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指導下,江蘇省結合自身特點,將鄉村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積極探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路徑。從鄉村調查,到村莊環境整治,再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江蘇探索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紮實地落實了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本文作者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周嵐廳長根據江蘇省的豐富實踐,系統地總結了江蘇省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小村莊,大戰略,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實現鄉村社會良性治理?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在即將舉辦的「兩山理念與美麗鄉村、千萬工程實踐經驗交流會」上還將就此課題,進行進一步探討交流(會議通知詳見文末)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國家,鄉村對於中國人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反覆強調,「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國際歷史經驗也表明,當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比例時,凡是能夠很好地重塑城鄉關係、挖掘鄉村魅力和特色、注重鄉村治理的,鄉村吸引力就比較強,經濟社會發展也比較穩健;凡是過分看重城市發展而忽略鄉村建設的,不僅農業、農民問題越來越嚴重,更加劇了城市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惡化,最終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江蘇擁有悠久而燦爛的農耕文明歷史,自南宋起,就享有「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是中國人心目中傳統的理想人居地。長期以來,江蘇一直是全國經濟社會的先發地區,也是全國城鄉差距最小、城鄉發展相對和諧的省份之一。2011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六個方面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明確以統籌城鄉建設為切入點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部署,並將村莊環境整治列為「十二五」時期「美好城鄉建設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經過五年的村莊環境整治,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累計整治了18.9萬個自然村,基本實現自然村全覆蓋,農村環境面貌普遍改善。這項工作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明確指示「江蘇要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經過多輪農村實事實施,江蘇鄉村人居環境面貌總體上有了明顯改觀,但對照新的發展要求,江蘇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差距仍然較大,「三農」最薄弱的環節仍然在農村。到2017年底,江蘇城鎮化率已達68.8%,城鎮常住人口超過三分之二,即將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期,也即將邁入重塑城鄉關係、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歷史節點,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推動鄉村振興是江蘇城鄉規劃建設者重要的時代抉擇和歷史責任。
相對於研究和實踐豐富的城市現代化、城市規劃,鄉村現代化、鄉村規劃建設的研究相對缺乏,汪光燾(2012)在討論城鄉統籌規劃方法時指出,未來對農村社會的調查除了規劃通常所關注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問題外,要重點加強對農民意願的了解和關注。為深入了解當前江蘇農民對於鄉村人居環境的現狀認知和未來願望,2011年,在江蘇村莊環境整治行動開展初期,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啟動了「江蘇鄉村調查行動」,採用「省廳統一組織、縣市鄉鎮村組支持、研究單位具體實施」的方法,系統調查了13個省轄市283個(每市約20個村)不同類型的代表性村莊,面對面訪談了村民6411人(每村不少於20人)(圖1)。
圖1 江蘇鄉村調查樣本村莊空間分布
調查發動了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省村鎮中心、江蘇省規劃設計院、江蘇省城鄉研究中心等15家研究機構的305名專業人員參與,在630多名基層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組成13個組,對口開展了13個省轄市的鄉村深入調查。整個調查歷時15個月,行程54617公裡,覆蓋13個市,49個縣,254個鎮鄉,283個村;採訪6411人,收穫278份村莊問卷、5423份村民問卷;繪製圖件及拍攝圖片5500餘件(圖2)。
圖2 院士、大師、專家深入鄉村開展經濟社會調查和鄉村田野調查
江蘇鄉村調查顯示:90%以上的農房是1979年以後建造,其中1990年以後的佔57.2%;農民對環境整治改善的最大需求是村莊的公共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改善;農民普遍對村莊環境整治改善抱有很高的期待,願意投工投勞、甚至出錢參與整治工作;如果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65.51%的農民仍願意留在農村生活居住(圖3)。
圖3 村民對未來生活地點的選擇意願分布圖
歷時一年多的調查成果,為同步實施的「村莊環境整治行動」提供了真實的農民意願基礎,提高了鄉村規劃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江蘇村莊環境整治也從農民最想解決、最需要解決、也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和項目入手,從農民反映強烈的村莊垃圾整治、提供清潔的自來水、改善道路、清理河塘、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等做起。同時,作為1930年代費孝通先生江蘇鄉村調查的延續,《2012江蘇鄉村調查》真實客觀地記錄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江蘇鄉村人居環境發展現狀和農民改善意願需求,不僅成為了透視當代中國鄉村圖景的一個重要歷史切面研究,也為更長遠歷史時期中國的鄉村研究提供寶貴的原真性時代實錄。
基於調查形成的一手數據,江蘇組織編制了《江蘇村莊環境整治五年行動規劃》(以下簡稱《行動規劃》),按照鄉村調查和農民意願調查確定整治重點,從農民反映強烈的村莊垃圾整治、提供清潔的自來水、改善道路、清理河塘、提供公共場所等做起,不搞大拆大建,儘量不動農民房子,這既保護農民利益,也讓村莊因村制宜、結合條件推進改善。為在整治的同時保護鄉村特色,《行動規劃》明確,所有自然村都要達到環境整潔村標準,規劃發展村莊要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建成康居鄉村,在此基礎上將村莊分為5種類型:古村保護型、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態型、現代社區型、整治改善型,明確不同村莊應分別施策,使平原地區更具田園風光、丘陵山區更有山村風貌、水網地區更含水鄉風韻。在實施時序上,行動規劃按照示範先行、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制定了「2012年初見成效、2013年蘇南提前完成、2015年全省普遍改善」的階段性目標,用3至5年時間對全省村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圖4)。
圖4 江蘇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推進圖
經過「十二五」時期的不懈努力,全省累計整治18.9萬個自然村,基本覆蓋了城鎮建成區以外所有自然村,鄉村環境「髒亂差」局面根本改觀。在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全覆蓋的同時,江蘇結合規劃發展村莊基本公共服務改善工作,推動了一大批「環境優美、生態宜居、設施配套、特色鮮明」康居鄉村的建成,有效改善了農民生活環境,受到農民普遍歡迎。在2013年「江蘇公共服務滿意度民意調查」中,村莊環境整治行動的滿意率達到87.3%,位列第一;「村莊環境整治蘇南實踐」獲得2014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江蘇省村莊環境改善與復興項目」被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可持續發展知識分享中心評為 2014年度「最佳實踐案例」(圖5)。
圖5 江蘇村莊環境整治實踐獲得國內外行業的高度認可
2016年,在上一輪工作的基礎上,江蘇持續組織開展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建成了1000多個省級美麗鄉村,帶動市縣建成1萬多個美麗鄉村;率先通過國家十部委聯合組織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省域考核驗收,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實現全覆蓋。江蘇鄉村人居環境的普遍改善和美麗宜居村莊的建設,為江蘇鄉村振興創造了良好的物質環境基礎(圖6)。
圖6 部分村莊整治前後對比
實踐表明,村莊環境整治作為江蘇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具體行動,對於合理配置城鄉要素、適應鄉村轉型需求、提升鄉村環境品質、重塑鄉村文化文明、復興鄉村持續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鄉村從重塑鄉村吸引力做起——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近年來,江蘇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持續努力,取得了積極且顯著的成效,但必須正視的是:鄉村仍是江蘇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突出短板。在業已高度城鎮化、工業化的地區,如何保護鄉愁、實現鄉村永續發展應是城鄉建設者需反覆思考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鄉村的價值和使命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當代的鄉村已不僅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居地,還兼具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保護鄉愁鄉土的文化功能、發展特色產業的經濟功能、穩定城鄉關係的社會功能以及滿足詩意棲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價值。同時,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方式正成為未來不少人的嚮往和追求。
基於上述認識和思考,2017年3月,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省委農工辦、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等單位,在崑山祝甸村召開了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研討會。會上聯合發布了《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江蘇倡議》,得到了與會專家和社會的熱烈反響和回應(圖7、圖8)。倡議提出要推進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行動,以漸進改善、多元參與的方式,營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當代田園鄉村,保護鄉村聚落與生態環境相融共生的和諧關係,保護鄉村傳統肌理與鄉土文化特色,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
圖8 發布《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江蘇倡議》
倡議發布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省委書記李強同志多次親自批示,肯定方向,並要求付諸實踐。2017年6月2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7年6月29日,江蘇召開「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啟動會」,正式啟動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圖9、圖10)。
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實現了從業界倡議到現實行動的轉變。截止2018年10月,共確定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莊70個。目前,第三批試點村莊遴選工作正在進行中,已公布72個候選試點村莊編制規劃設計方案和工作方案,待方案評審後最終確定第三批試點村莊名單(圖11)。
圖11 江蘇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分布圖(共70個)
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圍繞「特色、田園、鄉村」三個主題詞,旨在發揮鄉村獨特的稟賦,實現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重塑鄉村魅力和吸引力,進而帶動鄉村綜合振興。同以往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相比,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呈現出五個方面的發展轉向:
轉向一:從注重景觀環境的美麗到注重鄉土文化的挖掘彰顯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並不是簡單的景觀美塑造,也不是對鄉村傳統價值觀的簡單回歸,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更加注重鄉土文化和民居本土性特色的挖掘和當代塑造,把鄉村有價值的鄉土文化特色資源和要素挖掘出來,結合當代發展需要進行彰顯塑造、發揚光大。同時,為發揮鄉村工匠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利用「首屆江蘇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的平臺,專門組織了傳統木作、瓦作兩個專項賽事,獲獎選手將獲得「江蘇傳統技藝技能大師」榮譽稱號以及高級技師職業資格。
轉向二:從重視村莊本體到重視村莊與田園山水的共同營造
特色田園鄉村強調學習借鑑傳統鄉村營建智慧,多採用自然、有機、生態的設計方法,引導推動村莊田園意境的形成。如強化村莊與田園的有機融合,多使用瓜果蔬菜苗木綠化村莊和田野,多選用適生易養護的地方樹種,多利用既有的本土材料,多加強與本地鄉村工匠的合作。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重運用綠色、創新的技術方法反映時代進步和發展需要。同時,注重控制建設成本,強調通過精心設計創造而非採用昂貴材料來塑造鄉村特色、提升鄉村空間品質。
轉向三:從注重物質空間的環境改善到注重鄉村的綜合復興
在鄉村物質空間持續改善的基礎上,結合「網際網路+」、「全域旅遊」和農業供給側改革,通過人居環境改善與特色產業的互動發展,推動鄉村培育形成一批有優勢、有潛力、能成長的特色產業,推動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競爭力農業地理標識品牌的形成;注重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和農產品網際網路+產業鏈的形成;引導培育職業農民,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創造鄉村新的就業崗位,吸引人口、社會資源向鄉村回流,助推鄉村綜合復興。
轉向四:從重視自上而下的推動到同時重視自下而上的多元聯動
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採取上下結合、競爭擇優的方式,選擇主體積極性高、工作基礎好、規劃有亮點、方案切實可行的地區和村莊,開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通過在試點準備階段組織各地開展試點申報,在方案制定階段組織制定相關方案、在試點示範階段全力推動試點實施,充分調動地方基層的積極性。同時,廣泛徵求鄉賢和網民意見,吸引村民、市場力量全過程參與。如「我蘇」網上開闢的「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由你做主」專題欄目,就首批45個試點村莊的規劃設計方案徵集鄉賢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收到海內外鄉賢的網絡評論和意見反饋超過6000條。
轉向五:從重視鄉村規劃單向編制到重視多元主體共同規劃建設
特色田園鄉村擯棄了靜態的理想規劃藍圖和按部就班的傳統規劃模式,聯合規劃設計專業人員、地方政府、基層組織和村民一起,多主體共同開展規劃設計,共同探索找尋促進鄉村發展的關鍵舉措和建設內容。為保證規劃設計方案質量,江蘇在全國範圍優選專業水平高、鄉村規劃設計經驗豐富、社會責任感強、且願意服務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的60名優秀設計師,涵蓋城鄉規劃、建築、園林、藝術設計、文化策劃等相關領域,彙編《特色田園鄉村設計師手冊》供地方遴選。江蘇首批45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中,由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江蘇省設計大師親自指導的共計31個,其中領銜設計的20個,是歷史上高水平規劃設計師聚焦江蘇鄉村最集中的一次。
為激發全社會對鄉村的更多關注,2017年「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以「田園鄉村」為主題,真題實做,強調實用創新。2018年持續以「宜居鄉村·我們的家園」為主題,以現實村莊為題材,對農房、鄉村公共建築及村莊環境等進行創意設計。兩次大賽共收到了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份報名參賽作品,參賽人員超10000人次,參賽作品數、參賽人數等均創新高,折射出特色田園鄉村得到的廣泛社會關注和專業認同(圖12、13)。
圖12 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參賽作品數量及地區分布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蘇實際、著眼未來發展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需要集眾智、匯眾力來研究、思考和推進。在將近一年多的行動實踐中,江蘇各地高度重視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工作,組織了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著力推動項目建設實施,並在一些重點領域積極推動創新實踐來破解改革難題,一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已經初步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模樣。
應該說,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不是一個簡單村容村貌整治的鄉村美化行動,也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簡單複製和升級,而是一個在城鎮化、現代化背景下保護鄉愁、重塑鄉村文化自信的過程;是一個強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過程;是一個通過改革、建設、發展「三輪驅動」,推動實現職業農民紮根成長,讓特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壯大的過程;是一個久久為功、通過持續發力讓外出人口和鄉賢返鄉,讓社會資源回流鄉村,最終實現鄉村社會良性治理的過程。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鄉村振興戰略作了綜合全面部署,圍繞鄉村振興20個字的總要求,提出了一攬子的改革發展要求,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政策環境。2018年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對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的試點思路、試點定位作了充分肯定,同時也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賦予了更重的引領責任。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尚在起步階段,需要持續努力和積累,需要整體聯動,有序推進;需要有更多的規劃建設者俯下身來,深入鄉村和田野,了解村民的真實需求,讓今天的鄉村建設,成為明天的文化景觀,共同譜寫中國鄉村振興之路的江蘇篇章。
周嵐,女,漢族,1965年12月生,江蘇南京人,九三學社社員。同濟大學工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學碩士,清華大學工學博士,研究員級高級規劃師。
現任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江蘇省委員會主任委員。
為充分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有序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總結推廣「兩山理念」的實踐,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規劃建設經驗,交流各地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技術方法和最新進展,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將於2019年5月16日至1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召開「兩山理念與美麗鄉村、千萬工程實踐經驗交流會——2019年城鄉規劃系列交流活動(一)」會議,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總結分享經驗。歡迎大家參與!
註:本文分享自「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微信公眾號,特此鳴謝.
改革開放四十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美麗宜居鄉村共同締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皖南傳統村落保護試點|全國知名鄉建規劃師圓桌共話鄉村振興路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