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專訪嘉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學護士長葛霖
北醫三院教學護士長葛霖
「妊娠之後都需要進行盆底康復治療,但大家對這方面的認知非常欠缺。真正能夠理解並堅持治療的人不多。」北醫三院護士長葛霖進一步介紹,產後盆底損傷如不儘早幹預治療,以後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和婦女性功能障礙等疾病。更值得注意的是,盆底康復訓練如果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葛霖強調說,不能盲目做提肛運動,如果做得方法不正確反而會加重臨床表現。
漏尿的困惑
小麗剛過30歲身體就出現了令人尷尬的「老年病」——漏尿,尤其到了夏天,需要天天帶衛生巾,不然都不敢穿裙子。她回憶說,三年前她剖宮產生下8斤多重的兒子,孕後期和產後輕咳都會漏尿。當時她並沒有太在意,以為這是生孩子的正常現象,恢復一段時間就會好。之後確實症狀有所緩解,她也就沒多想,更不必說去醫院就診了。小麗想不明白的是三年前的「漏尿」為何到現在又會出現?剖宮產按理說對盆底傷害較輕,為何還會尿失禁?
盆底肌到底在哪?
骨盆底肌肉示意圖
盆底肌是指封閉骨盆底的肌肉群,這一肌肉群猶如一張「吊床」,支撐著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臟器,從而維持它們的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盆底肌屬於深層肌肉,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對它的感知相對模糊。盆底肌圍繞在尿道、陰道和直腸的周圍,固定這些臟器並保證其功能。葛霖強調說,正確的提肛運動,不是靠腹肌完成的,而應該是盆底肌群運動的結果,如若想準確感知,需藉助專業盆底肌訓練的設備,專業的儀器可以募集盆底肌群運動時的機電信號,並通過生物反饋的方法變為可以看見的信號來指導運動。
「盆底損傷」剖宮產也不能倖免
葛霖介紹說,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宮頸口這扇「門」要逐漸擴張,直到10公分左右,孩子才能出來。而在擴張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損傷盆底肌肉組織和神經。但並不是只有分娩時才對盆底有傷害。我們正常的人體脊柱,從側面看是S形「生理彎曲」,骶骨承載著盆腔臟器的重量;十月懷胎,隨著「肚子」增大,使得重力軸前移,原本由骶骨支撐的重量全部壓在盆底肌肉的軟組織上。盆底肌肉長期處在受壓狀態,使得盆底肌纖維變形。因此,剖宮產跟順產一樣,盆底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只是順產比剖宮產損傷更重。雙胎、巨大兒、分娩次數多等對盆底影響會越大。
案例中小麗為何三年之後漏尿症狀重現?葛霖解釋說,產後沒有馬上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不代表肌纖維沒有受損。肌纖維是一束一束的,這就如同一根根支撐房屋的房梁,房梁上有幾根裂縫並不會影響房屋整體的穩定性,因此,幾根纖維素的受損斷裂有可能暫時沒有臨床症狀。當激素水平下降,我們發現自己的面部皮膚開始鬆弛時,身體內部的肌肉和韌帶也與之同步,開始鬆弛。如不及時進行幹預治療,依據個人體質和肌纖維損傷程度的不同便會出現漏尿、腰酸、排便困難,同房時痙攣或陰道鬆弛等症狀。
產後「盆底康復」的黃金期
要抓住產後42天到產後3個月這段治療的黃金期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產婦產後42天(惡露乾淨後)做盆底功能評估檢查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產後發生盆底疾病的女性,能幫助她們早診早治。這個時期細胞活性度高,自身修復能力比較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能盲目做提肛運動
大家可能對提肛運動的動作要領存在誤區。在做提肛運動時,腹肌、臀大肌、大腿內側的肌肉是不能一起運動的。做提肛運動時外周肌肉要放鬆,只是盆底肌群在收縮,才能真正達到治療目的。如果動作不規範,會導致病情加重。這跟我們平時健身一樣,要在動作規範的前提下去鍛鍊,才不會損傷肌肉。
相關連結:
北京市婦女盆底功能障礙防治項目啟動。通過項目實施,建立北京市婦女盆底功能障礙篩查、防治、診治三級服務網絡;開展婦女盆底功能障礙相關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婦女保健意識;促進醫務人員對該疾病的充分認識及重視,提高廣大婦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篩查和診治率,提升廣大婦女生殖健康水平。北醫三院被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確定為北京市婦女盆底功能障礙防治項目篩查中心、防治中心、診治中心和培訓中心。同時被BFE(歐洲生物反饋協會)指定為盆底協作中心。
葛霖,1990年從事於臨床護理專業,中共黨員,曾任中華護理學會北京分會婦產科學組委員,曾榮獲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護士長稱號。曾進修於紐西蘭懷卡託理工學院並獲成人教育證書。2006年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舉辦了「首屆中國-紐西蘭助產論壇」,掀起全國助產士的熱潮。撰寫的《生物反饋與電刺激療法治療老年女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與心理護理》被美國老年協會第65屆年會收錄。2011年受命開展產後盆底康復,至今帶領團隊已完成近5萬人次的篩查與治療,同時收集了大量的臨床數據,為進一步推進亞洲婦女產後盆底康復的研究做出了一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