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聲:名家名曲頌中華》收錄了王昆、郭蘭英、李谷一、胡松華、李雙江、德德瑪、蔣大為等近50位著名歌唱家口述實錄,記錄了歌唱家的藝術人生,重點介紹他們的代表作、首唱歌曲的創作過程。以歌記人,以事記人。書中首次刊登眾多歌唱家手書代表作、首唱歌曲及對人生的感言。《歲月留聲:名家名曲頌中華》將作為史料傳承於世,對傳承民族音樂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谷一:開創一代歌風 情動華夏大地
前 言
這是一篇獻給新中國大慶的文字,因為它是由中共黨史出版社為新中國60華誕獻禮出版的《歲月留聲--名家名曲頌中華》一書中的文章。
這是一篇獻給李谷一老師即將六十五周歲的文字,因為它聚焦了李老師的艱辛歷程,點燃我們心底不懈追求的光亮。
這是一篇獻給「谷一之家」五周年的文字,因為它概述了李老師的藝術奉獻和業績,感悟我們要用平凡的人生篆刻宏大。
這篇文字的組織編寫很難,素材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如何系統歸納,有個成章的架構;如何抽象理性,形成鮮明的觀點;如何精淬實踐,提升為藝術理念,是極費心力的過程。這篇文字融入了李谷一老師本人在內的心血。
還有種種遺憾,全書主題、篇幅容量的限制,許多亮點沒能採擷。以後會有機會補來。
目錄一、梨園渡風雨,最是往事吹不斷二、《鄉戀》卷驚濤,不盡長江萬裡東注三、矢志不渝路,直入白雲深處四,報得三春暉 ,新聲含盡古今情1、影視歌曲2、創作歌曲3、戲 歌五、幾度風雨,桃花依舊笑春風 附:李谷一部分演唱歌曲的詞、曲作者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由微見著,一代接續一代。新中國建立60年以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30年與後30年。前30年是新中國建設時期,要求文藝為政治服務。後30年是改革開放時期,文藝向多元化、國際化發展。而今,民族聲樂成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主流藝術之一。
中國民族聲樂曾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歌唱家。但真正稱得上開拓者、奠基者的則屈指可知。李谷一像一個符號,是後30年來中國歌壇的代表人物。她勇於開拓創新,以中國民族唱法為本,學習西洋的科學發聲方法,融合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法,吸納了流行歌曲元素,創造性地運用了「氣聲」、「輕聲」、「半聲」等演唱技巧,在歌曲演唱中聲情並茂、豐富動聽、視覺鮮明,啟迪心靈,形成了「中國民歌現代唱法」,開中國民歌唱法之新風。
李谷一不僅對我國民族聲樂,而且對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李谷一的現代唱法和演唱技巧,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幾代歌唱家和歌手的成長、發展。
李谷一深情、流暢、甜美、婉轉的歌聲,風靡祖國大地,遠播到世界華人心中。30年來, 她演唱過的各類歌曲600餘首,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經典好歌。
一、梨園渡風雨
最是往事吹不斷
李谷一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在良好環境的影響和薰陶下,自幼酷愛藝術。中學畢業後考入湖南省藝術學院,專修中國古典舞蹈。1961年,她以優美的嗓音條件,被選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任演員。
在湖南花鼓戲的舞臺上,李谷一風雨春秋十三載,以她的聰明才智,勤學苦練,刻苦鑽研,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幾個不同時代的年輕姑娘形象。1964年主演湖南花鼓戲《補鍋》,引起轟動效應。她因此分獲1964年和1965年湖南省和中南五省優秀表演獎,受到過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65年《補鍋》拍成電影,在全國各地放映,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李谷一的命運發生了逆變。她曾在自己的一篇記述文章中寫道:「1970年,因先前一出《補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視為修正主義文藝路線黑苗子。父親因長期從事英文工作,抄了家。我則下放到偏窮的湖南江華瑤寨,每天幹農活掙『工分』,一個年輕的生命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磨難。」
從1973年到1974年,李谷一經過三次考試,終於被中央樂團錄取,任獨唱演員。她在交響樂《智取威虎山》中,擔任主要角色小常寶,同時在演出中演唱了多首歌劇選段及傳統民歌,大獲好評,在歌壇嶄露頭角,先後出訪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香港。
出訪香港、澳大利亞
1993年,李谷一在中國唱片總公司錄製磁帶專輯時,特意將傳統花鼓戲與現代花鼓戲選段列入其中,使花鼓戲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李谷一的戲曲生涯,為她以後的聲樂藝術發展,鋪墊了道路,輸入了營養,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她成為負有盛名的歌唱家之後,仍將湖南花鼓戲選段《瀏陽河》、《劉海砍樵》等列入保留曲目,曠日持久地傳播,擴大了湖南花鼓戲的知名度。 李谷一長年的戲曲藝術實踐,後又不懈地推動地方戲曲的普及化,使她成為卓有貢獻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瀏陽河 李谷一(1978)
01:53來自知音李谷一的藝術天地
二、《鄉戀》卷驚濤
不盡長江萬裡東注
世界史上,每次大的社會變革都會帶來文化領域的突破。上世紀70年代未,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李谷一演唱了一批新型的抒情歌曲。比如《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媽媽看看我吧》、《我願是只小燕》等。這些歌曲只所以稱為「新型」,一是內容上為建國前30年、尤其「文革」中極少觸及的十分人性化的歌曲;二是李谷一在演唱方法上以民族唱法為主體,採用了流行唱法元素,就是今天稱之為的「跨界」唱法。
《鄉戀》是1979年12月,由李谷一為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風光片《三峽傳說》配唱的插曲。歌曲描述了漢代女子王昭君出塞和親前,離別家鄉三峽時那種「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的惜別心情。到了1980年,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每周一歌》形式播出。李谷一的演唱,「民(歌)通(俗)」結合,使用了輕聲,將歌曲演繹的抒緩、柔美、深情,真是進入「心頭往事歌中怨」的境界。 孰料《鄉戀》成了導火索,由此點熳延大火,中國歌壇發生了一場爭議和批評。在當時諸多報刊上,將《鄉戀》和李谷一的演唱方法,稱為 「靡靡之音」,「黃色歌曲」。進而,有權威人士將李谷一先前演唱過的抒情歌曲一概敝之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歌曲」。一首歌曲、一種唱法的學術問題,被提升到悠關社會主義發展的政治問題。
1983年2月,李谷一在人民大會堂演唱歌曲《鄉戀》。
高壓之下,音樂界的好心人勸她用「健康」、「傳統」的唱法將《鄉戀》再唱一遍,以消彌指責。但倔強的李谷一堅定地說:「《鄉戀》也好,還是以前我唱的其它抒情歌曲也好,如果說『有問題』,與詞曲作者無關,是我要在演唱時這樣處理的。讓我改變原來的唱法,我決不重唱!」李谷一的堅持,不僅使批判逐步升級,而且她所在的中央樂團領導傳過話來:「如果再這樣唱下去的,就請你到適合你發展的地方去!」 正如今天的「下崗通知」。
李谷一在自己的記述文章中說到:「1980年初,在一曲《鄉戀》引發下,我成了中國樂壇上離經叛道的重矢之的,招致了如同政治事件般的批評和批判,開始幾個月裡被鞭笞的心靈伴著淚水長流。」可以想見李谷一那時「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的內心苦痛。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邊是主流媒體對《鄉戀》及其李谷一演唱風格的不斷地口誅筆伐。而另一邊《鄉戀》成為表達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對藝術求變求新渴望的標誌性歌曲。《鄉戀》萬裡卷潮來,風靡全國,城市鄉鎮、街頭巷尾,百姓都在爭相傳聽、傳唱這首歌。那幾年,李谷一隨中央樂團在全國演出,團裡的節目單上不敢寫《鄉戀》,但每到一地,無論是劇場、還是萬人體育館,只要她一上臺,全場觀眾立即整齊劃一地高喊:「李谷一,《鄉戀》!李谷一,《鄉戀》!」 李谷一每場要唱十多首歌,再苦再累她都毅然決然的滿足廣大觀眾要求,加唱《鄉戀》。李谷一每次唱罷,觀眾們激動地全體起立,用長時間、熱烈掌聲、喊聲,向李谷一致敬、致謝。每次演出完,劇場或體育館外仍站滿成千乃至上萬觀眾,要再次目睹李谷一「真人」。她被圍堵兩、三個小時走不脫是常事。甚至,一些觀眾把演員乘坐的中巴車前輪抬起來,見不到李谷一就別想走,大批維持秩序的警察也只能束手無策。那時,兩種觀點、兩種認識,形成鮮明而尖銳的對立。
李谷一:鄉戀(1983群星璀璨電視歌會)
一首《鄉戀》,為什麼會在文藝界惹起如此劇烈的政治風波?這並不是孤立的個象。解放後的前30年,一直執行的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固定方針,到「文革」時期走到了極端,所有的歌曲要體現革命性,演唱方法要求「高、強、響、硬」,聲樂創作走進了一條形上學的死胡同。「文革」剛剛結束,有些領導者、權威人士的觀念,仍被30年來的「左」的意識形態束縛著。他們批評與批判《鄉戀》的劍鋒,意在李谷一「離經叛道」的新型演唱風格,防患中國歌壇更多「消磨革命鬥志」的抒情歌曲蔓延。作為相對立的李谷一,她認準了一條:中央提出「改革開放」的路線,就是要探索、創新、發展,不能再一味守舊的沿襲過去的「傳統」唱法,而是要走出一條以人為本,表現人性、人情、人文的新的聲樂路子來。改革開放,付出了艱苦的實踐代價。李谷一的演唱風格及《鄉戀》被爭議、批判了達三年之久,她以堅強的毅力,在風雨中堅持著。
1983年,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節晚會上,李谷一當屬最紅的歌唱家。她先後獨唱了6首歌曲,又與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對唱了一段《牛皋招親》,與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姜昆對唱了電影《劉三姐》的一段插曲。《鄉戀》不在演出曲目之內。那次春晚設置了四部熱線電話,從一開始就鈴聲不斷,後來幾乎被打爆,絕大多數觀眾是點李谷一演唱《鄉戀》。接線員將觀眾的要求記錄在紙條上,然後盛在一個盤子中,傳遞給春晚總導演。春晚總導演黃一鶴非常為難,不敢定奪,只好將點歌條送到坐鎮現場的廣電部部長吳冷西面前。吳部長有些坐不住,猶豫地不停踱步,直至點歌條集了五、六盤之多,吳部長才最後下決心:上《鄉戀》!
《鄉戀》,是李谷一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晚上演唱的第九首歌。《鄉戀》終於衝破禁錮,明確解禁了。
李谷一以《鄉戀》為代表的一批作品,象裡程碑,起到了為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破冰作用,預示著中國文藝改革開放的春天到來。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對於李谷一演唱風格及《鄉戀》,反應較快的是國外權威機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的《時代周刊》採訪了李谷一。隨後,美國傳記學會稱她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歌唱大師」,列入「世界傑出人物錄」。 在紀念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國內眾多媒體稱李谷一為「新時期中國大陸流行歌壇第一人」,稱《鄉戀》為「新時期中國大陸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大陸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
2005年「中國流行歌曲總評榜」的終身成就獎的頒獎詞中如是說:「堅持,是一個瞬間的抉擇,更是一個跋涉的過程,面對著一場突如其來的音樂紛爭,她選擇退卻,還是堅持?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答案將會引領一場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巨大變革。就在質疑與非議中,她弱小的身軀迸發出巨大的勇氣,用清亮的歌聲讓《鄉戀》深情款款,讓《知音》如痴如醉,讓《難忘今宵》流連婉轉回味悠長,從此,中國內地有了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青山在、人未老,就算是我們對於這種堅持的肅然敬意和誠摯祝福,把它獻給中國流行樂壇第一人——李谷一。」
接續:李谷一:開創一代歌風 情動華夏大地 之二
● 李谷一:瀏陽河(2008「紀念王震同志誕辰100周年」)
● 歲月| 李谷一的《鄉戀》故事
●中國之聲| 歌聲裡的中國:《瀏陽河》
● 李谷一演唱《劉海砍樵》讓花鼓戲名揚天下 (之一)
●花鼓戲電影《補鍋》(李谷一主演)
● 為勞動者高唱讚歌 叄 ——歌與人生李谷一的音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