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一套新書: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及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
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
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
值得去細細品讀。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該套圖書全彩精裝,雅致裝幀,600餘張高清圖片,還原人與動物細膩神態!
(14-16世紀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代表火神的領主面具,由珍貴的綠松石製成)
當人類面對一系列無法解釋和掌控的議題時,認為世界必然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秩序和力量,便湧現出了各種神靈和宗教。統治者也樂於宣揚自己代表神靈掌管人間。
藝術品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它的工藝材質或者好看,而是背後深厚的歷史社會背景,以及極富想像與創新的表現手法。科學同樣需要想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像床墊一樣會凹陷彎曲,天馬行空;哈勃發現宇宙在持續膨脹,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不可思議。馬雲25年前在美國看見網際網路,斷定以後必將是網際網路的天下,並身體力行,很有想法。人類「無中生有」地發明了文字,以及法律、公司、宗教、國家等。人類世界的今天正是由虛構和想像創造的。
創新的橫向類比結構
首先來看《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像傳統歷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展開!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我們再來看《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通常的哺乳、魚類、鳥類這樣的動物類別體例,而是按照動物的社會屬性來劃分,由弱到強,從野生,馴養,珍藏,一直到人類自己虛構創造,從自然動物到非自然動物,來展開的。它們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人與動物的關係,來展開的。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跟《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一樣,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正如「博物君」張辰亮所推薦的:「展示博物館藏品的書很多,但是這套書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思路。他把大英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重新分類。同一個動物題材的文物分到一起,戴帽子的人分在一起,坐著的人分在一起。這樣的話,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就以這種奇妙的形式展現出來。乾隆皇帝的精美坐像旁邊,就是剛果國王的樸素的雕像。古埃及的魚形玻璃瓶兒下一頁就是日本匠人雕刻的精美鐵鯉魚。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
它精選大英博物館600餘件館藏品。藝術形式上,包含了繪畫、雕刻、手工藝品,以及一些珍貴的出土文物;風格上,有自然主義作品,也有諷刺主義的現實題材;時間誇張上,囊括了從遠古的冰河時期到今天。
(自然主義作品:17 世紀早期日本,繪有花草、人物和動物等圖案的箱子)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選取了360件以人類面孔為主題的藝術品。全球70多億人中,沒有任何兩個人長得完全一樣。每張面孔都是一種身份的標誌,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性格的主要載體。人類的一切經歷都寫在臉上。因此,人類的臉成為藝術史上最強大、最永恆的主題,也是最適合來表現人類的生活。
(現實主義作品:1844年電雕版畫,裝扮成人的猴子)
人類將動物擬人化。插畫家把猴子描繪成優雅地拿著菸斗、穿著毛領大衣,一副紳士模樣,意在諷刺現實,反映的是人類的虛榮和愚蠢。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選取了大英博物館260件動物相關的藝術品。人類對動物有著複雜的感情,無論是作為經濟商品、人類夥伴,還是文化符號,動物都已經深刻地融入到人類社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各個時期關於動物的文物藝術品,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從側面詮釋了人類歷史與文化。
(極具張力的誇張表現手法與冷靜的寫實風格)
這些藝術品運用多變的形狀、豐富的色盤、不同的質地,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在二維平面或三維空間中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形象。在無形中潛移默化,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在今天,無論對產品的商業價值,還是個人的社交來說,審美都是重要的競爭力。
(約13000年前的冰河時期,帶鉤端的猛獁象形投矛器)
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
大英博物館的最新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講述人類社會,《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正面,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人與人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側面,人類視角下的各類動物,即人與動物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它們綜合起來,涵蓋古今,使人類社會更加立體化、具象化,全景式描述了人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一部藝術化的人類社會百科全書。
(約1850年的伊朗,銅匠)
無論是遠古的狩獵,馴化家畜,還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專注的手工勞工,經濟活動都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必需。人類社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秩序,統治與戰爭不可避免,它們構成了人類的政治。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逐漸發展的,越往前,自然與超自然的界限就越模糊,人類相信有尚不能理解的超自然力量,於是用虛構和想像,誕生了各種神獸、神話、宗教,人類還對一無所知的死亡,以及善惡等這些問題的思考,所形成的看法,它們一起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文化。
(約1890年的北美,狩獵野牛)
同時,經濟、政治和文化又是相互交融的。比如狩獵,它從人類一開始的為生存而戰的職業,逐漸演變為社會精英階層的休閒娛樂活動,而成為一種文化。甚至在都鐸王朝時期,追逐獵物是君王和貴族專屬的活動,是權力的象徵,如果平民狩獵,則會受到死刑處罰,它又具有了政治屬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