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波及深海?水下3000米,水溫10年長了0.02度

2020-12-22 FUN知識點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說出若干個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糧食危機、生態崩潰等等,然而一直以來,人們似乎都著眼於目之所及的變化,卻忽視了海洋深處正在發生的改變。

地球海洋面積約3.6億平方公裡,佔地球表面積的七成以上,海水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700多米。以深度來劃分,水平面到水下200米為淺海層(陽光區)、200米到1000米為海洋中層帶(暮光區)、1000米到4000米為海洋深層、4000米到6000米為海洋深淵層、6000米以下的部分為海洋超深淵層。陽光只能穿透最淺的兩個區域,基本上很難到達第三層(即深度1000米處)。

總的來說,海洋越深也就越暗,溫度也隨之降低,但是以水下1000米為界限,其上下的水溫變化規律略有不同。表層到1000米處,水溫隨著水深而遞減、變化明顯,從水下1000米再往下,水溫的下降速度變慢、變化較小,每深1000米溫度下降約1到2攝氏度。

從有記錄以來,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大量數據,顯示出陸地和淺層海水的變暖情況,但是要記錄深層海水的溫度變化並非易事。

為了了解深海水溫的改變,科學家在烏拉圭海岸附近的阿根廷海盆底部放置了4個測溫設備,這些設備記錄了自2009年到2019年10年間的水溫變化。測溫設備放置點的深度大約為水下1360米到4757米,它們能夠記錄每小時的水溫,以呈現出海水溫度的變化趨勢。

在比對了4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測水域水下1360米的溫度在10年間上升了0.04攝氏度,3535米和4747米處的水溫10年間上升了0.02攝氏度。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這10年同樣也是大氣溫度最熱的10年,氣溫上升了約0.46攝氏度。

負責測量和統計深層海水溫度變化的科學家來自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他們表示過去人們認為深海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很小,溫度幾乎未發生變化,但是測量的結果表明海洋受全球變暖的影響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和預計。雖然0.02到0.04攝氏度看起來微不足道,甚至不到大氣溫度上升的零頭,以至於人們都很難察覺得到,但是深海水體十分巨大,要讓上億平方千米的水升溫所需要的熱量極大,哪怕只是上升零點零幾攝氏度,也要極大的熱量,因此在我們看不到的深海區域,改變正在發生。

我們知道,海洋在調節地球氣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吸收地球90%的熱量,但是隨著它因為吸收越來越多的熱量而逐漸變暖,整個海洋系統都在改變,淺層海水因水分子膨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嘯更加強烈、颶風更加頻繁,深海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境況,原本就存在很多未知的海洋深處將會更加神秘和複雜。

相關焦點

  • 水下考古「潛」向深海
    此次的深海考古調查隊由來自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館三家機構的工作人員組成。從大多工作集中於40米以淺海域到衝破水下千米深度,他們此行的工作標誌著我國水下考古邁出了新的一步。
  • 【新華社】「發現」號機器人挑戰深海4200米
    這裡一片黑暗,溫度只有攝氏1.49度,壓力卻有400個大氣壓。這個漆黑而冰冷的地方就是雅浦海溝深處。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科學」號科考船上搭載的「發現」號rov深海機器人(水下纜控潛水器)下潛至西太平洋雅浦海域約4200米處。這次下潛不僅是我國首次探潛雅浦海溝,也是「發現」號的最大下潛深度。
  • 深海中還有比鯨魚更大的生物嗎?1年長20米,有一隻奇怪眼睛
    文/行走天涯深海中還有比藍鯨更大的生物嗎?1年長20米,相當於7層樓高度在我們多數人的印象當中,生物當中體積最大的應該就是海洋中的藍鯨了。已知一頭鯨魚的重量大約在200噸左右。比如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到的這種名為大王酸漿魷的生物,在體積上可能就要遠超藍鯨,只因為它平時一直生活在海下3000米處,甚至是4000米以下,以至於大多數人根本就無法接觸到大王酸漿魷。可這種生物確實存在的,而且這種生物從出生到生長几乎都是暴風雨式的。只因為大王酸漿魷一年多的時間就能夠長到20米長度,差不多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聽上去是不是特別不可思議呢?
  • 中國人將出徵萬米深海!哈工程教授為你揭秘「舞動的水下精靈」
    正在火熱徵名中 這意味著中國人要出徵萬米深海了!,現在的人們已經可以高效利用機器代替人類進行深海工作,水下機器人不僅可以讓研究更為深入高效,還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人類水下研究的安全性。
  • 人類在深海11000米下都發現了什麼?
    更何況在那裡還生活的各種水生生物,先了解水下10000米的世界,還得從海平面開始:1、水下3米普通人遊泳平均深度,人類活動造成的各種汙染也集中分布在這層水域。不僅如此,在水下100米的水槽裡還生活著一些大型海洋生物,比如北太平洋巨型章魚體長6米,它在人類面前宛如巨物,一不留神就會被這群大型生物攻擊,讓我們繼續往下探索。
  • 可「潛水」6000米,全球最大功率超級水下機器人來啦
    據悉,這也是全球下潛最深、功率最大、性能最高的作業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可下潛6000米深海底,整機功率高達400千瓦。這位潛水「高手」,長約3.3米,寬1.8米,高1.9米,自身重量僅4噸。不過,「人小能量大」,能輕鬆提起等同自身重量的物品。
  • 中車在英國基地造全球最大「深海鐵犁」
    &nbsp&nbsp&nbsp&nbsp紅網株洲3月10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喻向陽 通訊員 劉偉 江龍)見慣了中國中車研製的「陸地飛行器」在全球飛馳,卻少有人知道,在神秘的海底世界,也有中國中車打造的高端裝備暢遊。
  • 深海最深處有什麼可怕的東西?
    深海的可怕之一是高壓海洋表面的壓力約等於一個大氣壓,每下潛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最深處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有11034米深,在這裡的生物要承受1100個大氣壓,若沒有特殊的身體結構會被一下子壓扁,所以最深水層中棲息的反而是那些能順應壓力的無脊椎動物。下圖為海底平原的海參。
  • 全球最難煮熟的蝦:生活在450度深海下,科學家都拿它沒有辦法
    全球最難煮熟的蝦:生活在450度深海下,科學家都拿它沒有辦法在平時吃飯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家裡面煮,還是到外面飯館裡去吃,很多人都喜歡上一盤蝦,因為蝦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味道又很鮮美,價格比起其他的海鮮來說也比較便宜,所以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 蛟龍號準備挑戰7000米深海 衝擊世界紀錄-蛟龍號,7000米,深海,世界...
    今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上天對接天宮一號,繼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潛後,中國潛入深海的計劃進展如何?昨天,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顏開,他透露,按照計劃,再過兩三個月,即五六月份,「蛟龍號」就要赴太平洋,載人挑戰7000米深海,取得成功就意味著中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將能在全球99.9%的海底「漫步」,領跑世界深潛俱樂部。
  • 中國中車造全球最大「深海鐵犁」
    人民網株洲3月10日電(記者 顏珂)中國中車旗下時代艾森迪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英文簡稱SMD公司)10日開工建造一款世界上最大噸位的深水挖溝犁,這臺巨型深水裝備單體面積堪比籃球場,每小時可鋪千米管道,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挖溝設備。 海底管道輸送是當前海上油氣資源輸送的主要方式。
  • 人類發現一種「煮不熟」的蝦,生活在海底火山口,水溫超過450度
    人類發現一種「煮不熟」的蝦,生活在海底火山口,水溫超過450度!一般來說水中的蝦類,它們生活的溫度都不會超過27度,人們普遍認為,當水溫超過55℃時,生命體將難以生存。因此,很多海底生物的視力都已慢慢退化,有趣的是,白色盲蝦們生活在水溫可超過450度的深海火山口附近,難道說它們不會被燙熟嗎?白色盲蝦是英國科學研究小組在加勒比海,開曼群島以南一處海溝發現的一種蝦,他們認為白色盲蝦生活在海底深處的火山口。並指出,在黑乎乎的海底深處生活,眼睛已經變得不再重要。有趣的是,它們的背部會發光,這也許可以稱為長在背部的「眼睛」。
  • 中國「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深海,製造一個深潛器到底有多難?
    對於沒有潛水器具的他們來說,幾十米深的水下就已經危險重重了。即使是這樣,古人還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潛水經驗。 在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潛水者——負責從海底的沉船中打撈貨物和珠寶。此外,地中海東岸採珍珠的腓尼基人、日韓等地的海女以及我國廣東地區的古代疍民,也用肉身探索了全球各地物產較為豐富的近海海域。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11月10日,我國最新一代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在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最終抵達的深度是10909米。 1986年,我國的第一臺水下「7103」號首航成功,邁出了深海探測的第一步,但是「7103」救生艇下潛深度只有300米,航速只有4節。這是依託於當時我國著名的「863計劃」這一科研發展計劃的支持。 1995年,我國6000米級水下無纜機器人CR-1試驗成功。但載人深潛器的研製上面,我國當時還遠遠落後於歐美日本等國家。
  • 深海動物比海洋表層大嗎?科學家:小多了!
    深海的海雪二是高壓。水面和大氣中的壓強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大氣壓,為0.1MPa。水面下每10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1000米深處就是10個大氣壓,4000米的深海就是40個大氣壓,萬米的海溝就是100個大氣壓。如果把陸地或海洋表層的動物不加任何防護運到海底,這樣的壓力能直接把動物壓死。三是低溫。海洋表層100米內溫度受氣溫影響比較大,我們稱之為溫躍層。
  • 「蛟龍號」母船「深海一號」在武漢下水 中國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閻彤 攝上午11點38分,長江日報記者現場看到,高大威猛的「深海一號」從武船集團碼頭徐徐下水,該船總長90.2米,型寬16.8米,型深8.3米,船身由白色、藍色和朱紅色組成,「深海一號」醒目字體在船尾藍色上面,船上各種彩色小旗飄飄。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11月10日,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水下100米生活28天,這片看完我窒息了!
    《極度深海》I 2020和許多深海紀錄片不同。這部片子能讓你更有代入感地感受深海潛水的整個過程。水下高壓且寒冷,5平米的潛水艙十分逼仄。還有可能面臨水下迷失的風險。但勞倫一行人,從來沒有放棄對未知的探索。因為海底真的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 杭電水下機器人勇摘桂冠築夢隱秘深海
    深海是國際海洋科學技術的熱點領域,也是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戰略必爭之地。隨著我國「蛟龍號」突破深潛紀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載人深潛器的國家,但目前在無人水下機器人領域,我國還處於技術跟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