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收拾舊書時,又重讀了一遍《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它告訴我們:過度貪婪的結果必定是一無所獲。
有趣的是,再次看到這個故事時,卻與第一次的感受不同了。因為我是用心理學的視角去理解的,所以其感受與作者要傳達的思想完全不同。
1、老太婆不那麼可恨、老頭兒也不那麼可憐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用敘事詩改寫成的童話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老頭兒打到一條金魚,他不要任何報酬,將魚放回了大海。但是,老太婆知道這事後卻對他破口大罵,硬逼著老頭兒去向金魚要一隻新木盆。
金魚滿足了老太婆的要求。但老太婆不滿足,讓老頭兒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魚給了她一座木房子,她又要做「世襲的貴婦人」;然後她又要當個自由自在的女皇;最後她又要「當海上的女霸王」。但這一次金魚沒有再答應她的要求,而且還收回了以前送給她的一切。
老太婆變得越來越貪心,要求也越來越高。看到這裡,讀者都會生出對老太婆的恨意,恨她的貪婪無度,恨她對老頭兒的態度。
然而我們回頭看一看會發現,她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如果沒有老頭兒一次次地幫助,老太婆怎麼可能心想事成呢?
那個老頭兒在自己不情願的情況下,其實已成為老太婆的同謀。這樣看來,那個貪婪的老太婆變得不那麼可恨了,而是讓人有了些許的同情;那個老頭兒也變得不那麼讓人同情了,反而讓人看到了「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
在故事的進展中你會發現,老頭兒是一個無奈的、受氣的、唯老太婆命是從的可憐的人。老太婆是一個欺負老頭兒且貪婪無度的人。可實際上,老太婆之所以能夠一次一次地達到目的,是老頭兒與她合作的結果。
假如老頭兒不聽老太婆的話,或者在有了新木盆、木房子,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後,就說服老太婆就此停止索要,那麼就不會有後邊的事情發生了。
然而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了老頭兒的一再配合,才讓事情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不停地索要從表面上看,是老頭兒怕老太婆的無奈之舉。但實際上,他是認可這種行為的,同時他也是間接的受益者。對此,如果只說老太婆貪婪,這顯然不太公平。
2、家庭中的問題 是有人在維持的結果
很多家庭中都存在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問題。當你認真覺察後,不難發現,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都是家庭成員互動的結果。是他們共同維持了這個問題。
比如老太婆的貪婪,就是老頭兒維持的結果。
再比如女人多次遭受家暴。除了特例以外,大多是妻子「允許」的結果,如果她在遭受第一次家暴後就勇敢地說「不」,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如果妻子在丈夫的求情下一再原諒,她就會維持這個家暴的不斷發生。
還有一種情況是:妻子刺激丈夫的結果。比如:當夫妻激烈爭吵時,有的妻子會說:「有本事你打我啊,打啊,你不打,你就不是男人!」在這種情境下,往往「家暴」也會發生。
一個心理學專家說過,「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一定是互動、『共謀』的結果」。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人們往往痛恨那些不知道感恩、只會過分依賴父母的「啃老族」,而同情和憐憫那些含辛茹苦的父母。
然而在啃老的背後,除了社會上的客觀原因以外。大都是因為父母對獨生子女溺愛的結果。因為從孩子小時候起,父母就為孩子包辦代替得太多。
當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替代性行為。成年後,他也會理所當然地等著父母繼續對他餵養。就像蘇明玉舅舅的兒子那樣,他一定會成為未來的「啃老族」。
一個人如果一味地把自己放在僕人的位置,必然把對方培養成主人。
心理學專家曲偉傑說:「父強子弱,母強女懶」,這正說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恰恰維持了家庭問題的存在。
3、不幸總是不幸者自己選擇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同情憐憫那些身處生活困境中的人們。但當你了解了事情背後的原因時,你的同情和理解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被離婚的羅子君、十年戀愛也未修成正果的唐晶、一輩子受妻子氣的蘇大強、被啃老的父母們。你會發現,在各種困擾的背後,其原因大多是指向他們自身的,與外界關係並不大。
因為這完全取決於你認知水平的高低、你的邊界是否清晰、你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你滿腦子的漿糊邏輯,那麼身處困境之中就是一種必然結果。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文章中說到:「心理學學到最後,就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你總會發現,在不是非常明顯的強迫情形下,不幸總是不幸者自己選擇的結果。」
所以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讓我們較少地推卸責任,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因為你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
作者簡介:心理諮詢師。喜歡寫作,享受於用新媒體傳播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