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單價炒至17萬元/㎡!南京這套「學區房」刷屏了》一文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不過由於該房子是公租房,相關部門表示不能確保有學區,讓不少買家望而卻步;同時也有人爆料稱該房子是中介炒作,自稱是房主弟弟的男子其實是某中介員工。
據交匯點報導,記者進行一番調查,發現這更像是一場關於學區房的鬧劇,不過在這個鬧劇背後又隱藏著關於教育的真問題。
新華日報微信公號 圖
調查:男子辯稱是「房主親弟弟」 稱影響了正常生活,房子不賣了
11日上午,記者聯繫了該男子,他反覆表示他是該房主的親弟弟,不是房產中介,職業是開網約車的司機。同時他還告訴記者,表示房子不準備賣了,因為問的人多,真正付錢卻沒有人,「現在電話太多已經對我們生活造成了影響,哥哥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壓力。」該男子表示。
不過記者在網上找到了一張某房產中介李姓員工的照片,發現照片和自稱房主弟弟的男子很像,撥過去電話,該男子表示自己是中介。
聽到記者聲音後,該李姓中介男子講話支支吾吾,還沒交流幾句,就以信號不好為藉口掛掉了電話,當記者再撥打過去後,始終不接電話;而記者再次反覆撥打自稱房主弟弟的男子電話,也是始終無人接聽。
現象:假「學區房」背後掩蓋不了學區房真需求度 小戶型、低總價學區房最好賣
一個真假難辨的「房主弟弟」,一個無法稱之為學區房的「老破小」,一個讓看上去恐怖的看房長隊,還有一度炒到17萬/㎡而無人接盤的房價,一切看上去更像是一場關於「學區房」的鬧劇。
在從事了十幾年學區房業務的資深房產中介眼裡,對於這種瘋狂的現象並不感到驚訝,他甚至預測,如果這套13.2平方米的房子是一個正常的學區房,市場價應該會突破200萬,突破15萬/㎡很正常。
「因為這種低總價的學區房房源非常少。」王壘說前兩年曾經在老虎橋那邊的一套10平方米的門面房,報價80萬,每平方米高出區域學區房近2萬,想要買的人非常多,但是最後交易時候發現該房子的性質已經從住宅變成了商業,所以無法擁有學區,最後沒有成交。不過王壘表示,市場上對於這類低總價的學區房一直非常歡迎,非常好賣。
南京市民姚先生去年3月份在河西買了一套67平方米的雙學區房,花了468萬,每平方米近7萬元。
「這種小戶型特別緊俏,一出來就有人買,」姚先生坦言,四年前他就準備購買學區房,結果幾年下來發現學區房越來越貴,而孩子馬上面臨上小學,所以決定出手。
「我選擇這種面積小,總價不算太高的學區房,主要也是為今後方便出手,」姚先生告訴記者,他買的那個學區房,從去年買房到現在,每平方米單價都漲到了8.5萬元。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上學,」姚先生坦言,買這種小戶型並不會居住,「確保孩子有不錯的學區資源,我們也是希望資產得到保值,」但姚先生也認為學區房成本很高,買了學區房之後家裡的經濟壓力也非常大。
分析: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是主因 但學區政策每年有變化,不鼓勵投資
「南京目前的學區房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仟佰間學區房運營總監王壘表示,因為限購限貸等多重因素,購房門檻變高之後,市場的購買力有限。
不過王壘表示,學區房一般來說非常抗跌,主要的原因還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王壘曾經將民間認可的南京「一線名校」,諸如拉薩路小學、力學小學、琅琊路小學、芳草園小學進行測算,2018年四所學校招生總人數約1638人。
「如果再加上遊小、匯文小學這些『二線名校』,還有『三線名校』新城小學、赤壁路小學等等,」仟佰間學區房運營總監王壘補充說,如果再算上一些優質民辦小學,「總共招生人數不超過12000個。」
根據網上公開資料,2018年南京的小學入學人數超過了65000名,「根據估算到2022年,小學入學人口要突破10萬。」王壘說,像「二孩政策」的影響,還有南京不斷加大引才力度,入學人口勢必還要不斷上漲。
不過,王壘不建議一般人去投資學區房,因為學區範圍以及政策,也會發生變動,投資風險較大。「比如南京的河西曾出現過優質學區重新劃分,還有像北京多校劃片等情況,都會讓學區變得不確定。」
反思:更應該關注優質學校本身而非房價 加大教育均衡力度,把教育辦得處處都是學區房
一位對南京教育長期觀察的媒體資深人士王先生對記者表示,在當大家在質疑,甚至在嘲笑這個17萬/㎡的「學區房」的時候,更應該關注這些優質學區裡的小學究竟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這些優質的小學,尤其是鼓樓區重點名校,實際上自一年級起,老師就給孩子明確了要以南外、玄外、鄭外、秦外等民辦初中為目標,並要求家長怎麼做。」王先生說,這些學校孩子付出的辛苦是其他學校的人難以想像的。
王先生表示,孩子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老師們的輔導與點撥,還有整個家庭有意識地去配合和督促孩子的學習。「這是優質學校非常值得一般學校以及家庭學習的地方。」王先生說道。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破解學區房,破解「擇校熱」,核心是擇名師。讓師資流動起來,是實現教育均衡、破除擇校之風的關鍵。
據了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南京明確了要用政策手段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優化教育規劃布局,鼓勵優質資源向新區、郊區、保障房片區輻射,加強薄弱地區教育資源配置。
數據顯示,近5年來,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交流共計12779人,每年實際參加交流教師數佔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數的15%以上,名師流動成了家常便飯。南京市教育部門表示,會努力做好「優質均衡」文章,讓孩子們家門口上好學,把教育辦得處處都是學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