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長、教師安靜下來,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

2021-02-09 湘微教育

總聽到有老師感慨,現在的校園已經不是過去的校園——

老師、學校急著學生出成績;

一些學校請來媒體大張旗鼓的宣傳各種「創新」「業績」;

……

「浮躁」成了很多老師想到校園、想到教育的既有印象。

這種情況怎麼破?

特級教師吳非帶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觀點。

人接受教育養成良好習慣,學會學習,成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礎教育的任務僅僅是教會學生對付考試以升入高一級學校,那就無所謂「基礎」,真正的教育也就沒有發生。


學生成了考試機器,沒有問題意識,缺乏批判思維,不關心社會,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這種「教育」,即使有社會風氣支撐,教育者也不能認同。

基礎教育如果缺乏理想與智慧,等於沒有教育;更危險的是教育違反常識,背離常識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反常的「教育」變得堂而皇之。

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簡約的教育內容被繁複的形式所替代,師生疲於奔命,教育沒有讓人變聰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們無視愚蠢教育的危險性,而熱衷不切實際的鼓譟。

基礎教育不可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學校教育不宜提倡「競爭」,學校管理不宜過多強調「特色」「成功」等等,這些,本是常識,然而,瓦釜雷鳴,終於念出一套歪經。


教育關涉人的未來,任重道遠,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可以背離基本常識。基礎教育一直遭遇各種困境,但解決問題的阻力變得越來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於社會開放後人們能公開主張爭取個人利益,另一面,也和社會不良風氣有關。浮躁和急功近利糾纏在一起,釀成校園的浮躁之風。


在一些學校,看到的,經不起想,聽到的,經不起問。比如,一些學校宣傳推行「高效課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著可以少上些課了,然而教室課表上主要學科的課時,竟然大大超過部頒標準,簡直自打耳光。

又有學校大張旗鼓地組織學生「夜間步行活動」,請來媒體大事報導,轟動一時;但讓老師們不能理解的是:校長悄悄下令把每周體育課減去了一節。

近年有「閱讀推廣活動」,對學生談讀書的重要,甚至對教師談如何讀書,一些學校還設立「讀書節」,——我很疑惑:學校本是讀書場所,學校怎麼也要「推廣閱讀」?學生應當每天讀書,怎麼還要「讀書節」?「讀書節」這一天,學生捧著書裝樣子拍「閱讀照」,然後繼續做教輔做試卷,一個月只有兩天休息。

一所學校,能把無教育價值、甚至反常識的事在形式過程上做到極致,以如此的堅毅去從事低智商活動,這種示範,對中小學生思維的傷害很可能是終生的。

因為浮躁,往往無視常識也不講邏輯。多次看到這樣的「經驗介紹」:某個學生「月考名次落後,年級組和班主任及時與家長溝通」,——什麼叫「月考」?為什麼要排「名次」?學生某門課成績有浮動,是不是非得去尋根究底?學生本人有沒有思考能力?找家長「溝通」的作用是什麼?如果學生學習有問題就通知家長,那麼學校和教師的職責又是什麼?這些白紙黑字的「經驗介紹」會留存史冊的,未來的教育史家會在安靜的時代閱讀今人留下的教育事跡,他們會比我們有智慧。我們不能再留下笑料了。

如果一種不良現象長期得不到糾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體在固守,他們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解說、推諉,轉移注意力。比如,在傳播技術發達、獲取信息便捷的現今,一名教師的學習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方便,可是,每年仍有動轍幾十萬教育幹部和老師不遠千裡朝拜「典型」以「取經」,這種現象可能只有中國教育界獨有。

而中小學的「檢查」、「驗收」、「評比」多到不勝其煩,學校疲於應付,難得有一周安靜;一些教師也受浮躁之風影響,熱衷表演,課堂喧鬧如集市。有人認為,這些「驗收」「評比」和「賽課」「對學校工作是一種推動和促進」,這種解釋潛含的意思,是不是認為學校懶惰教師無能,如果不找點事整一下就會犯賤?

浮躁之風,或出於落後的政績觀,或在於違背常識的盲從。浮躁之風盛行,是因為有人從中得到好處,而更多想獲得好處的人們自覺地推動並發展這種浮躁。這類怪象,經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內部提出來反思討論,其怪自敗。

教育要教會學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應當是思考者,如果教師和學校管理者迴避矛盾,不能對學校的教育現象作出解釋,我們也就很難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在教育界的喧譁嘈雜中,我渴望能有安靜的學校;學校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在安靜的校園,教師能敬重常識,保持理性思維,既能深刻地思考複雜的問題,又能展示簡潔平易的教育風格;學校不折騰,教師不盲從,富有智慧的教師站在講臺,學生庶幾可以安心地學習。

在一些相對安靜的學校,人的心境會變得遼闊。有校長對我說:「我們是所普通學校,生源一般,升學率不太高,也沒有什麼特色。」老師說:「沒什麼人來聽課參觀,領導不常來,評比沒份,學生沒吃太多的苦,蠻好的。」校園整潔,沒什麼標語橫幅,會議室布置簡樸,沒什麼獎牌獎盃,學生舉止禮貌,老師態度溫和。我覺得很好,正常,像從前的學校。

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某校長跟著學生春遊,有些意外,因為很多學校取消了春遊;學校要學生交「家長籤字同意」,動轍以各種藉口取消春遊秋遊。這位校長說,市裡通知一句「要特別注意保障學生人身安全」,一些學校便以此為藉口,名正言順地不安排春遊秋遊和社會活動,但補課卻十分主動,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學校安靜了,教師的心平靜了,課堂正常了,學生的學習開始了,教師的職業素養也會提高。有這樣的學校:例行的檢查驗收,由「班子」接待應付,儘量不勞煩教師,讓他們安心教學;某項節外生枝的檢查或評比落後,被上級批評,校長恬然自安,不以為恥,因為學校不願為了一紙表揚逼迫老師學生參與形式主義的折騰。

有所學校,校長一學期只開了三次教師大會,校長解釋,「學校本沒那麼多事,不要折騰老師」。他認為,每天和老師在一起,聽到很多有益的建議,教師最了解學生,最有話語權,學校必須傾聽教師的教學主張。的確,每所學校都有學養高的教師,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他們能遠離塵囂,保持冷靜,以他們的理性思考和判斷,帶領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

然而,學校為何始終靜不下來?為什麼有那麼多管理幹部熱衷製造「特色」,編出各種排比句順口溜?為什麼有那麼多老師熱衷上表演課,追逐「賽課」?中小學怎麼會有那麼多「課題」?為什麼教育行政部門總是希望學校多掛標語橫幅,「把氣氛搞得濃濃的」?為什麼有那麼多檢查評比?為什麼許多學校特別重視「與媒體搞好關係」?

能不能不要去騷擾學校?學校能不能不自我折騰?

沒那麼簡單。非喧囂則難以出名,不折騰則無以獲利。領導東張西望,老師左右為難,學生疲於奔命,學校的喧鬧,不可能不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果學生長期被過重的學業負擔困擾,如果學校和教師的「業績」要通過學生考試成績來體現,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培養出創造精神?

現今校園中最尷尬的事,莫過于堅守常識反而比胡鬧困難。我們不能過高估計人對抗環境的能力,一名教師在喧囂的氛圍中要付出極大代價才能保持自我,隨波逐流則省時省力;但是,放棄教育常識,對一些教師來說是極其痛苦的事。

教師能不能保持職業理想,能不能從工作中感受職業幸福,既取決於他個人對教育的理解,也取決於學校的教育追求。如果教育價值觀混亂,學校文化必然變質。在一些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教育常識的教師,往往被視為異類,被認為不通世故人情,被認為缺乏合作精神,最具誣衊性也最具殺傷力的,是指責他們「不為學生利益著想」,——猥瑣的、市儈主義的教育觀就這樣踐踏教師的職業理想。

「理想主義」有害麼?教師富有教育激情是幼稚麼?教師職業態度為什麼不能單純一些?如果他服從民粹順應世俗,心中只有教育之利而無教育之美,他的學生能學到什麼?教育者就應該是理想主義者,如果他過於「現實」,他教出的學生至多是精緻的市儈。

如果「現實」落後庸俗,教師是不是也得「尊重現實」?有沒有其他選擇?是順應現實還是改造現實?順應落後的教育狀態,並不難,只要裝作沒看到就行了。可是,學生在看著教育者,學校和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留存在學生的記憶中。

我不認為一名教師只配「順應潮流」,也不認為一所學校無力保持理智保持獨立性

我不認為一名教師只配「順應潮流」,聽天由命,我也不認為一所學校無力保持理智保持獨立性。在現有條件下,仍有把事做好可能。事在人為,一些本可以做到的事,就是因為軟弱、不作為、生事、爭利、避責,拖成了老大難;面對流行風潮,學校和教師只要敢於放棄,就有可能保持學校和課堂的安靜。教師有能力,管理者有務實的決心,既敢於抵制「政績觀」折騰,也不縱容民粹思潮幹預教育改革,改變教育狀態,不是沒有可能。


這些年結識了不少老師,他們對我講述課堂上發生的事,講教學之難和教學之美,我從他們的講述中感受到熾熱的職業激情,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教師遵循規律,恪守常識,是職業素養;當今之世,這種職業態度也許平淡無奇,甚至學生受時風影響對正常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然而一名有理智的教師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未來的時代也必然敬重這種平凡教育的高度和品質。

我尊敬那些安靜的老師,他們完全不顧一波波湧來的浪潮,對喧譁嘈雜充耳不聞,他們靜心教學,靜心讀書,靜心思考;他們不願被社會風氣綁架,不參加所謂的榮譽評選,不肯犧牲學生的學習去爭升學率,不讓庸俗的名利觀玷汙職業榮譽;他們樂於在「普通學校」當「普通教師」,過普通的生活,在平凡的工作中提升職業品質。一名教師,即使能力有限,作用有限,如果能保持獨立思考,對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就有可能在整個教育中起作用。

在安靜的學校,學生安靜地學習,他們的思想在自由地飛翔。一所安靜的學校,會成為學生的童年記憶青春記憶,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他們能體會到「正常」的重要。

童年只有一次,少年並不漫長,屬於校園的青春,也只有幾年,如果學校能真正的安靜下來,學生也許能得到他們渴望的美麗人生。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中國網教育頻道,原載於新浪博客「吳非的博客」

相關焦點

  • 安靜,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楊雲冰
    這類怪象,經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內部提出來反思討論,其怪自敗。教育要教會學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應當是思考者,如果教師和學校管理者迴避矛盾,不能對學校的教育現象作出解釋,我們也就很難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3學校、老師、課堂都需要安靜在教育界的喧譁嘈雜中,我渴望能有安靜的學校;學校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
  • 學校、校長、教師安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
    在安靜的校園,教師安靜教書才能敬重常識,保持理性思維,既能深刻地思考複雜的問題,又能展示簡潔平易的教育風格;學校不折騰,教師不盲從,富有智慧的教師站在講臺,學生庶幾可以安心地學習。在一些相對安靜的學校,人的心境會變得遼闊。有校長對我說:「我們是所普通學校,生源一般,升學率不太高,也沒有什麼特色。」
  • 鄭州龍門教育: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孩子關乎未來,且可塑性很強,如何教育不但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不能不慎重。  前幾日,看了幾個小故事,我深受啟發,以為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01教育的力量在於「無聲勝有聲」一日晚,老禪師在禪院散步,看見院牆邊有一張椅子。他馬上知道有人違反寺規,偷偷翻牆出去了。
  • 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事件還原事件發生地:浙江衢州​事件經過:汪老師是一學校六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老師把每一位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每一位學生能夠感知到老師的愛,並且有回應,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隔一段時間,我們總能夠看到一些老師體罰學生、老師課外辦班、強制購買教輔……等等有關學校或老師的負面新聞。全國近2000萬的人民教師,絕大部分是相當盡職盡責的。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極個別老師的極個別行為,卻讓整個教師隊伍蒙羞。我們不缺少負面情緒,像這樣的新聞,應該多出現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中。
  • 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事件還原事件發生地:浙江衢州事件經過:汪老師是一學校六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也是懷孕4個月的準媽媽。她一次偶然的家訪,班裡11歲的盧同學得知了老師懷孕的消息。當時,盧同學的媽媽也懷著二胎,常常被媽媽教導「不要惹孕婦生氣,會動胎氣的」。
  • 這才是家長群最該有的樣子!
    前幾天,一段家長群的聊天對話把我看哭了,70萬網友狂點讚,直呼: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事情是這樣的,6歲的葉美琪,因為少了一隻手,開學這幾天遭受了同學們異樣的眼光,每次回家總會傷心的跟媽媽說:孩子有這樣的感受,哪個媽媽聽了會不心疼呢?
  • 這才是家長群最該有的樣子
    前幾天,一段家長群的聊天對話把我看哭了,70萬網友狂點讚,直呼: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請給我的孩子,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溫柔和善良。萬分感謝。」沒有偏見,沒有歧視,也沒有嘲諷,有的是相互理解和幫助。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
  • 董褚小學李炅秀:努力,就是你該有的樣子
    稷下街道董褚小學李炅秀老師,近幾年來,擔任學校教務處日常管理工作、學籍管理、學校微信編輯工作、宣傳工作、規範辦學、教育科研、教師隊伍建設、五年級英語教學等等工作。頭緒多、任務重。要下達給老師完成的任務,需要先設身處地思考怎麼完成最好,設計好表格或制定好條條框框,這個工作不可能找校長來具體設計,更不可能找上級部門要表格,只有依靠自己的理解來構思怎麼能夠讓老師既明白又省力的完成方式。最後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個挺簡單的表格,殊不知背後的那個人犧牲了午休、貢獻了休息時間、嘗試了多種方式才冥思苦想出來的,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 中國最年輕的一流大學中科大:讓大學回歸教育,安靜培養尖端人才
    2013年,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的侯建國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希望「將中科大建設成為像麻省理工學院或加州理工學院那樣的世界級頂尖理工科大學」。其實,這不僅是侯建國校長的夢想,也是全國人民的夢想。如果說,中國也要建成一所「小而精」的頂級研究型大學,中科大無疑是最具潛質的。
  • 日本學校還要上「家庭課」?原來這才是生活化教育該有的樣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新教育——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日本學校還要上「家庭課」?原來這才是生活化教育該有的樣子「讓小朋友們做家務,他們能做好嗎?」不少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讓我們走進日本的教育,看看日本是如何將做家務作為一項技能,教給孩子的。
  • 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教育的真諦和窮人富人該有的樣子
    02.窮人富人該有的樣子緊接著我們就看到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因為相對於影片中教育現狀的殘酷和現實,人們更樂意看到住在貧民窟的希亞姆的善良無私,男主角拉吉的勇敢擔當。,希亞姆帶著仇恨下定決心向學校舉報時,卻在看到笑容燦爛,純潔如天使的皮婭,喊他叔叔的那一刻,他立馬心就軟了下來,深知再大的仇恨,也不能嫁接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 鄉村學校如何留住教師?城區教師招考季,農村學校校長又該頭疼了
    就當前國家對農村教育的傾斜,儘可能讓農村學校留得住人,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也是重要手段。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農村工作津貼,農村教師生活補助等待遇的發放,職稱評審等向農村教師傾斜,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各種促進農村教育發展,鼓勵農村教師紮根農村學校的政策出臺,都體現著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發展農村教育的決心。
  • 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媽媽太偉大了
    看過很多學校家長群會因為一件小事而鬧得人人皆知,細節見人品,能以德服人的才是真君子。在某實驗學校的一年級一班的家長群中,出現了以下畫面:一個母親在孩子班群裡發布了一則消息說:這幾天開學你們的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班有個小朋友少了一隻手
  • 西安民辦學校「擇校熱」降溫:這才是教育該有樣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西安有70餘所民辦小學未報滿,多所民辦初中報名「降溫」,近30所初中未「報滿」。7月11日中午12時許,西安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管理平臺發布2020年西安市民辦學校報名人數(含西鹹新區)。
  • 幼兒園保育該有的樣子
    這絕不是幼兒園保育該有的樣子,更不是保育呵護下的孩子該有的發展結果。那麼,保育工作該是什麼樣子?保育呵護下的孩子又該有怎樣的發展?保育的樣子,是孩子的生活技能在不斷精進。缺少細節的生活是粗糙的,缺少精確的保育是粗放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生活能力的微弱,除去不可跨越的生理節奏之外,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所掌握的各項生活技能的不細緻和不精確。比如洗手,因為沒有挽好袖子,洗完手袖子弄溼了。
  • 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一段發自肺腑的請求,一群正能量父母
    導讀:大家好,我是小二黑,近日,某家長群被曝「這才是家長群該有的樣子」吸引了小編,經了解,原來群裡是因為有一位偉大的媽媽發自肺腑的請求,加上群內家長的正能量,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孩子都笑不懂事他們是無心的,但對葉美琪這些話是至命的,她的自尊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我們不想著孩子有多優秀,只希望孩子能陽光,樂觀,堅強的長大,我懇請各位家長告訴你們的孩子,葉美琪只是少了一隻手而已,她可以和你們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勞動,一起拒收,不要在意她的手,因為她會很傷心,如果家長接孩子看到我兒女,請不要用異樣的目光去看她,也不當著孩子的面討論孩子的手,請給我的孩子,一個我們成年人該有的溫暖和善良
  • 特級教師說出了真實教育該有的樣子
    今晚,讓我們聽聽一位特級教師對教育的思考↓↓↓有意義的學習側重「求」而不是「知」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可以濃縮在一個最簡單卻最意味深長的字上:人。積極的生命體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活著」的樂趣,消極的生命體驗,或者告訴我們: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該轉換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可能直接影響著結果。然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引人嘆惜的現象。其原因多是悖規律而行,剝奪了孩子本該有的豐富多彩的生命體驗。
  • 教育一位校長 上萬學生受益「校長發展學校」發展了學生和學校
    怎麼抓才抓得好,怎麼抓學校才能向前發展,怎麼抓能讓學生的成績提高,怎麼抓,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十年前,蘭州市校長發展學校應運而生。2018年新一屆蘭州市校長發展學校順利開班,來自我市的100位校長當起了學生,他們聆聽國內專家講座,實地查看全國名校的發展。從課程體系建設到學校文化建設,再到教師成長以及信息化教育的跨界改革,無不滲透了蘭州市校長發展學校的教育成果,正所謂教育一個人受益上萬學生。
  • 《強風吹拂》逆風而行這才是青春最該有的樣子
    我們已經在大量影視劇中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樣子,卻從未像《強風吹拂》一般那麼強烈的感受到——這才是青春最該有的樣子,獨立、自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為了同一個信念而努力。受市場受眾的影響,以愛情為主題的劇集往往老少皆宜,且更容易產生共鳴,吸引大量的觀眾。
  • 教師時刻都忙,忙的不是教學;校長什麼都管,但很少管教學!
    誰都知道,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 可是,如今的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之外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學中心工作地位逐漸被取代,很多學校已不知道什麼才是工作中心,什麼才是工作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