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出新書,不僅僅有藝術

2020-12-15 廣州日報

日前,

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一套新書: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及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

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

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

值得去細細品讀。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該套圖書全彩精裝,雅致裝幀,600餘張高清圖片,還原人與動物細膩神態!

(14-16世紀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代表火神的領主面具,由珍貴的綠松石製成)

當人類面對一系列無法解釋和掌控的議題時,認為世界必然存在著一種超自然的秩序和力量,便湧現出了各種神靈和宗教。統治者也樂於宣揚自己代表神靈掌管人間。

藝術品之所以珍貴,並不是因為它的工藝材質或者好看,而是背後深厚的歷史社會背景,以及極富想像與創新的表現手法。科學同樣需要想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像床墊一樣會凹陷彎曲,天馬行空;哈勃發現宇宙在持續膨脹,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不可思議。馬雲25年前在美國看見網際網路,斷定以後必將是網際網路的天下,並身體力行,很有想法。人類「無中生有」地發明了文字,以及法律、公司、宗教、國家等。人類世界的今天正是由虛構和想像創造的。

創新的橫向類比結構

首先來看《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像傳統歷史書那樣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是按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展開!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我們再來看《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的目錄:

可以看到,它不是通常的哺乳、魚類、鳥類這樣的動物類別體例,而是按照動物的社會屬性來劃分,由弱到強,從野生,馴養,珍藏,一直到人類自己虛構創造,從自然動物到非自然動物,來展開的。它們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人與動物的關係,來展開的。在每一章的同一主題下,跟《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一樣,匯集了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來進行講述。

正如「博物君」張辰亮所推薦的:「展示博物館藏品的書很多,但是這套書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思路。他把大英博物館裡的海量藏品重新分類。同一個動物題材的文物分到一起,戴帽子的人分在一起,坐著的人分在一起。這樣的話,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物就以這種奇妙的形式展現出來。乾隆皇帝的精美坐像旁邊,就是剛果國王的樸素的雕像。古埃及的魚形玻璃瓶兒下一頁就是日本匠人雕刻的精美鐵鯉魚。文明之間的界限一被打破,就很容易發現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共性和傳承。你不會以我們國家怎麼樣、他們國家怎麼樣來看待文明,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欣賞整個人類的文明。」

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

它精選大英博物館600餘件館藏品。藝術形式上,包含了繪畫、雕刻、手工藝品,以及一些珍貴的出土文物;風格上,有自然主義作品,也有諷刺主義的現實題材;時間誇張上,囊括了從遠古的冰河時期到今天。

(自然主義作品:17 世紀早期日本,繪有花草、人物和動物等圖案的箱子)

《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選取了360件以人類面孔為主題的藝術品。全球70多億人中,沒有任何兩個人長得完全一樣。每張面孔都是一種身份的標誌,是人類表達、情感和性格的主要載體。人類的一切經歷都寫在臉上。因此,人類的臉成為藝術史上最強大、最永恆的主題,也是最適合來表現人類的生活。

(現實主義作品:1844年電雕版畫,裝扮成人的猴子)

人類將動物擬人化。插畫家把猴子描繪成優雅地拿著菸斗、穿著毛領大衣,一副紳士模樣,意在諷刺現實,反映的是人類的虛榮和愚蠢。

《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選取了大英博物館260件動物相關的藝術品。人類對動物有著複雜的感情,無論是作為經濟商品、人類夥伴,還是文化符號,動物都已經深刻地融入到人類社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各個時期關於動物的文物藝術品,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從側面詮釋了人類歷史與文化。

(極具張力的誇張表現手法與冷靜的寫實風格)

這些藝術品運用多變的形狀、豐富的色盤、不同的質地,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在二維平面或三維空間中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形象。在無形中潛移默化,提升藝術修養與審美。在今天,無論對產品的商業價值,還是個人的社交來說,審美都是重要的競爭力。

(約13000年前的冰河時期,帶鉤端的猛獁象形投矛器)

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

大英博物館的最新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講述人類社會,《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正面,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人與人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是從側面,人類視角下的各類動物,即人與動物的互動,來進行講述。它們綜合起來,涵蓋古今,使人類社會更加立體化、具象化,全景式描述了人類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一部藝術化的人類社會百科全書。

(約1850年的伊朗,銅匠)

無論是遠古的狩獵,馴化家畜,還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專注的手工勞工,經濟活動都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和必需。人類社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秩序,統治與戰爭不可避免,它們構成了人類的政治。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逐漸發展的,越往前,自然與超自然的界限就越模糊,人類相信有尚不能理解的超自然力量,於是用虛構和想像,誕生了各種神獸、神話、宗教,人類還對一無所知的死亡,以及善惡等這些問題的思考,所形成的看法,它們一起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文化。

(約1890年的北美,狩獵野牛)

同時,經濟、政治和文化又是相互交融的。比如狩獵,它從人類一開始的為生存而戰的職業,逐漸演變為社會精英階層的休閒娛樂活動,而成為一種文化。甚至在都鐸王朝時期,追逐獵物是君王和貴族專屬的活動,是權力的象徵,如果平民狩獵,則會受到死刑處罰,它又具有了政治屬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那些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禮物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從去年開始,居然在中國的網店火爆了。2018年7月1日,大英博物館網上旗艦店正式上線了!它的上線引來了眾多歷史愛好者、藝術愛好者的關注,甚至眾多文藝小青年也都紛至沓來,如果是個實體店,估計早已擠得水洩不通了。打開大英博物館旗艦店首頁,博物館古老莊嚴的建築映入眼帘,立馬給你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而當你點擊店中產品就又是另一畫風了。
  • 大英博物館的日本春宮圖:藝術與性的結合
    大英博物館的這一展覽中,16歲以下的青少年需有成年人的陪同才可以入內參觀。這也許是大英博物館自1753年建成以來最露骨的展覽,它的主題是「春宮:日本藝術中的性愛與歡愉」,展覽時間從2013年10月3日至2014年1月5日。「春宮」是日本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曾在日本盛極一時。
  • 大英博物館兩萬多中國文物中,如何挑選出260件文物
    「閉關」一段時間後,4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恢復開館,並舉辦了三場活動——《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新書首發式、「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
  • 大英博物館開網店出授權,有 IP 誰都了不起
    大英博物館旗艦店的商品品類與故宮淘寶類似,主要都是文具、服飾、簡單家居等產品,共同特點是製作工藝要求不高,能夠展示花紋設計。有了「古文物」館藏經典 IP 的加成,商品的確會更加吸睛,不過設計風格還是和故宮淘寶有所差別,更偏異域風情。
  • 大英博物館掌門人菲舍爾——博物館裡的「世界公民」
    這不僅是這位出生於德國的藝術史學家對自己身份的看法,也是他對全球博物館業發展的期許。自2016年接掌大英博物館以來,他挑起全面改造大英博物館的重任,同時加速與其他國家博物館合作,力求將「世界文明開放、大同」的理念更充分地體現於這座擁有260多年歷史的世界級博物館。
  •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有哪些好東西沒來
    大英博物館繞不開的,還有古代東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館就成立了東方古物部,有計劃地接受中國和日本的藏品,這是歐洲第一個承認東方考古和歷史研究地位的機構。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多達2萬餘件,囊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工藝、金工、漆器、玉器、古代樂器等中國造型藝術各個門類。
  • 大英博物館最新作品:不只是藝術,而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認知升級
    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今天我們推薦大英博物館最新推出的一套藝術作品:《大英博物館人類簡史》《大英博物館動物簡史》。它有很多非常顯著的優點,值得去細細品讀。1、強大的品牌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規模最大,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 為什麼選擇大英博物館的一塊古埃及麵包?
    日前,英國古典主義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被選為大英博物館的受託人之一,她是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和皇家藝術學院古代文學教授,中國觀眾則通過BBC紀錄片《文明2》了解她「學問可親」的形象。她說自己也是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受益者。
  • 為什麼選擇大英博物館的一塊古埃及蛋糕?
    日前,英國古典主義學者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被選為大英博物館的受託人之一,她是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和皇家藝術學院古代文學教授,中國觀眾則通過BBC紀錄片《文明2》了解她「學問可親」的形象。她說自己也是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受益者。
  • 在大英博物館,思考人類和世界
    ��懂不懂藝術都能看懂的 象外大英博物館鳥瞰圖還有誰不知道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嗎?1753年,即中國的乾隆十八年,英國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爵士去世。
  • 世界級藝術大師作品、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 藝術風席捲十一黃金周
    圖說:靜安雕塑公園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新民網訊】去靜安國際雕塑展看世界級大師的作品,到《亙古奧秘》流動體驗館看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復刻品。 圖說:《亙古奧秘》流動體驗館 圖片來源:網友提供   《亙古奧秘》流動體驗館:大英博物館40件鎮館之寶的官方復刻珍品
  • 站在「大英博物館」背後的中國操盤手是誰?
    如今距離大英博物館的天貓旗艦店開門營業只有一個月時間。17.2萬餘的粉絲數、僅3款尚有庫存的周邊產品、上萬的單品銷售量讓大英博物館在中國正式的商業亮相贏了個開門紅。博物館也是它的主營業務之一。如今,品源文華合作了V&A博物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以及大英博物館等眾多一線博物館IP。在品源文華看來,博物館IP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不僅限於旅遊紀念品,國外的很多時尚品牌都經常與博物館合作,以孵化更多重視策劃性的項目。
  • 帶你探索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築氣魄雄偉,蔚為壯觀。
  • 東進頤和園,西進大英博物館,解密馬洪偉的青銅化玉逐玉之路始末
    這件粣方鼎的選料實屬不易,因為這麼大的玉料很難得,同時不能有一絲毛病,否則細薄之處容易斷裂。等選出適合做粣方鼎的青玉後,就開始出坯,推層次,把握細節器形,點綴合理的紋飾,最後完工打磨。從開始設計到最終完工,整整花了一年時間。
  • 巧遊大英博物館 中國遊客的參觀建議
    去歐洲旅行,不管你有無藝術細胞,即便是從來不進博物館的人,也總忍不住要在欣賞美景與飽覽歐洲風情之餘,去羅浮宮、大英博物館這些世界頂級的知名博物館瞧瞧,因為這些老牌帝國的博物館珍藏的各種廣為人知同時又堪稱舉世無雙的奇珍異寶,就像是標籤兒一樣,必經親睹,才能為自己的旅行護照蓋上不可或缺的一枚印章。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成千上萬的中國旅遊者在抵達倫敦之後,十有八九都會將大英博物館列入首選旅遊地。很多人甚至一泡就是一整天,流連忘返。一位在牛津從事生物研究的華裔教授曾不無感嘆地對我說,大英博物館不自覺地已成了我們在海外最具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就是一部歷史書。溫故而知新,反思而明理,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或一個家庭與個人,首要自強,圖謀自立,方有自信。
  • 哪些失落於大英博物館的民族瑰寶...
    說到大英博物館,國人應該都不陌生吧,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專門的中國館,裡面收藏了眾多曾經從中國掠奪過來的寶貝。每到來到這裡,總會思考什麼時候這些失落已久的中國寶貝才能回到祖國。  中國館位於博物館一層的最北邊,進了大門穿過大廳一直向北走就到了。這裡收藏著許多著名繪畫、塑像、瓷器青銅器之類,我們就挑其中最亮點的幾個講一下。
  • 大英博物館裡真的有幽靈嗎
    諾亞·安吉爾是一位美國的藝術家與作家,經常將民間傳說和口述歷史的方式應用在他的寫作和藝術項目中。他從2016年起就一直在調查大英博物館的「鬼故事」,這些故事是由別人直接或間接講述給他的。
  • 遨遊大英博物館
    2019年寒假她參加了英國冬令營活動,用文字記錄了她參觀的英國四大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被稱為世界四大藝術殿堂。而今天我們要去的,便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溫暖的陽光照射在我們臉上。乘著顛簸的大巴,陽光伴隨著我們前往大英博物館。博物館的外牆非常精緻,上面雕刻著各種精細美麗的花紋。
  • 大英博物館的10個小秘密
    1873年6月7日,英國國會通過法令並獲得御準,成立了大英博物館。兩百多年來,博物館屢次翻新,展品也由最初的七萬多件增加到八百多萬件,接待的遊客也越來越多。有人將其稱為大英博物館的「色情房間」,而事實上,它有一個更為正式、健康的名字——「禁忌秘事(the Secretum)」。《淫穢出版物法》(1857年)通過之後,這個房間於1865年對外開放。其中展示了200多件物品,被標記為「人類淫行之可恥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