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部分寫於2020年6月份,姍姍來遲啦!
我是一名來自青島的媽媽,211英語專業畢業。不過,除了輔導自己孩子,從未做過英語教學的工作。
對於孩子的英語學習,我一直有一個認識--不要擼起袖子自己上,而是找一個比自己更適合和專注的人。就目前來說,這個任務完成得還不錯。所以,藉此文分享下我如何安排孩子各個階段的英語學習和調整自己的角色
蹦蹦跳跳熱情洋溢的啟蒙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大班和一年級,我給Amy先後報了一個蹦跳型的外教機構和英語戲劇外教課。和很多同齡女生一樣,她很喜歡這樣的手舞足蹈和角色扮演,學得挺開心的。
上面這個視頻是之前蹦跳英語培訓機構的朗讀作業。孩子有興趣有激情,但是部分語調相對比較沉悶,能量不足,發音也有一些問題,比如讀L的時候會吐舌頭,沒有明顯的重讀弱讀的意識。
這個階段基本上是靠耳朵,反覆跟讀,直接把內容背下來,而不是比較自主的朗讀。我自己也顯得比較輕鬆,課後稍加輔導即可,基本上是甩手掌柜。不過,兩個課程相繼快到期後,我也意識到這個階段的可能到頭了,所以又開始物色新的機構。
轉戰章老師的直播課
二年級前的暑假,我從Amy機構老師的朋友圈裡發現了讓我眼前一亮的一篇文章—到底要不要讓小孩學新概念?一口氣看完之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又接著翻看了公眾號裡的其他文章,直覺和英語專業的背景告訴我公眾號裡的這位章老師可能就是我想找到那個適合教Amy的老師。
很快,我就報了名,迄今已有兩年。雖然Amy的進步沒有老師某些學生那麼驚豔,不過作為家長還是覺得比較滿意,因為整個過程符合我的想像和預期。Amy在語音語調和認讀書寫等方面有較大提高,算是從蹦蹦跳跳不過腦的學習,進化到更高的一個層面上。
從懵懵懂懂的死記硬背到自然流暢的自主朗讀
這個視頻是2020年學的Robert Munsch的搞笑英文繪本"Pigs",除了DT和KG會混淆這個老問題和語速還是不夠快外,已經初步具備了地道自然的英語朗讀的特徵。更可喜的是,這個時候她基本也能準確口譯出所學繪本到底什麼意思,不再是單純靠耳朵了。
以前要做點有難度的朗讀,真的是要費很大勁去背,特別是看到密密麻麻的單詞就會反感,能有腦無心地過一遍算好。現在算是習慣成自然,能根據繪本的意思去自行生成語調和節奏感,她學和我聽都沒那麼累了。
從耳朵到四個感官
如果說Amy之前學英語主要靠耳朵,那麼現在就是眼耳口手的配合。 這一年多的時間,Amy從拼讀版的神奇校車《Magic School Bus Phonics Fun》開始,中間穿插Scholastic Success With Grammar, Spelling... 等書面教材,再到現在的《Let's Read and Find Out》科普繪本的精讀和《Write Right》系列的寫作口語課,口頭書面相結合,一步一步爬臺階地逐步成長和突破,開始呈現出我當初所期待的狀態。
如果有人誇四歲的Amy英語繪本讀得好,我心裡很清楚這個「好」是普通人感嘆這麼小的還是會開口說英語。如果現在有人誇Amy英語好,實際上是聽覺上的發音好,節奏流暢,能夠不生澀地去讀和理解一些超越同齡的複雜內容。
我也終於覺得她的英語算好了。我心中的英語「好」應該是更全方位的「好」。怎麼樣的好是全方位的好呢,那可能就要從學校應試教育的一些不足說起了....
在學校裡吃不飽
怎樣才算英語好?要掌握多少維度的東西呢?
詞彙、語法、閱讀、寫作?聽力口語拼讀音標?英語和漢語一樣,作為一門語言,內容如此龐大,想學到能出國自由行的程度都要耗費多年功力,而放到一個小朋友身上,如果只是憑藉學校每周80分鐘兩節課的時間,得學到什麼時候才能拿得出手呢?
上面提到的涉及聽說讀寫譯等諸多方面,隨便拎出來一條,都能從網上搜索到無數的文章以及相關的課程。很多家長看了,都會覺得深以為然並迫不及待地為孩子開啟了稀裡糊塗的英語學習之路。
如果按教學教研能力來說,沒有比教育系統制定的教學大綱更系統更權威的了。但如果校內的教學路徑很合理了,那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依然覺得在校內學的遠遠不夠,還要去找校外培訓機構呢?
依我看來,學校的英語的教學的最大問題是:課程內容和考試的難易程度嚴重失調。教材內容看起來挺豐富很合理,但一到考試,難度卻降了好幾個維度。教學要求和考試標準完全脫節了。好多考100分,99分的學生可能實際的英語能力很差。
考得過於簡單,那老師上課自然就不必費勁把教材講透,課後也無需布置有效的作業。那些綜合學習能力不錯,肯熟讀課本,肯聽寫單詞表的學生,基本上就能考一個好分數。
要求低下,導致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地方都可能埋下一顆不理解的種子。隨著時間的積累,你面前可能就變成了一道防風林--阻礙下一步的升級進化。
學校的朗讀和語法比較割裂的,太側重死記硬背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英語發音的重要性,學校也提供原版音頻,也要求大家朗讀背誦,但在學校裡為什麼學回來的往往是不自然的中式語音語調呢?
少部分模仿力好的孩子跟著原版音頻可以讀得還不錯。但他們拿到一篇新的內容,在掃清生詞的情況下,在讀的通順的基礎上,自己能否知道哪裡應該有語調上的變化,哪裡輕讀哪裡重讀,哪裡連讀哪裡不讀?估計這部分孩子也做不到。
因為讀得好的基礎是知道自己讀得內容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同一句話也可以通過強調不同的詞而表達不同的意思。就比如琅琊榜裡,梁王的弟弟說自己是「皇弟」,強調的是「第」,如果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錯誤地強了「皇」,在多疑的梁王耳中就變成「皇帝」了,估計就要受滅頂之災了。學得不透徹,就很容易出現一些同學課文朗讀得蠻地道,但是換一篇內容就馬上露出原形,還是很中式。
學校歸根打底還是以應試為驅動力,要求熟讀課文的本質還是為了考個高分,而不在於對英語的理解。可以說,英語在所有科目中是最容易搞定的,所以聽說讀寫一知半解也也能考個高分,相當於剝奪了孩子不斷進階的可能性。
章老師的英語課有哪些我較認可的地方
我比較認同章老師的教學理念,在口語互動中,把內容吃透,並根據內容去自主生成地道達意的語調。畢竟,隨著語法和詞彙難度越來越高,文本體量越來越大,不可能永遠靠死記硬背的。 為了幫助Amy達成這個教學效果,我從甩手掌柜,開始變成了陪讀書童。
目前直播課學習的《Let's Read and Find Out》科普繪本是我非常喜歡的科普系列繪本,單從內容上看,大人都會覺得很有趣。Amy在預習《I’m growing》的時候,跟讀一遍第一頁,就可以複述出來,還配合書中的動作表演給我看。孩子願意學習並且很享受這種過程真的是每個家長最願意看到的。最有意思的是Amy和同為章老師的學生兼鄰居的Liz一起在樓下院子裡玩過家家的時候,異口同聲的背出同一本繪本的內容,讓兩個同為英語系的媽媽甚感欣慰。如果是按照學校的強背的方式,而不是吃透繪本,找到語音語調的感覺的方式,我很難想像這些小傢伙能這麼精準地背出這麼多長篇累牘的繪本。
現在(20年6月份)學習的《Sleep》這本書裡出現了大量的時間狀語、賓語從句,定語從句等等未來會作為考試內容會出現的語法知識,以及一些常用的詞組句型。沒想到從蹦蹦跳跳到各種從句的學習就經歷了一年多。 老師通過朗讀時的停頓來講各種從句和句型成分,也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節奏感對了,語法也自然理解進去,語法理解進去了,節奏感也對了,可謂是相得益彰。此外,這個階段,老師開始讓每個人來造句,這個環節真的很考驗孩子們的詞彙量和對句型的理解,也為後來寫作課打下了基礎。老師逐一點評孩子們句子的正誤以及拼寫,這個環節也留下了Amy很多經典語錄。
以下是2020年讀的一個科普繪本,相比當年背對話,應該說成熟流暢了不少。
下面介紹一下一周一次的微信課,我給Amy陸陸續續報了三種課...
《從零開始學繪本》
Amy跟著章老師《從零開始學繪本》的微信課每天學一句話,在聽完老師的講解視頻後跟讀模仿,自己讀幾遍覺得沒問題之後錄視頻作業,然後根據老師的點評再進行修正。一年的時間下來,從最初的樹懶一樣慢吞吞的卡頓平調小姐到現在「聲情並茂」(自己加戲),綜合的語感好了很多。碰到全新的繪本,也大體能讀出個有模有樣。
《小學英語單詞拼讀拼寫和記憶課》
Amy此前一直沒機會系統學習拼讀拼寫,上了直播課後就直接是科普類的拼讀繪本了,學得不夠紮實。所以我後來又給她報了章老師的《小學英語單詞拼讀拼寫和記憶課》。這個學習過程對Amy在「讀得好」這方面起到了必不可少且功不可沒的作用。《拼讀拼寫課》正是很好的把這一想法付諸實踐。章老師把小學階段常用的單詞按照拼讀規則歸類,每周講解一組,大約十幾個單詞。首先跟著視頻先進行亂序的描寫,然後逐一講解,最後再做個聽寫。Amy對於描寫和跟讀沒有任何排斥,唯獨到了聽寫環節是十分牴觸的。但再硬的鐵杵也架不住日復一日的磨,經過20幾周的學習,現在拼讀和聽寫環節問題都不大了。至少不會再出現拼寫try這個單詞的時候,嘴巴裡念叨拼音ch-u-ai, 取而代之的是t-r-ai。「拼寫得好」問題有了方向之後,當然不能停歇。
與此同時,章老師開了兩個課時的音標課,我覺得這正是Amy需要進一步學習的地方。通過控制自己的口型和舌頭的位置,把元音發的更飽滿,甚至是誇張,這樣才會在後面讀句子的時候不至於因為嘴巴張不開而出現混淆,比如bad說成bed,bell讀成beo。學會了認音標,在遇到生詞查字典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音標來掌握讀音。 音標熟悉了之後,腦子裡就有了發音的基本概念,接下來就可以試著按照單詞的發音去拼寫了。
《從一開始學英語繪本》
作為《從零》的延伸,Amy也在同時學著《從一開始學英語繪本》。內容依然是wonders分級閱讀的繪本,只是不再是每日一句,而改為每周一本。內容由淺及深,文字量也逐漸加大。老師要求在錄好視頻作業之餘根據音頻聽寫整本書的內容。這個課程對Amy和我都是個挑戰,前幾本書都是跟著視頻一字一句學習N遍之後,我再領著Amy反覆打磨,錄作業的過程也是相當坎坷。提交完視頻作業再根據老師的點評把讀錯的地方重新錄一遍。其實在錄糾錯視頻的時候,Amy讀的狀態就會好多了,更放鬆也更輕鬆。用她自己的話說一般睡一覺或者哭一場,腦子就更清醒了。我清楚的記得在錄完第四周的作業之後,Amy好像突然進入了狀態。學習的效率提高了,主動性也更強了,有時甚至都不需要我從旁協助,這讓我著實鬆了一口氣。然而好景不長,後面隨著繪本內容的變化和難度的增大,我們仿佛又開始了一輪新的循環。聽寫作業我們進行的斷斷續續。一是當時拼讀課剛起步,除了最簡單的I,you,the,a, 其餘幾乎所有的單詞都拼不出來。二是Amy依然處於對書寫比較排斥的狀態。好在隨著拼讀課的進展以及章老師鼓勵大家用電腦打字代替手寫,對電腦更高興趣的Amy才又逐漸恢復正常的學習狀態。
前面提到的課程其實都是輔助,而作為主角的直播課才是Amy能和老師進行互動的學習模式。
此前唯一稍顯遺憾的是,Amy幾次英語大考都沒有滿分。所幸的是,這次終於考了個100分。後來學的Write Right寫作課程,也逐漸開始出現全對的結果。希望這是厚積薄發的結果,而不是曇花一現。
章老師一向反感大家把他的英語課叫做英語繪本課,在Write Right 1 寫作課上,他終於可以拋開繪本,全程用英語口語互動帶著孩子把寫作課的這些排篇布局和遣詞造句弄下來。希望大家不要又管他的課叫口語寫作課。 我覺得應該就是叫「英語課」,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然後又能把不同的側重點串起來。
結語
Amy英語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我這個陪跑媽媽重新學習的過程。從最初的篩選機構和老師,然後甩手不管,到現在的全程參與監督互動,學習效果顯而易見,我也因為參加工作,又不得不甩手不管了,但這個學習的進階過程依然穩步進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希望Amy把最基礎的東西掌握好後,進一步強化口語和書面的科普考試,進而順利過渡到自學階段,這樣我才能安心繼續當個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