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引導孩子做家務,網友點讚 專家:這是培養責任感的好方式

2020-12-11 中國江蘇網

  孩子獨自買菜。

  近日,網友「Zaq」在微信朋友圈曬了一組孩子獨自買菜、做飯、洗衣服的照片,並留言「孩子,我不要你做得多完美,只要你做到每天學習、每天體驗就夠了……」這位家長利用暑假,引導孩子體驗家務勞動,孩子也做得像模像樣,引來眾網友點讚。

  顯然這個孩子的暑假並不是全被英語、作文等補習班承包了,記者聯繫該網友進行了採訪。

  該網友是興化市民朱女士。她兒子張也弛12歲,是興化市景範學校四(12)班小學生。

  在朱女士的朋友圈裡,經常有張也弛做家務的身影。7月18日:到菜場買肉和芹菜,回來洗、切,然後和面、揉面、擀餃子皮兒,最後包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餃子;20日:又到菜場買菜,回來後圍上小圍裙,淘米、洗菜、切肉,當天做了炒青椒肉絲、番茄炒蛋、冬瓜海帶湯等;23日:媽媽手把手教張也弛洗自己的汗衫、短褲;25日:做飯帶來很強的成就感,當天張也弛在媽媽的指導下,買了紫甘藍、胡蘿蔔等,一一榨汁,和面,最後做了橙、紫、綠三色麵條和面點……從一張張照片可以看出,過去的半個暑假,張也弛體驗了買菜、做飯、洗碗、拖地、整理臥室等各種家務勞動。

  「我經常跟孩子說,一個人,有文化才有廣闊的視野,會勞動才懂得生活。」朱女士說,兒子成績不錯,年年被評為「三好生」,還喜歡看書、運動,但從小到大,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很小就開始幫農忙的父母做飯洗衣,而現在的孩子只會學習,總是待在父母長輩的翅膀下面生活,生活能力差,也缺乏責任心和感恩心。於是她決定把家務勞動作為一項特殊的作業布置給兒子。因此,這個暑期,她和兒子有一份特殊約定,就是兒子每天要做一樣家務活,每天任選一樣,可以把體驗過程和感想寫進日記裡。

  為了讓兒子了解家裡從早到晚應該做哪些家務活,朱女士提前列了一份家務活表,從晨起打掃、煮早飯、給花草澆水,一直到晚上睡覺前的滅蚊、整理床鋪等,大小家務活足足列了20多項,貼在牆上。每一項家務在做之前,朱女士都先演練,或在旁邊指導,比如買菜前,朱女士會教兒子先列菜單,然後寫所需素材,再到菜場根據需要購買。回來後再一步步教如何擇菜、清洗及烹飪等。

  好的是兒子始終有顆好奇的心,每一樣也都願意去嘗試去體驗。「兩天前外出,我跟兒子說,『我背重的書包,你幫媽媽背小包,等媽媽老了你背大包,我背小的』,想不到兒子一臉堅定地說,『等你老了大包小包都是我來背,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瞬間我感覺兒子懂事了許多。」朱女士認為,兒子之所以能說這句話,應該是體驗勞動後產生了感悟。而自從參與分擔家務,兒子也更愛整潔、也更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零花錢都花得比以前少了。她越來越覺得,讓孩子體驗勞動產生的教育效果遠比父母任何說教強。

  專家點評

  泰州市陽光心理服務中心心理學教授李如齊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做人的基本品質首當其衝,讓孩子能夠接受現實、感恩社會、懂得承擔等。這位家長捨得讓孩子放下書本,去洗碗、拖地、做飯,很有遠見,非常可貴,其做法值得其他家長借鑑。

  上學期間課業負擔重,很多孩子沒時間體驗勞動,現在放假了,每天利用一些時間體驗力所能及的勞動,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體驗到勞動的苦與樂,能讓孩子真正認識生活、珍惜生活,懂得擔當、學會感恩。其次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孩子知道學習要勤奮,生活勞動同樣需要勤奮。而每天做一點,堅持下去,伴隨著自我服務能力逐步增強,孩子有了價值感,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第三,孩子學會自我服務,幫助父母分擔家務,還會進一步改善親子關係。因為孩子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後,會更懂得尊重父母及其他勞動者,包括尊重老師,因此這樣的孩子會更上進,學習也會更有興趣。

  可以說,承擔家務是培養責任感的最好方式。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0:1,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不論智力、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時參加勞動的人比那些不勞動的人更懂得節儉,珍惜勞動成果,生活得也更愉快。

  新聞連結:

  教育部布置6項「暑假作業」,包括養成勞動節約習慣

  前不久,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暑期有關工作的通知》,布置了6項「暑假作業」,包括加強安全教育工作、豐富學生暑期生活、合理控制學業負擔、預防沉迷網絡和遊戲、幫助養成勞動節約習慣、關愛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

  其中「幫助養成勞動節約習慣」這一項要求:各地各校要引導學生暑假期間積極參加適合的農業生產、工業實訓、商業和服務業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等體驗活動,逐步形成熱愛勞動、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合研學旅行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學工學農。指導家長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布置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樹立節水節糧節電意識,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和節約行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需要從做家務開始
    孩子不愛做家務怎麼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乖巧懂事,但現實總會與自己的想法相反,很多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實在太懶,讓他做一點小事,都拖拖拉拉,讓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如何引導孩子主動愛上勞動呢?《少年說》有一個女孩站在高臺,控訴自己的家人,希望他們不要再把她當成小孩看待。
  • 一位教育局長的另類的教育方式,孩子回家要做家務,網友紛紛點讚
    一、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很多人不理解,說魏老師當教育局局長研究的首先不是分數、不是考試、不是升學率,怎麼加入勞動呢?我認為頭等大事是承擔家庭責任。一個人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放心吧,百分之百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 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今年受疫情影響,孩子們在家的時間比較長,那麼,家長們怎麼給孩子安排假期呢?放縱孩子玩樂不好,給孩子課程培訓班安排得過滿也不好,那到底怎樣才能做到勞逸結合呢?其實平時在家裡,家長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主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那麼,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做什麼?怎樣正確引導孩子?
  • 寶寶家務年齡表來襲,教你如何培養孩子耐心獨立責任感
    在做家務這件事上,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主要任務是學習,似乎極力包辦,但卻越幫越忙...其實讓孩子幫忙做點家務,不光是幫父母分擔,還有很多好處,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自主能力、動手能力和做事情的效率、耐心、肯吃苦的性格,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又適合做什麼家務呢?
  • 孩子缺乏責任感?聰明父母學會這3點,養出有責任感的好孩子孩子
    孩子起床,是爹媽一遍遍催起來的,穿衣是父母一件一件挑選買來給他穿的,飲料是父母打開遞過去的,雞蛋是爹媽剝好了端上桌的,書包是媽媽幫忙整理的,髒衣服是媽媽洗乾淨摺疊好供他穿戴的,飯菜是爸媽做好端上桌的,學習班是家長決定讓他上的,特長是爸媽允許或者不允許他發展的……甚至他學文還是學理、要報考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也完全由父母說了算……他從出生到長大
  • 原來做家務好處這麼多?好的家庭教育,從捨得讓孩子做家務開始
    談及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時,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做家務是父母的事,孩子是不需要參與的。他們的說詞通常是「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結論驚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 簡單的家務竟然對孩子有這麼大的幫助!怎麼引導孩子做家務?看這
    關於讓孩子幹家務活這個問題,可能大部分家長是這樣想的:孩子還那麼小,不會做家務活呀,他能做好嗎?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學習呀,家務活等孩子長大了再做吧等等。首先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可以培養孩子整理歸納的能力,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可以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句古語說的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孩子做家務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學會做家務,而是通過做家務這個過程,培養孩子的做事能力和責任感。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從小事培養他並不能在孩子長大後就能一蹴而就,無師自通的。
  • 愛做家務的娃更優秀?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讓未來變得更幸福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很重視孩子對於做家務這方面的培養。德國和美國會要求在不同年齡段的小孩去做不同的家務。比如說9個月到24個月的寶寶,讓他們學會把紙尿布扔到垃圾桶。兩歲到4歲的寶寶學會自己去刷牙,收拾自己的玩具。4~6歲的寶寶是學會自己去收拾餐桌,自己疊衣服,穿鞋子等等。
  • 三招教你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劉女士就是這樣的一位家長,她生下孩子的時間比較晚,人到中年才生下了一個女兒。再加上經濟條件比較好,覺得女孩子就應該被千嬌萬寵,無需為家務勞動所憂心,希望能夠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小公主。在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所有的日常瑣事都由家中的保姆阿姨和劉女士親自完成。
  •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
    日本家庭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幫忙做飯,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讓孩子自己買東西等。由此可見,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方面,中國的父母還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02 為什麼要重視對孩子做家務的引導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在將來能夠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而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 家長如何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這兩點很重要
    培養責任感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有些家長寵愛孩子、控制欲強,從小到大為孩子包攬各種瑣事,替孩子做選擇、做決定,為孩子焦慮,替孩子發愁。 可很多家長不知道,責任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培養起來的。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不能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儘量去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自主選擇,從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開始,逐漸延伸到對他人、對周圍的環境負責。
  • 培養孩子責任感意義非凡,從日常家庭教育入手,爸爸媽媽更好引導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足夠的責任感,可以頂天立地,可以真正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很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責任感培養更是刻不容緩,爸爸媽媽需要從家庭小事入手進行引導培養,這種責任感培養到底有什麼重要作用呢?
  • 扎克伯格帶女兒做家務獲贊!網友:這才是最高級的「富養」
    扎克伯格是這麼回答的:她們要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首先要在做家務中承擔自己的責任。扎克伯格的的養娃理念得到了網友的一致稱讚。其實除了扎克伯格,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也都非常重視通過做家務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感恩意識和自我價值感。
  • 高情商一定要做好3點,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很重要
    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係中也無所不及。孩子的責任心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以身作則培養出來的。高情商一定要做好3點,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很重要!
  • 學會這幾招,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好習慣!做家庭的小主人
    您的孩子有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的意識嗎?他認為自己是家庭的小主人嗎?讓孩子學習一些生活技能,經常和父母一起做家務,不僅是對能力的鍛鍊,更是對責任感的培養,對孩子的未來很有益。在幼兒園裡,只要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老師都注重培養孩子自己學著做,而且會鼓勵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做更多的事,比如照顧幼兒園的花花草草,當午飯小值日生,檢查玩具擺放情況,等等。一旦孩子回到家中,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一些父母或者孩子的祖父母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辦了,不給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更別說讓孩子參與做家務。
  • 做家務的孩子成績更優秀,從現在開始培養,一點都不晚
    「公主病」、「王子病」,「巨嬰」,屢屢出現引反思「只要你學習好,家裡什麼都不用管。」「別玩那些沒用的,抓緊學習更重要。」這是不少家庭中最常出現的兩句話。但是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逃不過「公主病」、「王子病」,甚至是「巨嬰」的標籤。許多孩子上大學了都不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還需要媽媽請保姆照顧孩子。
  • 如何教孩子做家務,這些重點家長要明白,恰當的家務對成長很有益
    這樣一次次拒絕,會讓孩子覺得做家務就是家長的事情,跟自己沒有關係,然而不讓孩子做家務的結果,我不是培養出了優秀上進的孩子,而是讓孩子變成了動手能力極差,生活過度依賴他人的「巨嬰」。事實上,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勞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讓孩子做家務是吃苦?捨不得用孩子才是害,孩子做家務對照表收好
    ①幫助孩子培養家庭責任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做家務的時候,會有一種幸福感,其實這就是家庭責任感。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一個家庭的組成無非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如果三個人都可以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去,那麼是不是可以提高親子關係呢?  而且做家務並不是爸爸媽媽所專屬的,作為孩子每天生活在這個家庭中,也應該為了這個家獻上一份力。  所以,如果各位家長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主動做家務的習慣,就是變相在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 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們經常擔憂,說自己的孩子總是愛推卸著責任怎麼辦?上學也總是丟三落四,忘記帶各種東西,做作業也總是拖拖拉拉……其實,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了孩子責任感的缺失。其實,如果家長們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可以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 哈佛調查表明:從小鍛鍊娃做家務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與孩子一同規劃計劃,對孩子提問。&34;用提問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思考,孩子就不會認為做家務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會對其更加重視。在過家家的遊戲中,讓孩子扮演媽媽的角色。&34;孩子通過玩具模擬做菜,家長開心的品嘗,並鼓勵評價道:&34;之後引導孩子一同收拾碗筷。通過模擬遊戲互動,讓孩子體驗做家務,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會在家長的鼓勵下,逐漸嘗試開始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