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上海從曾經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從來不缺少擁有實幹精神的奮鬥者。他們是這座城市裡平凡的工作者,卻兢兢業業書寫歷史。
4月6日起,澎湃新聞推出「新時代·奮鬥者」系列稿件,向家國追夢人致敬。
李百豔 本文圖片 校方提供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歷了史上最長寒假和史上最短線下學期後,今年上海學生的暑假將有些特別。
該如何過一個不一樣的暑假?「充分利用好空中課堂等線上資源,過一個有契約精神的暑假。」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如是說。
在她看來,疫情是一次特殊的教育,特殊的學習;要以疫情為鏡,好好地照一照自己,反觀自己,從更多角度,更高層面來認識自己。
李百豔(後排中間)和學生們。
「新上海人」在浦東奉獻和成長
20年
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位於浦東,1999年應浦東改革而生,可謂浦東開發開放的一個縮影。
經過21年的發展,如今的建平實驗中學擁有棗莊路、地傑國際城、張江科學城三個校區,在校師生超4000人,培養了超過1.5萬名畢業生,走出了一條公辦初中優質發展之路,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家門口的好學校」。
2000年,李百豔來到了當時剛剛建校一年的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開始了教育生涯的新旅程。
20年的時間,她從一個普通的語文老師一步一步成長起來,做過班主任、教研組長、政教主任、教導主任、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到現在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浦東新區初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在擔任管理工作的同時,她在專業上也一步一個腳印地拾級登階,從浦東新區的語文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名師後備、上海市青語會秘書長到上海市特級教師、正高級語文教師,從浦東新區李百豔語文教師培訓基地主持人到上海市「雙名工程」名校長「高峰計劃」主持人、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工程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從考取華東師大的教育碩士到教育博士畢業……
浦東新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諸惠華說:「我覺得百豔校長簡直就是為建平實驗而生的」,李百豔聽到後淚目了。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正值而立,已屆「知天命」之年的她已經把上海當成了第二故鄉,在一所學校工作了20年,作為一個「新上海人」,浦東這塊沃土是她揮灑青春與汗水的地方,他鄉已成故鄉,心安即是歸處。
李百豔工作室揭牌。
引導學生去感知生活、觀察生活
「哪一門學科能有語文那樣的靈動蘊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語文世界那樣的斑斕多彩。」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曾經如此讚美語文。
然而,現實卻是,學生並不是特別喜歡語文,甚至厭語文、怕語文。
語文教師常常感慨自己陷入了「越來越不會教」的專業困境。
在李百豔的語文課堂,孩子們卻由怕變愛,她的班級裡有許多「奇葩」的寫作流派,有「零度抒情派」「作文耍帥派」「考場作文派」,還有個「魯迅風格派」。
教了二十多年的初中語文,李百豔總是在思考語文究竟應該教什麼、學什麼。
語文教學主張以語言為核心,教語言,不是教靜止的、孤立的、僵化的語言知識,而是讓學生掌握動態的、鮮活的、關聯的、傳遞人類精神魅力的語言。
李百豔認為,寫作的精髓就是兩次轉化,第一次是把客觀世界通過五官去感知,即通過嗅覺、觸覺、視覺、聽覺、聽覺等轉化成主觀體驗;第二次轉化是主觀的感受體驗轉化成語言文字。
老師要在這兩次轉化上下功夫,要引導學生去感知生活、觀察生活。在平時的教學當中通過經典文本閱讀來培養審美趣味。
曾經有一個語文成績並不特別優秀的學生對她說:「李老師,我將來要像您一樣做個語文老師。」也有一個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給她寫信:「李老師,我最喜歡的學科是語文,我會把語文作為我終生的愛好。」
疫情期間「開學第一課」獲得廣泛關注。
用契約精神呵護「心尖上的小蘋果」
建平實驗學校的孩子們有一個暱稱「小蘋果」,作為上海市家庭教育示範校,該校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協同育人,共同呵護「心尖上的小蘋果」。
在李百豔看來,一個家庭,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會有最脆弱、最敏感的階段——在很多家庭中,這個時間就是在孩子初中階段。
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建平實驗中學嘗試行為契約教育,在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籤訂契約,實施計劃和獎懲方式,以培養學子的現代契約精神。
2020年疫情發生後,在線教學階段,建平實驗中學啟動了行為契約教育項目,並在初一年級全面實施,疫情時「學不停、教不停、愛不停」,用父母心辦教育。
「行為契約不只是外在強制性的約束,更是內心一個美麗的約定。」李百豔說。
面對即將開始的暑假生活,李百豔介紹,建平實驗中學有暑假生活指導的傳統,初中四個年級,各有側重,從小學即將進入預備班的孩子,很懵懂,指導他們順利進入新學段是重點,預備班升初一是正式的初中生活開始,這個階段還處於「養成期」,重在指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一、初二是性格和「三觀」初步形成期,孩子進入青春期有時候很迷茫,也手足無措,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做他們的心靈夥伴,適時地指導和分享。 初三的孩子,面臨著中考,要努力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讓他們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強調自律、自立。
因此,在假期裡,學校也會繼續鼓勵學生和家長籤訂行為契約,規範假期生活,制定學習計劃等。
建平實驗中學的活動。
疫情催生教育關係重構
李百豔是上海市第四期「雙名工程」高峰計劃成員,「雙名工程」的「名校長」高峰計劃入選人員都是教育系統的領軍者。
2020年6月6月,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推出「海上名師講壇」公益課堂系列課程,李百豔是第一季的主講嘉賓之一,她聚焦了《關係重構:基於協同對話的在線教育項目探索與實踐》這一話題。
李百豔表示,在線教育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有想到來得這麼迅猛,二是沒有想到一下子大規模的全面鋪開,三是沒想到老師和學生釋放出那麼大的力量。
她開始思索教育抗疫催生的關係重構,在她看來,在晚輩扶助前輩、後生協助先生、幼者幫助長者的後喻文化背景下,教育中最重要的三對關係發生了變化。
第一對是同儕關係重構,由資深骨幹引領變為青年先鋒反哺,由個體單兵作戰變為夥伴協同共研,從被動統一執行變為現在主動個性創生;從學科獨立封閉到跨學科融合;從原來微觀碎片實踐轉向中觀宏觀兼顧。
第二對是師生關係重構,老師從學習歷程的先驅者變為同行者,學習資源的獨佔者變為共享者,任務的教授者變為設計者,學習活動的主導者變為組織者,學習成果的評價者變為受益者。
第三對是親子關係重構,兩代人的關係由單向度的霸王條款變成主體間平等契約,由隨意訓誡命令變成科學化理性溝通,由被迫式敷衍應對變成主動自我踐行,由生理上的血緣連結變成精神上的親密交融,由代際間的望子成龍變成兩輩人生命成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