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國人口報告2020:專家建議放開三胎

2020-12-20 華聲晨報社

頭條

中國人口報告2020:專家建議放開三胎

人口問題既是家事、也是國事,是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中國人口報告2020顯示,中國既面臨人口總量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專家建議: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據央視公開課)

南寧

南寧疾控中心再發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外地來(返)邕人員管理指導意見

8日下午,南寧市疾控中心再次發布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外地來(返)邕人員管理的技術指導意見,提醒市民繼續做好「人物同防」,注意多病共防。(據南寧疾控)

廣西

7名「摸金校尉」在廣西盜出戰國時期文物,其中3件廣西首見

廣西賀州市公安局八步分局12月8日披露,近期破獲一起盜掘古墓、倒賣文物大案,抓獲犯罪嫌疑人7人,追回戰國時期文物21件,涉及國家級文物19件。其中有3件為廣西首見。 (據南國早報)

全國

成都24歲男子轉發確診女孩隱私信息 被警方處罰

2020年12月7日23時許,王某(男,24歲)將一張內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趙某某身份信息、活動軌跡」的圖片在自己的微博轉發,嚴重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經公安機關調查,王某對散布洩露趙某某個人隱私的行為供認不諱,並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目前,王某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已被我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公安機關提示:公民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對於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行為,公安機關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依法調查處理;涉嫌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據平安成華)

來源:綜合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報告2020:#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有用嗎?
    中國人口報告2020:中國既面臨人口總量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有網友認為,放開三胎並不能提高生育率,生育率低的現實原因很多;也有網友認為,將小幅度提高,但放開三胎對刺激生育的紅利有限。 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並不能歸咎於政策,而是更為現實和複雜的多方面因素。
  • 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
    中國要順利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並長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正確認識人口發展的內在規律,必須正確認識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我們建議,儘快讓生育權回歸家庭自主,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以提升總和生育率至世代更替水平,加快構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體系以讓每個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醫。
  • 專家建議儘快放開三胎!網友:是放開的事兒嗎?
    有專家發布研報,建議「儘快放開三孩」。因為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中國少子問題日趨嚴峻,中國老齡化加速到來,中國生育意願大幅降低。不是之前已經放開二胎政策了嗎?因為二胎政策並未全面徹底放開,因為二胎政策之後生育效果不及預期。
  • 澤平宏觀|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
    考慮到當前各界對是否全面放開生育爭議較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儘快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和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效果均不及預期,並大幅低於反對放開生育派的預測數據。先放開三孩既符合民意、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也可緩解保守派對全面放開生育導致人口暴增的擔心,符合中國漸進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傳統智慧。
  • 出生人口連續下降!專家建議放開三胎,你願意生三孩嗎?
    原標題:繼二胎後,專家建議放開「三胎」,你願意生三孩嗎?在以往,我們的爺爺奶奶輩那個年代,做父母們的想法是,子女多了將來也會有福氣。正因為此,那個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兄弟姐妹相對都比較多,甚至一大家子逢年過節坐到一起吃飯,也要拉兩套桌椅。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熱搜都「沸」了,網友:給100萬可以考慮一下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 又雙叒上微博熱搜了 觀察者網、中國新聞周刊、每日經濟新聞等 紛紛發博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熱議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熱議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多生孩子很難。正是因為很多年輕人有這種想法,出生人口也可能下降。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網友熱議:「婚都結不起,還生三胎?」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又雙叒上微博熱搜了。中國人口報告2020顯示,中國既面臨人口總量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而由於近幾年新生人口不斷下降。故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政策。
  • 放開三胎?專家:中國或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生育權應交給家庭
    作者:時代財經 餘思毅10月26日,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在最新發布的人口研究報告中稱,「生育政策已被人為延誤太久,應立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建議先放開三胎。」「十四五」規劃框架公布在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也逐漸鋪開,開放三胎建議一出,激起了網上熱議,「你給養嗎?」「住房讀書教育不用錢嗎?」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幼兒園家長:你先來幫我解決下個月的房租吧
    專家建議儘快放開三胎!網友:是放開的事兒嗎?……關注中醫啟蒙健康繪本教育,關注中國特色幼兒園建設,關注學習型家庭養成,這裡是首都北京果雪兒國學教育頻道。親愛的朋友,歡迎您。今天是2020年10月26日。我是播音員——男孩果子。
  • 生育問題,建議放開三胎嗎?
    近來,有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因為全面放開二胎後,人口增長並不符合這些專家的預期,出現快速的反彈,而是刺激效應一消失,生育率仍然回到低位。一些專家認為生育率一直低下去,中國人將滅絕。這是危言聳聽,在學術上太不嚴謹。
  • 2020年放開三胎政策要來了?你敢再生一個嗎?
    近期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就中國人口問題發布重磅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政府可從儘快放開三胎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之前放開「單獨」二孩和完全放開二孩,生育效果均不及預期。通過完全放開3胎,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
  • 放開三胎區出生率創新低,專家:人口衰減超乎想像,你生三胎嗎
    「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對於『三胎』國家政策是要放開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陳浩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此前受到關注的黑龍江放開三胎的地區,在放開三胎的政策出臺後,遭遇了接連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下滑。
  • 專家建議「十四五」時期放開三胎,你願意嗎?
    2020年10月,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2019年中國人口突破14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期的2020年14.2億不可能實現。聯合國對中國人口增長同樣存在高估,中方案預測2031年達14.6億人的峰值。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將急劇萎縮,2100年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
  • 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放任少子前路是怎樣?
    近日,據中國人口報告2020,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為此許多專家建議放開三胎,進一步刺激人口增長。但這個建議似乎並沒有得到人們的歡迎,有網友表示,現在的人連二胎都不想生,三胎簡直是天方夜譚。
  • 我的天呀,專家建議放開三胎,你還敢生嗎?
    我的天呀,專家建議放開三胎,你還敢生嗎?這個問題很扎心,如今結不起婚的人和養不起孩子的人越來越多,還有建議放開三胎,專家果然是專家,吐槽一番後,我們來言歸正傳!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小心腸子悔青了?深思熟慮,不要一時衝動
    在大家還沒想好要不要生二胎的時候有專家建議開放三胎的消息此建議一出,迅速引來5.5億人圍觀更多人是基於經濟狀況考慮:壓力大!沒錢生! 專家建議儘快開放三胎 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他點明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生育意願大幅降低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十大「生不動」原因,哪個戳中你的痛點?
    近日,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發熱議。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發表文章表示,考慮到當前各界對是否全面放開生育爭議較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儘快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民政部部長李紀恆在相關輔導讀本中撰文解讀指出,「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持續保持社會活力的治本之策。」人口問題既是家事、也是國事,是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網友問拿什麼養三胎?
    最近有專家建議放開三胎,目地是解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然而,對於這個提議,多數網友持的卻是反對態度:很多網友都知道,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已經即將變成中度老齡化社會,還在持續「惡化」:什麼是「中度老齡化社會」?
  • 「人口警報」已拉響,專家呼籲放開三胎,年輕人卻因這3點不敢生
    第七次人口普查將於12月10日結束,具體的數據要明年的4月份才會公布,專家表示:這次的人口普查將會是近30年來準確率最高的一次,但是最終的數據可能要讓人擔憂,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近幾年新生人口不斷下降,特別是去年更是創下了建國以來的最低值,全年新生人口只有1465萬,而且這個數據還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