驗就夠了……」這位家長利用暑假,引導孩子體驗家務勞動,孩子也做得像模像樣,引來眾網友點讚。
顯然這個孩子的暑假並不是全被英語、作文等補習班承包了,記者聯繫該網友進行了採訪。
該網友是興化市民朱女士。她兒子張也弛12歲,是興化市景範學校四(12)班小學生。
在朱女士的朋友圈裡,經常有張也弛做家務的身影。7月18日:到菜場買肉和芹菜,回來洗、切,然後和面、揉面、擀餃子皮兒,最後包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餃子;20日:又到菜場買菜,回來後圍上小圍裙,淘米、洗菜、切肉,當天做了炒青椒肉絲、番茄炒蛋、冬瓜海帶湯等;23日:媽媽手把手教張也弛洗自己的汗衫、短褲;25日:做飯帶來很強的成就感,當天張也弛在媽媽的指導下,買了紫甘藍、胡蘿蔔等,一一榨汁,和面,最後做了橙、紫、綠三色麵條和面點……從一張張照片可以看出,過去的半個暑假,張也弛體驗了買菜、做飯、洗碗、拖地、整理臥室等各種家務勞動。
「我經常跟孩子說,一個人,有文化才有廣闊的視野,會勞動才懂得生活。」朱女士說,兒子成績不錯,年年被評為「三好生」,還喜歡看書、運動,但從小到大,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很小就開始幫農忙的父母做飯洗衣,而現在的孩子只會學習,總是待在父母長輩的翅膀下面生活,生活能力差,也缺乏責任心和感恩心。於是她決定把家務勞動作為一項特殊的作業布置給兒子。因此,這個暑期,她和兒子有一份特殊約定,就是兒子每天要做一樣家務活,每天任選一樣,可以把體驗過程和感想寫進日記裡。
為了讓兒子了解家裡從早到晚應該做哪些家務活,朱女士提前列了一份家務活表,從晨起打掃、煮早飯、給花草澆水,一直到晚上睡覺前的滅蚊、整理床鋪等,大小家務活足足列了20多項,貼在牆上。每一項家務在做之前,朱女士都先演練,或在旁邊指導,比如買菜前,朱女士會教兒子先列菜單,然後寫所需素材,再到菜場根據需要購買。回來後再一步步教如何擇菜、清洗及烹飪等。
好的是兒子始終有顆好奇的心,每一樣也都願意去嘗試去體驗。「兩天前外出,我跟兒子說,『我背重的書包,你幫媽媽背小包,等媽媽老了你背大包,我背小的』,想不到兒子一臉堅定地說,『等你老了大包小包都是我來背,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瞬間我感覺兒子懂事了許多。」朱女士認為,兒子之所以能說這句話,應該是體驗勞動後產生了感悟。而自從參與分擔家務,兒子也更愛整潔、也更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零花錢都花得比以前少了。她越來越覺得,讓孩子體驗勞動產生的教育效果遠比父母任何說教強。
專家點評
泰州市陽光心理服務中心心理學教授李如齊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做人的基本品質首當其衝,讓孩子能夠接受現實、感恩社會、懂得承擔等。這位家長捨得讓孩子放下書本,去洗碗、拖地、做飯,很有遠見,非常可貴,其做法值得其他家長借鑑。
上學期間課業負擔重,很多孩子沒時間體驗勞動,現在放假了,每天利用一些時間體驗力所能及的勞動,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體驗到勞動的苦與樂,能讓孩子真正認識生活、珍惜生活,懂得擔當、學會感恩。其次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孩子知道學習要勤奮,生活勞動同樣需要勤奮。而每天做一點,堅持下去,伴隨著自我服務能力逐步增強,孩子有了價值感,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第三,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幫助父母分擔家務,還會進一步改善親子關係。因為孩子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後,會更懂得尊重父母及其他勞動者,包括尊重老師,因此這樣的孩子會更上進,學習也會更有興趣。
可以說,承擔家務是培養責任感的最好方式。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0:1,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勞動的人比那些不勞動的人更懂得節儉,珍惜勞動成果,生活得也更愉快。
新聞連結:
教育部布置6項「暑假作業」,包括養成勞動節約習慣
前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暑期有關工作的通知》,布置了6項「暑假作業」,包括加強安全教育工作、豐富學生暑期生活、合理控制學業負擔、預防沉迷網絡和遊戲、幫助養成勞動節約習慣、關愛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
其中「幫助養成勞動節約習慣」這一項要求:各地各校要引導學生暑假期間積極參加適合的農業生產、工業實訓、商業和服務業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等體驗活動,逐步形成熱愛勞動、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合研學旅行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學工學農。指導家長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布置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樹立節水節糧節電意識,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和節約行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