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地位為何如此之高?看看古代糧食產量,就會明白他有多偉大

2020-12-11 騰訊網

如今網絡上流行一個梗,就是有些人做沒意義的事,人們就會說「怪袁隆平讓你吃得太飽了」,即把吃飽沒事做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我們從這個梗中不難明白,袁隆平對中國糧食產量的巨大貢獻。不過,很多不了解農業的人只知道雜交水稻讓我國糧食產量大增,解決世界人類的吃飯問題,但是到底產量增加多少,很多人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袁隆平在水稻田中

眾所周知,農業是文明大國的基礎行業。遠古人類居無定所,為生存問題日夜奔忙,農業的建立為人類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人類開始定居,並且思考其他的發展,文明就此慢慢建立。擁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中國,自然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極度的重視農業發展,更是喊出「民以食為天」。憑著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和吃苦耐勞的性情,中國人在糧食的產量方面,一直遠超同時期的任何國家。

▲中國梯田風光

先秦時期,據《管子·輕重甲》記載:「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當時一鍾等於10石,一石相當於今天的0.33市石,而一市石為100斤,這樣算下來先秦百畝田地的產量6600斤,即畝產33公斤。不過,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先秦的畝和現代的差別,折算規律為一周畝等於0.328市畝,換算下來,先秦畝產10公斤。這條數據表明,先秦時代普通田地的畝產,而且是最高產量。再看看上田,據《史記·河渠書》記載:「秦開鄭國渠,灌澤滷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鄭國渠是秦國發展經濟重要人工河,周圍灌溉的儘是良田,畝產為一鍾,換算成今天的數據,就是畝產50公斤。

▲古代農民耕田場景復原

從這些數據看,在先秦時代,我國的糧食產量高不到哪裡去,那麼我們再以盛唐時代的數據講。《新唐書·崔弘禮傳》記載:「崔弘禮遷河陽節度使,使治河內秦渠,溉田千頃,歲收八萬斛。」河內地區是黃河兩岸最早開發的區域,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當地的田是灌溉田,算是比較好的田地。通過記載我們得知,唐朝千頃良田的產量為8萬斛,斛是古代計量單位,原定為10鬥,後來改為5鬥。通過一系列的取捨對比,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唐代的糧食差不多是畝產334斤,也就是167公斤。

▲唐朝繁榮時期的建築復原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閔宗殿先生,在發表論文《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從裡面的數據中,我們可以得知,唐朝時期太湖田地的畝產為138公斤,該地是非常肥沃的灌溉田,因此結合上面數據,唐朝的糧食大約為每畝100~160公斤。到了明清時期,生產力提升一大截,畝產達到300公斤左右。然而對於如今的中國人口,這個產量顯然十分危險,如果沒有一定的產量突破,中國人將處於大面積的饑荒狀態。事實上,糧食產量一直都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許多國家都會為養活本國人民心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雜交水稻的基本概念,日本科學家通過三系選育法作為雜交水稻培育。這些實驗無一例外都遭遇失敗,唯有我國的袁隆平院士成功研製出高產雜交水稻。

▲佩戴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院士

在1971年,袁隆平進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研究雜交水稻,僅僅兩年的時間,他就帶領團隊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並繼續研究超級雜交水稻。在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袁隆平團隊第一期目標(1996-2000年)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目標(2001-2005年)為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目標的畝產900公斤。參照詳細的規劃,袁隆平帶領團隊日夜奮戰,終於在2011年獲得圓滿成功。如今,我國的水稻畝產達到900~1000公斤,此舉解決了上億人的吃飯問題,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而剛剛過完90大壽的袁隆平,沒有為現有的成就束縛,他仍舊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他在2019年說道:「現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

參考資料:

《史記·河渠書》《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相關焦點

  • 為何老一輩心中的袁隆平更是偉大?老者:一口糧食一條命!
    袁隆平,一個有著魔力一般的名字,當你聽到這幾個字的時候有一種非常舒服、安全的感覺,你會聯想到那一個身材不是很高、瘦瘦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充滿慈祥的老人。偉大中國發展到今天,有著很多很多英雄一般的人物在付出,袁隆平就是其中最值得國人尊敬的人之一。
  • 袁隆平要是生在古代,還能封神嗎?
    大家有著喜歡封神的想法,可要是袁隆平先生去到古代,他的成果或許就不會被顯現出來。對這個問題回答之前,大家先來看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說明為何袁隆平的功勞在古代時期就沒有被彰顯出。這個狀況的出現,讓當時很多院士們展開了思考,覺得有沒有可能是這些人的基因有什麼問題,導致他們的智商都不是非常高,然後就只能幹些國家很多底層的無人做的工作。在上世紀70年代,西方某國的許多科學家或是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聚在一堆然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然後開啟了偉大的計劃:卡羅萊納初學者計劃。
  • 有記者問:外國糧食便宜,我們為何要自己種,袁隆平答這樣一句話
    中國歷來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十分發達,可如今面對著進口糧食比國內糧食批發價還低的現象,有人曾提出疑問,我國農民為何要辛辛苦苦種糧食,而不是去國外採購呢?對於這個問題,袁隆平只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袁老究竟說了什麼?
  • 古代打仗有多耗費糧食?運送糧食的隊伍到達後,僅剩一成糧食
    糧食對人類有多重要,想必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標準答案。中國現代社會就是因為有了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技術,才保證了我們不再挨餓,而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糧食問題一直是歷代皇帝最在意的大事,因為這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 糧食有多珍貴,聽聽袁隆平怎麼說
    我們能有如此底氣,也正是因為有以袁隆平為首的一批優秀農業科學家在努力攻關,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的結果。「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多次講過,自己對於雜交水稻的夢想,正源於他對飢餓的記憶。對此,從近些年的一些報導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來這份難以忘懷的印記。
  •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可稻種產量不高,他用這個辦法過了制種關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著所有的讚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袁隆平用英語講糧食安全
    本世紀以來,全球飢餓人口數量有增無減,2009年突破了10億。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全球已有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去年以來,全球很多地方遭遇了極端天氣,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今年美國遭遇大旱,造成玉米和大豆減產,需求卻在持續增長。短期內,必然導致糧食庫存的大量消耗。近年來世界糧食儲備量已經多次低於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糧食庫存消費比17%至18%的安全線。
  • 央視專訪袁隆平: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 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
    ,提高糧食產量。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漲其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但是糧價跌不得,一跌穀賤傷農,農民沒有種糧的積極性,又有問題,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政協的時候我提了一個提案,國家要保持糧食豐收又不讓糧價上漲怎麼辦?政府以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這樣子糧價不漲,通貨不膨脹,國家可以補助農民,讓農民有積極性。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問題很大,我總是很擔憂的。
  • 被神化的袁隆平
    好吧,就算中國糧食增產並不只是水稻,雜交稻的貢獻被嚴重高估。但是,畢竟水稻凝聚了中國在農業技術上的驕傲,袁隆平的技術突破總歸打破了洋人的教條,雖然不好吃,但產量高是沒問題的吧? 看到這裡,你大概也會發現,袁隆平是不是「雜交水稻之父」也許沒那麼重要,因為雜交水稻對糧食增產的實際貢獻,至少和我們以往形成的印象有極大落差。它不是巨大的功勳是否被袁隆平一人獨攬的問題,而是這個功勳是被大大拔高了。 即使袁隆平是百分之百雜交水稻之父,又能怎樣?
  •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可稻種產量過低,有權威斷言,過不去制種關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著所有的讚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袁隆平又該怎樣解決眼前的難題?
  • 袁隆平研製水稻,作出貢獻,為何不給他頒發「諾貝爾獎」?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直都是我們心目中的大明星。因為他在水稻上的研究成果,將億萬任的溫飽問題解決,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但是,擁有著至高榮耀的袁隆平,為何會和諾貝爾獎無緣?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很疑惑的事情。
  • 中印同為農業大國,為何印度大量出口糧食?真相與經濟有關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大米產量超過1.4億噸,是全球大米產量佔比的30%,即便是儲存的大米也有1.2億噸,這個數據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印度年產量總值。雖然如此,但我們也還要從印度的手上進口大米。
  • 袁隆平終身免檢駕駛證長啥樣?比普通版多了9個字,全國僅此一張
    《孟子弟子錄·寡人之於國也》中有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儘管梁惠王口口聲聲說自己為了百姓已經盡心盡力,可孟子卻不這麼認為:如遇災年,餓死在路邊的百姓不知幾何,既然你心疼百姓,為何從未想過開倉放糧?
  • 袁隆平:拓寬耕地「紅線」外種植面積,讓糧食生產更安全
    我國很早就提出了18億畝耕地紅線的指標,也就是基於這18億畝不動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能任由城市建築用地任意性擴張。但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是堅守的這18億畝畢竟還是有限的,要滿足國內糧食需求還有非常大的缺口!不要認為這是擴大之詞,看看每年進口將近9000萬噸的大豆就知道我國糧食問題了,供給結構不平衡!
  • 對話袁隆平:把海水稻種好 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袁隆平院士親自來到青島市城陽區的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插秧。同時,還啟動了中華拓荒人計劃。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一直是袁隆平的一大期待。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專訪到袁隆平,關於海水稻以及自己為何投身海水稻研究等問題,他做了詳細回答。
  • 他被稱為古代「袁隆平」,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解決了幾億人的溫飽
    如今社會如此安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人們衣食無憂。現代人們不必擔心沒有飯吃,由於社會的進步,更得益於袁隆平爺爺對雜交稻的貢獻。而且生產力落後的中國古代,也曾有一位對糧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被大家稱作「番薯之父」,現代人們稱之為「古代袁隆平」。這位就是陳振龍,明朝人,曾經冒死從菲律賓偷走了一根藤條,使百姓們不用忍飢挨餓。
  • 超級雜交稻,為何如此牛?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級雜交稻,就是利用水稻父本和母本(經科學選配)進行雜交而產生的第一代種子,其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所以在生產上增產效果十分突出。2、袁隆平院士試驗的超級雜交稻有何優勢?超級雜交水稻的產量潛力,比目前生產上應用的雜交水稻高出約20%。
  • 袁隆平連說兩句「不可能了」長舒了口氣,這一幕讓無數網友動容
    「可以說,超級稻示範推廣的20多年,是我國糧食持續增產的黃金期,它引領了我國水稻生產的水平,讓我國水稻生產的技術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它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功臣。」中國水稻研究所原所長程式華感慨。我國水稻是第一大口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4.5億畝,佔糧食總面積的三成,產量則佔糧食總產的四成。
  • 袁隆平用英語講糧食安全 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
    本世紀以來,全球飢餓人口數量有增無減,2009年突破了10億。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全球已有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去年以來,全球很多地方遭遇了極端天氣,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今年美國遭遇大旱,造成玉米和大豆減產,需求卻在持續增長。短期內,必然導致糧食庫存的大量消耗。近年來世界糧食儲備量已經多次低於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糧食庫存消費比17%至18%的安全線。
  • 袁隆平: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重要出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7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中國糧食連續6年增產,但從長遠來看,人口、資源、生態等因素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戰。「在耕地有限而人口眾多的中國,要解決糧食問題,關鍵要靠科技創新。」袁隆平說。正是在他領銜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幫助中國實現了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