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天這場霾,比以往都來得晚一些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記者 曹瀅

也許是為了在「大氣十條」收官之前再考驗我們一下,在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幾十個小時,今冬最重最快的一場霧霾,來了。

12月28日,華北黃淮等地迎來霾天氣過程。晚18時,北京市發布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汙染範圍為2017年冬季之最。

(圖片截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官網)

吸一口熟悉的味道,恍然想起去年冬天那一次次令人深陷、「無法自拔」的重汙染,才發現,這個冬天,晴朗的天空已與我們朝夕相伴。去年「搶購」的空氣淨化器和防霾口罩,也落上一層灰。

以北京為例,這個城市11月份PM2.5平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4%,達到每立方米46微克,是5年來11月份的最低數值。12月前21天中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達7天,重汙染僅1天。環保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8日說,今年1-11月大氣監測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分別比2013年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2017年12月22日,藍天下的北京天壇。

2017年12月20日,藍天下的北京CBD中心區。

汙染天氣也不是沒有過。11月4日,華北地區部分城市啟動了一次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由於相關地區在聯防聯動和應急機制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精準治理,相互聯動,影響降低,持續也短,在人們的記憶中似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霧霾就已揮別。

治汙是否已到拐點?這樣的論斷顯然還為時過早。但不可否認的是,2017年冬天這場霧霾,比以往時候都要來得晚。

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重汙染的主要來源。其中供暖大約新增加30%以上的汙染排放量。解決冬季清潔供暖問題,被視為治汙的一個「硬骨頭」。

這一年,汙染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制度出臺密集,監管尺度愈發嚴格。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拿出總理預備費來支持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誰攻克,誰重獎」。

4月,環保部派出5600人,啟動為期一年的「2+26」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

8月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發布。方案提出「任務型問責」「結果性型問責」等嚴厲辦法,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

針對冬季燃煤治理難點,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2+26」城市劃定了「禁煤區」,提出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全面加強散煤治理。環保部對山西臨汾、北京大興、天津北辰、河北石家莊趙縣等地進行約談後,這些地方環境質量快速改善。

唇齒相依,壯士斷腕。散煤治理、「散亂汙」治理和工業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反映在數據上,也看在人們眼中。

2016年10月14日,北京市區被霧霾籠罩。當日早晨,北京市能見度在1公裡左右,局部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過去十年幹的活兒,現在幾年就幹完了。」12月初,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於建華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5年來,我們治霾努力有目共睹,減排成效也是有數據佐證。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微克一微克去拼,把人的努力做到極致。」

不能不提的,是從今年春天起大範圍高效推行的「煤改氣」「煤改電」。這個龐大的能源結構改革工程涉及工業生產中燃料的升級換代,也關係到普通老百姓生火做飯、取暖過冬。一年來,「2+26」城市完成了電代煤、氣代煤改造394.3萬戶,(其中各地計劃外主動多改造的有79.5萬戶),替代散煤1000多萬噸,淘汰燃煤小鍋爐4.4萬臺、淘汰小鍋爐等散煤燃燒設施10多萬個,這一系列舉措為清潔空氣做出重大貢獻。

今年年初的二氧化硫濃度「爆表」事件後,山西臨汾市制定了更為嚴格的「特別排放限值」。圖為燃煤小鍋爐取締回收場。臨汾這一年,不容易。

然而治霾一直在負重前行。我們不能忘記入冬之後曾因「氣荒」而供暖受限的那些學校、村莊、城鎮,不能忘記在冬日早晨的「陽光」中上課的孩子,不能忘記那曾因「氣短」而求助告急的醫院,也不能忘記那些經濟形勢剛剛回暖、卻必須為保障民用而讓路停產的企業……

清潔供暖是民生工程,也是系統工程。在實現全體中國人「共同富裕」之前,龐大的中國內部發展階段與水平有著深刻差距。清潔空氣的需求與落後省份、廣大農村之間,必然有著漫長而痛苦的博弈和妥協。而中國的前進,正是由這一個個「跬步」拼接而成,日行千裡,迎回了我們共同的藍天。

2017年11月30日,初冬的北京頤和園西堤景色宜人。

十九大報告把汙染防治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需要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必須跨越的關口,能否跨過去,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關係到中華大地上每個人的幸福感、獲得感。

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還需要全力以赴、久久為功,需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必要的耐心。

本次霾(2017年12月28日-30日)過程減弱消散預報圖。(稿件內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天氣網、視覺中國)

預計30日起隨著冷空氣趕到,霧和霾將自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弱消散。隨著冷空氣南下,好天氣將和2018年一起走進中國。

相關焦點

  • 一位高三家長給女兒的信:2020年的這一場高考,比以往來得晚一些
    有一首歌,我印象挺深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的更晚一些」,讓人沒有想到的是,「2020年的這一場高考,比往年來的晚了一個月」。「2002年的第一場雪」雖然來得晚了一些,但那首歌卻紅遍大江南北,讓人知道了一位叫刀郎的歌手;2020年高考也比往年晚了一個月,但是老話說得好,好飯不怕晚,能有幸參加這場有特別意義的高考,我相信女兒你,也會像那首歌一樣,取得出乎意外的成功!
  • 2019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
    盼望著,盼望著,2019年冬天的第一場雪終於來了……2019年的第一場雪那是在剛吃過午飯的一個下午,雪花便飄飄灑灑地落了下來。落在樹上,落在牆上,落在大地上……雪花飄飄灑灑也許這是2019年冬天的第一場雪的緣故,也許是這場雪來的比以往時候稍微晚一些的緣故,人們對這遲來的雪也是顯得格外的欣喜和興奮。紛紛是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 長沙持續晴朗氣溫逼近30℃ 2020年的冬天會來得晚一些
    同時,朋友圈裡又流傳出「今年會是和2008 年一樣的極寒冬天」的說法,這一熱一冷的,到底真相如何?11月13日下午,長沙市氣象局召開冬季高影響天氣新聞發布會,發布近期天氣形勢及冬季氣候趨勢預測。「近段時間氣溫偏高,入冬時間會比常年平均的11月22日前後推遲一些。」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丁玄表示,根據氣象學定義,入冬需要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低於10℃,根據當前的預測,從近期到11月22日,長沙的氣溫都不會達到這個指標。「由於近段時間氣溫偏高,且缺少有效降水,今年長沙冬天可能會晚10天左右。」
  • 冬天來得晚了,葉子卻落得更早了?
    冬天來得晚了,葉子卻落得更早了?這就是光合作用的大致過程。光合作用越多,樹木的固碳量也就越多。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氣候變暖的主要驅動力,所以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由於氣候變暖延長了植物的生長季節,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及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往更多。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完全顛覆了這一理論,並且有可能對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 保定市長述治霾甘苦:我們不該是全國倒數第一
    2015年保定市「兩會」上,這位市長一個罕見舉動引起了媒體聚焦。在肯定了一年的工作成效之餘,他為末位排名深深道歉:「作為市長,我深感不安和自責,負有主要責任。在此,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向全市人民表示深深的歉意!」  彈贊兼有。其背後,是保定這座城市艱難的治霾「巷戰」。  「我們去年是忽視了,導致在一些措施上,力度沒有那麼大。」
  • NARS系統精準溯源 空氣炮除霾降雨
    &nbsp&nbsp&nbsp&nbsp可發射綠色雷射的3D可視雷射雷達、外形如大炮筒的多功能抑塵車、能飛上百米高空檢測空氣品質的無人機……各類外形震撼的黑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為這場「藍天論劍」增添了科技魅力。
  • 北京2016年PM2.5濃度下降9.9% 完成2017年治霾目標艱巨
    本報記者 王爾德 北京報導  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通報2016年空氣品質狀況。  根據通報,2016年北京全市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9.9%,這是近三年來之最大降幅,前兩年的降幅分別為4%和6.2%。
  • 環保局長的長篇小說:《霾來了》、《霾之殤》!心靈中的霧霾
    因為其中涉及環保官員問責的情節,並再現了這群基層官員的尷尬處境,所以被一些環保官員視為「工作指導手冊」。而書裡不可避免地描述了霧霾在生活裡的種種痕跡,在不少普通讀者眼裡,它成了兼具專業性和故事化的「防霾生活指南」。對李春元來說,建立虛構世界相對容易,他可以自由地編織情節甚至掌控霾的蹤跡,這給他帶來相當大的成就感。而現實裡,這位環保官員深感,跟它的鬥爭,每前進一步,都要使出渾身解數。
  • 「疫情霾」鎖定「元兇」
    北京城區由於機動車活動減少帶來較為明顯的臭氧濃度上升,但這不是顆粒物生成的主要區域,而是在周邊『原料』豐富的區域生成了很多二次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又傳輸回北京,形成霾。」劉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區域傳輸不容忽視實際上,車輛排放控制一直被認為是減輕特大城市空氣汙染的有效方法。
  • 出門一臉霾 這下不洗臉都不行啦
    原標題:出門一臉霾 這下不洗臉都不行啦 帝都已經開啟了紅色預警,而且更關鍵的是,這場霧霾將會延續很多天。 霧霾時,皮膚上沾染的灰塵及汙染顆粒的數量是平常的數倍,談到霧霾,必須要說說這其中的成分包括了霧和霾兩種,真正的肌膚殺手就得是霾了。
  • 德國治霾經驗:不調能源結構照樣可以治霾
    但是,從2016年底至2017年初京津冀的這幾場接二連三的大霾,嚴重地影響了所有人的健康,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使得人們對大氣汙染的來源、治理方法、治理速度……等等,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了很多離奇的說法。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我們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和結論與公眾一起分享,以利於公眾了解大氣汙染的問題,以利於公眾理解和支持現在正在開展的治霾工程。
  • 最新北京天氣預報:今日霧霾有所反彈 明日小雪霾將略減弱
    2017年1月6日訊,(記者 王海亮)昨天,正逢小寒和臘八,全市大部分地區小雪或零星小雪突降,雖然是在一片灰霾裡,也讓人們驚喜了一下。驚喜沒有維持多久,北京市氣象臺就舉著喇叭讓市民小心了:「雪是好雪,但真的很髒!」大家又長知識了,霾天裡的飄雪或積雪,還是不觸碰為好,這種天氣出門,得打傘。
  • 今年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冷?真是60年來最冷冬天嗎?聽聽專家咋說
    之前在網絡上一直盛傳,今年將是60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雖然後來經過相關部門的闢謠,但是從每個人的自我感受來講,今年冬天確實比以往冷得更早一些。這也反映出今年的冬天可能會偏冷,但並不一定說今年就是最冷的冬天。 不知道,大家可還記得2008年的冬天那一年南方地區普遍降雪,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而今年的天氣確實比較奇怪,夏天的時候梅雨季節很長,今年南方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洪澇災害,以至於安徽地區到了8月份才出梅。
  • 「高大上」防霾紗窗真管用嗎?盤點那些防霾神招
    在霧霾天氣連續重度來襲的情況下,很多市民想挑選一些吸塵吸霾效果好的綠植來淨化室內空氣。可是專家表示,綠植吸霾,並無實質效果。  在濟南歷下區龍錦大市場內花卉售賣處,劉先生領著孫女圍著各類植物轉了一圈也沒有挑選到真正滿意的,「都說綠蘿可以淨化空氣,吸甲醛啥的,它能吸塵不?」劉先生向老闆請教。老闆熱心地說:「它主要是吸收甲醛的,可以淨化空氣,沒聽說能夠吸霧霾。」
  • 農村酒席「冷了場」,以往人不到禮要到,如今人禮都不到,咋回事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酒席「冷了場」,以往人不到禮要到,如今人禮都不到,咋回事?這些年農村發展日新月異,農村人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不像以前農村人們生活都非常艱苦,而且以前農村人的收入形式也非常單一,一輩子只能依靠種地來養家餬口。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好,農村人的收入來源也越來越豐富。
  • 灰濛濛的天空,霾來了,拿什麼拯救我的肺?
    每到冬天,氣溫一冷 一種討厭的東西就會出現 只要它一現身 天空就罩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顏色 它還會變魔術 連大樓都能「變沒」
  • 一不小心中「霾」伏!這5招防霾姿勢你學會了嗎?
    「霾」也稱陰霾、灰霾,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PM2.5顆粒物是構成霾的主要成分,它對人體的傷害最大,並容易引發空氣汙染。早在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室外空氣汙染」列為一類致癌物質。
  •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
    怎麼樣區分是霧還是霾?霧比霾溼氣重,霾比霧更厚重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以外,環境汙染已在破壞城市居民皮膚的來源中排名第三。不知你們對城市皮膚病又了解多少呢?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溼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溼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溼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一般相對溼度小於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溼度大於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溼度介於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 北京治霾的天、地、人
    天:從長期看,風對治霾是在幫倒忙 去年11月APEC期間,由於政府採取強力人為措施(北京及周圍6省市企業和工地限、停產3萬餘家,城市車輛單雙號限行等),加上幾場北風及時驅散霧霾,北京一改往日灰頭土臉的「霾態」,藍天如洗,人稱「APEC藍」。媒體總結成功的原因是「人努力,天幫忙」。因為APEC一結束,霾又捲土重來。
  • 新生單元:多媒體肢體劇《霾》
    編導:丁柳    多媒體肢體劇《霾》  作品時長:30』>  多媒體肢體劇《霾》,嘗試結構一個人和環境相互關係、彼此作用的能量場,表現我們面對霾越來越日常化的恐懼和困惑。在此我們將霾作為一個現實的寓言,標註當下集體的創傷。當下的中國是否走在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方向上?我們被迫看見的自身原來是如此虛弱!世道再難,也要呼吸順暢!  編劇、導演:  丁柳,畢業於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專業。並在北京大學戲劇高等研修班師從林兆華導演學習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