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康縣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縣委關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安排部署,積極推進文明校園創建行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堅持立德樹人,不斷營造文明和諧的育人環境,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有效提升了師生文明素養,使文明之花在校園內外絢爛多彩、粲然綻放。
德潤心靈,主題教育活動豐富多彩
6月18日下午,康縣一中組織高二年級全體學生開展了以「明德、明禮、成人、成己」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講堂活動。活動中,德育處主任楊福全結合身邊事例,就理想信念、道德修養、文明禮貌、成就人生價值等方面內容,對高二全體同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精彩生動的宣講。同時,他還從一日常規的起床、早操、課間休息、一日三餐、衛生、手機管理、男女生交往等方面對全體同學提出了明確要求,鼓勵同學們胸懷理想、志存高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今年以來,全縣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按照《康縣2020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宗旨,開展了「開學第一課」「我們的節日」「弘揚雷鋒精神,倡導文明新風」「清明祭英烈」「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一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培德揚善、倡導文明,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氛圍,持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廣大學生崇德向善,增強了學生的理想信念與愛國情懷,強化了學生的養成教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文明素養,有力地助推了文明校園創建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講家風故事,傳承優良傳統美德
「我們家的家風是:『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爸爸教導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對待別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次,我誤把同桌的鋼筆拿回了家,爸爸看見了,告訴我明天一定要把它給同學還回去。他還教我,面對自己的錯誤,要勇敢地承認,能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爸爸的教導讓我明白: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面對問題要坦誠相待,勇於擔當努力做事……」這是城關一小四年級(4)班張宗恆同學寫的《我的家風小故事》裡的一段話。城關一小通過優秀學生或優秀學生家長講述自己的家風家教故事,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每期推出三四位優秀學生的家風家教家規及成長小故事,在長期的推送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學生的言行舉止。
弘揚良好的家風家訓,傳承傳統美德,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養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壩鎮中心小學有序開展了「好家風好家訓」系列活動,分年級分學段學習好家風,踐行好家訓,為師生介紹優秀學生的家風家教故事,激勵和引導廣大學生健康茁壯成長。「『好家風好家訓』系列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好多學生的言行舉止更加文明規範了,也增強了我們進一步做好這項活動的信心和決心。」長壩鎮中心小學校長李瑞信心滿滿地說。
善孝教育,讓學生懂得感恩
「端午節放假,我看見爸爸正在修建廁所,於是我也幫忙搬磚,搬了一會兒,我感到有點累,再回頭看爸爸時,他臉上汗水直往下流,這時我才意識到,爸爸媽媽在家幹活真不容易啊!以後我要為家裡多做我能做的事,減輕大人的負擔和勞累。」這是康縣迷壩鄉九年制學校微信公眾平臺上「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紀實裡的一段「學生心語」。
2018年8月,迷壩鄉九年制學校組織發起了「日行一善周行一孝」系列活動。該活動旨在培德揚善,以「四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安排的事情按時做、大家的事情搶著做、發現的事情主動做和「孝」文化為著力點,以家校生活為基礎,提倡學生儘自己的能力做好身邊的小事情,熱愛生活,關愛他人,感恩父母,回報社會。
活動開展以來,在校園裡,同學們發現樓道、教室有垃圾會主動撿拾扔進垃圾箱,同學們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主動為校園花草澆水……在家庭中,孩子們有的給幹活歸來的父母遞上一杯熱茶,有的為父母洗腳,有的為父母洗碗,還有的為父母、老人捶背……在社會上,孩子們有的幫助公益性崗位人員掃地、清除垃圾,有的乘車主動給老人讓座……學校不定期地對「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獎勵,頒發「美德少年」榮譽證書。
目前,迷壩鄉九年制學校的微信公眾平臺上,「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紀實已編發了32期,每期都有學生的活動剪影和發自內心的「學生心語」。「人世間難報的就是父母恩,他們給我們一切,我們一生一世都報答不完,我們應該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全部力量報答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我堅持很久的習慣了。回家後,除了要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外,我還要幫家人做些我能做的事情,幫助的是別人,快樂的是自己!」……一段段心語,記下的,是孩子們對生活的點滴感悟和對父母的感恩與體貼。
「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經過三年多來的持續開展,學生整體素質明顯提升。「『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是以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主的一項德育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的實施,使學生充分體驗習善、行善、揚善的快樂,逐步實現由『日行一善』到『時時行善』,最終實現『善行一生』、積善成德,形成健全的人格。」迷壩鄉九年制學校校長張軍說,「我們會持之以恆、再接再厲,將『日行一善周行一孝』活動持續開展下去,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成就一批批優秀的迷壩學子,再譜立德樹人的新篇章!」
如今,在康縣的許多中小學,「日行一善周行一孝」「孝親敬長獻愛心」等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廣大學生紛紛踐行孝道,常懷感恩情、多做孝敬事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
志願服務,拓寬文明實踐活動
7月26日中午,寺臺鎮中心小學志願者服務隊的師生們在炎炎烈日下,走進河口村五保家園開展以「關愛空巢老人,情寄五保家園」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一時間,秀麗的河口村莊內,詳和的五保家園裡,歌聲陣陣,舞姿翩躚,一群可愛的小志願者「舞蹈家」們,正衣袂飄飛,身姿婀娜的為年邁的五保老人跳著歡快的舞蹈呢!從舒展的眉頭和嘴角浮起的微笑裡看到,老人們甭提有多快樂呢!在老人們沉浸於無限歡愉的同時,身著紅馬甲的其他志願者們,在校領導的帶領下,正忙得不亦樂乎:女教師志願者疊被鋪床、拭窗擦幾,一絲不苟;男同志們或手掄斧頭劈柴,或揮帚清掃庭院、撿拾垃圾,任額角汗珠飛流直下;可愛的學生志願者們笑語聲聲,歡快地抱柴禾,擦桌椅,清除蜘蛛網……
寺臺鎮中心小學此次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只是全縣教育系統眾多志願者服務活動的縮影。在康縣的中小學裡,師生志願者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身穿紅馬甲,奔忙在校園裡、馬路邊、社區內、河道旁,整治環境衛生、清除小廣告、疏通排水溝、幫助孤寡老人等,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已蔚然成風。
康縣青年志願者協會周家壩鎮初級中學分隊成立於2018年,人數由最初的32人發展到目前的700餘人,今年三月,該組織被中共隴南市委宣傳部、隴南市文明辦評為先進集體。「康縣青年志願者協會周家壩鎮初級中學分隊以『立足校園、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為宗旨,每次活動在三個年級選150人左右參加,輪流常態化開展全域綠美淨、就餐執勤、互幫互學、獻愛心送溫暖等志願服務活動。僅今年以來,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達到2400餘人次。」該校校長張志勇說。
文/ 李正志
監製:張 康
審核:崔麗紅
編輯:崔俊彥