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2020-12-12 光明網

  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發生了6次區域性空氣汙染,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但依然任重道遠。12月2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主辦的第28期「氣候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強調,未來我國空氣品質標準不斷提升將給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目標與建設美麗中國願景是一致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建設美麗中國願景具有一致性。」賀克斌說。

  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指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對空氣品質改善提出了較高要求。」賀克斌分析道,「研究結果顯示,2030年前後,我國絕大多數城市PM2.5濃度將達到35微克/立方米;2050年左右有可能達到15微克/立方米,即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過渡期第三階段目標。」

  我國「十三五」以來空氣品質總體改善明顯。2019年,261個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3.1%,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不過,我國目前實施的空氣品質標準中,PM2.5達標標準為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與世衛組織最低檔的達標標準「接軌」。

  「如果沒有跟減碳、跟能源結構調整結合,『十四五』藍天保衛戰很難有進一步突破性的成果,實現PM2.5濃度達到15微克/立方米也將是非常困難的。」賀克斌強調。

  採取科學、精準措施實現碳減排

  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是「同根、同源、同過程」,比如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排放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汙染物,也會排放二氧化碳。治理空氣汙染和應對氣候變化,在目標措施等方面也具有協同效應。《中國空氣品質管理評估報告2016》測算結果顯示,2015年相比2014年,煤炭消費量下降1.1億噸,約折合減排3億噸二氧化碳,空氣品質控制導向的能源結構改善,對碳減排產生積極影響。

  國家環境保護燃煤大氣汙染控制工程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高翔說,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雖然煤炭佔比在下降,但消費總量在上升,2019年煤炭消費量約40億噸,碳減排壓力巨大。

  高翔認為,必須採取科學、精準的措施來實現碳減排。他建議,可參考大氣汙染治理模式,對碳排放做「源清單」,摸清楚我國碳排放的來源,制定減排「路線圖」。「煤電依然是碳排放的大戶,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體系,86%的煤電發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能否實現脫硫脫硝脫碳協同?減排的代價有多大?新能源能替代多少?這些都是亟須研究的。」

  需環境友好型、顛覆性技術

  氣候變化與大氣汙染相互影響,需要協同考慮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21世紀中心總工孫洪說,碳排放影響氣候,氣候變化影響氣象,氣象條件影響大氣質量,建議把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發展環境友好型、顛覆性的技術。21世紀中心主任黃晶說,我們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通過氣候沙龍等活動,逐步搭建起政策制定者、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

  「歐洲綠色新政」提出,2050年歐洲將實現「碳中和」。賀克斌說,目前,碳中和技術創新是國際競爭的熱點。比如瑞典突破了氫能煉鐵技術,未來市場可能要求零碳煉鐵,這將對我國鋼鐵企業形成巨大壓力和競爭門檻。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副總工郜時旺說:「目前,制氫、儲氫、用氫還沒有大規模推廣開來。一旦出現革命性技術,或把氫能費用降低到可接受程度,對交通等行業來說,氫能等新能源替代將對治霾和減碳發揮巨大作用。」

  「想儘早實現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以及美麗中國目標,除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增加碳匯等『無悔選擇』外,還需強化目標約束、政策協同和公眾意識。強有力的目標有助於市場穩定預期,增加在低碳技術、產品上的投入,推行相關行業的最佳技術方案,避免過度依靠財政補貼帶來不可持續性。」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國際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說。(李 禾)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長沙空氣品質好轉 是霧還是霾?聽專家怎麼說
    12月10日23時起將空氣汙染藍色預警升級為黃色預警,同時啟動Ⅲ級響應措施。12月12日23時起,將重汙染天氣黃色預警下調為藍色預警。   受降雨和風力的影響,同時得益於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抗霾治霾措施,自今天午間開始,長沙市空氣品質已大為改善。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市氣象局預測,14日至15日長沙市空氣品質為良或輕度汙染。
  • 韓國會通過8項治霾法案:強制教室配備空氣淨化器
    【環球網綜合報導】韓國國會13日召開今年首場全體會議,表決通過將重霧霾天氣明文界定為社會災害的《關於災難與安全管理的基本法》修訂案等8項治霾法案。其中,通過的《學校保健法》強制規定,中小學和幼兒園在教室配備空氣品質檢測儀和空氣淨化器的義務,經費由央地政府補貼。
  • NARS系統精準溯源 空氣炮除霾降雨
    &nbsp&nbsp&nbsp&nbsp發現「三七規律」NARS系統溯源大氣汙染&nbsp&nbsp&nbsp&nbsp作為當前國際上唯一能夠與預報同步進行的環境管控系統——「全國空氣品質高解析度預報與汙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簡稱「NARS系統」),目前已完成上百期的空氣品質預報,準確率高達88%。
  • Only you,與標哥同唱「治霾歌」
    被網友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帶著滿眼血絲熬夜錄完了一段音樂視頻,這是他自己作詞、向「兩會」建言的歌曲——《立法治霧霾》:「睜開眼睛看看環境,空氣已變奢侈品;當醫院如此擁擠,富裕有何意義?」「只有立法才能治理,健康一刻都等不及;減少排放依法執行,讓環保先於經濟。」
  • 河北中南部地區霾持續 空氣品質下降
    從12日開始,河北中南部地區再度出現霾,受靜穩天氣影響,13日,河北平原地區持續了霾的天氣,局地出現重度霾,各地空氣品質令人堪憂。13日早晨石家莊市霾嚴重,能見度低根據河北省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及發布系統13日早晨8時發布的數據顯示,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四市的空氣汙染級別都達到了重度汙染級別,首要汙染物均為pm2.5
  • 德國治霾經驗:不調能源結構照樣可以治霾
    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在非採暖季,京津冀地區的空氣品質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在採暖季,空氣品質幾乎沒有改善,甚至感覺在惡化。原因很尷尬,工業汙染治理的力度還是很明顯的,而散煤採暖汙染的治理並不順利。由於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花的起錢買更多的煤了,為了提高室內的舒適度,燃燒了越來越多的散煤。很多家庭的室內氣溫,原來只有攝氏10~14度,現在則提高到了攝氏16度至20度。
  • 石泉縣召開秋冬季鐵腕治霾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會
    11月6日,石泉縣召開2020年-2021年秋冬季鐵腕治霾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會耿國泉指出,截至11月4日,石泉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00天,較上年同期增加27天,PM2.5平均濃度24μg/m3,較上年同期降低7μg/m3,有望實現歷史最優。
  • 如何改善車內的空氣品質,你造嗎?_易車網
    近些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一個新的詞彙「霧霾」也已經家喻戶曉,如何防霾也成了人們應對的難題,在家裡放置空氣淨化器,出門帶上防霾的口罩,都成了我們的標配,那麼我想問問親愛的車主,怎麼樣改善我們車內的空氣品質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改善車內空氣品質的方法。
  • 2022年 杭州空氣品質將得到很大改善
    根據杭州市環境質量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8年,杭州市區PM2.5平均濃度從70微克/立方米消減到39.8微克/立方米,霾天數從185天消減到40天,歷史性成為無燃煤火電機組、無鋼鐵生產企業、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 「疫情霾」鎖定「元兇」
    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長假的雙重作用下,北京居民人數大幅減少,機動車汙染物也大幅下降。然而就在這「寂靜的春天」裡,北京卻發生了嚴重的空氣汙染。人們不禁質疑,為何會產生「疫情霾」?交通排放控制對霧霾究竟是否有效?就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劉歡團隊近日在《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 河北省環保廳強力推進治霾措施落實
    本報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劉榮榮)今年以來,河北省環保廳把落實治霾措施不力問題清理整改「回頭看」作為推動省委、省政府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的重要抓手,強化問題整改、壓力傳導、責任追究,以鐵的決心、鐵的意志、鐵的措施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 北京治霾的天、地、人
    原標題:北京治霾的天、地、人 【媒體上治霾議論很是熱烈。不過,從氣象學角度,我覺得其中不少議論是誤區,至少不全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北京和附近地區霧霾漸趨嚴重。「霧霾」一詞在2012年和2013年兩度成為年度十大熱詞之首。
  • 商洛鐵腕治霾三年行動見成效
    本報訊(記者 葉瑛 通訊員 汪姣)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商洛市抓重點、強措施、求實效,深入推進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協同治霾,環境空氣品質持續好轉,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成效明顯。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中,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年)》,對近年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背景、措施、成效等進行系統總結。報告顯示,從2013年至2018年的短短6年間,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發展的同時,中國環境空氣品質實現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明顯好轉。
  • 湖北大範圍陷入霾伏圈武漢拉響藍色預警 周三起空氣品質有望逐步好轉
    昨日,除恩施和神農架以外,全省大部地區為中度到重度霾,武漢也拉響了重汙染天氣藍色預警。除霾,還得靠冷空氣出手。隨著本周風雨雪天氣的再度光顧,周三起空氣品質有望逐步好轉。  據省生態環境廳網站的實時數據顯示,昨日上午9時,襄陽、十堰、荊門、天門等4地空氣品質指數衝破300,達到嚴重汙染級別。武漢、宜昌、孝感、鄂州、黃岡、仙桃、潛江、荊州、隨州等9地空氣品質達到重度汙染級別,全省僅神農架和恩施兩地未入「霾伏圈」。
  • 保定市長述治霾甘苦:我們不該是全國倒數第一
    其背後,是保定這座城市艱難的治霾「巷戰」。  「我們去年是忽視了,導致在一些措施上,力度沒有那麼大。」如今2015年已過半,馬譽峰憶起去年治霾舉措,依然心有遺憾。  而2015年,保定市的治霾力度,可謂空前。2015年4月20日,保定市召開了從市級到村級領導幹部的廣播電視大會,進行治霾總動員。大氣汙染防治被表述為「保定市當前最重要的中心工作」。
  • 銅川市迅速落實全省秋冬季鐵腕治霾工作推進視頻會精神
    12月21日下午,全省秋冬季鐵腕治霾工作推進視頻會召開後,我市積極行動,第一時間召開全市藍天保衛戰決戰決勝衝刺會,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會議精神,安排部署全市藍天保衛戰決戰決勝衝刺行動,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全市生態環境系統部分幹部參加會議,市鐵腕治霾辦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焦新學主持會議,市政府副市長姜學武出席會議並講話。
  • 拒絕被霾,*穿戴式空氣淨化面罩Guts Air現世!
    拒絕被霾,首款穿戴式空氣淨化面罩Guts Air現世!  近年來,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其調查結果也越來越讓人心驚。2013年採用新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中,只有海口、舟山和拉薩3個城市達到了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空氣汙染有待解決已經成為燃眉之急。於2013年,霧霾更是成為年度關鍵詞,在中國首都北京,一個月中更是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網友戲稱,這是比非典還可怕的霧霾!殺人於無形。更是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竟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品質標準。
  • 我市超額完成「十三五」空氣品質改善任務
    1月5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經過連續5年奮戰,我市環境空氣品質大幅改善,全面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和「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藍天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空氣常新、藍天白雲成為常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 PM2.5同比降28.1% 浙江各地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記者12月8日從浙江省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新聞通氣會上獲悉,10月至11月,全省11個設區城市PM2.5濃度範圍為13至31微克/立方米,均小於國家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平均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1%,各設區城市空氣品質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