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脈 | 王艮「樂學」思想探論

2021-02-08 泰州知道

王艮師從陽明,可說正是從服膺其「良知」學開始。他曾作詩云:「人生貴知學,習之惟時時。天命是人心,萬古不易茲。鳶魚昭上下,聖聖本乎斯。安焉率此性,無為亦無思。我師誨吾儕,曰性曰良知。」另如:「此樂多言無處尋,原來還在自家心。聖師專以良知教,賢友當為切己箴。」皆可見其對陽明「良知」說的推崇與繼承。

不過,我們要先指明,王艮對陽明所談「良知」,在概念上一仍延續,而在概念的意涵上,王艮卻有他不同於陽明的地方。

王艮自己有關「良知」的思想,在他四十五歲時所作《天理良知說———答甘泉書院諸友》一文中有很好的體現。該文的緣起,原是為了調合湛甘泉與王陽明在「天理」、「良知」說上的分歧。「王守仁以『天理』為人心所固有,『致良知』就是把心中的『天理』自覺地表現出來。湛若水受程、朱的思想影響,認為『天理』雖為人心所固有,但需要通過學問、思辨、篤行工夫方能體認,他稱之為『體認天理』。王守仁批評『體認天理』是放棄根柢,湛若水批評『致良知』是毫無學問,二人反覆論難,幾乎不能相容。」因該文較長,我們這裡只節選其中關鍵部分: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曰:「同。」曰:「有異乎?」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是天理也。惟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便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曰「致」,曰「體認」,知天理也。否則「日用不知」矣。

在該文中,王艮以「天理良知」作為其主要的理論之一,他將天理、良知打並一塊作為一個單獨概念,表面上是為了調合湛、王「天理」與「良知」說的分歧,實際上則演繹出他自己的一番良知理論。

我們知道,湛、王二人的不同,仍是傳統理學脈絡下的分歧,如甘泉言「隨處體認天理」,陽明言「致良知」,他們所關注的還是本體論上的內、外問題與工夫論方面的具體體認方法的差異。王艮這裡的關注點,與二人皆有不同,他已不再執著於形上本體的論說,而是將「良知」、「天理」等形上範疇一概落實到個體之知覺本能上。如他指出的,人的知覺本能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沒有一點假作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自然而然的行為就是「良知」,而「良知」是天然合理的,所以也就是「天理」,所謂「天理良知」也就是人的知覺本能的天然合理。

如果我們將王艮的「天理良知」與陽明的「良知」拿來作一細緻比較,似不難看出,在王艮的良知思想中,其對良知形上本體的關注已大大減弱了,他主要關注的是良知顯在的形下日用層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陽明雖言過「良知即是天理」,但他也言過「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所以嚴格講來,在陽明這裡,「天理不就是良知,靈覺也不就是良知,只有在天理後加上靈覺,或在靈覺前加上天理,兩義結合才是良知的涵義。」王艮簡單地將天理等同於良知,不能不說其良知的意涵已經有別於陽明了。

現在,我們有必要再徵引王艮的幾條語錄,以就上述問題作更進一步分析。

「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方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慾」。

良知天性,往古來今,人人具足,人倫日用之間而措之耳,所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分定故也。

天理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比照以上引言,我們看到,王艮將天理良知合一,認定其為人的天性,人的日常行事只當順任良知,不用擔心它有不足,不疑慮它不夠準確。相反,如果無法放下理性思維,覺得自信己心、當下承擔有所未安,欲有所造作安排,這就是人慾。

在王艮這裡,良知同時具有普遍性與見在性的特徵。如他以「良知天性,往古來今,人人具足」表現良知的普遍性,又以良知透顯於人倫日用彰顯其見在性。王艮正是透過對陽明良知學的吸收與轉化,大大凸顯出人的個體生命的飽滿性與活潑性。對於王艮將良知與日用人倫相結合,楊欣樺指出:「心齋之學說突出了人之主體性原則,而其之所以將良知與日用人倫相結合,也正是為了實踐道德良知。異言之,即是化道德法則為生活實踐,因而於日用倫常間,即可見天理之流行。」

這種回歸當下、講求日用的工夫方式,似乎有將「良知本體」視同「感官本能」之意,其客觀要求是自信己心、直下承擔,究其實質則是要求人們不要去空頭想像、涵養一個抽象的心體,而應以「應機而做」作為道德實踐的內涵。對於不了解這種工夫內涵的人們來說,王艮的這種學說簡直就是無工夫論了,典型者如顧憲成,他道:

心齋之門人嘗問為善去惡功夫。心齋謂之曰:「見在心地有惡否?」曰:「何敢有惡!」心齋曰:「既無惡,更去何惡?」良久,乃謂之曰:「見在心地有善否?」曰:「不見有善。」心齋曰:「既此是善,更為何善?」是心齋以無善無惡掃卻為善去惡。

顧憲成此處指謂王艮以無善無惡去除為善去惡的工夫,其意是指王艮無工夫論。然而,我們如認真審視王艮與門人的問答,可知他此處並非簡單就工夫論論述,他的思路是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是天然自在之理,所以他選取的是一種逆向體證,用「剝離善惡」的方式掃除心之雜染後以肯定「即此是善」,可說最後呈現出的是一種「自然大善」,這當然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工夫論。

在本文的第一節裡,我們曾指出「樂」的命題在心學一系中很受關注,這與他們普遍受萬物一體論的影響有關。實則,這只是道出了「樂」在心學家學說體系裡的一個方面的內涵。心學家所講的「樂」並非只限於那種伴隨神秘體驗而來的「巨大興奮、愉悅和崇高感」,心學家還講一種「樂」,即工夫過程中的「穩當快樂」,而這種「穩當快樂」又是與其良知說密切相關的。陽明《傳習錄》載: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

在陽明看來,良知本於直覺,是一種抽象的非理性能力,人人本有,在當下日用只需要順任良知,像「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般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就是從事道德實踐。就像他所說的:「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這完全不同於朱學那種純粹道德、完全理性的生活,學人真的依循了良知去做,必然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在這一點上,王艮與陽明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的表述不是「穩當快樂」,而是「簡易快樂」,如他說:「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學,簡易快樂,優遊厭飫,日就月將,自改、自化而後已。」

王艮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樂學歌》,其中所道之「樂」既包括了我們在第一節所述的那種「萬物一體」觀念下的「巨大興奮、愉悅和崇高感」,又包括我們本節所述的「簡易快樂」: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樂。於乎,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所謂「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其大旨就是說人心本樂,但因受縛於私慾故而失去此樂,而私慾之動又是良知所能自覺到者,所以良知一覺即能消除私慾束縛,得以重顯心體之樂。這和陽明在《與黃勉之》書中所表述的「樂」在於良知之完滿朗現意思一致。這種「樂」正是孟子那種「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之「樂」,也就是我們在第一節所講的「萬物一體之仁」觀念下的「樂」。而「不樂不是學」所講的正是我們本節所述的工夫過程中的「穩當快樂」。「樂」與「學」在王艮哲學中的關係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說:「則此心齋之致良知之學,乃要在先知此良知本體之原以安身,而安家國天下為樂;即依此樂以成其學,而更學有此樂;以使學與樂,互相依據,以成其增進。由此言之,則心齋之教,即先正面的悟此良知之本體之樂,以成其工夫之教。」

麥仲貴先生曾指出:「王學浙東之王龍溪及泰州之王心齋以後,其講學之風,亦逐漸有由講堂之授受,轉而重視於從日常生活上隨處加以指點,使學問與生活打成一片。此種表現,即不僅是重知,而是更重行。此中之講王學者,亦極富生活情趣,並有其浪漫性之生活表現。如王心齋父子,即由『樂學歌』而言人心體之原涵有『學』與『樂』之性,乃教人當下灑落自然,擺脫一切習氣格套,矯飾造作,而唯順應當下良知心體之自然以行事。然此則不唯富有自然主義之色彩,而亦同時與禪宗之重從生活上之隨機指點,所謂『禪機』者,相近而亦相通。」麥氏此語雖是通論「二王」,卻也很形象地道出了泰州學自王艮起已經有了與生活渾融的跡象。而這也正是王艮泰州學派有別於同時期他派的一個顯著特點。

相關焦點

  • 人物史專練:王艮
    材料:王艮開創的泰州學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學派,也是明末具有強烈「異端」色彩的思想派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從思想淵源和理論形式看,雖然與古代儒家的傳豌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說有關,但是在實際內容上卻有著重大的區別……王艮認為,「日用」就是「本體」。
  • 泰州學派 | 論泰州學派王艮的「師道」自覺
    「泰州學派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第一個啟蒙學派」 ,其創始人王艮(字汝止,號心齋,1483.7~1541.1)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平民思想家、哲學家,而且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由於他矢志不渝地躬行師道,使得自他而始的泰州學派啟蒙思想教化活動對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乃至近現代的啟蒙運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就王艮先生的「師道」做一探討,就教於方家。
  • ——王艮和子路(中)
    談完,王艮說,先生之學簡易直截,艮不及也。就拜了陽明為師。晚上回去,仔細想想,覺得有問題,第二天見陽明,說我後悔了,咱再辯一次。現代人讀陽明,能夠得到體會和啟發的很少。別說讀陽明,就是讀孔子,也只不過覺得是高級雞湯而已。在雞湯廉價批發論噸賣的時代,孔子講的,和那些退休大媽成天在朋友圈轉的東西有什麼區別呢?
  • 泰州學派王艮「艮」字讀音的考證
    坦率地說,對於文字學特別是古文字學,我沒有任何研究,所以對王艮「艮」字讀音的思考也不是從文字學出發,而是從王艮的出身、經歷、更名及當時的社會狀態出發,這也是歷史學者習慣的「路數」。  自學習明史開始,我也一直把王艮的「艮」視為「八卦」的卦象之一,讀為(gn)。疑問開始於1995年。
  • 探尋城市文脈之旅 —— 工業篇
    那不如帶娃研學!在研學活動中成長2020年8月20日,大畫王美術的同學們來到唐山文旅集團旗下中國(唐山)工業博物館,開啟了主題為「「探尋唐城文脈之旅同學們通過遊覽博物館、參與研學遊戲,深入了解唐山近現代工業發展歷程,理解城市發展根基所在的同時,感知英雄之城的文化溫度與魅力。
  • 泰州學派鼻祖真的「貧」不能學?王艮從學考略!
    泰州學派鼻祖真的「貧」不能學?王艮從學考略!文|王舒然王艮(1483-1541),初名王銀,字汝止,號心齋,生於揚州府泰州安豐場雁溪(今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下灶居委會,參見明·耿定力《王心齋先生全集》,清·王璋《東臺採訪見聞錄》)。
  • 泰州學派王艮的「艮」不能讀「銀」-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2月20日理論·史學版發表了方志遠先生的《關於泰州學派王艮「艮」字讀音的思考》,「提出應該恢復王『艮』的本來讀音『yin』」。我以為這種說法在語言文字學上是沒有根據的。
  • 文脈傳承「探索者」世茂:浸潤城市底蘊 築夢城市未來
    中新網11月20日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脈襲一方精神。對於城市而言,歷史古蹟、非遺文化、人文故事都是其生命的重要組成,這一點,致力於為城市賦能的世茂。歷經三十多年發展,世茂的業務版圖已涉及地產、酒店、商業、主題娛樂、文化、教育、健康等領域,形成多元業務並舉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圈」。
  • 今天,《嶺南文脈》全媒體周刊誕生啦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羊城晚報社攜手推動嶺南文化傳承發展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在2020年最後一天,《嶺南文脈
  •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樂與王政
    當時光的指尖點至春秋時期,先秦儒家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他們主張用「禮樂」作為建立秩序、教化萬民的基本途徑,於此禮和樂的關係就變得親近起來。我們後世所言的禮樂,概由此時形成,且言「禮」必及「樂」,言「樂」必及「禮」,「禮」主外,「樂」主內。《樂記》上說:「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 地標品牌專題丨發現多重文脈價值 創造獨特文脈品牌
    本文是地標品牌專題的第十二篇文章,題目為《發現多重文脈價值創造獨特文脈品牌》,重點闡述文脈與文脈品牌、如何創造「文脈品牌」以及創造「文脈品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文章來源於《國際品牌觀察》雜誌2019年第11期。
  • 明德敬業,樂學善技——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語出《大學》,「明德」為師生為人做事的首要之義:「敬業」語出《禮記》,意為做事專心致志,對所從事工作有敬畏、熱愛之心:「樂學」語出《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為學習的最高境界:「善技」取義《莊子庖丁解牛》,希望學生鑽研和諳熟本職工作的規律
  • 巴特爾:推動各族群眾在城市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青在線
    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巴特爾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各地要樹立促進融入的工作導向,推動各族群眾在城市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巴特爾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重要部署。
  • 師曠的音樂思想|好樂無荒 樂與政通
    這裡僅就先秦及後世文獻中關於師曠事跡記載中具較大可信程度的傳錄來考察其音樂思想。         師曠的民本思想與「好樂無荒」的音樂觀念         師曠的民本思想是其音樂思想的基礎。正是因為師曠有這樣的民本思想,在音樂活動中,他才會提出「好樂無荒」的音樂觀念來。         先秦古籍《逸周書·太子晉解》記師曠出使周朝,見太子晉,於宴飲中彈琴而歌。書中記寫道:「師曠歌《無射》:『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乃注瑟於王子。」         此歌詞大意為:國家安寧,遠客光臨,利天下而遵循禮法,雖喜好音樂卻不荒淫。
  • 海州公園華麗變身 既要休閒娛樂,又要留住城市文脈
    【連雲港發布】公園是一座城市必不可缺的公共客廳,是一座城市民生幸福指數高低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城市公園建設的力度,一座座新公園應運而生。同時,一些老牌公園也在依著市民的習慣、需求等進行改造提升,位於市區海寧大道上的海州公園就是一例。
  • 令人憂心的「國學文脈」
    近期,有些新聞報導、圖書評論,多次提及「國學文脈」,有論者指出,雖然一些資深國學名家相繼辭世,但是,國學文脈依然能夠傳承下去。所謂「國學文脈」,當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的延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 「惠州文脈·聚焦」文種花地開嶺東,千年文脈煥新彩
    《西湖》副刊已經出版40多期2020年,是惠州城市得名1000多年。千年前,惠州因「寶藏皇帝」宋仁宗而得名,又因蘇東坡揚名天下。恰逢羊城晚報《惠州文脈》創刊一周年,「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舉行。
  • 美文推薦|一個城市的文脈或者精魂
    美麗長江之歌徵文-優秀作品欣賞一個城市的文脈或者精魂/冷江說到四季裡的池州,最出名的莫過於清明的池州。小杜的清明詩,寥寥四句話,極盡池州早春雨日的純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