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大麻鎮中心學校位於大運河畔的大麻鎮。民國6年(1917)金子久與友人合資建新式學堂,為一鎮教育之始。抗戰時期,學校被迫在鄉間流動辦學。抗戰勝利後學校改稱大麻鎮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更名大麻鎮完全小學。百年治校,桃李天下,我們一起來認識下學校發展的百年曆程。
仁心仁術 大愛無疆
金子久是大麻鎮新式學堂的創辦人,他不僅熱心公益事業,也是一位醫術高明的中醫。可以說大麻鎮近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這位名醫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仁心仁術、愛滿天下的鄉賢。
金子久(1870-1921),名有恆,又名壽生。他出生於杭州臨平饅頭堰(今臨平梅堰)祖宅。父親金芝石,原居住於杭州清河坊,精兒科和內科,清末時全家遷居大麻鎮流芳橋畔。
金子久自幼便跟隨父親專研醫術,深得父親醫術傳承。清光緒十七年(1891)金子久在大麻鎮祖宅問松堂設診行醫,因其醫術高明,百姓慕名前來,多年後便享譽江南。
清光緒三十年(1904),金子久正式授徒,首位弟子是海寧丁橋羊繩祖,二弟子是德清縣新市鎮金彝叔。此後桐鄉夏莘夫、海寧王和伯先後拜師學醫,此後慕名前來向先生求學者一百七八十人,大多學有所成,各負盛名於一方。
民國4年(1915年),金子久設診所於上海,並親定弟子約。平時經常往返於大麻與滬杭之間,對於貧苦病患,常常免除診金,甚至代為購買藥材。民國5年(1916年)春,北洋政府電召金子久入京為袁世凱治病,行途中知袁氏亡而返。
金子久一生專研醫術,奔波各地忙於診務,無暇著述,後由其弟子彙編《金子久醫案》,該書也成為眾多學醫者學習專研的著作。
除了醫術高明外,金子久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常常主動參與到各項公益活動中。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金子久捐資重建大麻德興橋(即斜板橋)。宣統元年(1909年),大麻遭受水災,金子久免佃戶田租,並捐資建造九裡塘橋。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與裡人金炳鰲(字幼山)倡議設立大麻育嬰堂。其中民國6年(1917),他在行醫中知道大麻眾多貧寒子弟無書可讀,便萌生辦校的想法與湘漾裡好友商議,當即便決定辦新式學堂以招收貧寒子弟。可以說清末民初大麻鎮的許多公益活動都有金子久的身影,他對公益事業的熱心也影響了其子女後代,抗戰勝利後對大麻學校重建的過程中,金子久之子金濬便出資助力。
民國10年(1921年) 8月12日,金子久因病去世。程森曾輓聯云:「醫國先醫人,盛名遍海內;仁心亦仁術,生在列篇中」。門人吳蘭士挽句有云:「浙東西,江南北,待起膏肓,不知凡幾,驚心聞噩耗,又豈獨門牆飲泣,山丘到處哭先生」。至今金子久及其門生形成了近代醫學影響巨大的「金氏醫派」。
文章資料來源:《大麻鎮志》編撰組 《仁心仁術金子久》範紅傑著
審 核:鍾學良
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如果您曾就讀、任教於桐鄉市大麻鎮中心學校,如果您有關於學校的生活珍貴記憶想告訴我們,可以投稿至郵箱44933260@qq.com。我們會擇優選擇部分精彩內容在桐鄉市大麻鎮中心學校微信公眾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