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影《上帝之城》的走紅,貧民窟幾乎成為了巴西的名片。我出國之前,買了好幾本巴西旅行指南。那些東拼西湊、以訛傳訛的大路貨,把巴西的貧民窟形容為人間地獄,「貧民窟居民的惟一『工作』,就是在夜幕降臨時下山搶劫。路過貧民窟時,一定要有大限將至的緊迫感,迅速通過這些地帶。」
此前,已有不少中國媒體「探訪」了貧民窟,但有的僅在入口處拍了張照片就打道回府,有的甚至使用的是資料圖片。真實的貧民窟究竟是怎樣的?三個多小時的探訪,我不想用過多的文字去描寫場景或者煽情地講訴某個貧民窟孩子的踢球故事,簡單的圖片和文字,可以帶給大家更加真實的感受。
每五人有一個來自貧民窟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就像一幅舉目無際的畫。超過100萬裡約居民分住在近1000個貧民窟,五個裡約人中就有一個來自貧民窟。這幅由棚屋們組成的錯落景致粗糙而色彩張揚,是裡約這座耀目城市裡永遠散發魅力的一部分。
裡約的貧民窟們尺寸大小不一,很多都已相當於形態結構複雜的城市社區。這些貧民窟們並非為臨時的擅居者們而建。有些棚戶區的規模簡直可說是城中之城。比如裡約最大的貧民窟Rochinha裡住著25萬居民。在那裡,人們有自己的學校、社區公用設施、以及數百種商業,甚至一個獨立的巴士運輸系統。
上帝之城是裡約的一個真實地名。導演費爾南多從裡約的各色貧民窟中,選取了上帝之城的江湖故事,成就了這部經典影片。此片問世後,上帝之城變成了巴西遊客的一個矛盾——它既是謹慎人士的裡約焦慮症的源頭,也是像我這般不怕死之輩好奇心的起點。
來到裡約後,記者就盼望著早日探訪貧民窟。在科帕卡巴納海灘,記者認識了26歲的沙灘足球教練拉法爾(Rafael)。
許以一筆帶路費之後,這位小夥子頓時很上心,「我家就在貧民窟,隨時歡迎你來做客!」實際上,拉法爾與貧民窟黑幫保持著親密夥伴關係,每天上午他都在貧民窟入口,騎著摩託車載客,下午才去沙灘當教練。拉法爾搞定了貧民窟幕後管理者之後,當地時間6月17日,帶著我們來到巴比倫尼亞貧民窟(Babilonia)。
貧民窟物價便宜40%,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貧民窟的入口就在裡約鬧市區。入口處行人寥寥無幾,且都是側目而過,偶爾有人露出十步殺一人的眼神,對我不怒而威。入口處有一個銀行,旁邊貼著許多尋人啟事。拉法爾無奈地說:「有些小夥伴不上進,還在從事販毒、軍火等勾當。涉及金錢糾紛之後,往往一夜之間就不見了。」
巴比倫尼亞貧民窟建在巴比倫山腰上,與海灘僅兩條街之隔,距離布拉特等國際足聯高官下榻的皇宮酒店,僅僅相隔3公裡。貧民窟依山而建,越靠近入口的屋子越豪華。拉法爾與他的父母、爺爺一起,住在兩室一廳的混凝土房間內,裡面的各種家電一應俱全,拉法爾的姐姐在銀行上班。「貧民窟裡的水、電、煤氣,以及醫療、教育,全是政府免費供應。」
在貧民窟生活並不意味一定是貧窮,有人是因為離工作的地方近,或者低廉的生活成本。更重要的是一種人們稱之為「Bairrismo」的信念。對貧民窟的居民來說,這是他們從小的生活背景,是他們的社區,是生活的全部。
拉法爾說,持槍搶劫、毒品交易、軍火買賣等非法活動,如今雖在暗地裡上演,但是已經大幅收斂。巴西在2007年獲得世界盃主辦權後,投入大批資金改造貧民窟,大部分貧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貧民窟裡的一切,與外面的世界沒有太大的區別。這裡不但有商店、銀行、學校、室內體育場、室外足球場、菜市場,還有警察署、教堂等機構,貧民窟裡的物價也比外面便宜大約40%。
踢球的孩子都學會了單詞「Money」
千萬不要以為貧民窟和裡約的富人區們涇渭分明。很多時候,這些貧民窟們和富人區們比鄰而居。很有趣的一個原因是:貧民窟往往佔據了超好的地理位置,風光一流,於是富人區們不得不和他們比肩以分得這片好風景。
進入貧民窟,一路就是登山,相對傳說中「被當地人搶」,不慎踩到附著著不少青苔滑到的危險性更大。上山和下山不是一條路,繞回山腳下,正好遇到六七名小男孩在踢球,裡面有「卡卡」和「內馬爾」,皮球很破。年紀雖小,但有的孩子已經學會了「Money」這個英文單詞,面對鏡頭時也很大方。顯然,對於外來者的探訪,他們早已適應。
拉法爾還帶我們走進貧民窟警署,這座三層高的房子曾是當地黑幫頭目的居所,如今已成為警署的辦公室。警長貝爾帶著我們參觀了山頂的毒販碉堡,「從1987年到2009年,巴比倫尼亞一直被黑幫控制,他們向居民收取保護費,在山上進行毒品交易和軍火買賣。他們還經常下山搶劫。每當警察上山抓人,毒販就在山頂的碉堡內開槍開炮。」
貧民窟內的居民,也受夠了毒販的控制。2009年,巴西政府在居民的配合下,出動軍隊和警察,解放了巴比倫尼亞貧民窟。貝爾說,巴比倫裡亞貧民窟如今有100多名警察,與區裡的居民比例接近1比10,警力足夠維持區內的治安。至於裡約的其他1000多個貧民窟,大部分都被警察接管完畢。如今的貧民窟,已是安居樂業的天堂。
此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裡約所有的森巴舞學校竟然都坐落於貧民窟。成千上萬的人們前往各個貧民窟學習這種熱情舞蹈,學到的卻不僅是舞步,更是奇妙的歸屬感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