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入冬以來的第3個節氣——大雪。雖然大雪節氣只是農時時令安排上的一個節氣,跟我們天氣預報所說的下大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進入到大雪節氣之後,天氣漸漸寒冷,雨水逐漸增多,將要拉開冬季最寒冷時光的帷幕。在農村裡有一句經典俗語叫做大雪要下雪,來年雨不缺。有沒有道理呢?為什麼這麼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在大雪節氣期間,天氣轉冷,雨雪降落,則意味著明年雨水比較多,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雪節氣,不下雪明年就會出現乾旱的災情。
這個俗語是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農民通過長期的觀察天氣變化,所作出的一種預判性的俗語。雖然說並不一定完全科學,但是這是長期智慧的總結,在某一些地方仍然具有相當的實踐意義。
其實我們在分析俗語的時候,都要根據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地域地形來加以解釋。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所說的這樣大雪節氣,北方地區早已經下大雪了,而在南方地區仍然溫暖如春。如果將這樣的俗語放在南方地區肯定是不適宜的,如果是放在北方地區,可能早已經下過雪了。
正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這一句俗語主要是在江淮,尤其是淮河兩岸流傳。因為按照天時天氣的變化走勢,此時冷空氣東移南下,與南方的暖溼氣流交匯。在長江和淮河流域相遇,天氣逐漸轉冷,很容易雨雪交加。現階段北方小麥種植區域對雨水的需求量比較大,有足夠的降雨降雪,能夠提前給小麥充足的水分供應,讓它們正常健康生長安全越冬。
同時在很多老農看來,如果大雪天氣不冷的話,明年就有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倒春寒。因為現在天氣不冷意味著南方的暖空氣仍然佔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北方的冷空氣並沒有強勢南下。在這種天氣結構下,到了明年春天之後,極有可能出現強勢冷空氣,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強勢的倒春寒天氣對農業生產有重大影響,很容易讓農作物產生凍害,造成減產絕收。這是農民最不願意看到的一種情況。
與之相反,如果大雪節氣的時候天氣轉冷,甚至下雨下雪,明年的雨水情況就會比較好,有利於農業生產活動。
當然從我們今天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經驗必然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現在天氣複雜多變,農業生產也不再完全根據傳統經驗,而是按照現在的科學天氣預報系統來進行安排。其實這也是科技發展最好的一種證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也要與時俱進。以上是我對這支所有的理解,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