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微信公眾號 茶壽芳齋
昨天第一次看到這消息的時候,傷心沉默了很久
說的是5月6日,遼寧省葫蘆島市,某中學一初三14歲女孩
跳樓自殺身亡
而跳樓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玩遊戲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劉歌同大多數的學生一樣,需要通過手機上網課。
她的母親趙芳便給了她一部二手的蘋果手機。
劉歌的父母平常對於劉歌的手機使用也很限制,平常只有周末的時候才偶爾讓她用下。
劉歌平時的表現也很好,相比於同齡人,她顯得更能理解父母賺錢的不容易。
據她母親趙芳回憶,劉歌平常無論是買菜還是點外賣,都會貨比三家。
而買衣服的時候,也大多選擇那種款式大眾型的普通運動服。
很少見劉歌和同學攀比什麼,在趙芳的眼中,自家的女兒一直都很懂事。
出於這種考慮,趙芳想著自家女兒都14歲了,應該已經長大懂事了,便給了女兒玩手機的自由。
而她沒想到的是,女兒接觸手機後不久,就迷上了一款名為《龍族幻想》的手機遊戲。
同市面上大多數花花綠綠,五花八門的手機遊戲相同,它也有著一套標識著遊戲中人物數值能力的體系。
除了已經所有遊戲都普及的擊殺特定怪物升級的傳統模式外,它還具備另一個核心的玩法——裝扮自己的角色與房屋。
而劉歌便迷上了遊戲中那種虛幻的精美人物角色和豪華闊氣的房屋搭建設定,而要想做到這些,就只能充錢。
這遊戲的充值渠道很明確,最低6元,最高648元,每一元錢等於10點券,也就是遊戲中的虛擬貨幣。
起初的時候,劉歌還較為克制,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後來隨著對遊戲越發的沉迷與上癮,充值的金額便也越來越大。
充值最高的一次,短短一天便花費了近五千元。
對於一個十幾年來一直省吃儉用,從小就很懂事的劉歌來說,不知道當她瞞著父母花下這麼多錢時,心中會有多後悔。
直到事發的時候,她已經累計在遊戲裡充值了61678元。
而她的母親趙芳,也是在5月6號的時候,由於微信裡的餘額和自己記憶中的不符,才有所察覺。
她一開始看到自己的消費記錄中出現一長串的遊戲充值記錄,倒也沒太懷疑到女兒的身上。
只是在中午和女兒一塊吃飯的時候,試探性的問到:「《龍族幻想》好玩嗎?我最近看有很多人往裡面充錢,那個是賺錢還是怎麼回事?」
而劉歌聽到這話,明顯心中有些慌張,不過她還是強自鎮定的回答:「那是什麼?我沒玩過。」
見女兒否認,趙歡儘管懷疑,倒也沒有太深究自己的女兒。
只是和丈夫商量可能是被人盜刷了,打算先把卡裡的錢全部取出,再考慮報警的事宜。
然而就在當晚,趙芳二人剛剛銀行處理完錢款事情,還未來得及到家的時候,手機裡便已經收到了女兒的簡訊。
只是他們只顧著著急趕回去,沒有看到。
待趙芳想起有條未讀短息的時候,卻已經被鄰居告知他們的女兒已經跳樓了。
巧合的是,他們回家路上所遇到的救護車,裡面的正是自己女兒。
而待他們趕到醫院的時候,女兒已經搶救無效死亡。
作為旁觀者,都能感覺到這簡訊中蘊含的絕望與愧疚感。
因為劉歌的家庭,雖然家裡是做生意的,不過近幾年生意越發不景氣,每年的十幾萬盈利也僅夠日常開銷,尤其是近期的疫情原因,生意越發難做,一家人至今都還在租房住。
不難看出,這真的是一個很懂事,很理解父母的小姑娘。
可就是那種對於亂花了父母錢之後,發自內心的責備,導致了這個小姑娘做了最錯誤的選擇。
對於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雖然表面上看過去已經和成年人無異。
有思想,有見解,也有自己的想法與主張。
可是實際上,他們還是個一知半解的孩子。
他們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抗誘惑力,抗挫折力,都非常的脆弱。
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懂事堅強。
一旦這社會給的誘惑力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很容易就會錯誤的判斷。
後來記者通過劉歌的QQ號,登錄了她生前的QQ與遊戲帳號。
遊戲帳號中,劉歌有兩個已經算是中上水平的角色。
劉歌的角色穿著黑色T恤衫,帶著個大大的黑框鏡,這很符合她平常給人的樣子。
而在遊戲的房屋界面,她的角色所居住的,是一棟奢華的別墅。
這可能就是劉歌所期待的住房,可惜的是,她再也沒有機會通過自己現實中的奮鬥住進去了。
而後記者在瀏覽她的QQ時,看到劉歌有加入該遊戲所在的QQ群。
在裡面,充斥著最多的,就是充值與攀比。
時不時的會有人在群裡面曬出華麗精美的人物角色與稀有各種物品,其中不乏
「我光買衣服就花了四萬」「我在這裡花了20萬」「那個誰誰誰,衝了170萬」
......
諸如此類的言語不斷縈繞左右。
在這個遊戲中,有接近四成都是未成年人,他們根本不具備分辨真假,抵抗誘惑的能力。
見到別人充值了那麼多,遊戲角色那麼精美華麗,裝備那麼絢麗奪目。
沒有收入的他們,自然便把主意了父母的銀行卡中。
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真的很難會考慮很多,只有等到了事發之後,這些孩子才會後悔。
而且更可怕的是,遊戲方還會僱傭專門的「遊戲託」
他們受遊戲官方僱傭,本身不要任何的花費,就能獲得充值後同樣的道具。
而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混跡於各個社群平臺,不斷的曬人物,曬裝備,不斷引導人們去充值消費。
這種事情在現今的遊戲端早已屢見不鮮。
甚至有可能在遊戲中表面上和你很要好的朋友,實際上就是遊戲官方的工作人員。
他們的目的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玩家口袋裡的錢包。
除了會有專業的人員來故意引導,誘使消費外。
遊戲本身的設計也是為了讓人在娛樂的時候,會有連續不斷的精神刺激點,
可能對於上了年紀,沒玩過遊戲的家長,會很好奇,自己家的孩子們是怎麼在娛樂軟體中上癮的?
《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講中,談到手機遊戲給人帶來的「興奮點」:
「遊戲大佬們製作的遊戲讓人10分鐘有個興奮點,而有些3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甚至要追求1分鐘一個興奮點。
說白了就是,只要你坐到遊戲跟前,根本就下不來,想下來也不要你下來,你下來那就是製作遊戲的人失敗了。」
每一個爆火的軟體,背後都有無數設計師在精心設計。
在「成癮機制」面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分分鐘就被套牢:
玩遊戲,關卡難度總是逐漸升級,在通關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忘了時間的流逝。刷短視頻,看完一條好笑的,下一條就會推送更搞笑的,一刷就停不下來。用社交網絡,發動態被人點讚,就會產生「我很受歡迎」「我人緣很好」的錯覺。
就是這樣一次次興奮,一步步淪陷,繼而忍不住想要更多,在不自覺中迷失了意志。
那些天真、求知慾和好奇心,就這樣在上癮式的快感中,被消磨殆盡。
這種刺激感,連很多成人都無法克制,更不用說才剛剛在這個社會沒多久,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的孩子。
正因如此,才會頻出兒童使用大人手機,充值數萬乃至十幾萬的情況屢見不鮮。
今年3月,河南10歲男孩往手機遊戲裡充值了4萬多元。
這些錢,是媽媽背了4萬多袋水泥掙來的。
去年年底,南京12歲女孩給遊戲充值了近10萬元。
這些錢,本是要給老人看病用的......
還有18年的時候,河南10歲小孩花五萬元打賞遊戲主播
這錢本來是孩子父親的喪葬費,她的母親已經身患癌症.....
這每個事件背後,都是一個個傷心欲絕的家庭
手機對孩子的危害不僅於此,有孩子身體被摧殘,落下重疾。
2018年,一位4歲的小男孩,因為喜歡玩手機,總躺在沙發上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竟變成了「歪脖寶寶」。
連醫生都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種怪病,還是發生在一個4歲的孩子身上。
去年,一個13歲男孩,因長期玩手機到半夜,突然發瘋用頭撞牆,臉不停抽搐。
送去醫院之後情況繼續惡化,竟半身癱瘓,智力衰退,連家人都認不清了。
經醫生診斷,他因為過度玩手機導致作息不規律,得了免疫性腦炎。
本有著無限人生可能的孩子,被疾病禁錮了靈魂。
還有的孩子出現「戒斷反應」,用各種方式反抗。
5月31日,南京一個3年級的孩子,因為父親不讓他玩平板電腦,竟拿起剪刀戳傷父親。
去年8月,寧波兒童醫院一個夜班接了兩個孩子。
一個14歲,因為爸爸不讓他玩手機,拿菜刀連砍自己的左手腕6刀,刀刀見骨。
一個10歲,因為大人禁止他玩手機,便從6樓跳了下去。
這就是上癮的可怕,寧願毀滅一切,也不願放棄快感。
一幕幕悲劇,足以讓我們驚醒。
以前我們說毒品,說的是大麻,海洛因。
現在我們說毒品,說的是無限誘人的屏幕背後潛藏的「精神鴉片」。
它們更易接觸,更懂得孩子們的興奮點,更能蠱惑人心,更迅速地麻痺那些尚在發育中的大腦。著了迷,上了癮,便甩不掉,戒不了。一邊空虛消極,一邊欲罷不能,就像一場永遠醒不過來的噩夢,天才也會被消耗成廢物。
對於家長來說,永遠不要相信手機對孩子會有什麼多大的好處。
也不要相信適度的玩會對孩子有益,在美國矽谷,那群研發了這個社會頂尖電子產品的精英們,對於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都是一致反對。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本身根本不需要手機。
手機終究只是一種通訊的工具。這世界上有太多東西值得他們去探索,而不是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巴掌大小的屏幕上忘乎所以,成為個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