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的天、地、人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北京治霾的天、地、人

【媒體上治霾議論很是熱烈。不過,從氣象學角度,我覺得其中不少議論是誤區,至少不全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北京和附近地區霧霾漸趨嚴重。「霧霾」一詞在2012年和2013年兩度成為年度十大熱詞之首。北京霧霾之重,使外企和跨國公司不得不給員工加發額外補貼以及各種其他補助和設備(如面罩)。我國政府已將霧霾治理列為環境治理重點,國務院2013年9月早就公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國十條」)。北京市宣布願意犧牲GDP一個百分點的增速以防治大氣汙染;北京市長曾向國務院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減霾指標「提頭來見」……因此,媒體上治霾議論很是熱烈。不過,從氣象學角度,我覺得其中不少議論是誤區,至少不全面。

天:從長期看,風對治霾是在幫倒忙

去年11月APEC期間,由於政府採取強力人為措施(北京及周圍6省市企業和工地限、停產3萬餘家,城市車輛單雙號限行等),加上幾場北風及時驅散霧霾,北京一改往日灰頭土臉的「霾態」,藍天如洗,人稱「APEC藍」。媒體總結成功的原因是「人努力,天幫忙」。因為APEC一結束,霾又捲土重來。

但是,從長期來說,風對治霾作用實際是在幫倒忙。因為我國30多年來,北方平均風速和大風日數都是在減小的。例如最近10年,北京年平均風速從2.5米/秒降到了2.3米/秒,冬季降得更多。

其實北京風速減小,從我們日常生活感覺更為明顯。記得20世紀80年代以前,北京冬季大風是人們頭痛的災害性天氣。因為大風一起,不僅天氣嚴寒,而且沙塵滿天,天色變成黃色甚至紅色。婦女上街頭上都要包半透明的大紗巾,男人即使戴帽,回家仍要洗臉、洗頭,甚至刷牙;即使關了窗,窗臺上仍有一層黃沙。

我國北方冬季風速減小開始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正是暖冬期開始。因為暖冬意味著北方南下冷空氣減少、減弱。而冷空氣大風正是沙塵起飛的動力,所以那時沙塵天氣也明顯減少。

所以,過去我們討厭北風沙塵天氣,但現在變成靠北風來吹散霧霾。而且因為現在北風也不太大,風沙也不嚴重。於是我們從討厭北風變成愛北風、盼北風了。這「一恨一愛」之間,對治霾來說,實際上正是反證了風「幫倒忙」的事實。

既然北京霾重有風速減小的重要原因,人們不禁會問:「誰偷走了北京的風?」

有人懷疑是三北防護林的阻擋,其實不是。樹木只是在近距離內降低了貼地面的風速,由於高空風的動量下傳,林後二十幾倍林高距離後風速會完全恢復。有人懷疑是內蒙古打造「風電三峽」(現在風電裝機容量1900萬千瓦,已近三峽水電站),但也不是。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那裡距北京有400公裡之遙,而且APEC期間風電一刻也沒有停過。

所以,我國暖冬的出現,北方風速和沙塵暴的減小,並非因人。那是大氣環流自身的節律性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一年兩年能變回來的,動輒幾十年!

地:簸箕地形對治霾不見得都是幫倒忙

說到北京的霾因,許多(包括氣象)專家多說北京簸箕地形(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西北高東南低)不利氣流暢行,是霾重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種觀點只是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即阻礙氣流運行方面。沒有說到這種地形(類似寬口山谷地形)也能自己製造風,多少也能起到自淨作用的一面。

因為,在山谷中,由於谷中同高度上,坡上和谷中大氣之間的溫差,造成氣壓差,形成山谷風:白天氣流進谷,稱谷風(北京為偏南風),夜間氣流出谷,稱山風(北京為偏北風)。晴天山谷風最顯,陰雨天消失。所以過去北京市晴到少雲日子的天氣預報常常是,「白天北轉南,風力二、三級;夜間南轉北,風力一、二級」。因為溫差白天比夜間大,所以谷風比山風大。這種山谷風在平原上無風時照樣存在,可以幫助輸送汙染大氣。例如我們上世紀70年代在湖南臨湘山區,為臨湘石油化工廠前期環境評估進行山谷風觀測,親眼見到晴夜中山風氣流把施放的滿谷白煙,像河水一樣,靜靜地輸向下遊。而此時山梁上測點是基本無風的。

當然,山谷風也會有幫倒忙的時候,那是大氣中白天小北風,夜間小南風,即山谷風方向與大氣氣流方向相反時。但前者問題不大,因為小北風時天氣一般較好,又是白天,汙染物還可以通過熱對流向高空擴散。後者則也往往正是大氣汙染最嚴重的時候,即處在冷空氣前的暖區之中,但此時天氣一般不晴朗,空中水汽也多,此時山風幾乎為零。嚴重汙染主要是偏南風輸送太行山前汙染帶中的汙染物和本地汙染物疊加的結果。而且,實際上這種極小風速下,地形對氣流運行的阻礙(輸送霾)作用,相對也越小。

由此可見,地形確實不是北京多霾的主要原因。否則,為什麼同是北京,改革開放前汙染小而現在嚴重;為什麼地形比北京有利的石家莊等太行山前汙染帶卻反比北京霾重。實際上,在京津冀平均風速分布圖上,北京城區還是一個比周圍風速都稍大的相對高值區!

人:治霾關鍵在人,但「城市風道」不是正道

其實,從霾成因看,天和地都只是外因,人才是主要矛盾。

但顯然,靠APEC期間人們戲稱的「休克式治霾」是不能持久的。別的不說,經濟損失就太大,例如僅石家莊市,據報導8天停工限產的總損失就超過60億元。

所以,幾年前就有人想出了建造「城市風道」的辦法,把汙染物快速從城市中水平輸送出去。2014年11月,北京市規委公布了6條城市風道的初步設想,徵求意見。

其實,我認為這辦法並不靠譜。第一,風道的作用主要僅發生在貫通城市的風道之中;第二,城市中只有與風向一致的風道才能起到風道的作用,即城市風道的作用是局部性的;第三,城市霾最嚴重的時候恰恰是小風、無風時!實際上現在有的城市中局部城市風道也是有的。所以城市風道頂多只能「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

於是,人們的目光轉向了氣象局,因為氣象局也是「管」霾的。可是,這恰恰是氣象部門的短板,「有力使不上」。因為氣象治霧霾的辦法一般只有兩個,即人工降水(雨或雪)和人工消霧。人工降水需要能作業的雲層,而這個條件是很苛刻的,重汙染天氣一般恰恰不具備人工降水條件。即使有能作業的雲層,效果也不一定都樂觀。所以世界上也沒有聽說哪個國家用人工降水來消霾的。人工消霧比人工降水容易點,但消得了霧,卻消不了霾。因為水滴霧消失了,霾顆粒還在。而且,歸根結底,人工降水和人工消霧都是局地性的,不可能消除我國大範圍的霧霾。

所以,從上分析可知,北京霧霾的成因不怨天,不怨地,只怨人;北京治霾也是「不靠天,不靠地,只靠人」,解鈴還須繫鈴人。靠人有效控制和減少汙染物的排放以及經濟轉型。有專家舉出例子,倫敦市(1954年冬大氣汙染事件曾死亡4000多人)治霾,最終主要還是靠轉移出汙染企業的辦法。今年2月10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會議上指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各區縣現正在多方面落實行動,其中包括今年將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百餘家汙染企業等。 (林之光)

相關焦點

  • Only you,與標哥同唱「治霾歌」
    這首歌,借用了經典老歌《萬裡長城永不倒》的旋律(3月4日《北京晨報》)。  高調的慈善商人陳光標,人稱標哥。要說標哥另類,其另類之處倒顯得有幾分可愛——他熱衷於拿鈔票作捐助,經常搬出大堆鈔票秀慈善;他為了表達勤儉節約的決心,在倡導「光碟行動」中一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陳光碟」;更有一絕就是,既非全國人大代表、又不是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戴著旁聽證連續14年旁聽全國兩會。
  • 德國治霾經驗:不調能源結構照樣可以治霾
    我有幸作為這個項目中德雙方專家團隊的協調人,從始至終參與了這項工作。本來,我不想在現在公開前一段工作中的所見所聞,而是希望通過即將開始的示範工程向社會提供具體的治霾實踐和經驗。但是,從2016年底至2017年初京津冀的這幾場接二連三的大霾,嚴重地影響了所有人的健康,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使得人們對大氣汙染的來源、治理方法、治理速度……等等,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了很多離奇的說法。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我們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和結論與公眾一起分享,以利於公眾了解大氣汙染的問題,以利於公眾理解和支持現在正在開展的治霾工程。
  • 政協委員於立榮:治霾需要轉變思維
    千龍網北京1月25日訊(實習記者 查甜甜)在2016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凌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於立榮在做客千龍網訪談間時表示,「治理霧霾,人人有責」,治霾需要轉變思維,應該將治霾變成一種常態。
  • 商洛鐵腕治霾三年行動見成效
    本報訊(記者 葉瑛 通訊員 汪姣)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商洛市抓重點、強措施、求實效,深入推進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協同治霾,環境空氣品質持續好轉,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成效明顯。
  • 新霾說:「大霧霾」VS「局地霾」
    重霾籠罩在廣袤的國土,也籠罩在每個人心頭。人們對霧霾的態度,從幾年前「只要採取措施就一定能夠解決」的自信和期待,開始變為現在「霧霾到底還能不能治好啊?」的困惑和焦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感到壓力山大,採取了淘汰產能、超低排放、散煤替代、企業停產、車輛限行、嚴格執法、分省督察、質量排名、幹部問責等各種強力手段,也是拼了。
  • "新月地帶" 治霾也是轉型契機
    千年帝都的地位,得益於「新月地帶」易守難攻的地形,關中因而被稱為「形勝之地」。 當歷史翻過千年,當年的「形勝之地」卻直接構成了大氣環境的短板。冬季地面上數百米的主要汙染層,向南無法跨越秦嶺,由於南風稀有,向北也深入不了渭北高原;東西狹長八百裡,西有秦嶺隴山疊嶂阻擋,不能行風;東部的潼關也形成鎖鑰,霾層無法再向東有效行進。
  • 北京2016年PM2.5濃度下降9.9% 完成2017年治霾目標艱巨
    據統計,2016年全年有198天空氣品質達標,比2015年多了12天;發生重汙染39天,其中臭氧重汙染1天,其餘38個重汙染天全部為PM2.5重汙染。  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在38個PM2.5重汙染天中,5級重度汙染天29天,六級嚴重汙染天9天。「這38個重汙染天對全年平均濃度貢獻23微克/立方米,佔比超過三成」。
  • "大氣十條"頒布一周年 治霾"持久戰"需打"組合拳"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倪元錦)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已一周年。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治霾的複雜性遠超歐美國家,註定是要打「持久戰」,在此過程中要善打「組合拳」,採取綜合施治。
  • 京津冀等地今起再遇霾 下周后期方消散
    其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北京南部及陝西關中等地有重度霾。、  15日至17日,華北中南部、黃淮、陝西關中、東北平原地區等地空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差,霾天氣逐漸發展並維持,有輕到中度霾,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北京南部、陝西關中等地有重度霾,最強時段出現在16日夜間至17日;17日夜間起,霾自北向南逐漸減弱或消散,19日上述地區霾天氣過程結束。
  •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張敏/中國青年報 2016-10-20 12:27 來源:澎湃新聞
  • 環保局長的長篇小說:《霾來了》、《霾之殤》!心靈中的霧霾
    廊坊人儘量和首都市民步調保持一致,汽車限行尾號也和北京同步。李春元深感廊坊人的環保覺悟正在提高,去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他看到一位網友提議說,「為了減少霧霾,可以少吃炒菜,多吃拌菜。」但令他憤怒的是,這句話經過媒體傳播和「斷章取義」後,被虛構成他的名言。因此,他在社會上有了一個「拌菜局長」的名聲。
  • 河北省環保廳強力推進治霾措施落實
    本報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劉榮榮)今年以來,河北省環保廳把落實治霾措施不力問題清理整改「回頭看」作為推動省委、省政府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的重要抓手,強化問題整改、壓力傳導、責任追究,以鐵的決心、鐵的意志、鐵的措施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 【圖片故事】「測霾人」的24小時
    12月20日,北京啟動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第五天,也是這次霧-霾過程中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一天。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張碧輝是當天值班預報員之一。早上5時50分,張碧輝在地鐵安河橋北站乘車上班。從位於馬連窪的家騎車15分鐘到地鐵站,再坐9站地鐵,他上班路上要耗時50分鐘左右。
  • 石泉縣召開秋冬季鐵腕治霾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會
    11月6日,石泉縣召開2020年-2021年秋冬季鐵腕治霾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會耿國泉指出,截至11月4日,石泉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00天,較上年同期增加27天,PM2.5平均濃度24μg/m3,較上年同期降低7μg/m3,有望實現歷史最優。
  • 6年前我國建成「除霾塔」,首次使用效果顯著,為何不進行推廣?
    引言  《漢語成語大詞典》有一句成語「標本兼治」,指的是如果想完美地解決問題,就一定要把問題的表象和根源都進行徹底治理。其實針對各種問題,任何人都想「標本兼治」,都想一勞永逸,但如果限於自身能力,拿不出「標本兼治」的好辦法,就像我國針對「霧霾」這個大難題,暫時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嘗試性去創造新的除霾方法,只能不斷地總結除霾經驗和教訓,才有可能將「霧霾」從根本上清除。  一、西安「除霾淨化塔」,並非第一個室外空氣淨化設備  2013年開始,出現了霧霾這個新名詞。
  • 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2019年,261個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與2015年相比下降23.1%,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不過,我國目前實施的空氣品質標準中,PM2.5達標標準為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與世衛組織最低檔的達標標準「接軌」。
  • 多地出臺大氣汙染防控量化指標 「鐵腕治霾」攻堅戰
    馬義恆 攝   近日,受汙染排放和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多地出現重汙染天氣。與此同時,環保部2017年第一季度專項督查仍在持續,多個省份陸續發布今年大氣汙染防控的具體量化指標,地方「鐵腕治霾」進入攻堅戰。  環保部的監測數據顯示,3月21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汙染天氣。
  • 保定市長述治霾甘苦:我們不該是全國倒數第一
    其背後,是保定這座城市艱難的治霾「巷戰」。  「我們去年是忽視了,導致在一些措施上,力度沒有那麼大。」如今2015年已過半,馬譽峰憶起去年治霾舉措,依然心有遺憾。  而2015年,保定市的治霾力度,可謂空前。2015年4月20日,保定市召開了從市級到村級領導幹部的廣播電視大會,進行治霾總動員。大氣汙染防治被表述為「保定市當前最重要的中心工作」。
  • 華北南部黃淮等地霾天氣逐漸減弱
    26日,華北南部、黃淮等地大氣擴散條件一般,有輕至中度霾天氣。26日至27日,受持續弱冷空氣影響,上述地區霾天氣逐漸減弱或消散。29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擴散條件有所轉差,將有輕至中度霾天氣。
  • 2017年冬天這場霾,比以往都來得晚一些
    12月28日,華北黃淮等地迎來霾天氣過程。晚18時,北京市發布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汙染範圍為2017年冬季之最。(圖片截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官網)吸一口熟悉的味道,恍然想起去年冬天那一次次令人深陷、「無法自拔」的重汙染,才發現,這個冬天,晴朗的天空已與我們朝夕相伴。去年「搶購」的空氣淨化器和防霾口罩,也落上一層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