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句「高考語文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曾在家長圈一夜傳遍。
儘管這句話已經闢謠,但語文高考的改革消息上,白紙黑字寫著課外閱讀的比例要大幅增加。短短一年,兒童讀物的銷量飆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那麼,如何才能替孩子選到合適的課外讀物呢?
「安睡在他床底下的怪獸、居住在他壁櫥裡的骷髏、徘徊在他窗外的幽靈……事實上,他們是丁金的生死之交……」
「這位新家庭教師穿著類似女僕裝的短裙,塗著淺色唇膏的櫻桃小嘴異常楚楚動人......」
你敢想像,這些都是記者暗訪兒童讀物市場後讀到的句子?
兒童讀物遍地都是,每一本都有「名師」和「專家」背書,或者某大學姐校友傾情推薦。
家長們滿心歡喜買回家,卻不知有些大尺度內容並不適合孩子,驚悚腹黑偏激色情比比皆是。
你為孩子沉醉於書裡的情節而欣慰,殊不知,孩子可能正在被引入深淵。
「像我們小時候看的《小蝌蚪找媽媽》《鼴鼠的故事》就挺好的,三觀正,情節緊湊,完全沒有現代社會的浮躁和歪風邪氣在裡面,這種書怎麼就越來越少了呢?」
「看來,還是給孩子選楊紅櫻和鄭淵潔這些作家的書,才更靠譜。」
記者的鏡頭裡,家長們如是說。
暫不說兒童讀物的內容怎麼樣,還有一些書也是徒有表面。
十頁以內的繪本,選用的是高檔銅版紙,無形中增值了讀物,卻沒有起到任何實質作用。
加上有些學習進度快的孩子,更是不滿足於與年齡匹配的讀物,尤其渴望能進入更奇幻的知識海洋中去。
拿三四年紀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同於低齡兒童,認知和三觀正在建立,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想像,更加傾向於看一些或科幻或神奇的課外書籍。
比如這些年一直深受孩子喜歡的《神奇樹屋》系列。
02
《神奇樹屋》系列,出版集團是蘭登書屋,作者是麗·波·奧斯本。
繼18年推出後,在全球已經發行了36個版本,銷量也超過80.000.000冊。
蘭登書屋是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1927年創立,至今出版的圖書獲得了無數文學獎,如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等。
而作者麗·波·奧斯本,更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至今創作的文學作品多達百餘本。
《神奇樹屋》系列也曾榮獲蘭登書屋「終身成就獎」和美國教育平裝書協會「勒丁頓紀念獎」。
這一套強強聯合的讀物,讓《神奇樹屋》迅速享譽全球,也被當做美國的小學教材來用。
因為其涉及科學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領域,這套書也經常被拿來用在跨學科教學裡。
連歐巴馬都選擇它當做女兒的課外讀物,足以可見它有多適合孩子。
《神奇樹屋》系列叢書出版20多年,以其神奇的想像力和跨學科知識,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領略不同的天地——它更像是一套孩子們思想上的5D書。
作為美國小學裡的暢銷讀物,《神奇樹屋》以其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和細緻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寫,成為國內多個國際學校的首選親子讀物,更在香港中小學校裡風靡。
03
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能吸引國內外數以萬計的孩子們?
故事的主人公,是8歲半的哥哥傑克,和7歲的妹妹安妮。
一個善於思考和分析,一個富有想像力和好奇心。
理性冷靜的哥哥,帶著愛冒險的妹妹,在森林裡偶然發現了一間堆滿書的神奇樹屋。
進入之後,才發現這樹屋就像多啦A夢的任意門一樣。每當他們拿出一本書,神奇樹屋就能把他們帶到那本書裡描寫的地方去。
無論是幫冰巫師找眼睛,還是幫卡米洛特王國找寶鑽,從巴格達到威尼斯,從冰川到海洋,兄妹倆一路克服,一路成長,在每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裡,讓孩子們看到世界之外的天地。
全套書一共8本,分別講述了8個不同的故事。
每本在100頁左右,大概十章節左右,每一章節配有1-2張插圖,文字和插圖配比適中,既不會增加孩子的閱讀難度,也不會太枯燥。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裝幀一點也不浮誇,插圖是黑白的,不會喧賓奪主,每一種形象和表情都很生動。
另外,故事末尾還有互動。
比如《冬日的冰巫師》,故事結尾會有題目,可以看看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對故事的掌握情況。
比如《夏日海洋巨蟒》結尾處,則設立了一個讓孩子動手製作道具的環節,這樣一來,孩子的參與感更強了。
對於孩子的讀物,相信每個家長都是有要求的,我也是。
除了優質內容的支撐,我還對書籍的印刷和環保有要求。
《神奇樹屋》進階版書是32開平裝本,帶著獨立封套,拆開後沒有任何刺激氣味,而且每一本封底都貼有綠色印刷產品標誌。
封面則是採用覆光膜,書名還做了立體效果,內頁印刷清晰,背面也貼著企鵝圖書的防偽標籤。
這套適合7到12歲小朋友的書,集合歷史神話、保護動物、勇敢友愛於一體,是一套適合孩子反覆閱讀的好書。
自1992年起,傑克和安妮就帶著他們的冒險故事,讓全世界的孩子都遊遍了世界各地,參與了一場又一場奇幻的時空旅行,一次次在故事中得到成長。
有所看,才有所思;有所學,才有所想。
04
孩子的閱讀,是一個從圖片到文字的過程。
曹文軒老師對兒童讀物有這樣的建議:
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對圖片圖像的興趣遠大於文字,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
但是,一個孩子不能總停留在圖形的閱讀上,適當的圖像閱讀之後,還是應該引導孩子進入文字的閱讀,因為這是他必須要進入的過程。
畢竟,長期的圖片閱讀,會讓孩子的思維深度不夠。
而隨著孩子長大,他必須要進對文字的接納和思考裡,這就是文字邏輯初步形成的過程。
《神奇樹屋》鄭是遵循了這個閱讀習慣,既順應孩子的閱讀習慣,也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誰不善於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
正式如此,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能量,要遠超過其他一切。
好了,今天的測評就寫到這裡,我要陪孩子們去開啟《神奇樹屋》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